搜索
《曹娥江》的头像

《曹娥江》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8/12
分享

从栎林庙到九里桑园

从栎林庙到九里桑园

吕云祥

江南五月,初夏的阳光分外明媚,行走在乡村阡陌小道上,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里有丝丝清清的、淡淡的、袅袅的芬芳之气沁人心脾。它悠然飘来,暗香浮动,芳气袭人。这是什么香呢,是丁香、石榴之香?不是;是玫瑰、芍药之香?不是;是槐花、蔷薇之香吗?也不是……哦,这是家乡吕家埠村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群芳综合芳香,原来,我已置身于吕家埠村里的栎林庙前了,这栎林庙前后的花花草草如此醉人啊!

栎林庙,虽不是吕家埠村的祖庙,但祖祖辈辈对其非常重视,自从明弘治年间建造以来,曾屡毁屡建,现在的庙宇是2007年村民在原址上集资重建的。栎林庙里供奉的是象,象是中国“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其同父异母兄弟。

关于栎林庙的来由是这样的——

上虞崧厦街道吕家埠村地处曹娥江畔,自始祖吕贵六以来,村民植栎种桑,发展蚕业,后在林地建庙,故名栎林庙。令人不解的是,庙之奉主为何是象呢?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他品行不好,《史记》说“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而吕家埠在明代为何建象庙?那是因为舜继位后,以德为本,不断教育感化象,终于使他从“第一恶人”变成“第一好人”,后来在有鼻国成为一位明君,激励百姓种桑植栎,发展蚕业,恩泽一方,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象庙其目的不仅是为纪念象,更是为激励人,即坏人也能教化为好人。所以植栎养蚕的吕家埠人,造庙祀象,不但感恩,更是以求保佑,把象当作蚕菩萨供奉,一直叫他“大王菩萨”,朴素的感情不言而喻。

现在,作为“保佑”吕家埠桑业蚕业的栎林庙还在,而种桑养蚕的生产却基本没有了。但我每当回到吕家埠,瞻仰栎林庙时,思绪总会回到家乡曾经热闹一时的桑园。

我的家乡位于曹娥江畔,在生产集体化的时代,我们那个历史悠久、方圆较大的村落吕家埠,被划分为四个大队,分别为东家、西家、裕丰、新塘。每个大队,都有桑园,桑园开辟在曹娥江边的沙地里。这种地,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说过,就是闰土家乡的“夜潮地”,我们与闰土家乡隔江相望。说起夜潮地,我脑子里也会浮现鲁迅先生《故乡》里所说的:“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沙地,村民多称其“夜潮地”,所谓“夜潮地”,就是在夜里的时候,会因为月球引力等方面原因,地气上升,湿度增加,就叫夜潮地,适宜种西瓜,也适宜种桑树。

桑园离村民居住之处有八九里路,与戏曲《何文秀》中的“九里桑园”似相吻合,所以我至今称为“九里桑园”。不过《何文秀》里的“九里桑园”中的“九里”,是指离海宁县城九里,我们的“九里桑园”是离村子九里。九里桑园,是我小时的乐园。桑园,那时叫桑场,是一个经济独立核算的队属单位,种桑养蚕,还套种其他农作物,多种经营,出产颇丰。我父亲,曾一度担任桑场里的会计,我母亲呢,也随我父去桑场工作,采桑养蚕,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因此,我那时也有机会经常去桑园的。但我关注的不是桑叶的嫩绿肥大,也不是蚕宝宝的晶莹肥亮,而是关注树上的桑葚何时可以摘吃,何时可饱口福。

每年清明过后,我们就慢慢等待桑葚的成熟。在等待的过程中,大人会给我们讲一些桑葚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立志恢复汉朝刘家天下。可是在幽州附近却被王莽手下大将苏献打得大败,只好藏在一座废弃的砖窑内。刘秀一坐下就晕了过去,醒来后觉得又饥又饿,他忍着伤痛,爬到那棵长着硕大树冠的高大的树下的时候,正好一阵轻风吹过,那棵树上熟透的果实一个个地滚落下来,一颗落入刘秀口中,刘秀只感觉甜甜的,香香的,非常可口。刘秀喜出望外,顾不得全身伤痛在身边找了起来。就这样,刘秀白天在窑里避难,晚上出来捡些果实来充饥,直到他手下的大将邓禹带人找到了这里,君臣见面之后,刘秀问邓禹:“这棵树叫什么名字?”邓禹说:“这棵树是桑树,它左边的那棵叫椿树,右边的那棵叫大青杨树,您吃的是桑树上结的果实,叫桑葚。”刘秀感慨地说:“原来如此,邓将军,替孤记着,一旦恢复汉室,孤定封此树为王。”十年之后,刘秀果然推翻了王莽,做了皇帝,但封树一事却早已忘记,一日梦中,忽有一老者向刘秀讨封,刘秀醒来之后猛然想起当年之事,随即命太监带了圣旨前去野外封那棵桑树为王。谁知那太监到了桑林之后,被夏日的桑林美景迷住,停停走走,直到黄昏,才想到了怀中的圣旨,可这时他又忘了刘秀向他描述的那棵树的形状和名称,只是隐约记得有三棵树,树干笔直,果实香甜,当他找到那几棵树时,夕阳已经隐去,而此时的桑树果实已经采摘完了,只有椿树的果实正招摇地挂在枝头,那太监也不去细想,对着椿树便打开了圣旨。读罢圣旨,太监匆匆离去,封王的椿树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曾经救驾的桑树却被气得肚肠破裂,旁边那棵平时为自己的平庸而遭白眼的青杨却幸灾乐祸地将那硕大的叶子摇得哗哗作响……大人们为何要口口相传这个故事?这正是为说明桑村桑葚的可贵。

不但救过东汉皇帝刘秀的命,其实桑葚早就救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命。大人们对我说,为什么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桑,因为在当年的楚汉之争中,桑曾救过这位皇帝的命。话说事情是这样的,刘邦在徐州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一行人急匆匆地躲进一个阴暗的山洞里,洞口蛛网密布,洞内漆黑,深不可测。项羽见此,料定刘邦不会躲在洞中,方带兵离去,刘邦因此躲过一劫。刘邦虽死里逃生,但因受到惊吓,头痛、头晕的老毛病突然复发,危在旦夕。洞中无食物,幸好士兵在当时附近的山谷中发现满树桑,为了生存,刘邦只得渴饮泉水,饥食桑。没想到几日后,头痛、头晕的毛病竟不知不觉地好了,而且感觉神清气爽,身体越发强劲。后来刘邦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遂命御医将桑葚加蜜熬膏,常年服用。虽是传言,无法考证,但这也从侧面知道桑的养生功效的确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最有教育意义的传说是“蔡顺拾椹,感动赤眉”。蔡顺是西汉汝南安成人,传说中讲到,蔡顺幼年丧父,其母独自一人将其养大,两人相依为命,蔡顺知道母亲养大自己实属不易,成年之后,对母亲格外孝顺。当时王莽当政,王莽在位共十五年,当政末年之时,即公元23年,起义军推翻新朝,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蔡顺孤儿寡母,粮食少收,柴米昂贵,蔡顺只得靠采摘桑为生,靠此来养活母亲和自己。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采摘桑之时,总是带两个篮子,一边放着黑色桑,一边放着红色桑。有一次,他在采摘桑的途中,遇到赤眉军,被其抓走,赤眉军对于他黑红桑分开存放的做法非常不解,于是问道:“为何将黑红两色桑分开存放呢?”蔡顺心里害怕,只得如实答道:“红色桑还未完全成熟,味道很酸,母亲年事已高,怕是吃不惯,就将两色分开,已熟透的黑色桑味道甘甜,母亲吃黑桑椹,我自己就吃红桑椹。”赤眉军闻言感叹道:“孝心可敬,我们本来要将你留在军中的,但现在看来,我们不能将你留在这里,该让你回去孝敬你的母亲,你的母亲也在家等你回去。”蔡顺孝行终是感动赤眉军,不仅放他回家,还送给他三斗白米,两只牛蹄,让他拿回去孝敬母亲。后来还有人以诗称赞:“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据传,蔡顺的母亲害怕打雷,自从其母死后,每逢打雷,他都绕母亲的坟墓哭泣,曰:我蔡顺就在这里!当时的太守韩崇很关照蔡顺,每遇到打雷时,就会派人遣车马到墓地去。当时,有太守召他为东阁祭酒,又有官员推举他为孝廉,他都因为不肯远离母亲的坟墓而不应召,八十岁终老于家中,孝心可谓是天地可鉴……

虽然等待桑葚成熟的时间漫长,馋得人直流口水,但大人们给我们讲的故事传说,不但使我们望梅止渴,想桑止馋,还给我们以孝德文化教育。

我们的九里桑园,不像现在有的地方种植的果桑,桑葚作为水果出售;九里桑园,其宗旨是为了养蚕,桑葚是任人免费采摘的,很合我们的“胃口”。每年,随着杜鹃的声声催鸣,桑树渐渐发芽生叶,桑叶渐长渐大,渐绿渐肥,乃至青翠满树。这时节,我放学回家,或者是星期天,常与同伴们往桑园跑,去“刺探”桑葚是否成熟。初时,密密的桑葚似乎羞涩地在碧绿的桑叶间躲藏着,小小的、青青的,难入我们的“法眼”。去的次数多了,桑葚就露出“红红的笑脸”相迎,虽说桑葚红了,但还不成熟,还不宜吃,可是我们等不及了,望着鲜艳红润的桑葚,岂有不吃的道理,于是胡乱地采摘一把,一颗颗地往嘴里送,也品味不出什么真味,唯觉淡淡的、酸酸的,甚至是涩涩的。然而,我们还是天天去,天天摘,天天吃。

仿佛一夜间,采桑葚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大人们收工时也加入了采摘队伍,带给家里的孩子吃。原来桑葚已经完全成熟了,桑树枝头,绿叶之间,满是紫红的桑葚。那胖嘟嘟的,紫郁郁的,颗颗饱满,粒粒圆润,令人垂涎欲滴。放眼望去,绿的是桑叶,紫的是桑葚,万绿丛中,紫星点点,煞是诱人,难怪采摘的人多了。我们当然也不甘落后,蜂拥而上,大把采摘,送到嘴里,从口中甜到心里。

当然,爱吃桑葚并非只是农村孩童天性,目前,有的地方桑树已从蚕桑发展为果桑,专门向城市人们提供桑葚佳果,桑葚成熟时节,城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前往桑园,观田园风光,品桑葚美味,四季仙果之旅,真是吸引人啊!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现代研究证实,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营养是苹果的五六倍,是葡萄的四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葚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

我对桑葚的好感,还在于桑葚救过我一位远房亲戚的命。他因劳累过度,常年头痛、头晕、腰酸腿软,又加家庭困难,时常断炊,营养不良。有年青黄不接之时,病得奄奄一息,无钱送入医院,只能由大队“赤脚医生”维持着,幸好此时桑园里的桑葚成熟了,家人摘来营养丰富的桑葚,喂给他吃,既当饭,又当药,没出几日,病居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头也不痛了,腰也不酸了,目也不眩了,身体渐渐强劲有力。

如今,吕家埠的九里桑园早已荒废,许多桑田也已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成语“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将来是否会产生新的成语“桑田都市”来形容城市建设发展之快之频呢,未可知也。站在栎林庙前夏日的时光里,望着家乡美丽的村容村貌、远处丰收在望的庄稼,重温了我儿时的美好旧梦,勾起了我幸福的遥远记忆。九里桑园,那甜甜的桑葚永远在我心里。

踏着碎步,徘徊在栎林庙前,心里又想:九里桑园不在了,但栎林庙还在,既然栎林庙是吕家埠人特别是种桑养蚕人的神圣殿堂,精神寄托的神堂,那么何不在庙内设置一处展厅,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制作展板,还原九里桑园场景,再现九里桑园种桑养蚕风貌,以传承弘扬吕家埠的农耕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