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来作家》的头像

《未来作家》

内刊会员

儿童文学
202007/01
分享

文学的半岛

   文/胡烟

 

    谢丁:你好,胡老师!能不能谈谈你为什么取胡烟这个笔名?

    胡烟:你好。这个笔名跟我的家乡有关。因为我是山东龙口人,龙口隶属于烟台地区,所以取了一个字。我的文学写作是从写半岛家乡起步,所以名字也是指向家乡的。

 

    谢丁:你的散文集《哭泣的半岛》获得了冰心散文奖,这个奖项是对于你散文创作的肯定,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是不是会主要集中在散文创作上呢?    

    胡烟:很感谢中国散文学会给我评了这个奖。其实得奖是对以前的作品的肯定,而一个作者今后能够走多远,跟获过什么奖没关系了。我对以后的创作没什么规划,目前还是在写散文。哪天突然想写小说了,也说不定。

 

    谢丁:在《哭泣的半岛》这本书中,我们能领略到山东半岛上那个叫屺姆岛的村子独特的风情,也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你对于那个地方深深的眷恋,是什么促成你写下这些文字,并形成一本书的呢?    

    胡烟:《哭泣的半岛》是我的第一本书。书中的散文最开始是我无意识地写在自己博客上的。写作的原动力是半岛家乡的消失。2004 年,我们全村 600 多户姓胡的村民,搬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半岛。每次我从北京回老家,觉得离家很近了,却找不到路,打电话求助,由我弟弟开车在前面指引,我才能找到新家。因为到处都在搞建设,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那种场景令我很痛心。回想童年居住的半岛,清澈的海水、干净的山石、大片的黑松林、漫山的野菊,都不复存在了,心里是很痛的。     

    2015 年,我到鲁院学习,我们班是编辑班,我把博客里的文章拿出来给同学看,他们觉得还不错,鼓励我,说我能写好,我便集中创作了一些家乡的散文。后来想集结成一本书。很多作家的创作都是为了与时光抗衡,我也想把我的半岛家乡留下来,留在文字里。哪怕是读者的凭空向往,也可以在心里构筑一个半岛。这是对一群人伤痛的弥补。     

    我写半岛家乡的散文,整体基调是惆怅哀婉的。国家大发展,放眼望去,文学的上空弥漫着乡愁的味道。


    谢丁:你有没有独特的创作习惯,在写作前后对散文的认识有没有不同?    

    胡烟:独特的创作习惯?我写作时听固定的几首音乐,手指在键盘上会比较流畅,比如莎拉布莱曼的《一千零一夜》专辑,那种阿拉伯元素的神秘和激情,放射出生命的活力,很容易让神经兴奋。如果写的是比较舒缓的散文,我会听吴金黛的《我的海洋》,都是海浪的声音,我在海边长大,这个声音是来自我记忆深处的,可以唤起我很多平时想不到的记忆细节。还有马修连恩的《飞鼠溪》,我也经常听,洋溢着热情,可以把平静的思绪搅动起来。      

    我写散文经常会先有标题,想出一个标题觉得特别美,千方百计要写出来,就为了成全这个标题,比如之前的《夜访菖蒲君》。偶然读了几本书,开始对菖蒲感兴趣,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夜的草,我想在夜里跟这种草进行深度的对话,于是就有了《夜访菖蒲君》这个标题。有了这个标题之后不知道如何写,不知道如何把零零碎碎的感受串起来,就专门跑到无锡住了好几天,去找江南草圣王大濛,全国最有名的种菖蒲的画家,听他讲菖蒲,跟他聊,整个情绪都弥漫在夜晚的静谧这样一种氛围中,一口气写了一万字,发表在《福建文学》。最近又有一个标题,叫《山水骗局》,想写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山水画家,比如王蒙、倪瓒、黄公望等等,他们笔下的山水,与真实的山水有什么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想想觉得,这个标题实在是太大了,写起来难度很大,要去王蒙笔下的青卞山、无锡太湖一带,还有桐庐、富春江一带走一圈才能动笔。但为了这个标题,我还是想试一试。有时候觉得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我之前对散文没什么认识,只是觉得这种文体非常自由。我是当记者出身,在新闻采访里有很多东西不能写,而我的思路又是天马行空的,所以经常觉得憋得慌。写散文的时候有一种释放手脚的感觉,很自在。

 

    谢丁:你有自己喜欢的作家或者书籍吗?为什么会喜欢上他们呢? 

    胡烟:中国当代作家我最喜欢的是北岛和残雪。北岛的《青灯》,很薄的一本散文集,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他写身边的人、老朋友,写一些琐事,但背后永远承托着整个社会、时代的背景,就是一种大格局、大视野,读了很震撼。不经意地读,但一不小心就会有被针扎到的感觉。就是触痛。残雪也是特别棒,我很喜欢她的文字,她的每一个句子都是跳动的,激情四射,磅礴的气势,无比丰富的想象力,有时候荒诞的情节会让人眩晕。我惊异于她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她的文字一直很年轻、青春。读了残雪的小说《苍老的浮云》《一株柳树的自白》,我很想让自己笔下的句子有动感,不是死气沉沉的那种。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干校六记》,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都是我喜欢的。他们的散文写作看起来是无技巧的,像是平铺直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都是干货。但读完之后,你会被命运的沉浮、大地的苍茫所震撼。      

    汪曾祺的散文我也喜欢。他老人家非常热爱生活,写作的角度似乎永远是审美的,不论是人、事、物,都是很美的。如何把普通的一件小事写得有美感又不煽情?这个不容易。汪曾祺都能做到。他的文章能让我感觉到平常日子的愉悦。        最近集中读外国文学,毛姆的小说,还有契诃夫、海明威等这些大作家的作品。跟我同一办公室的诗人宋逖经常给我推荐好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发现外国人情感的表达会比中国作家更为直接。我喜欢一些讽刺小说,那种很犀利的对人性的分析,(不像中国作家骨子里有很多含蓄),像照镜子一样,能照到自己伪饰的部分。散文的表达,是要绝对真实的。读外国文学作品就是能帮助看到自己的局限。很多散文作者有自己的腔调,那种腔调不是指特定的风格,而是语言的僵化。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帮助突破语言表达的局限。我最近在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一套三本,非常过瘾。


    
谢丁: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遇到过瓶颈期吗?是如何走出来的?     

    胡烟:我没有遇到过瓶颈期。因为我的写作起步很晚,确切地说是从 2015 年上鲁院之后才开始的。而且我工作比较忙,没有很多时间写,我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作家,我没有当作家的志向。所以写作是比较随意和放松的。 

    说到瓶颈,2016 年我出版了《哭泣的半岛》之后,有很多师长和朋友,说很喜欢这种本真的表达方式,让我接着再写续集。我说很抱歉,没续集了。    

    散文的写作分为两种,一种是体验式写作,也就是向内的,写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像刘亮程、李娟的写作都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是向外的写作,写历史写文化,不需要自己的体验,只要多读书、思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写。像余秋雨、王充闾都属于这一类的作家。我写半岛家乡,属于前一种,体验式写作,我的经验、我的回忆、我对家乡的情感,都在一本书里表达完了,已经被掏空了。再让我写这样的文章,我写不出来了。如果非要写半岛家乡,我可能得写小说。如果非要规定写非虚构的话,可以写《一百个渔民的生活现状》,类似于田野调查。有的老师给我出主意,继续写半岛,写全国的半岛,再写全世界的半岛。这需要大量的行走和阅读,读一些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书。也就是要努力实现从向内的写作向外的写作的转变。目前我还不想这样累着自己,还是想写一些轻松的、自己经验范围内的事。


    
谢丁:近期你有哪些创作计划,能透露一下吗 ?        胡烟:我平时写得不多,也没有什么特定的计划。如果写的话,可能会写一些跟古代文人生活方式有关的散文。这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看看古代文人是怎么生活的,通过文献,或者读他们的作品,去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种生活方式。去年中秋节我跑到黄冈,就是苏东坡被贬谪的黄州,把他笔下的月亮和他去过的地方感受了一下,激荡出很多情绪。我希望自己的思绪经常回到晋代、宋代,这会让自己的心慢下来,剔除浮躁。

 

    谢丁:作为编辑和作家,对于热爱文学的青少年,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胡烟:我就是觉得现在的孩子学业太重了,跟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太少。我是在海边长大,童年基本都是玩过来的,上山下海,满世界疯跑,每天都有好玩儿的事情发生,没读什么书,但是半岛家乡给我最深沉的礼物,是那种对大自然的感受力。  

    比如面对一朵花,知道它的名字、它是草本的还是木本的、它是属于哪一科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还不如直接去感受它的芬芳,记住这种芬芳,以后能够准确地向别人描述这种芬芳,以及回忆起享受这种香气的时候能勾连出自己当时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亲近自然,传统文化中常讲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古代的文人,从一盆菖蒲、几棵菊花、一片山林中就能得到人生失意的深深慰藉。  

    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是被长江水激发的灵感。画家陈 老 莲 创 作 著 名 的《 隐 居十六观》,其中一幅《醒石》,画的是陶渊明醉眠在一块大石头上,名之醒石”——“醉时卧石,清凉惬意;醒时观石,诗思神通。醉有醉的智慧,醒有醒的洒脱。这是古人面对大自然里的一块普通石头所生出的感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这首诗大家都会背,但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可以去山里住几天,在静夜里感受山的空旷。秋天的时候,可以去一棵桂花树下坐坐,看着桂花零零碎碎地落下来,让心闲下来,去感受自然。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到幽静的山里去,什么也不做,感受那种山静日长的意境。城市里车水马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亲近大自然,会感觉不一样。如果能领悟到这种空间对于时间的影响,那就很了不起。因为太多的文学作品是从时空这一概念进行的延伸。     

    古典文学的传承,是你能感受到那种诗词里的意境,先进行内化,然后外化,不是单纯地背诵。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感受力和记忆力同样重要。      

    现在的孩子大多物质条件比较好,去的地方很多,但对所到之地,究竟产生过多少感受力,如果是走马观花,那就有些可惜。我觉得不要一味地依赖书本,从关注一个苹果的香气开始,从观察一片叶子叶脉的走向开始,从倾听窗外的雨声开始,关注周围自然,复活自己麻木的感官,不管以后是否从事写作,也不管阅历丰富与否,你的生活会是营养充沛而多彩的。

 


责任编辑|李凌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