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作画是我童年时的梦想。那么,去曼哈顿是我成年后的愿望。”这是香港旅居作家兼画家聂崇彬所著《梦寻曼哈顿》书中的一段话。在作者眼里,美国曼哈顿是一个露天艺术大市场,是艺术家的天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艺术家寻梦曼哈顿如何打拼的曲折经历和对绘画艺术难以割舍的情愫
我没有出过国,更没有到过曼哈顿。曼哈顿于我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之地,书中的艺术家我也知之甚少。如今,捧读聂崇彬《梦寻曼哈顿》一书,在书里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心灵便穿越了地域和空间,飞跃到太平洋的彼岸,尽情地徜徉于高楼林立、风光秀美的曼哈顿大街,与各种肤色的人一起穿梭在各具特色的露天“画摊”旁,欣赏那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绘画作品,分享每一位艺术家在曼哈顿大街上售画的喜悦和成果。
《梦寻曼哈顿》全书分为三章:《大街上的艺术市场》《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无悔曼哈顿》。虽然每章内容相对独立,但中国文化艺术的元素和艺术家在美国曼哈顿浓浓的乡情及构筑梦想的奋斗史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全书篇章。读着书中那丰富细腻、诚实质朴的文字,我分明地感受到,这些出国的艺术家,为了生存、为了理想、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传承,在异国他乡努力地开拓中国画在曼哈顿的市场。他们的忧伤和喜悦、欢笑和泪水、成功与收获均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语言虽有别,艺术无国界。那么,中国文化艺术独特的魅力是如何让外国人喜爱、痴迷呢?如《曼哈顿圆了我艺术之梦》《钟情曼哈顿街头艺术的人》等文章,作者不仅将自己在与外国顾客介绍中国艺术方面述说得详略得当、语言得体,还介绍了曼哈顿艺术市场操作的一些规律。在《塞尔马根迪俱乐部里的中国客人》一文中,作者去参加在塞尔马根迪俱乐部的颁奖会。会上,她的堂哥聂崇永绘画作品获得了“纽约华盛顿广场2001年秋季户外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文中写道,“他(聂崇永)画的‘唐朝仕女’系列,深受欧洲及美国人喜爱。根据他的画制成的印刷品,在曼哈顿大街上常常供不应求。”尤其是《她把街道文化站搬到了美国》,写得既生动感人、厚重感又十足。文中的人物——叶勤,出国前是上海街道文化站的一位老师,定居美国俄勒冈州得波特兰后,在丈夫的支持下,在当地致力传播中国文化。叶勤的学生中有儿童和成人,她不仅教中国画、书法,连泥塑、剪纸、京剧脸谱都教!“生动形象的教学,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指定要进叶勤的班。”为让中国的文化在异国他乡绽放得多彩多姿,在中国龙年的展览中,叶勤不畏辛劳,努力布展。“其它国家仅是在展览厅的墙上贴几幅自己国家得画作就完事了,而她却拿出她当年在上海街道文化站所用过的所有看家本领,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她画龙柱,从地板画到天花板,金龙红底彩云,红色对联配上红色大字横幅,外加一排表面贴有不同书体‘福’字的宫灯。整个展览环境已完完全全把中国人过年那种热闹、热烈和热情的气氛表现了出来,再配上现场书法,剪纸及泥塑的表演,前来参观的人全都着了迷了!”行文至此,书中人物的故事确实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见,中国的文化艺术之所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与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也与每一位优秀的中华儿女浓浓的乡情,并始终怀抱一颗热爱祖国之心及忘我努力地工作分不开的。正如作者书中的另一文中所说“郑通校始终未脱乡情,浓浓的,给了他无穷得滋润;他始终不离乡情,醇醇的,增添了他的作品的无比魅力(《成功,源于浓浓的乡情》)。”
寻梦曼哈顿,艺术梦圆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乡情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