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穷魔换新天(报告文学)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纪实
吴美群(仫佬族)
引 言
“罗城脱贫啦!”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像一股暖意融融的春风吹遍罗城的山山水水,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凤凰山下,西门河畔,整个仫佬山乡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欢乐之中。
五年的艰苦奋战,五年的克难攻坚,五年的辛苦付出,终于迎来了值得欣慰、值得庆祝、值得铭记的这一天——公元2020年11月20日。
这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融水苗族自治县等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批复》文件,同意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那坡县、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经过整整五年1825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罗城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
那么在那1825个日日夜夜的决战穷魔的艰苦奋战中,到底有多少令人为之感动的脱贫攻坚故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进仫佬山乡,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实地采访,力图用笨拙的笔端再现那场决战穷魔硬仗中的感人至深的一幕幕场景。
第一章 决战穷魔的动员部署
千年仫佬,秀美罗城。罗城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宋开宝五年(972年)置罗城县。传说因四周群峰环绕,罗列如城而得名。罗城山奇水秀,享有“小桂林”的美称。罗城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总面积2651平方公里,辖7镇4乡141个村(社区),总人口38.8万,其中仫佬族人口占比34.9%,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歌仙刘三姐的第一故乡和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入仕地。
然而这方秀美的山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罗城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是河池乃至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和广西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全县共有8.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28.47%。经过五年持续攻坚,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一线,齐心协力驱穷魔,奋力谱写仫佬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壮丽篇章。让我们回放一下那过去的几个动员部署的感人场景吧!
【场景一】:全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部署会
时间:2016年2月28日。
地点:罗城行政会议中心。
场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行政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大厅里,座无虚席。主席台上方的“全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部署会”的大幅会标格外引人注目。此次会议主要传达贯彻全区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培训会精神以及全市脱贫攻坚精准帮扶部署会精神,分析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精准脱贫工作。
会议要求,罗城要认清家底,抓住机遇,找准“药方子”:即找准扶贫产业,打牢脱贫底子;实施移民搬迁,铲断贫困根子;促进转移就业,拓宽致富路子;推进生态补偿,护好增收林子;实施教育扶智,提高致富能力;推进医疗救助,防止因病致贫;完善低保制度,兜住贫困底子;推进社会帮扶,形成脱贫合力。
会议强调,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要深刻认识驻村帮扶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沉下身子,做好精准帮扶工作,克服困难,勇挑重担,主动担当起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当好扶贫攻坚的“排头兵”“主心骨”“服务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脱贫帮扶工作的领导,强化工作保障;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筑战斗堡垒;强化监督考核,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廉洁扶贫,以决战决胜的意志和勇气,合力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场景二】:脱贫攻坚誓师大会
时间:2019年3月1日。
地点:罗城体育馆。
场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体育馆内,红旗飘扬,人声鼎沸。2019年全县脱贫攻坚誓师正在这里召开。会上,县四家领导班子领导将11面印有“脱贫攻坚突击队”的红旗授予全县11个乡镇的主要领导。之后,宣誓仪式开始,只见全体与会人员举起右手握紧拳头进行宣誓:“我宣誓: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转变作风,强化责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做到“六个精准”,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奉献自己的力量!”铿锵的誓言,在体育馆内激越回荡。
会议指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国家林草局和深圳市及福田区、自治区、柳州市、河池市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2016至2018年,全县有31个贫困村摘帽5.7万人口脱贫。
会议要求,全县上下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向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发起进攻,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为实现2020年全县脱贫摘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场景三】:引人注目的作战图
时间:2020年5月20日。
地点:罗城于成龙廉政文化馆。
场景:步入位于罗城于成龙廉政文化馆二楼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精准扶贫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墙面上的三幅引人注目的脱贫攻坚作战图:驻村脱贫作战队大队长分布图、脱贫攻坚作战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誓师图。这三幅作战图,分别标注了罗城脱贫攻坚的五大战区分布、作战队大队长及驻村第一书记所联系的自然村、扶贫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等内容。这是罗城构建攻坚大格局的部署图,也是罗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战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政府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罗城将11个乡镇划分为五大战区,分别由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副书记担任战区指挥长;选派11名副处级干部担任乡镇党委攻坚第一书记;选派138名科级干部担任138个行政村(社区)脱贫攻坚作战队大队长,形成大扶贫、大攻坚、大作战的工作格局。全县82名贫困村第一书记、313名驻村工作队员和7000多名帮扶责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强的决心意志,践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铮铮誓言,一针一线地绣成一幅幅瑰丽的画卷,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了一曲曲攻坚拔寨的时代强音!
第二章 攻坚路上的帮扶故事
旌旗猎猎,战鼓声声,全力以赴,冲锋陷阵。全县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攻坚,驱除穷魔。于是,在仫佬山乡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便有了一个个感人的帮扶故事。
【故事一】:冲锋陷阵的“红马甲”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支身着“红马甲”的扶贫队伍,他们奋战在基层第一线,为脱贫攻坚冲锋陷阵。他们有的不辞劳苦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决饮水难题;有的在疫情期间为贫困群众增收牵线搭桥解决就业困难;有的进村入户奔波忙碌累倒在冲刺脱贫攻坚的路上。这支队伍就是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他们在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事例1:罗代欢的“寻水之路”
2018年3月,罗代欢从来宾市新华书店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新安村接任第一书记。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寻找水源,发誓要结束新安村几百年的缺水历史。
新安村有多缺水?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新安滴水贵如油,靠天吃水愁白头;一水当作三样用,洗米洗菜又喂牛。
千百年来,新安村要么是靠天吃水,要么是到几里外挑水。在离新安村约六里远的外干冬屯的山野间,有一个约二十米深的溶洞,那是新安村群众翻山越岭到几里外挑水的地方。在溶洞口,有一道深深的勒痕。那勒痕,是村民翻山越岭取水留下的艰辛印记,也是滴水贵如油的最佳佐证。
新安村委所在地上轧屯建在半山腰上。在新安村委办公楼后面,有一个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圆池,池水已满,浑浊呈黄色。新安村党支部书记吴代谋说,这个池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是这里全屯人的饮用水池。“水源要看天。”吴代谋指着天说,“就等天下雨,池子才有水。如果半个月不下雨,就得到外面挑水,来回一般都要两三个小时。”
他遍访新安村和长春村里的老人,打听以前村民在哪里打水。有老人告诉他,在长春村新村屯山脚下有一口古井,但不知道具体位置。为了找这个水源,罗代欢和村委干部整整找了两年。
既然有古井,那一定有水源,罗代欢和众人开始打井。第一口井打了60米,没水;第二口井打了120米,没水;第三口井打了70米,终于出水了!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口井出水不稳定,旱季缺水。
于是他们继续找古井,最终在杂树丛中找到。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口井水量稳定。水质送检,适宜饮用。紧接着立项,筹措资金,清理古井,加固边坡,顶上加盖,建设抽水房,巩固提升人饮工程,翻山越岭铺管拉到新安村,解决了新安村全村11个屯239户的饮水难题。
如今用上自来水的新安村村民们,逢人便说:“罗书记和村委会为我们解决了建村以来的最大难题,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喝上清澈安全的自来水了。”
事例2:微信搭建就业平台的社区女书记
“我加了第一书记的微信,进了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的微信群,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感谢第一书记搭建的这个平台。”在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廖金美高兴地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廖金美是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石山区搬迁到该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居住的搬迁户。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全家宅在家里,没有什么收入,但日常开支不能少,心里很着急,很想找到一份相对稳定而且又能顾家的工作。后来,她被拉进了仫佬家园社区第一书记梁潇丽建立的“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群”,在群里面见到了群主发布的位于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社区内的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她按照要求报名并应聘过关,成为这家电子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如愿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罗城“仫佬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属无土安置,移民搬迁群众的收入主要靠就近就业或者外出务工。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搬迁群众,宅在家久了,没有什么收入,日常开支又不能少,家庭生活造成了困难。如何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稳定群众收入,成了摆在罗城易地扶贫搬迁管委会及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尽快帮助群众找到工作,梁潇丽积极协调、引导、服务“仫佬家园”社区内的扶贫车间,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尽快复工复产。目前,仫佬家园社区内的中欧鲜农电子商务公司、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瞩明皮具厂和艾德服装厂相继复工复产,吸收移民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在帮助“仫佬家园”社区内的扶贫车间(企业)复产复工的同时,她还与区内外特别是对口帮扶罗城的广东深圳的用人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的用工信息,及时为找不到工作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尽努力让辖区内的无业人员都能充分就业。
“人家不懂得我梁潇丽,但一定懂得第一书记,所以我起了‘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群’这个群名。”据了解,今年企业复工以来,经过梁潇丽对接联系,先后向广东等省外输出劳动力156人,向罗城县内企业输送5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129人就业。
事例3:倒在冲刺路上的退队老兵
“黄队长呀,黄队长,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呀!”获知黄璧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的消息后,罗城兼爱乡兼爱村的群众自发前来与黄璧告别。在黄璧因公殉职的兼爱村街上屯里,黑压压站满了人,痛哭声此起彼伏,人们在为失去一位优秀的驻村工作队员痛心不已。
2020年7月1日晚上,黄璧在走访贫困户的途中突然晕倒,经医务人员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将53岁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最后冲刺的路上。
黄璧同志原在广西武警总队一支队服兵役,后来先后担任广西武警河池地区支队巴马县中队、罗城中队任副中队长、中队长,河池地区支队教导队军事教员,1999年12月转业到罗城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2018年3月,黄璧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的兼爱乡兼爱村担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工作队队长。
驻村后,他以村为家,视贫困群众为亲人,时刻保持军人作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兼爱村干孔屯地处边远山区,不通水、不通电,通往处界也是一条羊肠小道,原来这里有9户人家,因条件艰苦,先后有8户人家搬迁到大屯屯居住。到2012年,干孔屯只剩下蒙才光一户人家。了解到蒙才光一家没有搬迁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也没有搬迁建房用地的情况后,黄璧同志和村干部,一边帮助他家申请危房改造指标,一边帮助他协调搬迁建设用地问题。经过协调,大屯屯一名老党员让出一个地块,给蒙才光建房。2019年8月,蒙才光终于住上了新房。
兼爱村大屯屯的蒙连福,是黄璧同志的帮扶对象,一家三口挤在一间90平方米的泥瓦房,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黄璧同志动员他搬迁到县城居住,2018年11月,蒙连福一家搬进了位于县城的老乡家园。黄璧同志还主动帮他申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了方便孙子孙女读书,今年5月,蒙连福一家想把住在都安的孙子孙女迁到老乡家园,黄璧同志帮助协调,孙子孙女的户口问题终于有了着落。
2018年,黄璧与街上屯蒙重贤结成帮扶对子,黄璧多次到他家与他共商产业增收计划,在黄璧的引导和帮助下,蒙重贤现已有油茶、桑叶、核桃、杉树等产业,规模近15亩,还养有鸡等家禽,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当年实现了脱贫。
黄璧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扶贫故事却永远在兼爱村群众的口中流传。
【故事二】:带头致富的引路人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除了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还有一群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他们有的通过电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有的通过带头搞种养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有的通过发动贫困群众种植中草药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于是,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号“带头致富的引路人”。
事例1:电商扶贫的仫佬妹
如今,罗城的富硒大米、天河糯玉米头、野生灵芝、香菇、木耳、土鸡、土鸡蛋、百香果等土特产插上电商的翅膀,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这是罗翠美电商扶贫带来的喜人成果。
今年40岁的罗翠美,是土生土长的仫佬妹,家住罗城东门镇章罗村大罗屯,现任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儿时的罗翠美家境贫寒,高中还未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回家,为了改变生活贫苦的境遇,她毅然决定到沿海闯荡。最初到浙江创业经营服装生意,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打拼劲头,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在外闯荡多年,罗翠美始终眷恋着家乡这片热土。2008年,她从浙江返乡创业,与人合伙开办超市,通过推行“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收购当地一些农特产品在超市里销售。为保证超市里销售的农产品质量,2015年她创办了罗城祥泰绿色生态种养农民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民加入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的种子、化肥、农药,并给予技术指导,所生产的产品收购到超市里销售,走上了“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共同走富裕道路。
2016年,罗翠美注册成立了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她将公司定位为“本土农村电商”。可是,农特产品销售需要与村民长期合作,如何保证公司拥有稳定的货源呢?
罗翠美首先去了天河镇维新村。那时候,罗城还没有电商公司,她是第一个做农村电商的。面对罗翠美为他们描绘的农村电商前景,村民们不为所动。
“许多老板拿到货就跑路了,谁知道你会不会跑?”一些村民当面提出质疑。
“我是本地人,能跑到哪里去?”罗翠美哭笑不得。
为了表示诚意,罗翠美免费为村民提供甜豆种子与肥料,并承诺自己会上门收购。两个月后,罗翠美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以每斤5元的价格收购了村民的甜豆。一些种植面积较大的村民只用两个多月就成为“万元户”。村民们被甜豆“短平快”的经济效益打动了。
为了保证与村民长期合作,罗翠美实施了“一村一品一县一链一园”策略,她起早贪黑、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村屯之间,用3个月时间在 67个贫困村成立了67个电商服务站。她向村民讲授“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概念,并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成功从中培养发展了一批电商服务站站长。在他们的组织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田间地头式的免费培训当中,并逐步与公司开展合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罗翠美充分把握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良好发展机遇,2017年春节前夕,在县领导带领下,罗翠美与近60名致富带头人去了深圳市福田区。在那里,不少公司白领很喜欢这些来自大山的绿色食材。一些单位的人刚开始只是礼貌性地购买,由于产品质量都过得硬,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他们逐渐成了固定客户。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必须讲诚信。讲诚信,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罗翠美道出经营之道。
为了保证基地农产品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中欧公司在罗城多个乡镇创办了30个生态科技扶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公司与合作基地签订了严格的产品质量协议,派出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标准化技术培训,强化种植环节的全 程跟踪与监督,严格技术规程,按照标准化生产。同时还建立了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只要扫描农产品的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的生产地、生产者和生产过程等方面信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罗翠美所带领的中欧鲜农电商团队,始终秉承“绿色、健康、感恩、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助力脱贫攻坚、带动贫困农户创业致富为使命,主动参与“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工作,推动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开发,不断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脱贫能力。
公司通过实施“互联网+订单农业+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与3500户贫困户合作发展富硒大米、乌鸡、黑木耳等电商扶贫订单产业,贫困户出土地出劳动力,电商企业提供跟踪技术服务,公司运用多种电子商务营销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和广度,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真正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核心问题,打通农特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自2016年公司成立至今,营业额累计超亿元,直接带动 6000 多户贫困户20000 多人实现产业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通过中欧鲜农公司孵化带动的罗城电商企业已到 50 多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00 多个,培训致富带头人300多名,创业创新科技人才10000多名。
事例2:种植茶辣的领头人
茶辣是当地人对吴茱萸的俗称,是传统中药材之一,而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茶辣脱贫致富的正是小长安镇民族村村委主任覃凤琼。
开崭新的城市SUV,穿着干练,说话头头是道,如果没人介绍,很多人会以为80后的覃凤琼是一个久经职场的城市白领,但她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山妹子。
覃凤琼生于罗城县天河镇的一个山旮旯里,那里难觅寸土,大山阻隔了外面的世界。“洞上牛吃洞上草,洞上哥讨洞上嫂。”覃凤琼曾经以为,自己也会像祖祖辈辈一样,守候着大山,结婚生子,过着贫瘠而又安静的生活。
1996年,16岁的覃凤琼随家人搬迁到小长安,同四把、天河、乔善等乡镇大石山区的70多户群众,分为3个移民组安置在民族村。
当时,安置点还是一片荒坡。勤劳是山里人的本色,覃凤琼同乡亲一道,在坡岭上围起工棚,开垦荒地,种植沙田柚,几年下来,这里郁郁葱葱,成为果场。
覃凤琼的5亩沙田柚2001年开始挂果,当年卖果收入2800元,这是她的第一笔大收入。
覃凤琼嫁给了同为“洞上”的丈夫。2004年,覃凤琼夫妇租地种了35亩甘蔗。自己种、自己砍、自己拉,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八九点回家,两人拉着牛车,星行夜归,在地里拼死拼活,一年下来,全家也能挣个几万块,日子慢慢好转。
2011年,有外地老板在当地种茶辣,长势很好,但价格低迷,气得他连根拔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他不要,我要!”覃凤琼从中看到机会。民族村果场土质以沙石为主,种甘蔗、沙田柚的成本和技术含量高,但种茶辣却天然合适。覃凤琼和果场一组的梁仁富等人一起,把外地老板丢弃的茶辣搬回果场种植,并扩大种植规模。
天道酬勤。随后几年,茶辣价格逐渐向好,当年被丢弃的茶辣成了“摇钱树”。2018年,梁仁富仅卖茶辣干籽就收入30多万元,卖种苗收入40多万元,两年下来,收入超过100万元。这几年,覃凤琼夫妇也因茶辣鼓了腰包,添了两部新车,在县城买了房子。
群众见种植茶辣有奔头,纷纷跟进。2015年,覃凤琼牵头成立了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0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2019年,收获茶辣25.5万公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
茶辣的丰产期可达20多年,漫山遍野的茶辣给了民族村移民群众更多的底气,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房,80%以上的农户买了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除了种植250多亩药材,覃凤琼夫妇还建设一个牛场。从当初懵懂茫然的山妹子,到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覃凤琼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她每天依然努力奋斗,带领群众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事例3:青蒿种植的推动者
对于儿子没有“子承父业”,韦王铭多少有点耿耿于怀:“他吃不了苦,跟我做几天,讲太累了,宁可去上班。”
57岁的韦王铭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精力充沛,语速很快。他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街上人,罗城全和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名负责人之一。“我们合作社有大约8000亩青蒿种植基地,我负责罗城西半部6个乡镇五六千亩的基地。”韦王铭说。
韦王铭是罗城青蒿种植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见证了这个产业由小变大、农民由穷变富的过程。韦王铭在天河镇街上经营中药材生意,2013年得知外地制药公司大量收购青蒿,他就鼓励当地农民种植。“2013年只种了40亩,2014年发展到200亩。”韦王铭说,“到了2016年,种植就过千亩了。”
刚开始,农民们不太相信种青蒿这种“草”能来钱,韦王铭就告诉他们:签合同,种子免费送,化肥平价供应,保价收购,种多少收多少。于是,“敢吃螃蟹”的十几户人家和韦王铭签订了合同,成为罗城较早种植青蒿的农户。
种植青蒿的农户越来越多,韦王铭也越来越忙。“光是签合同,就是一个很累的活。”韦王铭说,他负责五六千亩,种植农户上千户,每年年初签合同,要一家一家签,从早到晚要连续签几天。仅仅在合同上写地址、名字、身份证号等,一天要写上万字。到了种植季节,得把种子、化肥送到各乡各村各户。七八月间收购时节,更是忙得连轴转。“一个月时间里,要收800多吨青蒿,平均每天要进村收20多吨。”韦王铭说。除了收购请人帮工外,其余事情全是他一个人做。
“看到乡亲有收入,我也很高兴。”韦王铭说,今年收购价是每公斤8.6元,目前每亩产量基本稳定在250公斤左右,像周家明种12亩青蒿,大约有2.58万元的收入,除去成本有2万元纯收入。此外,下半年田地空闲下来,可以种玉米、黄豆等作物,还有一笔收入。
据介绍,天河镇进新村全村315户农家,有117户共种525亩青蒿;其中,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1户共种植292亩。青蒿产业带动进新村68%的贫困户脱贫增收,这个贫困村也在2018年脱贫。目前,该村仅剩一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
目前,罗城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85万亩,实现产值3300多万元。其中,青蒿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亩左右,是广西最大的青蒿种植基地。韦王铭也因此有了“青蒿药王”的美称。
【故事三】:自强不息的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些贫困户,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自强不息,千方百计寻找致富的良方,不怕挫折,迎难而上,始终坚信“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信念,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他们有的在荒山秃岭种植毛葡萄,创建家门口的“绿色银行”;有的陷入困境之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迎难而上,奔向新生;有的身残志坚,苦练养牛技术,靠独掌养牛闯出脱贫致富之路。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贫困户自强不息的动人乐章。
事例1:韦凤茂和他的葡萄园
在罗城四把镇里乐村的石头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毛葡萄。光是贫困户韦凤茂一家,就种植了170亩。在石漠的荒山上,勤快的韦凤茂硬是在石头缝里每年勾出了20万元的收入。
2002年,为了照顾家人,韦凤茂结束了在广东打工,回到家里。里乐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家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靠山吃山。韦凤茂与兄弟一合计,决定开荒种植毛葡萄。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两兄弟靠双手,硬是将300多亩的荒山清理了出来,随后贷款买来毛葡萄苗,在有泥的石头缝里种下。为了赶在葡萄长高之前搭起架子,韦凤茂兄弟又请人一起帮工,又花一年时间在葡萄园里用石块垒起了2000多座约1米高的石柱。
“苦点累点不要紧,要紧的是,整整9年时间没有一分钱收入,我们咬牙挺过来了。”韦凤茂说,因为没有技术,没有果苗,只能种植野生的单性毛葡萄,而这个品种要7年才挂果,即使挂果,也没有多少收成。直到2011年,韦凤茂才开始有些收入。
为了建起葡萄园,韦凤茂欠下了不少的债务,再加上爱人身患疾病,2015年他们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当地政府给了韦凤茂贴息贷款、技术指导、产业奖补、市场开拓、赠送水泥柱和肥料等支持。也就是在2016年,韦凤茂翻身了,收入达到了16万元,一举将脱贫的帽子摘掉了,还成为当地毛葡萄种植的示范户,并带动8户贫困户发展毛葡萄种植。
如今,当地政府还为韦凤茂将将产业道路开到了半山腰,汽车可以直接开进了果园里,施肥摘果更加方便了。
事例2:韦宝胜的国旗情结
他仅有初中文凭,却时刻把国家的好政策挂在嘴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义务参与村屯消杀活动,为抗疫添力。
他只是个普通农民,却在新房堂屋悬挂一面鲜艳国旗,“我们一家濒临绝望时刻,是国旗让我看到了希望……”
在罗城天河镇维新村拉乐屯脱贫户韦宝胜心中,国旗既是“恩人”,更是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向新生的动力。韦宝胜的国旗情结,得从他带儿赴京治病的故事说起。
韦宝胜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自2005年儿子患上小儿麻痹症后,因病急乱投医,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为了给孩子看病,夫妻俩无奈带着儿子到北京求医。在京治疗近1个月,主治医生最终诊断:这病不能治愈,未来也无法站立,鉴定为二级重度残疾。
“爸爸,我初中都没毕业,我还想上学……”接到诊断通知后,韦宝胜彻夜难眠,不知所措站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伤心、绝望让他摇摇欲坠……突然,雄壮的国歌响起,庄严的国旗徐徐腾升,韦宝胜顿时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澎湃感,他释怀决定——带儿子回家!
漫漫求医路,韦宝胜不但花光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2015年,他们一家仍住在父辈建造的泥瓦房里,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委干部动员他们一家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但负债累累的韦宝胜不敢申请。直到房子变成危房不能住人时,韦宝胜只能搬到姐姐家中居住。
帮扶干部再次伸出援手,为韦宝胜儿子办理了农村特困人员手续,安排家庭签约医生,落实医疗保障类政策,申请到新的轮椅以及辅助器具……
一项项政策的保障落实,让韦宝胜一家归于平静,生活逐渐好转。为了摆脱贫困的枷锁,韦宝胜和妻子韦文翠把儿女托付给姐姐照顾,夫妻俩前往云南省普洱市南昌县从事选矿工作。韦宝胜是浮选技术工,每个月稳定收入达5000元以上,韦文翠从事杂工,每个月稳定收入3000元。
稳定务工让韦宝胜和韦文翠有了一定积蓄,但随着儿子的状态变差,韦宝胜和韦文翠无奈辞工回家。
村委副主任魏国道常常向夫妻俩讲解农业补贴和产业补贴等政策。韦文翠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在家种植玉米、山野毛葡萄、核桃、油茶等,还顺带发展牛、鸡、鸭养殖,更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种养技术培训。
韦宝胜在镇里从事维修、建筑、电焊等工作,农忙时还可以回家帮忙。为提升专业技能和素质,韦宝胜报名参加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班,获得焊工证和电工证,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耕耘终将有收获。经过2015年至2016年的务工和产业收入积累,韦宝胜攒下8万余元存款。2017年初,韦宝胜到村委提出申请危房改造的愿望,申请到29800元危房改造款。
由于建房子的人工费太高,除去使用机械打地基和楼面结顶,夫妇俩自己动手,完成房子的主体砌筑以及整体装修。10个月后,韦宝胜一家搬入了总面积154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全家告别了无房居住的困境。
韦宝胜在网上购买了一面中国国旗,亲自悬挂在客厅。“每次看到国旗,总是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住进稳固的新房,韦宝胜马上主动申请脱贫。经2017年双认定工作小组的考察,韦宝胜家顺利摘下穷帽。
脱贫后,家里稳定了,韦宝胜决定外出远方务工。这几年,他先后辗转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专注于选矿石。常年在外谋生计,人生地不熟,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不会任何外国语言,他总把一面小国旗随身携带,使得他在异国他乡充满力量。
“一路走来,我们享受到了很多国家惠民政策。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就难了。”韦宝胜脱贫不忘党恩,对生活充满憧憬,“只要跟党和政府走,肯放开双手去奋斗,一定能过上好生活。”
事例3:独掌“牛人”吴德勤
27年前,他意外受伤断了右掌,家庭负债累累,生活濒临绝境;作为家庭顶梁柱,他很快学会独掌劳作,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作为贫困户,他身残志坚,苦练养牛技术,靠独掌养牛牵出脱贫路。他的励志故事,让当地很多贫困户备受鼓舞,依靠养牛摆脱贫穷。
他就是独掌“牛人”吴德勤。
1993年,罗城乔善乡乔本村拉项屯青年吴德勤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右手受伤断缺,不仅负债累累,还落下了伤残。“失去了右手,以后一家子生活怎么办?”绝望之余,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他,出院后迅速振作起来,每日艰苦锻炼,慢慢学会了用左手耙田犁地、煮饭炒菜、端碗拿筷……逐步恢复了基本的生产生活能力。
依靠仅有的2亩多耕地,以及到周边打零工,吴德勤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坚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即使再穷再苦再累,也要教育好孩子,供孩子上学。
2015年,吴德勤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村和帮扶联系干部的引导帮助下,吴德勤得到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发展肉牛养殖。
“我用2万元改造自家的老房子,建成了60平方米的牛舍,用3万元买了6头小牛回来饲养,还租用别人的地种了8亩草料。”吴德勤介绍,他虚心学习肉牛饲养技术,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种草、割草、切草、喂养、清理牛粪……精心护理着栏里的牛。
2018年,吴德勤养殖的肉牛出栏4头,收入4万多元,加上儿子在外务工收入,当年顺利脱贫。
“仅靠一只左手,去田间割草又要扎捆运回家,你觉得养牛累吗?”有人如此问吴德勤。
“单手劳动已经习惯了。而养牛又是个赚钱的活,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呀,不累!”吴德勤信心满满地说,如今他们一家教育、产业发展双无忧,他将继续深入学习肉牛养殖技术,向周边群众传授自己的养殖经验,与乡亲们一起养牛增收,共同走上脱贫致富小康路。
独掌“牛人”的励志故事,在当地被当作标杆,很多贫困户纷纷加入养牛行列。
据介绍,乔本村全村24个自然屯有127户群众发展小黄牛养殖,黄牛养殖实现全村覆盖,黄牛存栏量近2000头,年出栏量近1000头,户均增收2.5万元。乔本村小黄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昔日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日渐变富变“牛”。
第三章 脱贫攻坚的“罗城实践”
“仫佬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经过五年的脱贫攻坚,如今的仫佬山乡旧貌换新颜。走进仫佬山乡,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幅喜人的画面: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崭新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扶贫产业星罗棋布,一片片水果长廊丰收在望……这是脱贫攻坚“罗城实践”带来显著成效的生动体现。
【成效之一】:攻克制约“瓶颈”,经济生态双赢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毛葡萄约250亩,收成达25万斤,带动了40多户农民增收,其中包含12户贫困户。目前,主要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助力脱贫摘帽。”罗城周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星宇介绍。
全县像周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毛葡萄的有30多家。
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境内中西部乡镇大多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石漠化已经成为罗城山区群众遭受自然灾害和致贫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仫佬山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瓶颈”,成为罗城党委、政府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如何做到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助力当地群众增收?政府和群众都把目光投向了毛葡萄。
罗城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是毛葡萄的原产地。毛葡萄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枝条能攀爬覆盖裸露的石头,单株覆盖面积可达几十平方米,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防止土壤沙化,是石漠化、丘陵山地恢复重建的乡土树种,而且每亩毛葡萄产量可达500公斤以上,可为农民带来3000-4000元的收入。因此,罗城把发展毛葡萄产业作为治理石漠化、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首选。
罗城四把镇国土面积180平方公里,其中50%是石漠化土地,得益于毛葡萄产业的发展,全镇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该镇的毛葡萄示范区总规划面积21750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还累计投入1.2亿元,带动周边5个村500多户村民脱贫。示范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村民可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按股分红,1亩产值4000多元,其中村民受益占20%。示范区还吸收周边贫困村民从事日常管护,使8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目前,示范区建设已带动四把镇2800多户村民种植毛葡萄近3万亩,户均年可增收1.5万元。中国毛葡萄(仫佬•罗城)示范区也成为自治区三星级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在各种政策组合拳的扶持下,罗城毛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已有毛葡萄8万亩,2020年全县毛葡萄产量预计达1.6万吨,贫困户通过参与毛葡萄种植实现脱贫。
罗城通过治理石漠化实施生态扶贫,走出了一条“绿富双赢”的脱贫路子。2017年3月,罗城县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融合发展典型经验在全国石漠化治理现场会上推广。2019年9月,全国生态扶贫工作会议在罗城召开,罗城在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成效之二】: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门路
一棵草,一头牛,一兜油茶,一根甘蔗……从山脚到山腰,从县城到乡村,在小块地里,在石头缝里,这些寻常作物,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形成了扶贫攻坚支柱产业。
来到位于罗城四把镇里乐村的明亿油茶基地,但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连绵不断。油茶树上,硕果累累,丰收在望;油茶树下,鸡鸭成群,狂奔乱跳。这是罗城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门路的一个缩影。
罗城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围绕“扶贫产业如何培育、贫困群众如何带动、扶贫产品如何销售、产业风险如何防控”等四个问题想办法、探路子、谋发展。经过四年艰苦努力,罗城扶贫产业面积从2016年的22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60万亩,产业覆盖率从85.32%提高到99.38%,全县66%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20年全区农业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召开。以示范引领发展,先后投入8.4亿元全力创建了192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园、点),涵盖油茶、中草药、“三特”水果、食用菌、桑蚕、双高糖料蔗、富硒米、黑土猪、肉牛等20多个品种,其中获认定为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3个。罗城百万头生猪养殖、万头奶牛、万亩富硒稻、万亩油茶、万亩糖料蔗、万亩“三特”水果等“六个一万”集中连片种养示范区成为罗城扶贫产业新“名片”,形成了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的新格局。
同时,充分利用本地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优质稻富硒米、百香果、食用菌、红心猕猴桃等扶贫产业,与深圳电商企业互联互通销售,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各类农特产品在电商渠道销售总额超9000万元。2020年8月,全区农业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罗城召开,罗城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成效之三】: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原来我家住在偏远的大山里,房子破烂,经济收入只依靠一些谷子和玉米,生活非常困难。有了党的好政策,改变了我全家的生活。在仫佬家园有了一套安置房,小区内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既有电子厂可以务工,实现就业,弄得钱,有稳定的收入,小区里又有学校,小孩上学方便,真是做梦都想不到。”从宝坛乡平英村平英屯搬迁到仫佬家园的韦新佐激动地对笔者说。
搬迁户韦新佐是该县易地搬迁“搬”新生活的一个典型事例。
走进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仫佬家园”,但见:一条宽阔的大道贯穿园区内外,大道两边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和“扶贫车间”等生产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得体一应俱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传出窗外;车间内,一片繁忙的劳作景象。罗城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山区群众生存发展和脱贫问题的治本之策。十三五期间,先后建成仫佬家园、凤凰寨、老乡家园和宝坛乡新农贸市场等4个安置点,累计搬迁2876户12368人。仫佬家园安置点荣获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荣誉称号。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罗城加强后期服务和管理,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管委会,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党政服务中心,加大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区安置点或者周边建成了罗城·深圳实验小学、凤凰小学、仫佬中学,让搬迁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在仫佬家园周边建设罗城中医医院,方便搬迁群众看病就医。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本地经济能人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引进10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仫佬家园创建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在县城区附近,流转3000多亩土地,实施一千亩红心猕猴桃、一千亩毛葡萄和一千亩黄金百香果,每户享受1亩的产业分红,确保搬迁群众有持续的稳定收入来源,生活有保障。
【成效之四】:定点协作帮扶,携手同奔小康
“多亏了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一年有一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费不用愁了。”谈及生态扶贫的事,四把镇思民村村民吴华胜由衷感慨地说。他于2018年初被县林业局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实现了护林脱贫。
吴华胜是罗城抓住国家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直、区直定点帮扶的机遇,加强互访,寻求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劲动力的受益者之一。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从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给予罗城全方位帮扶,广东省、深圳市及福田区帮扶罗城资金达2.3亿元投入建设项目130个。此外,还先后选派30名优秀教师、42名医务人员到罗城开展支教支医。
国家林草局是定点帮扶罗城的中央单位,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罗城大力支持。目前,共安排林业项目和生态扶贫资金3.58亿元,帮助罗建成河池市万亩油茶示范基地1个,成功打造千亩现代林业特示范区3个,帮助引进林业扶贫基金2900万元,支持罗城建设林业科技扶36个,建设木生态游示范项日和毛木耳产业发展项目各1个,安排生态护林员指标4950名,给专项补助资金1.175亿元,帮助罗城建立生态护格员考评考核机,建成一支保护林资源安全的长效队伍。通过生态扶贫,罗城林覆率提高到70.28%,上升2.76个百分点。林业生态建设的提质增效,带动13970户41910个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如期脱贫。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公路发展中心、广西柳钢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教育学院、工行广西分行、华融公司广西分公司等中直、区直单位,派出精干力量,到定点帮扶的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其所能补足短板,助力帮扶的贫困村及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成效之五】:打好“四大战役”,破解民生难题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喝上清澈安全的自来水了。”看着雪白的山泉水“哗-哗-哗”从自来水管奔涌而出,罗城东门镇三家村的村民们欢天喜地。
三家村通水那天,一位卧床多年的80多岁的老人,获知村里通了自来水的消息后,赶忙叫孙子背着他来到村头的通水现场。当看到雪白的山泉水从自来水管里奔涌而出时,他老泪横流,双手合一,连连向上苍磕了三个响头。他在用当地最原始的礼节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朴素而又深厚的感激之情。
“幸好有这项惠民政策,要不然像我这样的贫困家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里实在承担不起这么昂贵的医药费。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爱!”谈及基本医疗保障的事,罗城东门镇冲洞村50岁的梁大姐心中感慨万分。
梁大姐一家3人,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6月,县妇联帮助梁大姐购买了一份50元的“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保险,之后,县妇联又帮她购买“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障项目保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年12月,梁大姐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做检查时,被确诊患上了宫颈癌,之后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手术及住院治疗费用近10万元。出院时,新农合报销90%,自己花去了近1万元。县保险公司接到理赔申请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帮助她办理理赔手续,并把7万元的保险理赔金送到她的家里,为她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我现在搬进了新家,晚上可以睡安稳觉了,如果没有危房改造政策,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的感谢党和政府!”走进罗城四把镇覃村屯覃善祥家的新居,覃善祥老人感动地对笔者说。
覃善祥家的新居是一座轻钢结构的房屋,中间是客厅,客厅后面是厨房,客厅左侧有两间卧室,卧室后面是卫生间。
现年66岁的覃善祥,以前在砖厂打工,不小心右手被卷入运转的皮带中,评定为肢体四级残疾。十年前,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儿,外出务工,不知受到什么刺激,外出仅3个月就返回家中,患了精神分裂症,存在严重精神障碍。
“我身体残疾,女儿患精神病,不会干活,我只能种点玉米,养点家禽,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养老金维持生活,没有能力建房。”父女俩居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老屋,墙脚到处是老鼠洞,“每到刮风下雨,我最担心的是房子垮下来。”覃善祥说。
鉴于覃善祥家的情况,他家的危房改造由政府代建,采用新型轻钢建筑,工程队仅用20多天时间,就为他建成了40平方米的新房。
这一个个典型的事例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政府着力打好“四大战役”破解民生难题的真实写照。
打好住房安全保障战役,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罗城创新民营企业援建模式,全面推行“代建代固”工程。制定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营企业援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自筹资金、无投工投劳能力自主建房的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以民营企业援建的模式,实施政府“代建代固”项目。动员全县92家民营企业,参与危旧房改造任务重的东门、四把、龙岸、小长安等4个乡(镇)实施“代建代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其他乡(镇)落实不少于10支民间施工队实施“代建代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据了解,2016年以来,全县共实施12556户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并入住,让贫困户幸福地住进新房,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打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帮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2016年以来,罗城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工程。新建成城区1所中学、2所小学,为58所寄宿制学校和92个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改扩建校舍19万平方米,完成价值5000多万元的教育设施设备购置,完成价值2500多万元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美化绿化工作。同时,投入专项资金4930.75万元用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接通宽带并建好校园网学校159所,配置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75个,学生终端3451台,多媒体教室1464个(含功能室)。为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到义务教育,全县上下建立有严格的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责任机制,每一位辍学学生对应有11个不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督导学额巩固工作。构建有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近1亿元,受益学生20多万人次。此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享受到营养改善计划资助,年受益学生2.9万余人。
打好基本医疗保障战役,为困难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参保人口100%参保。切实抓好医疗保障待遇政策落实。截至目前,罗城贫困人口住院就诊人数15989人,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93.27%。贫困人口门诊慢病就诊人数24183人,两年扶持期内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89.97%。推进“一站式”直接结算信息化建设,全县126个村卫生室,均实现安装通信网络,加快推进村卫室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实现医保结算“村医通”。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实现小病少跑腿,在家门口看病就医的愿景。
打好饮水安全保障战役,让贫困群众喝上安全卫生水。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18785万元,实施集中供水项目584个家庭水柜240座,解决15.5614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全县饮水安全达标率达100%。精准扶贫攻坚期间,在每年项目安排上,一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村和人大议案、政协提案项目,另一方面侧重安排受益人口较多的整村(或跨村屯)项目,惠及广大群众,努力提高集中供水的覆盖率,建成了一批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罗城利用深圳对口帮扶资金500多万元实施东门镇三家村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该村15个村民小组609户2514人受益,彻底解决了该村长期以来的饮水难问题。县扶贫办筹措250多万元实施四把镇新安村片农村饮水工程,从临近的长春村地下水源抽水至落差200米的山顶,解决新安村呇水等8个自然屯157户65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发天河镇集城村杨梅片农村饮水工程,从敏洞水库上游引水10多公里到集城村,解决天河镇集城村杨梅屯等10个自然屯159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些集中连片集中供水项目建成,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饮水条件,改变当地“无自来水”的历史,为贫困村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实的饮水安全保障。
结语
如今,仫佬山乡已如期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起同步小康,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增添了一抹不可或缺的亮丽色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罗城整县脱贫摘帽为契机,积极谋划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仫佬山乡新农村。
载着丰收喜悦,奔向幸福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仫佬山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仫佬山乡群众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