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我早早来到校园。朗秋的气息,格外娇爽,闯入脸鼻的,又流淌进心脾,是这季盛夏之末后,第一份大地的馈礼,特抚慰人的。
校园,渐渐人声嘻嘻了,孩子们从身边绕过,尚有微丝的汗息,不过,这缕朝热气浪,是校园应该有的。老师们的身影,或有匆匆的,或有款款的;运动场上,校队的师生们,在各自项目训练的区域,渐次集结,发令声起后,秩序习练。校园,一纸开阔空旷之所,渐渐地着墨,灵动的字符,穿梭跳跃,又若律动的音符,充盈到每一方空间。
由于膝盖有点抗拒梯道的曲损之劳,我从校园右侧绕行到综合楼的北侧,也是后面的院落。外侧临壁是一排分块的种植园地,近处一立壁,“开心农场”格外醒目。“开心农场”,十多年前,网络游戏名,开发者,是蛮有用心和智技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农”、“农民”“农村”“农业”,这些带“农”性的,特缠绵,特不舍。追踪家族史,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与“农民”血脉相连,不出几代,皆出“农民世家”。如今,我们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中,你都不能说在那个时空里,会脱离“农”的点微。曾一度时,有不乏人等,有避“农”之嫌癖,在他们看来,“农”是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一切与“农”有关的东西,仿佛与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格格不入。不过,在科技反哺传统农业,出现了带有工业化的农业业态和琳琅满目的食物加工品后,似乎新农业,有新宠之幸啰!“农场”,在美洲,是孵化富翁的地方。“开心”,古往今来,“农”性的人类,都想开心,开心是我们的心理保养品。说远了,我们校园这个“开心农场”,就是个开心农场,为孩子们提供一池体验种植过程,观察植物,主要是庄稼、蔬菜生长的过程形态,同时,也丰富学校课程实践,传承我校研究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只要孩子们有机会踏进泥土里,从中有体验,就无不“开心”。学校有心,教育无愧!
缓缓移步,房体一侧,古朴墙体下,“棋苑”布局,颇为新意。围棋、象棋,中华传统文艺“琴棋书画”之一,现代的学校教育中,相较于“琴”之音乐、“书画”之美术、书法,很难见到她们的身影。具有竞技性的兼具文化、开智、怡情、交流功能的“棋类”,要么如“象棋”,不是街角棋摊,或家友对弈,就是象棋赛事,下至乡村级,上至省市、国家级水平的棋手,赛场鏖战,要么如“围棋”“国际象棋”,阳春白雪般的“曲高和寡”。作为国粹之一的围棋、象棋,没有进入当代学校的主流课程,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基础教育课程任务的考量、师资的缺乏,对于绝大多数学校,不得不说,是主因。如今,国家重视传统文艺教育,并为合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拓宽了政策空间,加大了支持力度,尤其是,当出现地方课程、校内课辅、延时服务、社团等教育方式和形态,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可能性。象棋,具有较为广泛的民间基础,我校也有师资的条件,“棋苑”的意愿,继2013年课辅之后,在如今的延时服务象棋社团中,得以实现,不得不说,是件幸事。
绕过“棋苑”的圆拱门,来到曾经无用武之地的三角形地带。面积不大,近300平米。这里,现在也得以合理利用,不仅连通教学楼和综合楼的二层通道,缩短了师生课间的行程。天赋“蕙质兰心”的程校长,让建设者们,把这一角地,建成“画院”。右侧石壁,被巧妙利用起来,一格格壁立面,变成了一张张数平米的画纸,这不,一排画纸上,就已被孩子们“涂鸦”了,交错叠次的近乎意识流画派的“作品”,完成与否,似是而非,疑惑间,仿佛有一群“透明”的孩子,挥舞色笔,正随心所欲,肆意涂抹呢!左侧青石栏下,就是运动场,此刻,已是龙腾虎跃,花式跳绳、篮球、足球、田径,十多支劲旅,火热训练,这些闪烁在开阔的运动场上的精灵们,一若巨幅画面,与我身旁的画壁,相映成趣。
不自觉地驻足在富有流动感的青砖画屏前。别致的画屏,以综合楼墙面为背景,娇羞的方竹,躲在两墙之隙,似又探出秀臂来,热情地示好。
流连中,一丝淡得几乎可以忽略的微觉,在鼻息间消失。但这丝微妙的味儿,还是触碰到了我敏感的嗅觉神经,放心不过……又调息微嗅,这丝味儿,似又游了回来,在鼻息间,若即若离,不舍逝去……渐渐的,渐渐的,这丝味儿,慢慢在靠近,挨近,徜徉在鼻息间,开始娇柔起来,暖暖的,似要躲进我身体的幽深之处……神情意绪,都停息在此刻的感触中了,为迎接已然涌来的幽香,我是安然地接受着这独享的宠幸。不免要去搜寻这暗香的来处,结果,就在脚下,屏风前,一排小盆景兰花。绿叶掩映下,一朵朵娇小的身姿,闪躲其中,精神抖擞,活脱脱一个个小孩子,眨巴着小眼睛,瞧着我这傻大个,她们小精灵似的,稚气鲜活,在秋晨清凉的微风中,散发出独有的楚怜清丽气质,吐露出独有的幽微诱人的芳香。
联想到,学校坐落在兰溪畔。兰溪从北侧仙女山麓,悄声而来,消隐在城区脚下,潜入滔滔乌江、长江,归入大海。校园里的“兰溪书法”,走到“兰亭”书法,翰墨书香,于方正刚柔间,涵雅养正,潜移默化,伴随优质课程、全面培育,一代代学生,递升高校,步进社会。如今,这身躯娇小的兰花,悄然开放在我身旁,引我情不自禁地眺望向那西侧的“百兰谷”,感怀于这兰花,以其独有的自然气韵,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了人格意象,本是自然物,确是人养花,花怡人,人物风韵,汇入泱泱人文大观中。
一晨的人物风情,在一丝浅幽芳香的触悟中,淡淡地随了“天人合一”、“百川归流”的自然法则和人文智慧。
(廖长胜,写于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