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3
分享

戈壁明珠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有这样一个地方,被称作“优雅的花城”“年轻的城市”“诗歌之城”“小上海”和“戈壁明珠”,曾获得" 国家园林城市 "" 国家森林城市 ""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 全国文明城市 " ,以及联合国 " 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 " 等称号,入选全国“幸福百县榜”和“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这个地方,就是名闻遐迩的新疆石河子。

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8师机关驻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也曾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所在地。这里,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格尔盆地南缘,因有泉水汇成的小河蜿蜒流淌,河底卵石多而得名。这里,绿树环绕,四衢八街,高楼林立,工厂遍布,商业发达,繁华兴旺,环境幽雅,非常宜居。从空中鸟瞰,石河子被一道道郁郁葱葱的林带分割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宛如一块巨大翡翠。这里,光热资源为全国同纬度最高,又有天山雪水灌溉,农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棉花质量、甜菜含糖量居全国前列,蟠桃、红心脆甜瓜、小籽西瓜等特色产品更是享誉中外。

这里以前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戈壁,由于几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8师的组建,以及几十年的大力开发、建设和发展,才有了如今的美丽石河子。

人民解放军进疆不久,就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组织10余万部队轰轰烈烈开进天山南北广袤的亘古荒原,发扬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展新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军队大生产运动。1950年初,王震将军率领部队挺进石河子,拉动“军垦第一犁”,热火朝天地开始在这里开垦建城。1953年,新疆军区部队分编为国防部队与生产部队,在石河子组建农业第8师。1954年,创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1956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转隶地方。翌年,一批官兵脱下戎装、就地转业,成为开发建设石河子的第一代军垦战士。几十年来,一代代军垦战士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征服万古荒原,硬是在戈壁瀚海上建起了一座世人瞩目的戈壁新城——石河子,谱写了“沙漠变绿洲,戈壁变家园”的壮美诗篇。可以说,石河子是从乱石滩上长出来的一座城市。石河子是新中国第一座军垦城市,也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杰作。石河子的历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缩影。

我多次去过石河子,最早的一次是1984年4月。石河子值得参观游览的地方很多,如周恩来总理纪念碑(馆)、兵团军垦博物馆、王震将军雕塑、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旧址、军垦第一梨、屯垦戍边纪念碑、军垦第一连、军垦第一井、艾青诗歌馆、石河子大学、市政广场、南山风景区、驼铃梦坡沙漠公园、音乐文化广场、高新农业技术园、西部民俗风情园、将军山滑雪场等,但我最喜欢看的是周恩来总理纪念碑(馆)、兵团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因为这三个地方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疆的亲切关怀、深情厚爱,反映了兵团的壮阔历史、辉煌成就,反映了石河子的诗意之美、人文之韵,诠释着石河子的灵魂、精神、气象,特别有看头,非常值得品味。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地处石河子市郊北泉镇,是为纪念周总理视察石河子而修建的。1965年,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出访回国途中路过新疆时,视察了和田、喀什、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看望了各族干部群众,并叮嘱鼓励各族干部要加强民族团结、关心群众生活、努力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对新疆和兵团各项事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周总理视察石河子是那年的7月5~6日。那天,城区万人空巷,各族干部群众穿着节日盛装,夹道欢迎。还有不少军垦战士从几十里外赶来,汗流浃背地加入欢迎队列。当时,快到欢迎的各族干部群众跟前时,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下了车,一前一后健步走向大家。周总理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并热情地说:“毛主席让我来看望你们,你们辛苦了!”周总理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舍车步行,体现了人民总理与人民水乳交融的真挚感情,也体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的崇高风范。

在视察一座葡萄园时,看到恬适幽美的景致,周总理高兴地让陈毅元帅作一首应景诗。陈毅是著名的元帅诗人,诗词造诣精深,且又思维敏捷,就边走边哼,很快赋诗一首:“乌鲁木齐欣暂住,石城寻访得逍遥。白杨梯堤护农地,水道纵横育稻苗。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人人勤奋为集体,集体生根最自豪。” 陈毅元帅不只吟咏眼前景物,还抒发了在新疆的所见、所闻、所感。后来,陈毅夫人张茜在编纂《陈毅诗词选集》时,专门将这首诗收入了进去。

在石河子总场一条宽阔的白杨林带,周总理接见了11名上海支边青年,和他们谈生活、谈工作、谈理想,并一一询问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当了解到有些支边青年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背上思想包袱时,周总理真切地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极大鼓舞了支边青年,他们表示要扎根边疆、让回上海也不回,周总理十分赞赏。“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句话,不但对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发展和广大支边青年安心边疆、建设边疆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成为激励青年人志存高远、建功国家的人生名言。

离开石河子前,周总理向500多名干部、劳模、职工、复员军人、支边青年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合影留念,还亲笔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这是周总理对石河子军垦战士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也是对整个兵团乃至新疆各族人民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

周总理逝世后,为缅怀伟人,石河子总场于1977年7月决定建一座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碑址就选在周总理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代表的地方。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碑身高7.8米,寓意周总理享年78岁;碑文位高6.7米,象征周总理视察时67岁。正面刻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12个贴金大字,背面写着建碑志文,北侧为周总理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节录,南侧是周总理视察石河子时的亲笔题词。纪念碑瞻仰平台四周红地砖铺面为8.1米,象征着“八一”南昌起义。这是国内惟一一座周恩来纪念碑,现已成为石河子标志性建筑和新疆著名人文景观。

周恩来纪念碑建成不久,又增建了周恩来展览厅,后又改建为周恩来纪念馆。馆内,矗立着一尊周总理汉白玉雕坐像,展出了大量照片、文献和实物,呈现了周总理视察石河子时与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情景,以及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石河子市北三路,是展示兵团历史、反映革命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弘扬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阵地,被命名为“兵团爱国主义、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军垦博物馆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文物、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段段珍贵的视频、一个个逼真的场景等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兵团的壮阔历史、辉煌成就、重要贡献,展示了兵团儿女用青春、热血、生命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如,馆里陈列着一名第一代军垦战士穿过的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上面有290多块补丁,它既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也是博物馆镇馆之宝。进疆初期,军垦战士们为了节约资金用于新疆工业建设,将一年发一套军大衣改为两年甚至三年发一套,把穿烂的军装缝了再穿、烂了再补,缝缝补补无数次,展现出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又如,一个复原的“公共洞房”体现着军垦战士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当年,居住条件十分有限,军垦战士们分别住在男女集体宿舍。结婚时,一个地窝子就作为他们的洞房,而后又分住到集体宿舍去,把洞房让给下一对新人。这个地窝子是大家共同的洞房,所以就叫“公共洞房”。每参观一次兵团军垦博物馆,我的心灵就会得到一次洗礼、得到一次陶冶、得到一次净化!

到了这里,有灵魂、会说话、带温度的文物会告诉人们:兵团从中国革命的战火中走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扎根在天山,植入了强大无敌的红色基因,铸就了光芒四射的革命传统,淬炼了弥足珍贵的优良作风;兵团党政军企合一、师市建制合一、工农城乡合一,亦农、亦工、亦商、亦武,是一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特殊部队;兵团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丹心屯垦,铁血戍边,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兵团的历史成就证明,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中国共产党创造不了的奇迹,没有中华民族铸就不了的辉煌!

在新时代,兵团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兵团要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重要指示,阔步前行、高歌猛进,谱写着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更加激越的英雄交响、更加豪迈的动人诗篇!

艾青诗歌馆,坐落在石河子市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诗人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展陈着艾青生前图片、衣物、手稿和各种版本的艾青诗集论著等,反映了艾青生平事迹、光辉成就和巨大影响。全国三大诗刊之一的《绿风》编辑部也设在这里,吸引着海内外大量诗人投稿。艾青诗歌馆已成为石河子集文化发展、文学创作、诗歌编纂、文艺演出、学术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阵地,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生活创作基地。

艾青,浙江金华人,1910年出生,1996年逝世,著名诗人,被誉为“诗歌王子”和“中国诗坛泰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把个人命运融入人民和民族的伟大奋斗中,以战斗、昂扬、深情的笔触鞭挞黑暗、讴歌光明、颂扬时代。我很喜欢艾青的诗歌,以前就读过他的一些诗作,记得最牢的是他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著名诗句。

石河子为何建有艾青诗歌馆?艾青曾经在石河子生活了16个春秋,石河子人民热情接纳并深情拥抱过这位诗坛巨匠,艾青也与石河子这片热土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建一座以艾青名字命名的诗歌馆是石河子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艾青生前的一个心愿。所以,石河子就建造了艾青诗歌馆。

艾青是因为王震将军的关怀,而与新疆、与兵团、与石河子结下不解之缘的。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艾青被错划为右派,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出面保护了他,先是安排他去了黑龙江北大荒,后考虑那里条件比较差,便又让他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艾青夫妇到兵团后,兵团副政委张仲瀚予以了热情接待,并进行了妥善安排。1960年,王震到新疆视察时,让艾青陪同他。到了石河子,艾青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根据艾青要求,王震特地让师领导把艾青安置在石河子,住在师部大院,享受师级待遇。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惜才而闻名。1967年,艾青到自然条件艰苦的144团一个偏远连队参加生产劳动,这一待就是七八年。1975年返回北京,1978年平反昭雪。

在石河子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艾青创作了《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烧荒》《垦荒者之歌》《帐篷》等20多首诗作以及长篇报告文学《沙漠在退却》。《年轻的城》是艾青专门写给石河子、赞美石河子的,他在诗中写道:“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苍郁的树林里面,是一排排的厂房;百鸟的鼓噪声中,传来马达的声响。空气是这样清新,闻到田园的芳香;微风轻轻吹拂,掀起绿色的波浪……”

受艾青影响,石河子曾聚集了杨牧、杨树等著名诗人。艾青对石河子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诗歌鼓舞和激励石河子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和诗歌爱好者用文学作品颂扬人民和时代,创作了无数优美诗篇,石河子因此荣获“中国诗歌之城”美誉。

艾青的诗歌因为石河子而多了几份雄浑与壮美,石河子因为艾青的诗歌而多了几份诗香与灵润。走在石河子,仿佛还能感觉到艾青那怦然跃动的诗心、勃发升腾的诗情、温煦隽永的诗气!

石河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一个洋溢绿韵生机的城市,一个闪耀红色精神的城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