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28
分享

无上女娲

退休有时间了,最近几年回天水老家,都要到附近乡镇及周边几个县转转,主要看看家乡的风土人情、古迹名胜和发展变化。尽管生在天水、长在天水,但以前并没有怎么转过天水,对家乡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到了这几年,才对天水有了一些比较多的了解、比较深的认识。

天水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三皇之首伏羲和三皇之一女娲的诞生地、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8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700多年建城史,素有“羲皇故里”之称。这里拥有麦积山石窟、卧牛山、木梯寺、三皇谷、花石崖、伏羲庙、女娲祠、玉泉观、南郭寺、大象山石窟、水帘洞、大地湾遗址、李广墓、卦台山、泰山庙、姜维衣冠冢等众多古迹名胜,以及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石窟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值得多走走、多转转、多看看。

这次回老家照顾父亲,住的时间长一些,打算多转几个地方。前两天,在参观了秦安县陇城镇三国古战场遗址——街亭后,又去拜谒了与街亭相隔都不到10公里的另外两个古迹名胜——女娲祠和女娲洞。女娲祠与女娲洞离得很近,也就一公里左右。通过看、听、问,我对女娲的有关传说、女娲祠和女娲洞、女娲文化,有了一些了解,也有了一些认识。在全国很多地方,有很多女娲传说,也有很多女娲祠、女娲洞,但秦安县陇城镇的女娲传说和女娲祠、女娲洞更有历史来源。

女娲,又称娲皇,相传人首蛇身,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母,也是上古神话中开世造物的创世女神,还是福佑苍生的伟大正神,为创造华夏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女娲以神灵形象出现时,被称为人类与大地之母;以人类形象出现时,被称为母系氏族首领与上古三皇之一。古人把创造人类的功绩划归于女娲,体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的崇高威望,以及以妇女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在我们中国,女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关于女娲的传说有很多,这里列举几个主要的。

有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相传,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之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大川山岳,但仍显得死气沉沉。一天,女娲行走在寂寥的大地上,心里十分孤独,觉得这天地之间还缺少点什么。当她走到一条河边,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像她这样的“人”。她想,要是仿照自己的样子,用河里的黄泥捏些人,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富有生气!说捏就捏,不一会儿,心灵手巧的她就捏出了好多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两条腿,取代了蛇尾。接着,女娲又朝着泥人吹气,小泥人仿佛被注入活力,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既能直立行走,又能言会说的“人”。她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阳气,他们就成了男人;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注入阴气,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围着女娲跳跃、欢呼,并都喊她“妈妈”,这可把她高兴坏了。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袤大地,但她累了,并且一个人造人也太慢,于是,她就想出一个办法:把一根草绳放进泥里转动,直到绳子下端裹上一层泥,再提起来向着地面一抖,滴落的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就这样创造了无数人,让人遍布了山川大地。大地上有了人,女娲又在想:如何才能使他们很好地生存下去?人总是会死亡的,死一批,造一批,那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就让男女派对结婚,生儿育女,繁衍人类,中华民族因此也就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了。因为人是仿神动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创立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男女乱交。每一个华夏儿女身上,都流淌着女娲的血液、传承着女娲的基因,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都是黄皮肤的原因。

有传说女娲与伏羲结婚繁衍人类的。相传,女娲与同是人文先始、创世之神、三皇之一的伏羲为一母所生,兄妹关系,都是人首蛇身。女娲和伏羲都是由一个名叫华胥的女子所生。华胥是母系氏族社会重要首领之一,人首蛇身,异常美丽,不仅生下了女娲和伏羲,还是皇帝和炎帝的曾祖母。女娲和伏羲生活在一个大山里,觉得这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太孤单了,因此就想结为夫妻,一起造人。但他们忧虑血亲成婚有悖人伦,便去祈求天意。女娲和伏羲各自打了一扇石磨,分别爬上两座相对的山峰,同时滚下石磨,看能否滚到一起,如能滚到一起,则预示他们可以结婚,如滚不到一起,则预示他们不能结婚。结果,两块石磨滚过河流,滚过平地,不偏不倚滚在了一起,这就预示着他们可以结婚。于是,两人就顺应天意,结为了夫妻。之后,他们生儿育女,繁衍起了人类。他们共同制定了人类婚嫁制度,实行男女对偶,还给人们以居所、官职、植物,并参照所养动物创造了姓氏。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了一幅《伏羲女娲图》,画上画有伏羲和女娲,二人单手互拥,四目相对,含情脉脉。他们上身穿红色广袖对襟上衣,下身合穿一条带有连云图案的白色裙子。女娲右手高举,手持圆规;伏羲左手高举,手拿矩尺,下身为七段双螺旋状交缠的蛇尾。周围围绕着七十四个白色圆点,相邻的圆点用黑色实线相连。这幅图的寓意可能很多,但二人交缠的蛇尾下身,似乎是在诠释人类的起源,也好像是在表现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殖崇拜,表达对生命与生育的渴望。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试刊首页选用了一幅题名为“化生万物”的插图,而这幅插图就选用的是《伏羲女娲图》。杂志一经出版,立马轰动世界。显然,轰动世界的不是因为图中绘制的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位创世之神,而是他们相互交缠、呈螺旋状的蛇尾,这是明显的DNA双螺旋造型啊!人类之所以能够将自身特征传递给下一代,就是因为有DNA的存在。难道我国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对生命的探索,发现DNA的秘密了吗?如果《伏羲女娲图》真的是古人向我们传达着生殖和遗传规律,那么,就不得不赞叹我们的先祖拥有何等的智慧水平啊!

有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的。相传,有一天支撑天空的四根大柱突然裂倒,半边天空坍塌下来,天上出现一个巨大窟窿,大地也开裂了,到处都是洪水与火灾,人类岌岌可危。看到发生如此灾难,女娲非常难过。为拯救百姓于水火,女娲想把坍塌的天空补上。于是,她来到昆仑山上,亲手熔炼了五彩石,修补好了天空,又砍下大乌龟的四只脚,顶住了倒塌的四根撑天大柱,洪水也退了,灾难化解,百姓重回安宁生活,人类才得以延续生存。从而,也就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有传说女娲化生万物的。相传,女娲一日七十二变,世界是她的身体变的,她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也就是说,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田野山川等万物都是女娲变的,没有女娲就没有世界。女娲不但能抟土造人、补天救世,而且还能开世造物,可谓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说到这里,说几句伏羲。伏羲和女娲一样,也为创造华夏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相传,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肇启了中华哲学发展和民族文化之源;教会人们捕鱼狩猎、驯养野兽,大大提高了当时生产能力;建立婚姻制度,结束了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发明文字,终结结绳记事历史,中华文字由此发端;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让华夏民族走向礼乐文明;对统治地域分而治之,建立人类社会管理制度,为后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制定历度和节气,奠定了中国历法基石;遍尝百草,创制九针,开创了中华医药研究与针灸疗疾先河……

这些流传千年的神话,为中华文化添上了炫彩闪亮的一笔。神话中的女娲和伏羲,让先民从蒙昧走向了文明,铸就了中华文化灵魂,因此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女娲祠,地处陇城镇南侧,传说女娲和伏羲在此婚配。最早的女娲祠位于陇城镇北山,该山古称“龙泉山”,山梁称风台。女娲祠的建造年代,可追溯至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女娲祠历经沧桑,时至今日,已迁建五次。如今的女娲祠,气势宏伟,塑像庄严。娲皇宫是女娲祠的主要建筑,其中眉慈目善、长发披肩、手托彩石、祥坐龛位的女娲尊像,出自著名女雕塑家何谔之手。

女娲洞在女娲祠附近的风沟,凿于一个不太陡峭的崖壁上,从地面沿着台阶可以进到洞内。洞口高约6尺,呈扁圆形,上宽下窄,洞的形状像一个平放着、头朝内的葫芦。我到洞中拜谒了一下,里面塑有一尊女娲像,像前摆着供奉的香火。面对神圣始祖,我鞠了三个躬,同去的兄长还磕了三个头,表达了崇敬之意。据碰到的一个当地人讲,洞比较深,离洞口10余米处还有人进过,再深的地方没人敢进。凤沟山岭奇秀、林壑幽深,显得十分神秘。相传,凤沟是女娲出生、成长、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女娲安葬的地方。伏羲也出生于此。正因为女娲和伏羲都出生于秦安,秦安也就有了“羲里娲乡”之称。

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女娲祠多次被毁,但毁多少次就建多少次。1988年,陇城民众自愿捐款,在原址重建了女娲大殿——娲皇宫。2000年又自愿捐款,修建了女娲祠门牌。重建的女娲大殿,为仿古风格、砖木结构,占地160多平方米,轩楹宏敞,飞檐兽脊,雕梁画栋,大气宏伟。大殿上顶四棱与主梁衔接,主梁正中挂着一个大“寿”字,银光闪闪,璀璨夺目;两边和其它四棱上,点缀着大象、狮子、麒麟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正面六根明柱与楹梁相连,正中楹梁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图案,两侧楹梁上均饰以惟妙惟肖的花卉图案。梁柱和门牌上挂着一些名人雅士题写的“华夏先祖”“娲皇宫”“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造化万物”“娲皇故里”“女娲祠”“圣母德”“补天功”等牌匾,以及“毋轻抟土意造良师细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须重补天功任硕鼠明吞暗啮何来美政济沧生”“炼彩石补苍天日月星辰照千秋,造福泽裕后世炎黄子孙传万代”等楹联。祠院门口立着一块刻有“补天石”字样的石碑。

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娲皇宫一年四季烛光不断,尤其是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香火更旺,因为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女娲庙会。到了这一天,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会怀着圣洁的心情、迈着虔诚的脚步、合着喧天的锣鼓,纷纷赶来给女娲进香,隆重纪念这位人文始母。这一天,从早到晚,祠内外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可谓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殿内红烛分列、供果满案、香烟袅袅、磬声悠扬,显得更加金碧辉煌、肃穆庄严。还听这位工作人员说,时常有人不远千里万里,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到这里来,专门瞻仰、缅怀、敬奉娲皇,虔诚之心令人感动。参观时,看到香案上摆放着几个大如足球的白面馒头,非常好奇,经询问工作人员,原来这是前几天一对来自山西的中年夫妇供奉的。

相传,每年三月十五是女娲的生日,所以,这一天当地都要举行民祭活动,2000多年持续不断。为更好弘扬悠久灿烂的娲皇文化,打造华夏儿女寻根问祖圣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2006年以来,天水市和秦安县人民政府多次举办“公祭人文始祖女娲祭祀典礼”,并与民祭合二为一,祭祀仪式于2010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成立了“天水女娲文化研究会”,举办“女娲文化论坛”,积极挖掘、研究和宣传女娲文化。期待着家乡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进一步加大挖掘、研究和宣传力度,让女娲文化成为一种品牌,叫得更响、更亮,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所了解,走出天水、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天地苍苍,时空悠悠。数千年来,在陇城,在秦安,在天水,岁月一直娓娓讲述着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千古神话。女娲和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父母、华夏儿女的文化根脉、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永远润化、凝聚、激扬着我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