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柳的头像

沙柳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405/02
分享

回 乡


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叫一声哥哥你进来。

眉对眉来眼对眼,眼眨毛动弹把言传。

一把抓住妹妹手,有两句话儿难开口。

抓住胳膊端起手,搬转肩膀亲上个口。

    颠簸的路途,破旧的面包车,挤满了归乡的人,唯独让人能够感觉到的,是这首原生态的民歌。此刻,车厢内没有一位乘客出声,或是深情地望向车外,或是闭目养神,空旷从山的这头穿透向云霄,客车刚行驶进黄塬地界,眼前山连着山,从后视镜里看到,身后拉着一道长长的黄尘。

    随着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车儿慢悠悠地停在黄塬的车站,当车门缓缓打开,车厢里陆续走下乘车的人儿,这些人手里拿着大包小包,当然,最醒目的是那些包,里面装着活人的面子,也是死人的面子。而从车厢最里面走下来的是碾子村沙粒。

    清明祭祖,这是老先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在沙粒的记忆里,故乡黄塬更为注重这一节日,不管你身在天南地北,做多大的官,有多忙,或是路程有多远,都要提前踏上返乡祭祖的行列。黄塬的清明祭祖仪式也非常庄重。当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齐聚一堂,共同祭拜祖先。首先,家族的长辈会带领大家来到祖坟前,点燃香烛,摆放祭品。然后,大家会按照辈分的高低,依次向祖先敬香、献酒、献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默默地祈祷,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族的平安和繁荣。

    在祭祖仪式结束后,家族的成员们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祭品。这是一次难得的家族聚会,大家会拉拉家常,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在这个过程中,家族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如今,黄塬的清明祭祖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更承载着人们对家族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文化的力量,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黄塬人民的精神支柱。至今黄塬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年可以不回来过,但老先人必须得回来祭拜。”人嘛,毕竟讲究的是落叶归根嘛。

    待沙粒走下车后,仰头看了一眼即将落入土山的太阳,天边像似挂了一块红绸子,艳红艳红的。他深深吸了一口空气,简单地活动了下筋骨,拎起身旁的帆布提包,一甩膀子,搭在肩膀上,大踏步走出黄塬车站。

    原本计划中的短暂停留,只是出于对故乡的一丝挂念和对父亲的牵挂。然而,当沙粒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老门,眼前的景象让沙粒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行程。父亲,是一位坚强而沉默的老人,因白内障的影响,视力日渐模糊。他独居在这座由岁月雕琢的小屋里,而沙粒,却因为工作在远方的西京,无法常伴左右。这次回来,发现小屋的后墙外层因长年失修,已经坍塌严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离开,必须留下来,用双手为父亲筑起一个安全的港湾。

    接下来的日子,沙粒开始了忙碌的修缮工作。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便拿起工具,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仔细检查每一处墙体,清除那些松散的砖块,替换那些腐朽的梁柱。每一次的敲打,每一声的凿刻,都是自己对父亲深深的孝心和对家的责任感的体现。

    午后的阳光总是温暖而明媚,沙粒会在这时给父亲泡上一壶茶,陪他坐在院子里,聊聊天,说说笑。虽然他的动作笨拙,泡出的茶也许并不香醇,但父亲总是满意地点头,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他知道,这些简单的日常,对于视力日渐减退的父亲来说,是多么宝贵的温馨时光。

    夜幕降临,他会点上一盏灯,继续自己的修缮工作。灯光下,自己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心中的那份责任,无论多么漫长,都要坚守到底。他不断提醒自己,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修补,这是对父亲多年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对家的一份承诺。

    日子一天天过去,墙壁逐渐坚固,屋顶也恢复了往日的平整。沙粒开始粉刷墙面,选择了一种温和的颜色,希望能给父亲带来一些舒适的感觉。每当看到父亲在屋内安心地走动,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满足。终于,经过数日的努力,小屋焕然一新。沙粒站在门前,看着这一切,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骄傲和喜悦。父亲握着自己的手,那双曾经为他擦去泪水的手,如今却被岁月雕刻成了沟壑纵横的模样。他的眼中有着深深的感激,那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共同回忆的珍视。

    他知道,他必须回到西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他也明白,无论自己走到哪里,这份对家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孝心,都会像这座小屋一样,坚固而温暖。他向父亲告别,承诺不久后会再回来看他。父亲微笑着点头,那一刻,沙粒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的身影,坚定而充满力量。

    踏上了回程的列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无论生活给自己带来多少挑战,他都将用最朴实最诚恳的行动去面对,去承担。因为这是他作为一个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顺,也是自己对生活最深刻的理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