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2
分享

大像山,一座文化的殿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四月的家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山野芬芳,生机盎然,天气晴朗,一派春和景明。

回老家期间,在堂兄陪同下,利用半天时间,游览了甘谷大像山。这里,是甘肃一个著名的佛事圣地,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融古建筑艺术与石窟艺术于一体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

甘谷,古称冀、伏羌,地处甘肃东南、天水西北、渭河上游,也位于古丝绸之路要道,是秦人发祥之地、秦国崛起之地、中国县治肇始之地,也是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石作蜀、三国蜀汉名将姜维、清代雍正帝师巩建丰故里,公元前688年置县,已有27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夏第一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骁勇,历史璀璨,人文厚重,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有“商旅之家”之说,现在是“全国辣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全国武术之乡”。老家秦安与甘谷毗邻。

大像山,又叫大象山,因山中修凿释迦牟尼大佛而得名,也因这尊大佛而名扬四海,又因山体像一面旗子,而又叫文旗山。位于甘谷城郊,海拔1516米,山体高度215.6米,冈峦起伏,迤逦东来;飞翠叠嶂,峭壁雄峻;楼阁鳞次,祠宇相望;正看如旗,横看似龙,气势磅礴,不同凡响。从山脚到山顶,约1.5公里,可拾阶而上。现存石窟22个、庙殿15处,均建于刀刻剑削的悬崖峭壁之上,石窟由栈道相连。自下而上,建有土地庙、墨葛殿、太昊宫、观音洞、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阁、灵岩寺、鲁班殿、华严洞、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庙阁宫殿。以无量殿为界,其上以石窟为主,其下主要为木结构建筑。 共有壁画240余平方米、大小塑像110尊,其中,汉白玉雕像6尊,木雕像4尊,铸造像1尊,尤以凿塑于山体中部的释迦牟尼大佛最为神圣、最为壮观、最为著名。除了石窟和古建筑,还有汉代隗嚣歇凉台、阅兵台和“羲皇故里“、“圣门石子故里”、“重修汉平襄侯祠记”石碑等遗址遗存。大像山是陇右名山、佛教圣地,荟萃了古冀山水和人文景观精华,被誉为“丝路明珠,国之瑰宝”。

大像山也叫“大象山,源于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题名。上世纪90年代,大像山请赵朴初题写山名,赵朴初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神话传说,题为了“大象山”。于是,有人就称大像山为“大象山”。虽然读起来一样,听起来相似,但含意却大不一样。在当地,人们仍习惯性地称之为大像山。

游览大像山,从山门进入,自下而上,一路行走,一路观赏。登游大像山,如信步云中。

大像山山门,木结构,四柱三间,红柱绿瓦,七层斗拱,顶部装饰彩狮驼琉璃宝瓶,上有“大像山”三个字,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一幅楹联:“千秋文物归三宝;万里车书共一天”。山门前面,有一对青石石狮,张着大口,眯着眼睛,鬃毛显长,造型奇特。山门里面,有一头匍匐于地的赑屃,背上驮着一方黑色石碑,碑上刻有“羲皇故里”四个古朴大字。赑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能负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祥兽。有一种传说,说伏羲诞生于甘谷,所以碑文上刻着“羲皇故里”。还有一说,说伏羲诞生于秦安。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他和创世女神——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中华儿女的共同景仰、共同追怀、共同尊崇。

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是几位本阜古圣先贤——三国名将姜维、“一代帝师”巩建丰、“仁爱之神”马三爷和山神土地的庙堂,刻着几幅颂扬他们的楹联,赞许姜维的是:“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像山,永昭千载英灵”;称颂巩建丰的是:“笔点青云,育亿万人灵秀;示开紫极,耀千百世文明”;褒扬马三爷的是:“仁爱楷模,历千劫而不老;和谐形象,共俎豆以馨香”;吟赞山神土地的是:“云从龙,风从虎,一诚有感;山献宝,地献金,万姓安康”。

继续向上,便是太昊宫。太昊宫,也叫伏羲殿,坐南朝北,巍峨宏敞,坐负苍岩;雕梁画栋,飞檐流彩;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水河。宫门砖木结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迭,门额上有“太昊宫”三个字。门前立有两尊石狮。院中有一个八卦池,寓意伏羲演八卦,泽及后人。伏羲大殿里,有一尊由著名女雕塑家何鄂雕塑的伏羲坐像,全身赭石色,目光炯炯,筋骨爆起,身披桑衣,腰围虎皮,气质浑厚,神态自然,精神焕发,右手托八卦盘,端坐于木龛中,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亲和。墙壁和顶部,绘有“女娲练石补天图”、“伏羲画演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图画。大殿悬挂赵朴初、启功、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舒同、甘肃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黎泉分别手书的“人文初祖”、“一画开天”、“开天明道”、“与天地准”四块金字大匾。伏羲大殿以前有很多楹联,但大多数已经散失,目前仅存两幅,一幅是:“绍皇开泰运,厥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另一幅是:“从一画开天,说什么鸟篆虫书,佛经梵字,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帝王升降,商质周文,于史册上见传心”。伏羲大殿前有四株古柏,犹如四位温文尔雅的君子,散发着古朴气息。

出了太昊宫,来到了文昌阁。这里是大像山的文化圣殿。文昌阁,以四合式封闭院落为布局,门前有24级石阶;门首有砖刻“孝友门”三个篆字;门上有一幅砖刻楹联:“阁临碧宇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书法高古,气象宏阔;门右侧有一虎皮照壁,刻有“落霞岩”三个隶字,字体清秀。文昌阁,高10米,为重檐六柱六角亭式阁楼,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楼上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木雕像,楼下有文昌帝塑像。在六角墙面上,刻有一些书画诗文,如甘肃现代书画家何晓峰的“兰竹图”、马晞的“喜鹊闹梅图”、魏学文手术的魏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武克雄草书的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融上人兰若》。正殿刻有一幅楹联:“帝座面三峰,恰鹗骞石鼓,鸿翥缇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万象,看气润珠躔,辉联壁府,榜下频占五色云”。这里还有一个临崖而建的小阁楼,小巧玲珑,惹人注目,也刻有一幅楹联:“楼构数椽容膝易,窗开三面会心多”。有不少家长在文昌阁烧香拜佛,祈福自己的孩子高考考个好成绩,金榜题名,虔诚之心令人动容。在大像山所有的香火中,文昌阁的香火最旺,因为这里点燃的是文化的长明灯。

走出文昌阁,去了百子洞。过去,这里叫灵岩寺,而灵岩寺,又缘起于百子洞。百子洞,原本是大像山的一个天然岩洞,临崖而立,曾道路不通,人迹罕至。民国时期,有几位木工,想打通甬道,新造鲁班殿。洞打通后,人们发现,这里是一个绝妙之地,洞内宽畅明亮,洞外风光无限。从这里眺望,甘谷川口,尽收眼底;远山如黛,渭水如虹;绿树成荫,田畴似锦;烟村万家,星罗棋布……于是,有人提出塑这个娘娘,也有人建议塑那个菩萨。正当人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师傅却默默地用泥塑了几个婴孩,悬于窟顶,人们受到启发,把这个洞叫百子洞。之后,百子洞开始扩大规模,请神塑像,起了个寺名叫灵岩寺。到了1999年,灵岩寺改建成了如今的永明讲堂。曾经的灵岩寺,禅院精致,古柏森森,鸟语花香,宛如仙境。百子洞,有一个主室和两个耳室,主室塑有送子菩萨,端坐于佛坛之上,左腿上盘,右膝下垂,一小孩坐于腿上,左右各立一童子,慈悲含容,栩栩如生;两个耳室塑有金华、大势至、城隍菩萨和马三爷塑像。值得一提的是马三爷塑像。马三爷,是甘谷特有的一位地方神灵,又称马三将军,回族,清初人,家境富裕,排行老三,年少有德,因生前常骑黑驴,人称“黑驴马三爷”。马三爷病逝后,托梦乡人,乡人以神灵敬祈,十分灵验,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逐渐作为一个地方神灵供奉了起来。百子洞的马三爷,戴着回族小帽,身穿马褂,骑跨黑驴。乡人将马三爷安奉于此,大概有求子又求德的寓意,期望从这里求来的子孙不但聪慧灵秀,而且还品德优良。同时,也是甘谷各族人民自古和睦相处的一个历史见证。这里香火十分鼎盛,求子者摩肩接踵,还愿者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那些缺儿少女的妇女,那些为子求孙的母亲,就怀着十二分的虔诚来到百子洞送子菩萨前,求子求孙。据说,这里的送子菩萨很灵验,要儿得儿,要女得女,要孙得孙。在这里,刻有一幅楹联:“花香名寺老;山静古岫深”。

出了百子洞,顺山道往上,就进了鲁班殿。这里是大像山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到了这里,先看到的是一个长亭,叫鲁班厅,进深三间,一前一后挂有“巧夺天工”和“鲁班厅”两块匾额;厅门刻有一幅楹联:“规矩量尺量寸量天地,绳墨度里度外度春秋”;内有两幅楹联:“巧夺天工则方圆以为形,启万象文明之运;妙通神异绳规矩而成体,开百工衍庆之宗”、“方圆以德千古以一;曲直无绳旷世无双”。穿过鲁班厅,是一个门坊,单间重檐,斗拱三层,饰有瑞兽,挂有一块“鲁班门”匾额;刻有一幅楹联:“白松朝吐翠;紫蔓夜生香”;门前靠右,立一刻有“鲁班殿”三字的石碑。过了鲁班门,再往前走,就是正殿,门上有“规矩门”三个字,刻有一幅楹联:“所居介帝君之间;其巧在古倕以上”;殿内供奉鲁班像,坐南面北,端坐于帷帐,挂有“艺精华夏”、“千古巨匠”、“万代师祖”三块匾额,刻有“飞檐斗角,高阁临霄,仰一代巨匠,启鸿蒙艺传万世;劲松拿云,丹崖雄峙 ,赖四门方生,承师训功修千古”、“映紫气生陇地,育绳墨秀骨;秉木德显永乐,化曲直妙理”两幅楹联。一直往里,就是远圣院、廊亭和后山门,刻有四幅楹联:“用斧裁梁,双刃勘中正;以绳定墨,只眼窥曲直”、“游到此,略带几分仙气;坐定后,多生一点善心”、“天地大观极游览;山林异致得清幽”、“问道等陟玉皇阁;论斧恭入鲁班门”。

离开鲁班殿,来到了关圣殿。关圣殿,位于半山腰,古柏墨绿如盖,塔楼香火缭绕。山门上,刻有一幅楹联:“孤忠耿耿光三界;峻节巍巍峙一峰”。殿内,塑有关圣,神态威严,气度不凡。在廊柱上,刻有一幅楹联:“忠贯汉家三统,赤胆未寒,偶来寻伯约遗魂,欲问蜀亡旧事;节高大像孤峰,青山常在,惟懒见陇头残月,空嗟曹盛当年”。

关圣殿一拐就是财神殿。这里,刻有一幅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这幅楹联,语近旨远,明白晓畅,道尽世相,寓意深刻,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从财神殿出来,游览了双明洞。这里是大像山最险要的地方。双明洞,也叫药王洞,由自然洞穴改建而成,高约8米,深9米,宽17米,是大像山最早开凿的石窟。正龛供奉华严三圣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同高2.53米。殿门——凌霄门上刻有一幅楹联:“高阁凌霄,举头苍天近;奇峰竞秀,放眼白云低”。左龛为药王殿,外伸砖木结构,刻有一幅楹联:“德高术妙润泽普天;行方智圆千古永传”。殿正中供奉药王孙思邈,像高1.75米,右手拿药盒,左手掌龙颚,给龙治病,呈扎针状;右站一个药童,高1.2米,双手捧药盒;两侧塑有仓公、张仲景、皇甫谧、陶弘景、张介宾、扁鹊、华佗、王淑和、葛洪、李时珍等史上名医,均为坐式,同高1.3米。石窟右侧三小龛内各塑三个佛像,一个是灵官,坐于坛上,环眼下视,吹须怒发,右手向上高举一鞭,左手执金砖,高1.33米;一个是马三将军,骑着黑驴,秀骨清相,玲珑生动,高0.8米;一个是护法,立像,高2米,手执法棍,雄健威武。

接下来,看了千佛洞。千佛洞,开凿在峻险崖壁上,仅有一个小洞窟供人出入。一进入洞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大佛。传说,伸手在弥勒佛浑圆的肚皮上摸一摸,可以笑口常开,所以游经此处的人,都要摸一摸他的肚皮。往里面走,是一个大石殿,塑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佛,有的坐如磐石,有的卧如横云,有的默然而立,有的轻身飞度……个个慈眉善目、姿态迥异。再往里走,拐过几个石凿甬道,就是阎罗殿,供奉地藏王菩萨,两旁分列十殿阎王。洞门两侧,分立着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四位凶神恶煞的鬼卒。洞窟四壁,绘有冥界地府的各种刑法,残忍至极,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出口悬挂“千佛洞”匾额,刻有一幅楹联:“万时有缘修造化;千家积善进圆通”。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大佛前。这里是大像山的核心之地、灵魂之地。大佛,位于离地面200米的一个高34米、宽14米、深4.5米的圆拱形巨大洞窟内,为泥塑石胎释迦牟尼佛像,身高23.3米,肩幅9.5米,头高5.8米,腰宽10.4米,膝长6米,体魄高大,脸型丰颐,慈眉善目,双耳垂肩,螺发肉髻,蝌蚪短须,斜披袈裟,面带微笑,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看起来浑厚雄伟、神态庄严、慈祥恬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既给人一种平易可亲的和善,又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产生一种敬慕之情,顶礼膜拜。顶部塑有达摩、频伽、飞天、卷云、莲叶等图案,神灵活现,呼之欲出。大佛始凿于北魏、完工于盛唐,经历4个朝代300多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大佛虽然体格巨大,但无论从山下观看,还是从窟内各个角度观赏,五官、四肢、身形等都恰到好处,没有不合比例的地方,开凿技巧与视觉观感完美统一,令人叹为观止。在一千多年以前,能创造出如此博大险峻、空灵精绝的艺术奇迹,说明古人多有智慧!从外观看,大佛既具有印度风格,又具有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子宽短、面部温和,以及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等特点,带有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鲜明印记。这尊巨大造像,在甘肃东部地区所有石窟中独一无二,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也是全国大佛相对高度最高的造像,还是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莫高窟96窟弥勒大佛的中国第三大佛,堪称“悬崖大佛”、“云中大佛”。在这里,佛就是山,山就是佛。大像山洞佛在我国佛教文化中有着很高地位,而且风格与国内其它石窟造像迥然不同,非常值得一看。

站在大佛下面,静静凝眸,内心充满庄严与神圣,也会生出遐想与神思。瞧,佛祖端坐于莲台之上,那一双慈祥悲悯的眼睛,清澈如水,温暖如春,似乎穿越千年时光,既安顿尘世,又教化人心;那两道苍黑如黛的眉毛,宛如苦海中的两叶渡舟,渡苦渡难,也渡人渡心;那宽大厚实的鼻子,微微翕张,仿佛能感受到佛祖均匀的气息;那一对又长又大、又厚又垂的耳朵,犹如两朵盛开的莲荷,谛听人间疾苦,倾听千年风雷;那一双硕大的巨手,一只扶膝,一只上举,掌心向外,大拇指和食指相捻,好像在拈花说法、拨济众生;那一袭通肩而穿的袈裟,自然得体,灵动飘逸,好似要迎风起舞;那一双巨大的佛足,踩着12朵盛开莲荷,能容纳四个人盘膝而坐,可谓甲大如箕、指巨如瓮。

关于大佛,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清末时期有一个外地商人来甘谷经商,路过渭河时不小心落水,河流汹涌,绝望之时看到山上大佛,便在心中许愿,如能得救,就给大佛贴金。霎时,如有神助,他得救了。于是,这个商人便请人给大佛贴金,但由于缺了点金子,就只好在大佛脸上画上了胡须。从此,大佛就有了蝌蚪状的胡须。

大像山大佛,不但是百姓祈福纳祥的心灵圣地,也是文人寄放情思的精神高地。如,有人在这里发幽思古:“矫绝凿鸿蒙,我为朱圉探禹迹;大千窥净土,人将法相比邠州”;有人在这里驰思遐想:“此是神工弄斧,劈就灵岩千寻,丁香拢翠,烟锁楼台,汤汤兮西魏胜境;传说牧竖摇鞭,闪出大佛一尊,白松吐岚,云封窟洞,巍巍乎北国名山”;有人在这里触目兴叹:“数丈金身日日观,那个知敬;三千世界人人游,有谁皈依”……

大佛,为大像山点燃了生命,注入了灵魂,而有了生命和灵魂的大像山,注定会被世人所神往、所瞻仰、所朝拜。

在大佛像两旁,依山势建有一个长廊,凿有窟龛,现存22个,窟龛相连,颇为壮观。

拜谒完大佛,又去看了永明寺。永明寺,雄踞山间,由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钟鼓二楼、十三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组成。山门,为并排连体拱形牌楼,红墙黛瓦,庄重典雅,顶上刻有赵朴初手书的“永明寺”三个大字;门两边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明扬法师题写的一幅楹联:“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门首左右刻有“无上法让”、“出尘入净”八个字。走进山门,迎面是天王殿,高9米,长14米,宽10米,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兽装饰,单挑檐外围回廊式,供奉大肚弥勒佛,高1.8米,金刚怒目,脚踩饿鬼,神气威武。左侧,是手握宝剑的东方天王多罗吒、手拿琵琶的南方天王毗琉璃;右侧,是手持宝剑伞的西方天王毗留博叉、手抓一龙的北方天王毗沙门。弥勒佛身后,为全身金色的韦驮菩萨,高2.2米,手拿一根宝杵。离开天王殿向南,两边各建有对称的八间砖木结构的斋堂、客堂,以及复檐塔顶四角形钟鼓二楼。往上走30多级石阶,矗立着大雄宝殿,正座东南,巍峨雄壮,高12米,宽19.8米,进深16米,顶为悬山造,琉璃瓦脊,宏伟壮观,金碧辉煌,耀眼夺目。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阿弥弥三佛及两个弟子的泥塑金像,妙相庄严,慈祥可敬;东西两面供奉十八罗汉,同高1.75米,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三佛背后站立着观音菩萨,高2.4米,由缅甸汉白玉雕成,旁边有散财童子和龙女。大雄宝殿的右边,是十三祖师殿,塑有净土宗十三祖师泥塑坐像,同高1.1米;左边为伽蓝殿,塑有4尊坐式法像,同高1.5米,两殿对峙而立。十三祖师是从晋代至清代的十三位法师——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五祖少康大师、六祖延寿大师、七祖省常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十祖截流大师、十一祖省庵大师、十二祖彻悟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在伽蓝殿供奉的4尊法像中,3尊为印度法像,1尊为中国法像(关羽),体现了中西佛教融合历史。

……

在大像山,香火袅袅缭绕,经声绵延不绝,佛旗迎风招展,佛光璀璨闪烁,信众顶礼膜拜,走进其中,会有一种心灵的宁静、安详、平和。

大像山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楹联很多,这里的每一座寺庙、每一处景点都有诸多楹联,它们如同一份份养料,涵养着大像山;仿佛一首首诗赋,诠释着大像山;犹似一件件彩饰,装点着大像山。这些楹联艺术,同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融为一体,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大像山独特的人文景观。可以这样说,读懂了大像山的楹联,也就读懂了大像山的人文内涵、人文古今、人文气象。

大像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人文圣山,大佛是它的灵魂,故事是它的底色,文化是它的血脉。著名诗词大家、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曾写过一幅楹联,精辟诠释了大像山的精神、风骨、气韵。这幅楹联是这样写的:“一佛峙孤峰,望百里平川,犹是盛唐气象;千渠经福地,有三春秀色,迎来禹甸宏图”。

大像山脚下是大像山公园。大门是一个青石牌坊,门额上刻有“大像山公园”五个大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书法理论家欧阳中石手书。园内,主要建有石作蜀文化园——崇文苑和姜维文化园——尚武苑,一文一武,以圣贤雕塑为元素,以亭台楼阁为点缀,突出了甘谷人文特色,彰显了甘谷文化底蕴。崇文苑、尚武苑均建有文化展馆、景观走廊、人文雕塑等场馆建筑,尚武苑还建有演武台。人工湖是公园中的重要景观,面积110余亩,呈大象形状,人称“像湖”,如同一块巨大碧绿宝石,镶嵌在大像山脚下。公园里,水光潋滟,树草如茵,垂柳摇曳,蝶飞蜂舞,鸟语花香,曲桥卧波,水榭枕澜,春色撩人,风光迷人,美景醉人,踏青赏春者络绎不绝。漫步公园,一方书简般徐徐打开的大理石碑刻——《大像山赋》,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在这里,我们停下脚步,认真品读:“吾邑名胜之大观,厥为大像之山。山属朱圉,在旧县之东、今城之西,二水夹峙,北奔渭坻;一峰齐耸,文武对帜——所谓文旗,矗东迤西。山以像名,像塑释迦牟尼,像而大哉,法相欲齐敦煌弥勒。异岭共云,同峰别雨,河西旧风,冀城馀俗。子山铭文尚在,嘉祐谬说可释……”这个《大像山赋》,用短短630多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大像山的历史与气象、风俗与人情、山水与文化,字字珠玑,华滋浑厚,气象万千,读来口齿生香。

远处逶迤而去的渭河,流淌着岁月的沧桑故事;山下波光粼粼的湖水,倒影着山间的神圣佛光。离开时,站在公园门口,我又游兴未尽地环视了一下大像山。

虽然游览时间比较短,有点走马观花,但大像山以它佛光四射的云中大佛、绚丽多彩的芬芳人文、婀娜妖娆的山水风光,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旅游,赏的是山水,品的是文化。

(写于2021.4,修改于2024.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