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婉梅的头像

沈婉梅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4/16
分享

迎春花开

迎春花开

沈婉梅

有幸结识菡萏是缘于去襄阳南漳县东巩镇参加“散文湖北”举行的颁奖活动。那是初夏黄昏时分,我刚到达东巩,正坐在东宫大酒店大厅休息,突然,一个女子迎面款款走来,我眼前顿时一亮。

她,一头黑发披肩,着黑色丝绸上衣,咖色丝绸旗袍,旗袍上印着古代仕女图案,神似《红楼梦》里的女子。待她走近,我仔细端详她,一对大眼睛犹如深潭,脸上漾着浅浅的笑容,宛如一钩新月。这样的女子,是我极喜欢的。后来向文友打听,得知她的笔名叫菡萏。文友说:“菡萏的散文写得蛮好!”我便连夜在网上读了她的几篇作品,果然文如其名。她的文字,如水洗过,干净雅致,空灵曼妙。

第二天,在颁奖典礼上,我才知道她是荆州市作协副主席,原名崔迎春。我眼前立即浮现出一幅画面,早春时节,到处开满一片片金灿灿的迎春花,像星星般在绿叶丛中闪烁,生机勃勃,让人欢喜;也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温柔沉默的迎春姑娘。

她说:“写作是件孤独的事情,也是一个人的寂寞之旅。获奖是开始也是结束------获奖的一瞬,奖已经成为过去时。奖也非颁给某个人的,而是颁给文学的。我们需要以这种形式表达对文学的敬意,以激励更多人------”她说得那么流畅、自然、真切,一点也不像在发表感言,而像是在上一堂文学课,让我茅塞顿开。

晚上,我特意向她请教写作经验。她反复强调“文字一定要真!”她说,如果戴着面具写作,肯定走不远。其次要写自己熟悉之物。和她短暂的交流让我在为文、为人两方面都有受益。

后来,得知她刚刚出版了一本《红楼漫谈》,我便想求得一本,她欣然答应赠与。

在书中,关于红楼,菡萏说:“红楼的好是阶梯性的,如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丝绸,每剥一层,就有不同的美。这种美丽,便是魅力。” “《红楼梦》是一本关乎信仰的书-----宝玉的出生是带有佛道两家力量的。至于到底经历了什么,第一回已做出明确回答: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十六个字,是后面所有回目的概括提炼,从空至空的过程。------宝玉没病,病了的是那些深陷病中,麻木了的人们------”她的语言概括性强,观点鲜明新颖,读来常常让人顿悟。

她对宝玉、黛玉、宝钗、妙玉、平儿、迎春等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不落窠臼,也不复制粘贴。她读《红楼梦》不是泛泛而读,而是甄别、过滤、咀嚼,总能找出新的东西。比如她评黛玉葬花:“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是群芳,也是自然界的鲜花,有双层含义。 黛玉把花当作人,有血有肉看待。 ------曹侯写此情节非平白无故,是有寓意的,绝非简单突出黛玉浪漫的天性,别出心裁和特立独行的,而是对生命更高一层的热爱------ 黛玉是道家的化身,具有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是感性气质的代表。体现了黛玉的行为美、思想美、情感美、境界美。”

我读黛玉葬花这一节,只是觉得黛玉喜欢伤春悲秋,过于浪漫。菡萏却能领悟到“生命更高一层的热爱”这一精神层面,她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诸多真知灼见,时常叫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她对红楼的文学表达手法、主要人物的精神走向和人物的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既有新颖独特的学术观点,又有凝练优美的语言,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第一辑《红楼梦里的真与假》开篇,她道:“连日有雨,澹澹而落,把一个糟糟市廛下得如山野林泉一般,静极,幽极,无事安眠,闲听红楼,亦有戚蓼生所言“捉水月,只挹清辉,雨天花,但闻香气之妙。”她这语言,犹如杏花烟雨的江南气味,美得让人迷离。她关于红楼的许多观点像泉水般汩汩流出,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因此,读她的评论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趣。

那段时间,美好的感觉从清晨去湖边读她的《红楼漫谈》开始。湖畔,碧草青青,坐在合欢树下,读她的文字,当一阵风吹来时,一朵朵伞状的红花便纷纷落在书页间,淡淡的清香和文字的墨香溶合在一起,让人沉醉。我用手轻拈着细软如粉绸的花朵,痴痴地想,那个美得古典、安静的女子不就像一朵合欢吗?惊艳、深情、柔软。

读她的红楼,常感惭愧。她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精读、细读、反复读,她读出了红楼的思想内核、人物万象、表现手法等,并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用独特的文字写出《红楼漫谈》。读了她的《红楼漫谈》,一定会再去读《红楼梦》,再读《红楼梦》时,会因为读了《红楼漫谈》而产生全新的认知,这大概就是她写《红楼漫谈》的意义吧!

后来,我又有幸读到她的新书《空翅》,我惊诧于她出书的速度之快。《空翅》是本散文集,分四辑:心自得、竹外闻、檐前见、随物念,每一辑的名字来源于晚唐诗人赵嘏的《赠天卿寺神亮上人》。我的理解是,心自得,心灵的思考与碰撞;檐前见,对身边之事的感悟;竹外闻,远处的声音在心底的回响;随物念,外物引起的共鸣与延伸。仅仅从这四个小辑的名称就可看出她对文字的良苦用心。

这本集子涵盖范围广,囊括了山水、书籍、艺术、凡人小事等生活的多方面。除此之外,她的文字最大的特色在于“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精彩的描写,而总是恰到好处地介入,通过议论和抒情,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格调和情趣宣示出来,传达出苍凉和孤独的独特感悟。”比如,在《读周思聪》中,她说:“生命需要回音,于孤独的人海,有些风,需要暖意地抵达。”在《梦花街》中,她说:“喜欢生命与生命的打破,时间与时间、空间与空间的错位。人之孤岛,绝不在于简单的热情。能飞跃时间。拷贝另一种板块的漂移,以及生命的经验之痛,是生命价值的升值和内心馆藏的丰富。生命这只宽大之手,匍匐于上帝袍下,绝不仅仅为了那点暖意,而是自身的安详富足以及双手擎满的温度。”这些恰到好处的议论就像挂在硕果累累的枝头的风铃,让读者在采撷她的文字时,亦能听见悦耳的铃声。

这本集子里的语言有更鲜明的“菡萏”特色,清新雅致,情趣盎然、简练诗化,视觉超然。无数人写过春天,难免雷同。但是,在她的《春天里》却仍然能感受到别样的美。“李花细小,像碎花裙子印在天空一般。” “童言很好听,嫩嫩的,如哈进耳朵里的风,软糯温香,可以压缩掉许多东西,包括时间。”“春天的吻,带着新鲜的奶香,风是透明的,睫毛下闪着漫天星斗。”她写春天的花朵、春天的孩子、春风,语言多么俏皮、活泼、生动。一篇四千多字的文可谓字字珠玑,行行如诗。

在她的情感美文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眷恋,也有对苍凉人世的悲悯和解剖,这使得她的文字更加饱满而有张力。《雪落之地》写的是她随父母回到远在千里的外婆家探亲的事。她写大姨:“大姨死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低垂的云朵,回旋在纷扬的大雪中,觅食的乌鸦呼号于村庄上方。”“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地方,生存的尊严无从谈起,纸糊的人生,那么薄那么薄!”在《婆婆纳》中,她说:“婆母走了,和日月、云朵一起走了,像一枚小舟划出了时间之海。”“生命亦是一个谅解的过程,最后均会达成彼此敬爱的协议。只是时光太晚,有些东西已怆然离去。”她以挽歌似的笔调描述死亡的残忍、贫穷的悲哀和生活的疼痛,表现出了一个写作者的悲悯情怀和艺术张力。

在《庚口先生》中,她这样写古城:“十月的古城是静谧的,由一层层桂香铺就。那些轻质柔软细小的花朵,簌簌而落。风一吹,便聚拢在一起,旋成金色的涟漪,泛起甜腻腻的香,满城皆是。”

我读这段文字时,正好也是十月,细雨淅淅沥沥,窗外桂香扑鼻。这时,真想去她生活的古城,和那个温婉、文静的女子一起在溢满桂香的古城墙上漫步,聊聊我们钟爱的文学。 所谓“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很享受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想念作者的时光。

有些遇见,是阳光、雨露、秋月和花朵,非常感恩菡萏以及她的文字带给我的诸多美好。时光如梭,光阴的小虫悄悄溜进又一个春天。当我写到这里时,蓦然发现阳台花窗上苍绿丛中冒出几朵黄灿灿的迎春花,那么明艳动人,像“崔迎春”甜甜的笑脸。“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她的文字就像一朵朵金灿灿的迎春花,惊艳读者的眼眸。

愿这个名叫崔迎春的女子生活如迎春花般明亮美好,愿她写出更多如迎春花一般绚丽缤纷、生机盎然的文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