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8
分享

诗与茶

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闲暇时,泡上一壶茶,轻呷、慢啜、细品,如坐草木之间,似临山林幽谷,像沐清风朗月,别有一番情趣。茶,让日子悠然,让时光安暖,让岁月斑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国度、茶的世界。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被称作“碧霞”、“云华”、“仙芽”、“玉爪”、“鸟嘴”、“先春”、“愁草”、“涤烦子”、“清风使”、“瑞草魁”、“不夜侯”、“龙芽凤草”,也被誉为“液体黄金”、“天下第一味”、“通往心灵的饮料”、“流进心里的香水”。中国人有着4700多年饮茶历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雅士,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有一种特别感情,没有一个不喜欢茶的,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甚至还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样的淸帝乾隆与朝中大臣对答妙句。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是深深根植于心灵深处的。

从古代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茶叶,到唐朝陆羽撰写茶学专著——《茶经》,茶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独特元素,承载着十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古到今,茶不仅是一种绿色饮料、养生佳品,更是一种生活艺术、文化符号,具有独特价值、无穷魅力。喝茶,其实喝的是文化。在茶里,可以品味到自然的清香、生活的芳香、文化的馨香。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包括茶学、茶谱、茶具、茶道、茶诗、茶画、茶艺、茶故事、茶精神等内容,以采茶、制茶、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为表征,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雅趣盎然。在茶文化中,茶诗是尤为绚丽、尤为璀璨、尤为光耀的一朵奇葩。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人生活的绮丽瑰宝,也是中国人精神的诗意映照。

自古以来,茶以独特的韵味与深邃的哲思,吸引无数文人雅士把盏问茶,并为之挥毫泼墨,把茶写进了诗里,把诗泡进了茶中,让诗与茶擦出了火花,让茶与诗碰出了光焰,也让诗多了茶香,让茶有了诗意,展现了茶与文化的奇妙融合。茶诗,肇始于魏晋,鼎盛于唐宋,灿烂于明清,绵延于当代,纵贯古今。从1700多年前出现茶诗到现在,历代众多文人雅士写下了一万余首优美茶诗茶词,其中有不少为震古烁今的诗词大家所写,装点了中国诗赋文学的浩瀚苍穹,扮靓了中国茶文化的寥廓天空。

茶诗茶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咏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是茶,这种诗词数量比较少;广义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诗词中提到了茶,这种诗词数量比较多。

在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的茶诗茶词中, 有的表达了对茶的喜爱与青睐,有的描述了茶的制作与烹煮,有的刻画了喝茶的场景与感受,有的体现了品茗的闲适与宁静,等等。

譬如,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表现了纵情自然、问茶山水的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表达了对茶的由衷喜好、深厚情感,刻画了饮茶的幽雅场景、奇特体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展现了茶的味香、形美、妙用,以及对茶的喜爱之情;郑愚的《茶诗》——“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描述了茶的鲜嫩程度、制作过程、烹煮景象,体现了茶的独特魅力;孙淑的《对茶》——“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描绘了月下品茶的诗情画意、婉约曼妙、万种风情。

又如,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描写了煎煮新茶的氤氲情景,渲染了茶气缭绕的人间烟火;李清照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描摹了茶的晶莹透亮、清新爽口;黄庭坚的《品令·茶词》——“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描画了茶的珍稀名贵,赞扬了茶的美好味道,演绎了品茶的奇妙感受;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映现了在明媚春光中煮水、沏茶、品茗的闲适、惬意、舒畅。

再如,清代郑板桥的《竹枝词·茶》——“茶香四溢满江城,绿竹青松映碧清。莫道人间无胜景,西湖龙井赛仙灵”,盛赞了西湖龙井的绝美无双,呈现了一幅茶与城、与松、与竹、与湖构成的美丽画卷;乾隆的《冬夜烹茶》——“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兰膏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建城杂进土贡茶, 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光炯炯。水递无劳待六一,汲取阶前清渫井。阿童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蟹眼鱼眼次第过,松花欲作还有顷。定州花瓷浸芳绿,细啜慢饮心自省。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坡翁品题七字工,汲黯少戆宽饶猛。饮罢长歌逸兴豪,举首窗前月移影”,点染了清夜烹茗读书的生动场景,体现了武夷岩茶超然的岩韵特色;周圣教的《西屏山怀古》——“有泉一泓名偃月,披云挹注长不竭。汲水煮茶气味清,一饮人疑有仙骨”,歌咏了泉水煮茶的清香味道,抒发了饮茶后飘飘欲仙、妙不可言的愉悦心情;赵恒的《试蒙茶》——“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手亲煎。一瓯沁入诗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吟诵了茶的活色生香、令人垂涎。

这些脍炙人口的茶诗茶词,茶气浩浩,茶香袅袅,茶意绵绵,茶韵渺渺,读之如煮水烹茶、围炉品茗,令人灵魂生香、精神芬芳。

最美四月天,品茶正当时。在这个春意盎然、春色撩人、春和景明的时光里,让我们伴着袅袅茶香,穿越千年,与古人共咏悠悠茶诗,也随着悠悠茶诗,穿越千年,与古人共品袅袅茶香!

(写于2024年4月1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