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31
分享

餐桌上的太阳

馕,对于新疆人而言,如同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山东的煎饼、陕西的肉夹馍、甘肃的兰州牛肉面,惊艳唇齿,美煞舌尖,温柔味蕾,是新疆民俗美食、特色美食代表,也是新疆饮食文化名片、饮食文化之魂。馕不仅是一种麦香四溢的新疆美食,更是一种根植于新疆人灵魂的生命符号,不懂馕、不爱馕、不吃馕就不是新疆人。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主食,特别是维吾尔族最为喜欢、最为日常、最为享用的主要食物,古称“胡饼”,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新疆博物馆,陈列着从吐鲁番出土的1500多年前的馕;在阿克苏、且末,还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馕。这些馕,不但是见证新疆饮食文化悠久历史的活化石,而且还是见证新疆农耕文明悠久历史的活化石。

馕大都呈圆形,外皮金黄,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除此之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原料,配料相当讲究。先是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然后拿圆枕头似的馕托托着馕,“啪”地一下贴在馕坑壁上,再慢慢烤熟,像汉族的烤烧饼。新疆人做馕,既不叫“揉”馕,也不叫“擀”馕,而叫“打”馕,很有意思。在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馕的制作方法。

馕的花样很多,约有近百种,有大的,有小的;有薄的,有厚的;有松软的,有酥脆的;有带馅儿的,有不带馅儿的,等等。最大的馕叫“艾曼克”,中间薄,边沿厚,中央有花纹,直径40~50厘米,需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名闻遐迩的库车大馕就属于最大的馕;最小的馕叫“托喀西”,厚约1厘米,茶杯口大小,做工十分精细;最厚的馕叫“格吉德”,也叫“窝窝馕”,直径约10厘米,厚5~6厘米,中间有个洞。常见的,有油馕、肉馕、芝麻馕、窝窝馕、玫瑰花馕、皮牙子馕、辣皮子馕、片馕、希尔曼馕等。加羊油的叫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叫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馕的名称, 因面饼形状、添加成分、烤制方法等不同,而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馕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发展,口味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馕有很多种吃法,可以搭配各种美食,如,搭配奶茶、烤肉、西瓜、凉皮、手抓肉、冰激凌、辣子酱等,可谓万物皆可配馕。新疆边防军人在边防执勤中还就着雪吃馕,我在边防部队一线工作时就这样吃过。馕也可以炒着吃,叫“炒馕”。到了夏天,左手一口瓜,右手一口馕,既解暑,又顶饿,还过瘾,真是赛过神仙。有一种很特别的吃法,深受大众喜爱,这种吃法叫“馕包肉”。馕包肉为馕肉合二为一的一道菜点美食,是新疆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新疆人请客,大都要点这一道菜。馕包肉,维吾尔语音译为“塔瓦喀瓦甫”,意即锅烧肉。在新疆说起馕包肉,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做馕包肉比较简单,先把羊排放入锅中煎炸好,再与其他辅料和调料炖至酥烂,同时将烤好的馕放于盘中,待羊肉烧好后放在其上,然后浇上收汁后的原汤,最后放上香菜和洋葱丝点缀,一道完美的馕包肉就做好了。馕包肉非常好吃,风味独特,齿颊留香,香彻肺腑,让人大快朵颐!

在天山南北的广大城乡,到处都有打馕、卖馕的馕房,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和牧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族,家家门口都有馕坑。有人夸张地说,拿张新疆地图随意戳几下,就能戳出几十个馕坑。打馕是每个维吾尔、哈萨克族男女必学的本领之一,在他们看来,男人不会打馕,就像女人不会做衣服一样难堪;女人不会打馕,就像男人不会放羊一样尴尬。有个维吾尔族朋友这样说过:馕打得好,麦西热甫跳得好,才是一个真正的维吾尔族人。

关于馕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以前,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生活着一些维吾尔族牧民,长年在荒无人烟的塔里木河两岸放牧。他们一出去,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只好带着干粮上路。时常干涸的塔里木河不能提供充足饮水,过不了几天,身上的干粮就硬得像戈壁滩上的石头,咬一口,门牙直冒火星。

一天,太阳像个燃烧的大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热浪滚滚,暑气逼人,连一丝风也没有。牧羊人吐尔洪被太阳晒得浑身冒油,实在受不了,就扔下羊群,一口气跑回几十里以外的家中。回到家中,吐尔洪一头扎进水缸,出来一扑棱,头上的水立刻变成了水蒸气。看到老婆放在盆子里的一块面团,吐尔洪就顺手抓过来压成面饼,像戴毡帽一样严严实实扣在头上,顿感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时,他又想起了外面的羊群。

太阳还在燃烧,吐尔洪踏着龟裂土地上冒起的粉尘,朝羊群走去。走着走着,他闻到了一股香味,而且越来越浓,但不知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他脚下被一条红柳根绊了一下,头上扣着的面饼滑落地上,摔碎了。吐尔洪忽然觉得香味可能和碎饼有关,于是,就随手捡起一块放进嘴里尝了一下,感觉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十分好吃。吐尔洪高兴得脱下上衣,把碎饼包起来,飞奔着往村里跑。一路上,他见人就送一块碎饼,并问人家好吃不好吃,等人家说好吃了,再继续往村里跑。不知听了多少遍“好吃”,吐尔洪才确认这东西就是好吃。

尝到香味的其他牧民得知了来龙去脉,就都纷纷效仿。这么好吃的东西总得有个名字吧,于是,吐尔洪把大家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想来想去,还是他提议说:“就叫它‘馕’吧!” 靠太阳晒做馕,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每天不一定都是晴的,在没有太阳的阴天,或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就吃不到馕了。吐尔洪又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自家院里挖了一个大坑,四壁用黄泥抹实,中间烧上红柳,等炭火通红时,再把和好的面团贴到四壁上,不一会儿,就做出了香味四溢的馕。从此,维吾尔族就有了馕。再此后,馕也逐渐成为新疆其他各民族都喜欢的食物了。

新疆有句俗语:“一天不吃馕,两腿直打晃”。在新疆,无论什么民族,也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不吃馕的,尤其是维吾尔、哈萨克等兄弟民族都把馕作为主食,几乎顿顿都要吃,馕融入了新疆人的日常生活,素有“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之说。可以说,馕是新疆人的命根子。”170多年前,林则徐在谪戍新疆期间,写了一首咏馕的诗,他在诗中写道:“桑椹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 意思是说,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很少生火做饭,不是以各种水果作口粮,就是怀里揣个馕当干粮。有人说,新疆城市和乡村的早晨,是被奶茶和馕唤醒的。还有人说,从婴孩时母亲在馕坑边掰下第一块馕入口开始,馕就成了新疆人永恒的味觉记忆。《新疆日报》曾经在一篇报道中提到过一组数据:全疆日产馕550吨,一般馕大约200克左右,按此计算,550吨馕就是275万个馕,也就是说,新疆人一天可以吃掉将近300万个馕。可见馕在新疆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新疆人为什么这么喜欢馕?这是因为,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气候,加之制作讲究、营养丰富、香酥松脆、有益健康,所以才广受青睐,成为超越米饭的特色主食,并在悠悠历史中成为新疆印记。馕是一种最好的随行食物。夏天农忙季节,新疆农民喜欢在田间地头就着西瓜、甜瓜吃馕,既方便省事,又不耽误干活。哈萨克、蒙古等兄弟民族的牧民放牧,一般是早出晚归,馕就是他们一天的口粮。新疆人出远门,都要带上一些馕,饿了可以随时吃,食用十分方便。相传,当年新疆男人走远路,妻子会在前一天晚上和好面,打上几个比脸盆还大的馕,天亮了把馕切成一块一块,用布一包,男人带上就出发了。新疆人出门背馕远行,就好像带上了家乡的阳光与麦香,它不仅是饥肠辘辘时的饱腹之物,更连接着难以割舍的乡土之情。当年唐僧去天竺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上携带的食物也是馕。正因为有了馕,唐僧才得以走出浩瀚沙漠,完成取经大业。

馕是生活所需,更是精神信仰。维吾尔族认为,是水火土赋予了生命,而馕正是水火土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神灵。在维吾尔族眼中,馕就是生命,是最珍贵、最神圣的,他们有句谚语:“馕是信仰,无馕遭殃。”他们从小教育孩子,不得浪费和糟蹋馕,见了掉在地上的馕要捡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人踩到的地方,浪费和糟蹋粮食被认为是一种罪过。一位少数民族朋友说:“你自己觉得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放在馕上面。馕必须在任何东西的上面。”在一些场合,馕还表达着特殊含义,比如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吃醮着盐水的馕,象征有福同享、白头偕老。婚丧嫁娶、婴儿出生,馕还被当作伴手礼互相赠送。新疆人吃馕十分讲究,不能一个人拿着整个馕吃,必须掰成小块或是切开,先让别人吃,然后自己再吃,不能独食,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这种美食。一位新疆作家曾说:“一只新出炉的馕滚烫而完美,是麦面与火的结合,大地与阳光的飘香,它使我们懂得感恩,领会朴素与简单的要义……”

馕自古就进入了中国食谱,也是中原人民爱吃的美味佳肴。张骞出使西域后,馕成为丝绸之路上商旅行人不可或缺的美物,从西域流传到中原,得到了中原人民的喜爱。东汉时,宫廷里就兴起过吃馕热。唐朝很盛行吃馕,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改革开放以后,维吾尔族同胞把馕店开到了内地,好多省的好多地方都有打馕、卖馕的,馕从新疆走向了全国,成为全中国人都喜爱的美食。2011年出差到山东威海,看到一家新疆人开的馕店,买馕的人排成了长队。前段时间回秦安老家,在县城看到一个馕房,是来自新疆喀什的两口子开的,我问这边的人爱不爱吃馕,他们说好多人都喜欢吃。内地人到新疆旅游,大都要带一些馕回去。有的内地人想吃馕了,就让新疆的亲朋好友捎带或邮寄一些,或直接从网上购买。

为了传承新疆美食文化、打造新疆美食品牌,也为了扩展各族百姓就业、助推文化旅游发展,新疆各地州市大都以馕文化为基础,开办了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歌舞演艺为一体的馕文化产业园。昨天上午,和夫人参观了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一进入园区,就看到广场上有一个金黄色的“天下第一馕”雕塑。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天下第一馕”的直径达7.1米,比两层楼还高,人气很旺,来这里的游客都会上前拍照,与它合影留念。有的游客还戏称,这样的一个大馕,一年都吃不完。园区内主要分为馕文化展示区、产品销售区、生产加工区、文化旅游体验区四大区域。在馕文化展示区,陈列着从地下馕坑到地上馕坑、从干土馕坑到红砖馕坑、从烧火馕坑到环保电馕坑的历代馕坑,以及不同时期和材质制作的馕针、馕托等制馕工具。馕生产车间是现代化的,有数万平方米,每天生产销售的馕超过50000个。这个馕文化产业园已经成为新疆的一个著名网红文旅景点。在这里,能了解馕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品尝到各式各样、各种风味的馕。

一首叫《新疆馕》的歌曲唱道:“每当看见东升的太阳,就想起了新疆的圆馕,圆圆的馕,圆圆的馕,太阳一样圆圆的馕;每当看见天边的月亮,就想起了新疆的圆馕,圆圆的馕,圆圆的馕,月亮一样圆圆的馕!父亲那双筑天筑地的手,伴我入梦乡;母亲那颗温情暖爱的心,伴我去远方!太阳一样的馕,馕一样的太阳!新疆的圆馕,就是我圆圆的梦想!月亮一样的馕,馕一样的月亮!百十来个身上藏,策马中华好儿郎......”这首歌,唱出了新疆人对馕的深深喜爱与由衷赞美。

每日一馕,嘴角上扬!圆圆的馕,犹如一轮金灿灿的太阳,照亮了新疆人的餐桌,也温暖了新疆人的日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