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娥江》的头像

《曹娥江》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8/12
分享

丰惠敕五堂: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助推器

丰惠敕五堂: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助推器

史济荣

清朝末年的一天,丰惠东南的敕五堂里,一个13岁的男孩正聚精会神地将文章抄写到一张黄草纸上,另有几个拖着辫子的小孩在一旁协助。他们所做的是前无古人的新鲜事:编写报纸。

那孩子名叫学愚,成年后以胡愈之的名字享誉海内,另有他的二弟学志(胡仲持)、堂弟学勤和同学兼好友吴觉农等。他们创办的《家庭三日报》出了十多期后,胡愈之又带领众人办起一份杂志:《后咫园周报》。他们摘录《申报》《浙江潮》等报刊上的时事消息、优美文章,分送给同学和亲友传看,多的时候手抄达十多份。

他们编报、出刊坚持了三年多,共出了四五十期,于不经意间创造了两项中国之最:最早的家庭报、第一批年龄最小的办报人。父亲胡庆堦十分欣喜,写了首打油诗刊载在《申报》上:自古家庭无杂志,家庭杂志吾家始。主笔者谁家阿愚,阿志阿勤左右史,左史言志右记事……吁嗟乎!不饱书生饱蠹鱼。

从那时起,创办报刊成为胡愈之的毕生使命。他17岁考入商务印书馆,凭借出色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次年成为《东方杂志》编辑,后曾任该刊主编。他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是新闻出版界的全才、文化界的巨人。

胡愈之撰写的《五卅事件纪实》,忠实报道了这一群众革命斗争;他起草的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公开发表在《商报》上,表达了对反动派屠杀群众的强烈义愤;他的《莫斯科印象记》增进了国人对苏联的了解;在孤岛上海出版的《西行漫记》和《鲁迅全集》,深刻影响了年轻一代。

在那些峥嵘岁月里,胡愈之成了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总策划人,正如经济学家千家驹曾说:“人们知道救国会的‘七君子’,国新社的范长江,生活书店的邹韬奋,却不知道所有这些进步的文化团体的幕后都有胡愈之,愈之所花的心血比谁都多。”

胡愈之创办了很多报刊,如:《公理日报》《文学旬刊》《上虞声》《妇女生活》《世界知识》《生活周刊》《译报》《南洋商报》《南侨日报》等等。教育家叶圣陶说:“愈之兄计划过许多杂志和书刊,他能鼓动朋友们跟他一起干……等到团体和杂志书刊初具规模,他往往让朋友们继续干下去,自己又开始新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胡愈之担纲《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后曾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以他的渊博学识、道义担当,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

胡愈之能取得如此成就,是敕五堂家风熏陶的结果。敕五堂大厅联语云:“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生动描述了胡家人重视教育的状况。几代人的砥砺前行,使胡家成为著名的书香名第,家学深厚。另一联“一心救国,力主复失土保民安”句,更体现出他们的家国情怀,读书不是为谋私利,而是为了启迪民智、振兴国家。

胡愈之的父亲胡庆堦,思想开明,拥护维新,在上虞率先创办了很多现代学校,也曾任县教育会长等职。当年很多国人尚不知道报刊为何物,而他家则是《申报》《时报》《新闻丛刊》《浙江潮》等报刊的长期订户,使胡家儿孙从小得到知识启蒙,也开阔了眼界。

深厚的家学渊源,加上胡愈之成才后对弟弟和子侄的提携和示范,使敕五堂胡代与报刊结下不解之缘。

二弟胡仲持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商报》《申报》《译报》《昭平报》《南侨日报》等报的编辑,建国后任《解放日报》编委、《人民日报》国际部资料室主任等职,同时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与哥哥并称为“新闻界的双壁,出版业的双塔”。四弟胡学愿也是“上虞一枝笔”,编辑过《上虞声三日刊》等地方报纸。

侄辈中更人才济济,除了胡序同等老革命、胡序建等政府官员,仅报刊编辑而言:胡德华1947年在地下党创办的《新少年报》任主编,解放后历任《青少年报》社长、《中国少年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少年出版社负责人,后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职;胡令升是工人出版社编辑、《工人日报》编委、一机部某部副处长;胡序威是中科院经济地理部主任、《经济地理》杂志主编;胡序胜是核物理专家,长期任《核物理》学术期刊主编。

孙辈也后继有人,最出色的当数被誉为“中国财经传媒第一人”的胡舒立(胡令升之女)。她先创办《财经》杂志,在她的运作下,《财经》成为中国最具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后又创办财新传媒,成功打造成发行量大、中国影响力大的新闻杂志。她的成就被业界公认,获奖无数,2017年被《财富》评为年度50位“全球杰出领袖”之一。

从当年的手抄小报,到如今的国际化传媒,敕五堂后人前仆后继,延续辉煌,屡创奇迹,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助推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