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屈指算来,离开那个小山村已经有20多年了,我时常想起在那里度过的一段幸福时光。
上世纪90年代末,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西与贵州交界的龙滩上游红水河畔一所村小学任教,这一呆就是8年。这8年时光磨练了我的意志,丰富了我的人生,见证了我的成长。至今,仍记忆犹新,仿如昨日。
简陋破败的校园
我所在的学校,叫豪明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设一到六年级,全校共80多个学生,寄宿生很少,才那么10多个,有5个老师,都是男的,我最年轻,承担的课程也最多。学校建在豪明村八号屯寨子上边的半山腰上,显得孤单而凄凉。那时,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乡村学校大都建在离农户比较偏远的地方,是老师不喜欢热闹还是怕学校受到干扰就不得而知了。
学校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十几公里。村里面不通公路,我是外村人,每次回家得从鸡叫开始,一直走到鸡进了窝才赶得到,走路都走到脚发麻,家人们在取笑我的同时也安慰我,要继续发扬红军老革命的长征精神。学校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村子下方的河沟里挑,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做菜宁可多加一点油,不愿多放一滴水,真是滴水贵如油呀!特别是下雨天河水浑浊了,很难吃上干净的水。电根本是个稀奇的玩意儿,连乡里面都没有,这山旮旯里更不用多想。晚上学校没有晚自习,吃完饭,几个老师围着一盏煤油灯,除了聊天吹牛,没什么可以娱乐的了。
校舍很破败,没有围墙,整个学校只有两排一层的砖瓦房,一排是5间教室,教室和老师不够,一二年级还设了复式班;另一排是老师和学生宿舍,每当下雨,宿舍和教室经常会漏雨。教室和球场的地板都是黄泥土,一刮风,裸露的球场上空就尘土飞扬就像沙漠上空的沙尘暴,师生们纷纷跑进教室躲起来。篮球架只有一边,是埋了两根杉木柱钉上木板再安个篮圈做成的。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村子里的猪马牛羊经常来光顾学校。白天,师生们在教室里上课,一群猪仔在门口哼哼叫,还肆无忌惮的拱门而入,争抢娃仔们散落到地上的烤红薯碎皮。
学校没有厕所,每次方便都提心吊胆的,废了好大的功夫。每天早上,老师和学生都要跑到山坡上找一个认为“安全”的地方解决问题。让人恼火的是,不管人走得多远身后总有一帮猪仔紧跟后面,后来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上山的时候一定要带根长棍跟后,有了棍子就安全多了。其实,被猪仔惊扰倒不是最担忧的,我最担心的是半途碰到个外来人闯入了禁地,那场面才是最尴尬的。后来学校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把学校上边的山坡划分成三个片区,男生和女生各一片,老师一片,以后互不干扰。
晚上,窗是不敢打开的,因为窗口下和门口外面总有一群山羊在站岗。
总之,这是一所与别处完全不一样的学校。
刚参加工作,虽然血气方刚,可我却没什么热情,甚至有些心灰意冷。想想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为了走出大山,寒窗苦读了10多年,刚过上几年的城镇生活,如今又回到山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跟这山脱离关系,所以,我看什么都很不顺眼,做什么都没有激情。
清新惬意的环境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我熟悉了这里的环境,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学校建设投入越来越多,学校办学规模也越办越大。后来,学生竟达300人之多。师生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一天天变好了,我的心情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甚至有些喜欢上这里。
说喜欢上这里,多半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随着龙滩水电站的上马建设,学校随移民大军搬迁到了另一个地理位置极佳地方,所有硬件设施都按标准化进行建设,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四周一片沃野,空气极为清新,这是城里无法比拟的。你想啊,人每天每时都要吐故纳新,污浊的空气怎能受得了。而这里,有新鲜泥土的气息,有庄稼、青草和野花的清香,呼进去,再吐出来,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刺鼻气味,怎不叫人悠然惬意?
闲暇,我喜欢和几个年轻老师到校外转悠,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缓解一天的疲劳。渐渐的,就养成了习惯,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春天,天朗气清,我们去踏青,采摘一束野花,回来插在墨水瓶中,芳香散发了好几天,心情也舒畅了好几天;夏天,风清月明,我们去散步,沐浴习习凉风,闲聊海阔天空;秋天,天高气爽,满目金黄,心头那种丰收的喜悦不亚于老农;冬日,龙滩天湖上空晨雾缭绕,一派海市蜃楼犹如人间仙境……
更值得回忆的是,在春夏之际的周末,我们到野外捕捉画眉。然后装进笼里,高挂屋外,每天早上叫声一片,此起彼伏,宛如一首首动听的乐曲。有时候,我们还到山上捉来几只松鼠跟黄豆炒着下酒,纯天然无污染,别有一番滋味。偶尔,童心未泯,趁风高月黑之夜,我们潜入农家苞谷地里,“偷”几棒嫩玉米回来烧烤,一饱馋嘴之福。现在回想,当初所为纯属兴之所至,可笑之极!
顽劣淳朴的学生
其实,能让我安下心来的,最主要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学生。乡下的孩子,有很多缺点,如顽皮,拙笨,不讲卫生,一根筋,死心眼等等。总之,与城里的孩子差别很大,能让你一眼就能区别开来。我的学生就是这样,跟我小时候,好像没什么两样。开始,让我很不喜欢。但每天朝夕相处,所谓日久生情,我发现这些孩子其实很天真可爱。他们的那些缺点也成了优点,顽皮成了聪明,拙笨成了朴实,不讲卫生是本色,一根筋、死心眼倒成了执着。白天课余的时候,孩子们无比的热情,整天围着你,任你怎么撵都撵不走,我真真切切的成了“孩子王”。脾气好的时候,我由着他们的性子,脾气坏的时候,我也会暴跳如雷。但他们不怕,也不管,还是死缠硬磨,像黏了胶一样,甩都甩不开,我也只好哭笑不得,任由他们了。
一个夏天的早上,第一节上课时间到了,我发现班里有几个走读的孩子还没到,正在着急的时候,这几个小家伙贼一般的溜进教室,还挤眉弄眼的偷着乐,我气不打一处来。下课后,我正想着该怎么处置他们,几个小家伙却先后打报告进了我的办公室,先承认了错误,一副副可怜的样子,然后变戏法一般,在我手里塞了一塑料袋的嫩蝉儿。原来,他们在上学的路上,开小差,边走边捉刚蜕了皮的蝉儿,竟捉了几十个,来孝敬老师,真叫人哭笑不得。后来,他们成了我的死党,这些学生也由厌学变成了勤学。
山村学校下午要放学早,不然走读的孩子们就挨走夜路了。最远的就数凡里寨上的学生了,凡里屯住在山里比八号屯还要深远得多。一开始我就注意到,凡里寨上的娃仔穿得最陈旧,鞋子几乎都是补布鞋,但是他们读书的劲儿却比别的孩子大。可让人恼火的是,凡里的学生上学经常迟到。全校80来个学生,凡里的就占了10多个,要是每天老迟到的话,课都没法上了。虽然我对他们进行了多次批评,但隔三差五的,还是迟到。
我心想,看来,不动真格是不行的了。
一个深秋的早晨,天下着毛毛雨,山里是这样,雨下得小,路反而很滑。我时不时瞅着门外,第一节课上了差不多一半,那帮小家伙才在对面的山坡上冒出头来。我知道,这帮兔崽子又迟到了,心想,这回绝不轻饶了他们。等到他们走到跟前一看,好家伙,几个都没戴斗笠,手里拿着柴禾,还一脸的灿笑说:“老师,我们在路上顺手拾来柴禾给你烧火做饭。”我心有些软了,但转念一想,不能因为这点小恩小惠就此姑息了他们。
“在外面站好,谁也不许进来!”我大声发出命令。
他们一字儿排开站在教室门口,垂着头,大气不敢出一口。站了许久,微寒的山风吹来,有人打了喷嚏。班长报告说:“老师他们的衣服都被淋湿了。”
“还不快进去,要站到天黑吗?” 我这才趁机找了个台阶下。
那一天,我故作严肃,一整天没个笑脸。孩子们面面相觑,没了往日的活蹦乱跳。
临放晚学时,突然,我接到了乡教委寄来的一个通知,要我当晚务必赶到凡里开展学龄前儿童的入学调查。我不敢耽搁,放学后立马跟着凡里的学生向大山深处进发。我们在这深谷里走了好久,依然没有走出那片山林。林子里阴森森的,让人觉得寒意袭人。我心里不禁有些愧疚,真难为这些小孩子了。
就在我快要身疲力尽的时候,忽然,听到孩子们高声嚷道:“老师,到啦……到啦……”我抬头一看,只见苍茫暮色中,耸立的山峰起伏连绵,凡里寨子就座落在一座山峦的腰间。当我正对着那雄伟的山峦惊叹称奇时,孩子们已吆喝着,在树林里寻找到了自家的牛。一个孩子告诉我,他们每天一大早,先把家里的牛放上山后才去上学。
当我们走进山寨时,天已经黑了,夜里,我睡在竹楼上,辗转难眠……
回学校后的第二天早上,我故意将时间调慢30分钟。其他孩子陆陆续续的来学校了,只有凡里的孩子们一个也没曾到。还有5分钟就要上课了,正当我着急的遥望学校对面的那条山路时,小山包上接连冒出几颗小脑袋,他们对着我高声齐叫:“老师,我们没有迟到!老师,我们没有迟到……”
这稚嫩的喊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着,一股热流遍布了我的身躯,我笑着张开双臂迎接这帮顽劣的山娃。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没能忘记,那回荡在山谷里的回音……
清贫充实的生活
任何时候,教师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让人尊敬,但总与清贫有不解之缘。在这里,我履行自己的天职。虽然龙滩水电站的移民搬迁造就了一批富人,我们身处其中,常受到冷嘲热讽,但我冷眼看他油头肥脑,大腹便便,腰缠万贯,而独自热心于三尺讲台,七尺黑板。立志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直到岁月流走,青春渐逝。
教学之余我和老师们开垦了一方菜地,一边教书一边种地,过上半工半农的生活。我们种上蔬菜,像有经验的老农一样侍弄着它,间苗、定株、施肥、除草、灌溉。小小菜园,一年四季充满绿意,充满生机,生活的乐趣,尽在其中。种菜经历,培养了经验,增添了情趣。工作和劳动之余,我还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和书籍,积累文学养料。年去岁来,日子倒也没觉得有多清贫,反而更加充实。看来多做些劳动和多读点书是有好处的,外因什么时候也难起关键作用,有时候心态是最重要的。正如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鱼之乐”的对话:“子非鱼,安知我乐与否?”
2008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调离了这所学校到城里工作。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到故地重游。听说几经改造的校园变化颇大,今非昔比,难以找到曾经的痕迹,但遗憾的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群众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学生流失很大,现在学校不得不关门停办。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感慨万千,对于那段贫乏而充实的经历,其点点滴滴,只能寻觅于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