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西吴美群的头像

广西吴美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9
分享

乡村三题

乡村三题 (散文)

吴美群(仫佬族)

乡村歌谣

在桂西北仫佬山乡,乡村歌谣是仫佬人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和感恩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承载着仫佬人的期盼和希望,它教育人们弃恶从善,孝顺父母,学会感恩。

乡村歌谣形式多样,寓意深刻。如婚嫁喜庆歌谣。《接亲歌》便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如下:“良辰吉日天地开,大红对联贴起来。又张灯来又结彩,男女老少喜开怀。接亲一行共四个,押礼公公和媒婆。一对金童和玉女,男童就是挑茶哥。四人同把彩礼送,男童挑肉和封筒。内有天圆有地方,还有海誓和山盟。女童负责来引路,仫佬习惯叫迎姑。女孩聪明又伶俐,新娘由她引进门。四人一路笑颜开,走到新娘家门来。家人忙派人接担,倒茶倒水请客筛。清水煨茶红彤彤,一杯敬给押礼公。你今押财又押礼,送酒送肉到家中。二杯敬给媒人婆,路途遥遥辛苦多。全靠有你牵红线,一对新人才结合。一个杯水圆又圆,倒茶敬给两少年,有你两人来来接嫁,喜也添财也添。茶一轮来饭一轮,行过礼谢过恩。良辰吉时又来到,新人移步出大门。老弟喂姐吃饭菜,嫂嫂背妹下台阶,姑在一旁帮撑伞,哭哭啼啼出门来。老弟送姐到门口,老妹送姐出门楼,千叮咛来万嘱咐,说姐走路莫回头。”此外,还有《贺新居歌》:“大吉大利入门堂,恭贺主家理应当,今日搬迁进新宇,富贵荣华万代昌。门前鞭炮响连天,男女老少喜开颜,今日主家进新火,我们唱歌祝贺先。新起楼房亮堂堂,钢筋水泥瓷瓦镶,大理石头做柱子,装饰金碧好辉煌。新房落成好气派,大门正正向南开,一年四季喜不断,财源滚滚进家来。哥家新房高又宽,地理位置不一般,土地爷爷来保佑,全家大小都平安。主家新房好漂亮,琉璃盖顶玻璃宽,前门来龙三千里,后门双凤滚朝阳。主家楼房十几层,一层更比一层新,坐北向南光线好,人增寿来福满门。”

又如感恩劝善歌谣。其中《哭丧歌》尤为突出:“十字路口一蔸瓜,未曾结籽就开花,开花结籽有善果,父今死去谁当家。十字路口一蔸蕉,年年就被火来烧,火烧芭蕉心不死,父今死去恨难消。十字路口一笼鸡,共笼吃米共笼鸣,雨淋日晒鸡笼烂,子在东来父在西。千不回来万不回,送往南山作土堆,三月清明去挂纸,坟头上面纸飞飞。西方路上一度桥,这头脚踏那头摇,造恶的人桥上过,修善的人打下桥。西方路上二渡桥,两边都是蜡油烧,修善的人桥上过,修恶的人打下桥。西方路上三度桥,金桥银桥奈何桥,父你死去不见面,送往西天好逍遥。西方江边一只船,流流浪浪在江边,不渡金银不渡宝,只渡亡魂上西天。未到年老你就死,亏难我们在后头,三月清明去挂纸,谁人去挂你坟头。三横中间放一竖,鬼不鬼来王不王,王字头上加一点,主人流泪断肝肠。西坡草地起云烟,飘飘渺渺上西天,修善的人驾云去,造恶的人草里眠。生是父母死是鬼,哪能变回我爹娘,姑娘姐妹送葬走,悲悲戚戚哭断肠。千苦万苦在人世,为何今日把家离,白天黑夜不见面,只见山脚一堆泥。三月去割坟头草,时时念到泪花花,割草不着割对手,坐在坟前哭爹妈。千条大路你不选,单单选死上西天,亲生骨肉别离去,家里如何得团圆。十月怀胎恩最大,三年哺育最难忘,如今酒肉台上摆,不见爹娘把口尝。苦忧忧,送往南山不回头,吃茶连杯吞下肚,千年不忘记心头。”

乡村离不开歌谣,歌谣滋润着乡村。乡村的歌谣就如同山里的溪流一样,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仫佬人的心田。

乡村请帖

在仫佬山乡,乡村请帖简单而又明了,就像热情而又朴实的仫佬人一样,直来直去,不转弯抹角,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地体现了淳朴的仫佬族民风和邻里融洽的关系。

乡村请帖形式多样,贯穿于仫佬山乡的红白喜事之中。

乡村请帖,有时就是一声亲切的招呼。在仫佬山乡,乡下人结婚请客不像城里人发请帖邀请客人。结婚请酒当天,主人家请屯长挨家挨户口头一声通知便可以了。酒席的菜肴都是自家养的猪,自家养的鸡鸭,自家酿的酒,自家种的菜,大家吃起来津津有味。仫佬人喝喜酒,有猜拳打码的习惯,一来为主人家助兴,二来活跃婚宴气氛。“快来好了,五魁首呀!”,“兄弟好呀,双喜临门!”酒兴一来,码声四起,大家喝得痛快淋漓,一醉方休。这时的女人一般不会劝男人不要喝得太多,偶有女人劝男人不要喝酒太多,男人会向女人摇摇手地说他不会醉的。女人索性离开,结伴看新郎新娘去了。

乡村请帖,有时就是一根洁白的纱巾。在仫佬山乡,老人过世了,大家都主动过来帮忙料理后事。这时,主人家会全权委托主事的人安排人员给前来帮忙的乡亲们分发洁白的纱巾,无论大小,无论男女,一人一根,捆扎在手臂上,一来表示与主人家同悲,二来表达主人家对前来帮忙的乡亲的感激。老人过世后,在出殡的那一天,要移棺屋外,举行大祭。祭品除了整头全猪、鸡、鸭、白色糯米饭外,还有就是制作讲究的“金山银山”。所谓“金山”,就是用猪肝、猪肚、猪肺等堆砌成山状的祭品。所谓“银山”,就是用猪板油堆砌成山状的祭品。给死者祭上“金山银山”,意味着死者到地府后有用不完的钱,不受饥饿之苦,能长眠九泉之下。由于猪肝、猪肺、猪肚的颜色略黄,而猪板油的颜色是白的,因此便有于“金山”、“银山”之说。大祭完毕,便是送葬。“噼啪噼啪,噼噼啪啪”,一阵急促的鞭炮声响过之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便抬着棺材走出村口,向村对面的山脚行进。顿时,哭声响成一片。送葬的乡亲们缓缓地行进在乡村的山路上,默默地为老人送行。

乡村请帖,有时还只是一块园园的白馍。白膜,亦称糯米糍粑。在仫佬山乡,男女青年订婚叫过礼。过礼这天,男方家需委派家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将订婚的礼品和礼金送到女方家,并女方家商定结婚及举行婚礼的相关事宜。当天,女方家需将印有“双喜”字样的喜馍送到男方家,让男方家分给村里的乡亲,一家一个。得到喜馍的乡亲们便知道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要等着吃喜酒了。礼尚往来,女方家给男方家送喜馍,男方家也要给女方家送喜馍,让乡亲们共同分享快乐。于是,便有了做“社糍粑”的习俗。所谓“社糍粑”,就是每年春社日,新婚的男方家送给其亲家的糍粑。社糍粑把一般印有“双喜”字样。女方家得到社糍粑后,便分给村里的乡亲,也是一家一个。这一习俗,体现了“快乐同享”的内涵。

仫佬山乡独具一格的乡村请帖哟,它生动地诠释了“乡亲”的深刻含义,一代又一代地维系着乡村和睦相处的根基。

乡村禁忌

俗话说:“不守规矩,难成方圆。”在仫佬山乡,除了用歌谣教育下一代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乡村禁忌。

在仫佬山乡,乡村禁忌很多,比如,“小孩不能捕杀青蛙,不然将会遭雷劈。”田野上,一位老人牵着一位小孩走在田埂上。顽皮的小孩,无所畏惧,依然我行我素,拿着小鞭子,看见小青蛙就挥手就打,可怜而无助的小青蛙瞬间便死了一大片。小孩欢呼跳跃。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了雷声,眼看就要下雨了。老人故意留下小孩,装着往家里赶。“丁——当”一道闪电过后,巨大的雷声响彻天地,令人不寒而栗。小孩被这突如其来的雷声吓坏了,只见他一路狂奔来到老人的跟前,紧紧地抱住老人不放,边抱边哭:“奶奶,别丢下我,我以后再也不打小青蛙了。”又比如,“小孩不能玩火,不然会尿床。”以前乡村煮东西都用柴火,燃火都用火柴,火柴常常丢在灶边,一些顽皮的小孩便拿火柴来玩耍,一根接一根,划燃了丢在草堆里,以此为乐。由此常常引发火灾。于是,老人们便教训那些顽皮的小孩:“看你玩火,叫你尿床。”对小孩来说,尿床是件丢人的事情,给老师和同学知道了,多难堪多羞耻。于是,他们听话了,再也不敢玩火了。

此外,老人们还常常用一些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小孩,如某某不顾禁忌结果丢了性命。记得小时候,我就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有这么两兄弟,都是捕蛇的高手。他们捕了十多年的蛇,乡村的蛇差不多都给他们捕光了。他们连下蛋的母蛇也不放过。一天他们来到山上,看见一只老母蛇正在草堆里下蛋。人们常说,下蛋的母蛇最凶猛,谁动了它,它就追你不放。但这两兄弟捕蛇捕红了眼,完全不顾这些。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要抓住这条母蛇。最后,他们一人拿着大竹帽猛扑上去,死死地罩住母蛇的头部,另一人则喷洒药物将母蛇昏倒,放入布袋之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两兄弟捕的蛇也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也许是捕蛇太多的缘故吧,有一天,当两兄弟再次来到山上捕蛇时,走到半山腰,一条蛇突然从高处的草堆里飞奔而来,直接猛咬哥哥手掌的虎口处,之后又飞奔而去。这条蛇是一条过山风毒蛇,毒性很大。弟弟马上给哥哥的伤口敷上了自制的特效蛇药,并将哥哥背下了山。以往捕蛇被毒蛇咬伤,敷上了自制的特效蛇药就没事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却毫无效果。弟弟才将哥哥背到回家的半路,哥哥便一命呜呼了。这件事之后,弟弟再也不敢干捕蛇的活了。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老人们向小孩讲述这个故事的用意,那就是:人不能为所欲为,无所禁忌,否则会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在仫佬山乡,乡村的许多好规矩,就是靠着乡村禁忌的教化而传承了下来。

那仫佬山乡的乡村禁忌哟,就如同仫佬山乡的春雨一样,潜移默化,默默地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仫佬人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吴美群,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在《文艺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原创版》、《深圳特区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河池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多篇,现供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联系电话:13877872133,电子邮箱:meiqun2133@126.com,邮政编码:54640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