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魁: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胡司令,就这么点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
胡传魁:怎么着?
阿庆嫂:我呀,还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这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斗智斗勇的一段经典唱段,名为《智斗》。《沙家浜》是8部革命样板戏之一,主要有正面角色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和反面角色胡传魁、刁德一等。主要剧情是: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和当地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结下军民鱼水深情。“忠义救国军”头子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千方百计想搜捕新四军伤病员。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以开茶馆的身份作为掩护,并抓住敌人弱点,利用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矛盾,进行复杂而紧张地斗争,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智斗》出自《沙家浜》第四场,是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的一段对唱戏。在戏中,阿庆嫂沉着冷静、不卑不亢,通过机智对答,与狡诈阴险的刁德一巧妙周旋,终于化险为夷。整个对话过程,一环接一环,一句赶一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位于常熟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一带,是有真实历史事实的。这段历史是这样的:抗战全面爆发后,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四军成立。1938年5月,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应进行敌后游击战争。9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新四军“深入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针对国民党“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共政策,新四军作出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重大部署,命令第3支队第6团东进抗日,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区,打开江南东路抗战局面。第3支队是由原活动在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的。遵照新四军命令,叶飞率领第6团东进,与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依靠当地人民群众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万亩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地抗日斗争,开辟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西撤时,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和部分医护人员。他们在江苏省委和江南指挥部领导下,依靠地方党组织,攻坚克难,坚持斗争,重建武装,保存了东路抗日火种。当时,叶飞是第6团团长。建国后,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华东局书记处书记、海军司令员等职。
戏中主要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指导员郭建光的原型是当年战斗在阳澄湖地区的三位抗战英雄——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太仓县县长郭曦晨、中共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司令员夏光,郭建光的名字各取了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是组合而成的。当年,夏光因过度劳累而患晕眩症,部队也将他留了下来,领导伤病员隐蔽在阳澄湖一带芦苇荡中,一边养伤,一边和鬼子开展斗争。阿庆嫂的原型是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的化身,最接近的一位叫陈二妹,她是常熟董浜镇人,丈夫陈关林是中共党员,人称“关林嫂”。抗战时期,夫妻二人开了一家茶馆,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联络点,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在沙家浜乃至苏常太地区,类似阿庆嫂的人物还有很多,如范惠琴、朱凡、陆二嫂、陆钰、卢爱金、干桂宝、徐巧珍等,她们身上都有阿庆嫂的影子。胡传魁也是有原型的,原型是当年上海青浦县保安司令、国民党吴县阳澄区区长胡肇汉,他残杀新四军伤病员,活埋进步群众和学生,鱼肉乡民,强占民妇,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南京军区时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这支军队的根本宗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是我军的制胜之本、力量之源。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地方政府积极拥军支前。京剧《沙家浜》就是改编自苏常地区群众用生命掩护新四军伤员的真实故事。”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1959年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发生在沙家浜一带的抗日故事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反响强烈,全国许多剧种、剧团都移植上演。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改编沪剧《沙家浜》任务,数易其稿,先是改名为《地下联络员》,后又改成《芦荡火种》,演出获得好评。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请毛主席看戏,毛主席看了十分满意,但觉得《芦荡火种》剧名不妥当,并风趣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以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毛主席一锤定音,于是,剧名就定为《沙家浜》。后来,《沙家浜》成为8部革命样板戏之一。沙家浜因此一举成名,也成为常熟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前,人们经常通过戏台和电影观看《沙家浜》,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传魁、刁德一等剧中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不少人对《沙家浜》经典唱段耳熟能详,对剧中《智斗》戏词也能哼上几句。上初中时,我在学校组织排演的秦腔《沙家浜》中还扮演过郭建光。
4月29号,在江南旅游的我和夫人慕名前往常熟,游览红色名胜——沙家浜,并拜访这里的老战友。
常熟,简称虞,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江苏南部,东北濒临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东南紧靠太仓,南接昆山、相城,西北与张家港接壤,西连无锡江阴、锡山,素有“江南福地”“江南的一颗明珠”等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常熟位居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城市前列,被评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常熟出过不少贤达名流,如,明末礼部侍郎钱谦益,清朝著名画家王翚、著名书法家杨沂孙、著名小说家曾朴、总理大臣翁同龢、安徽巡抚翁同书,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宗白华,当代著名中医教育家江育仁,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王淦昌。常熟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一方红色沃土,拥有丰富红色资源、优良红色传统和高光红色精神,并相沿传承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常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赓续红色基因,勇于担当作为,锐意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并形成了“望虞河精神”“碧溪之路”“蒋巷经验”等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可以说,常熟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历史悠久、红色闪耀。
上午10点多,我和夫人到了常熟,老战友徐明和高卫强在车站接上我们,然后就直接去饭店吃午饭。午饭是由徐明和高卫强两人安排的,卢祖祥、周立新、邵晓思、尤思宝等老战友一同共进午餐。这些老战友都是1985年从常熟入伍到新疆博尔塔拉戍边守防的,我们一起共同战斗了几年,结下了深厚战友情谊。我们远隔四五千公里,见一次面很不容易,大家见了都非常高兴、特别开心,说起军旅个个神采飞扬,说起边关个个魂牵梦绕,说起战友个个情深似海,可谓是一段军旅缘、一生兄弟情!
吃过午饭,徐明、高卫强、卢祖祥又在百忙之中陪同我们游览了沙家浜。
进入沙家浜大门,迎面一座石砌照壁首先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叶飞将军题词手迹:“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段题词,说明了新四军东进的历史背景和沙家浜抗日斗争的战略意义。照壁花坛前摆放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鲜红大字也格外醒目。
跨过东进桥,我们来到了瞻仰广场游览。瞻仰广场由主题雕塑、抽象雕塑、锻铜浮雕等组成。以郭建光、阿庆嫂形象为主创作的大型主雕屹立于广场中央,形象揭示了新四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宏阔主题;散布在广场两旁的18根抽象柱雕,块面造型形态各异,肌理效果对比强烈,艺术诠释了新四军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两座浮雕墙上的6幅浮雕,生动表现了沙家浜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杀敌的战斗场景。整座广场设计内涵丰富、简洁洗练、新颖大方,给人印象深刻。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瞻仰广场西侧,陈列了60多件革命文物、400多幅革命斗争历史照片等。这些文物和照片,把我们的思绪带进了昔日烽火连天的峥嵘流年、带进了当年芦荡深处的战斗岁月,让我们对新四军将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顽强斗志、英雄气概充满敬佩、充满敬意、充满敬仰。参观的时候,几个老战友像专业人员一样作了解说,他们经常陪同前来常熟的亲朋好友参观纪念馆,对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比较熟悉。
出了纪念馆,一路向东就到了红石村。红石村的建筑依水而建,白墙黑瓦,古色古香,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最醒目的建筑是“春来茶馆”。在“春来茶馆”,我们伫立良久,瞅瞅“八仙桌”,摸摸“七星灶”,提提老“铜壶”,脑海中仿佛浮现出阿庆嫂与敌人机智周旋的过人风采。
最后,我们来到了芦苇荡边,呈现在眼前的是茂密葱郁的芦苇、碧绿清澈的湖水、纵横交错的河港。我们坐上了一艘手摇小船,穿行在密密麻麻、弯弯曲曲、幽幽静静的芦苇荡中,碧波荡漾,橹声咿呀,苇叶青青,芦香扑鼻。湖中芦苇比人高出许多,进了芦苇荡,宛如进入神秘莫测的水上迷宫,难怪当年新四军伤病员能够在芦苇荡藏身而不被敌人发现。在芦苇荡里,我们寻觅着新四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战斗足迹,也想象着他们神出鬼没的战斗生活。
游览完沙家浜,老战友邹文学安排了晚饭。席间,战友们又聊了很多,真是聊不完的戎马生活、聊不够的边关往事、聊不尽的战友情谊。不知不觉间,到了晚上9点多,我和战友们依依惜别,邹文学开车把我们送到了苏州。尽管战友们再三挽留,希望我们在常熟多待几天,但由于日程已安排好了,不好再作变更。于是,在常熟待了一天,我们就继续下一站的旅行了。
大前天晚上,周立新发微信问我们到哪儿了,我说在扬州看京杭大运河呢,旅程快结束了,即将返回乌鲁木齐。他说我们这次在常熟的时间太短,希望以后带着家人再来。我说,常熟景美人更美,是个好地方,以后有时间了一定还会再来。周立新说,常熟福地,常来常熟。
沙家浜,是一个芦荡密布、稻香鱼美的江南水乡,也是一方弥漫抗日烽火、充满革命传奇的红色沃土。沙家浜,因为阿庆嫂而名闻遐迩,因为新四军而传唱不衰,因为芦苇荡而美丽迷人!
(写于202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