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西吴美群的头像

广西吴美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08
分享

散文二题

故乡的怀抱

谁都有故乡,谁都离不开故乡。诗人汪国真在《母亲的爱》一诗中说过:“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岌岌草上的露珠又圆又亮,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四月的日子半是烂漫半是辉煌,那是春风吹过的地方。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街场。”同样,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故乡那仁慈、博大、温暖的怀抱。

在童年的记忆中,故乡是童年的乐园。最开心的当数捉泥鳅和滚铁环。小时候,家乡泥鳅极多。春天对鱼类来说是个繁殖的季节,在一场大雨后,泥鳅成双成对顺着浑浊的水冲出沟渠去闯荡世界,一路在水草里缠绵、翻腾、嬉戏,闹出很大的动静,这时的泥鳅个头很大,大的有将近半尺长,用网兜很容易给打捞上来。夏天毒辣的太阳将水田的水给烧热了,小鱼仔耐不住高温都翻了肚皮,下到水里捞鱼双脚会被烫红,泥鳅比鱼有能耐,纷纷钻进了泥里避开酷热。在田埂上抠下一块稀泥,里面会钻出许多的小泥鳅,这时的泥鳅很小,一般长不过一寸。秋天的时候,在池塘的泥里可以挖出泥鳅来。像黄鳝和鲶鱼一样泥鳅光滑没有鳞片,身上还有粘液,但是黄鳝身体细长好抓,鲶鱼个头大肚子软,从鱼头下面捏住软肚子鲶鱼就无法挣脱,常见的泥鳅也就一两寸长,无处下手,即便抓住了很容易就滑脱了,捉泥鳅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捉泥鳅又一件是很开心的事。那时,是生产队大集体,累死累活干了一整天才挣一角多钱的工分,生活十分的艰苦。盼星星盼月亮才吃到那么一餐鱼、肉。有一次走到田埂上,看到田边的水沟里有很多泥鳅,于是便邀了几个小伙伴拿来脸盆和水桶去捉泥鳅。我们在水沟上游筑了泥坝,用脸盆将水淘干,下游的沟底经流水长期冲刷,沟底的泥是硬的,失去了泥水的保护泥鳅无处躲藏,被我们一一装进了水桶里,当成战利成果拿回家。泥鳅经大人们的加工,做成了一道“泥鳅焖黄豆”的好菜,黑的是泥鳅,黄的是黄豆,红的是干辣椒,可谓是色香味俱全。这难得的好菜,让孩子们解了馋,洗了洗那几乎生了锈的肠和胃。

滚铁环是小时候最为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铁环,顾名思义,就是用钢筋做成的一个圆,大点小点都行,无统一规定;钢筋的粗细一般为直径6—8mm为宜。手握一根杆,杆的前端有一铁钩。铁环滚动时,用铁钩套住铁环。一定是外套,绝不是从里面勾住。滚过铁环的人都明白,铁钩如果是钩在环里面,那就无法滚。铁钩的作用:一是扶着铁环,不偏不倚,把握方向;二是借助铁钩发力,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所以,滚铁环时,要钩不离环,环不离钩,完全是一体;滚铁环不怕平道,不怕下坡,就怕下坡。下坡时,铁环很容易脱钩。滚铁环要讲技巧,尤其下坡滚环,既不能让钩脱环,也不能用力;脚步一定要跟上,快不得,也慢不得;但很大的陡坡,不宜滚环,人的脚步是跟不上铁环的。我央求父亲为我做一个铁环。于是,父亲找到一根废弃的钢筋棍,拿到街头铁匠家里。铁匠拿过钢筋,利用做镰刀、锄头的机会,一头扔进燃烧着的火炉里,来回拉动风箱。不到一分钟,拿出通红的钢筋,在铁錾上那么一锤,做成了一个泛着青光的大铁环。我跑过去接过铁环,如同接过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吃饭时肩挎着,睡觉时脚蹬着。

记得那时,下课铃一响,小伙伴们便"射"出教室,各自操纵起自己的铁环来,一路滚回家。有时所有的铁环聚集起来摆成一条铁环长龙,那阵式,那声响,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颇为壮观。那时的农村,电视是件稀罕物。吃过晚饭,大人们便陆续来到村头的晒谷场里,男人们三五成群地靠在稻谷堆旁,吸着自己卷的烟,谈论着禾苗的长势。女人们则拿着针线,东一句西一句家长里短闲聊着。孩子们则推着铁环穿梭于谷堆与晒垫之间,穿梭于吸烟的男人与闲聊的女人之间,充满无穷乐趣。

快乐的童年就这样在故乡的怀抱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长大以后,离开故乡,到外求学谋生,奔波劳碌。转眼间人到中年。人到中年之后,上有老下有小,此时故乡又成了是亲情的磁场,吸引着我们常回家看看。

最为突出的当数春节。春节是乡村最大且最为隆重的节日。如果把过年比做一台戏的话,那么年关则是这台戏的序幕。年关把人们的思乡之情搅活了,搅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面工作或在外打工的游子们纷纷归乡。故乡小小的车站顿时热闹了起来,每天归人如潮,熙熙攘攘。于是,乡下涌来了一股色彩缤纷的人流,给乡下平添了一种节日的气氛。年关还是乡下人备年货的黄金时间。这时,乡下的集市可热闹啦。整个集市像条大河,乡村四面八方的小路像小溪,一条条小溪从山里流泻而出,汇入这条大河。顿时,集市上人流似涌,声浪翻飞。买足年货,乡人们便各自归家。于是,山道上,又是笑声阵阵,久久飘荡在乡下的天空。

燃放鞭炮,辞旧迎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正如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的开头所描写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据资料记载: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由于有了“开门爆竹”的传统,所以现在春节前,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各家各户都要买鞭炮,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前,要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一家人听听鞭炮声。若响声大,声音脆且连续不间断,预示着来年家道顺利,全家平安健康。接下来到了晚上十二点,还要燃放烟花和爆竹迎新年,接喜神。乡下人对年夜甚为重视。一大早,乡下人便忙开了。年夜,除了乡下人少不了猪肉外,还一定要有鱼。因为“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光景是乡下人为之向往,为之奋斗的。于是,就有了年夜里的吉祥菜——鱼。杀完鸡,弄好鱼,煮好饭,一切办妥之后,一家人围着圆桌甜甜美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锅里盛满吉祥,酒杯里盛满富裕,话语里飘满欢乐,屋子里荡满喜气。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守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那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寂静的村子里此起彼伏。元宵节晚上各家还要燃放一次鞭炮,这年才算过完年。过年的鞭炮声,增加了喜气,年味变的更浓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唱出了在外奔波了一年的游子们归心似箭、盼与家人团圆的迫切心情。在外打工的人们亦不例外。每到春运这个一票难求的时刻,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便成群结队、戴上头盔、披上雨衣、骑着摩托车、载上家人,一起回家过年。这是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过年的选择。难怪有人作诗感叹:思乡最切是年关,冒雪迎风奔故园。藏起心中伤与痛,妻儿翘首小村前。家乡的打工族亦是如此。每每年关将至,在家乡的公路上,你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棉衣、护膝、雨衣、棉毯、手套……一群群“全副武装”的农民工冒着风雨严寒大老远从广东、福建等地骑着摩托车返回家乡。去年春节放假,笔者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返乡过年的韦大哥。韦大哥,与我同乡,现在广东江门打工。他告诉我:这几年他每年都要带着老婆孩子骑摩托车从江门回到家乡。从他的装备看起来就已经知道他是个“老司机”了。防风衣服、全盔、护膝护肘,还有更为高科技的装备:从摩托车电瓶中改造过来的手机充电器固定在油箱旁边,再把手机固定在油箱上面,打开导航软件,插上耳机就可以使用导航了,还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从广东江门开摩托车回到家乡,一路上需要20多个小时左右,途中在广西贵港住宿一晚。韦大哥说,孩子今年7岁,因为晕车,所以十分害怕坐大巴,迫于无奈,只能自己开摩托回家。当问及为什么要开摩托车回家的时候,他回答说,坐大巴的车费要比自己开车回去的油费贵得多,这样能省不少钱。之后他又说,他所在的村屯大部分都建起了楼房,他家还是泥瓦房,而且年久失修成了危房,需要重新建设。这些都需要钱,能省一分好一分。况且,自己开摩托车回去还可以方便出行、过年走亲戚。

故乡这个亲情的磁场,以其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住每一个家乡人的思亲之心。家的方向就是年的方向,父母的期盼就是儿女们的期盼。在故乡的怀抱中,亲情得到了最为亲密的接触,最为彻底的释放,最为温馨的表达。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年龄越大,思乡越切。

特别是那些风烛之年的老人,思乡恋乡之情,尤为令人感动。他们生是家乡的人,死是家乡的鬼。就连在外病死了,也要千方百计将尸骨拉回故乡安葬。邻村有一位老人,随儿子到南宁生活。病危之际,一再叮嘱儿子:过世后,一定要把他送老家安葬。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老人病逝在医院里。按照规定,病逝在医院的,都要拉到市里的火葬场进行火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儿子只好央求医生。出于同情和无奈,医生给儿子出了一个主意:叫儿子出高价请医院的救护车将“病危”的父亲拉回家。于是,一个已经病逝的老人,鼻子插上了输氧管,装成病危的患者,由医生和家人一路“护送”,行程数百里,从省城回到了家乡。

“树有根,水有源”,清明节是家乡人回家祭祖的最好时机。一到清明节,游子们纷纷返回故乡祭奠先祖,寄托哀思,传承孝道。清明时节雨纷纷,临近清明节的几天里,雨一直下个不停。茫茫的雨雾,缭绕在天地之间,给祭祖的人们增添了几分凝重,几许凄凉,几缕思念。

到了清明节那天,一大早,故乡的小河边,尽是忙碌的乡亲:或忙着刮净刚宰香猪的猪毛;或忙着拔净刚杀鸡鸭的羽毛;或洗刷盛祭品的竹篮……总之,各忙各的,都在为祭祖做好准备工作。临近中午时分,祭祖的队伍开始出发了:以家庭为单位,挑着各式各样的祭品,扛着大大小小的鞭炮,拿着白色醒目的幡旗,沿着山路,走向各自祖先的坟地……没多久,山野间,便接二连三地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分布在山脚、山腰的一座座坟茔的坟头上便插满了一杆杆醒目的白色幡旗,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树树绚丽的梨花盛开在茫茫的山野之中,给故乡平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在祭祖的路上,我们遇见了远嫁广东的一位老乡。她带着两个儿子回来给她的父亲上坟。只见她虔诚的在她父亲的坟前摆上了祭品,她的两个儿子将点燃的香烛插到了自己外祖父的坟前,然后毕恭毕敬的默哀。之后,他们又给外祖父焚烧了纸钱。微风吹来,纸钱纷飞,袅袅的盘旋在坟地的上空,寄托着亲人无限的思念。

“生死,昼夜之事也。”这句古语道出了生死的平常和无法预料。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家乡那山坳口突然传来一阵又一阵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不用说,那肯定是又有人因车祸或别的什么遇难了,正连夜用车子送尸体回家的。那鞭炮声穿村越寨,惊天动地,最终消失在山的尽头。如果在一个山雨迷朦的清晨,一阵悲凉的鸣锣声响过之后,接着响起一阵阵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的话,不用说,又有人过世了。这些鞭炮声哟,都是那么的凄凉,令人听后揪心般的疼痛,又令人久久不忘,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我有一个儿时的老庚,因病过早地谢世了。去世时,才三十多岁。他带着遗憾和留恋匆匆地走了。他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年幼的儿子跪在他僵硬的尸体旁,嚎啕大哭:“爸呀,爸呀,你走了,谁供我读书呀!呜,呜、呜……”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亲朋好友无不泪流满面。送葬那天,他的妻子哭哭啼啼,哭得泪都干了。看着那场景,送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流泪,无不为之发出同情而又可怜的长叹。“噼啪噼啪,噼噼啪啪”,一阵急促的鞭炮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他的棺材走出了村口,向村对面的山脚行进。顿时,哭声响成一片。送葬乡亲们缓缓地行进在乡村的山路上,默默地为他送行。于是,村对面的山脚下又多了一座新坟。每次回到故乡,远远看到山脚下一座座崭新的坟堆,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和莫名的哀伤。那崭新的坟堆,无声地告诉你:一个又一个老乡又长眠在故乡的怀抱里,了却了他们入土为安的夙愿。此时你感觉到:生命有限,人生苦短;情谊无价,倍加珍惜。

故乡就是这样,以其博大的胸怀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家乡人,成为游子们归属的最佳港湾。岁月匆匆,路途茫茫,风雨漂泊,疲于奔命,确实是多么需要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停泊的港湾啊。此时,故乡便是你停泊的最佳港湾。富贵发达也好,穷困潦倒也罢,故乡均一视同仁,既不厚此薄彼,也不论资排辈,一概欢迎你投入到它那温暖的怀抱之中,让那一颗颗疲惫的心灵得到歇息,得到安慰,得到解脱。

啊,故乡的怀抱,你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亲情的磁场,归属的港湾。纵然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你那仁慈、博大、温暖的怀抱。

走进容州

“天下奇楼真武阁,道教洞天都峤山,贵妃故里将军县,一江绣水华侨乡”,这是人们对广西容县的高度赞美。

容县地处桂东南,属玉林市辖县。容县历史悠久,古称容州,西晋置县,至今1700多年。唐设容州都督府,宋置容州路,领11州六十余县,明改容州为容县。容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世界壮学和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先驱徐松石的故乡,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涛(乾隆皇帝的老师)的故乡,民国时期有黄绍竑、黄旭初、夏威、伍廷飏、杨愿公等5位省主席,黄绍竑等人还曾任民国民政部部长等要职,将级以上军官70多人,其他军政要员300多人。容县还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不少侨胞在东南亚等国家经济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走进容州,我感受到了家风文化对容州人的深刻影响。

良好的家风文化孕育了容州人的家国情怀。

容州儿女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如同长天霁月,永照大地。他们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他们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抛家弃子,慷慨赴义,为求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体现出他们敢于同一切强敌血战到底的无畏精神。面对强敌,他们依靠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展开殊死搏斗,百折不挠、愈挫愈奋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后人。

黄绍竑是容县名气最大的一位民国将军。黄绍竑曾是国民党上将,战区副司令长官,在抗日战场上是一员猛将。他做过广西与浙江及湖北三省的主席,还曾经担任新中国国家政务院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重要职务。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黄绍竑就主动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周恩来等领导,商谈共同抗日的事情。因此,黄绍竑当时被称为与共产党走得最近的国民党军官。1938年3月底,周恩来派出代表找到黄绍竑,商谈如何为中共游击队抗日行动提供方便的事。中共代表得到黄绍竑热情接待,并在平阳县政府与中共代表一起商定,中共在浙江省边境的游击队到苏皖的敌后去打游击通过国民革命军和地方团队的驻地时,国民革命军和地方团队不但不能为难游击队,还要对需要补给的游击队给与必要的帮助;游击队在国民政府辖区居住的家属,政府要尽力保护人身安全。与此同时,黄绍竑还表示,允许游击队在丽水或者温州设立办事处,国民政府不干预办事处的正常办公。此消息报传周恩来,周恩来感到十分高兴。不仅如此,当后来粟裕带领的游击队转移到丽水大港头时,黄绍竑还亲自招待粟裕等人吃饭,一起探讨抗日的有关问题。为了鼓舞游击队战士抗日,黄绍竑应邀给游击队进行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他给战士们说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通过一桩桩日寇侵略国土的沉痛事例,说明国共团结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道理。不但游击队战士深受鼓舞,就连粟裕等领导同志也对黄绍竑的思想觉悟欣喜万分。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继续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54年9月15日,黄绍竑以广西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开幕的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会上,他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氛围。同年,9月27日,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及法案委员会委员。1956年2月21日,黄绍竑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民革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同年3月5日,又在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会一次会议中,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委。1956年9月15日,他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2月28日,黄绍竑参加民革中央常委十次会议,被任命为增设的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12月,黄绍竑当选为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黄绍竑在新中国一次又一次被委以重任,并能在这些重要的岗位上根据职责所在尽心地献策献力。

翻开黄氏家谱,我们看到了黄氏的族规、族训。《黄氏族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得有箕豆相煎之行为;敬老尊贤敦亲睦族,不得有忤逆不道之行为;明理尚义入孝出悌,不得有悖反伦常之行为;慎终追远光宗耀祖,不得有辱没门风之行为;崇法守纪爱国爱家,不得有祸国殃民之行为。”《黄氏族训》:“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遵循孝道,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毋因小忿,以伤和融;毋贪小利,以失大公;团结合作,共存共荣;父慈子孝,言顺语从;为尊爱幼,为幼敬尊;为兄则友,为弟则恭;夫妻相敬,和乐相容;治家勤俭,常虑穷通;处世待人,至诚为重;认清善恶,辨别奸忠;须识持物,莫贪虚荣;良朋多结,恶友毋逢;步步踏实,贯彻始终;遇雄不缩,励志前冲;克苦耐劳,自得成功;至於宗族,或荣或辱;发展落后,全关教育;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所谓子孙,诗书宜读;听者共勉,愚者加督;先求裔贤,后求金玉;莫因贫困;精神退缩,迈向前途;创造幸福,思念水源,裔孙多诵。”从上述族规、族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黄绍竑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与他的良好家风分不开的。

良好的家风文化孕育了容州人的文脉书香。

在容县文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封凤子的故居——容县杨梅镇四端村加厚堂。

加厚堂,一幢青砖到顶的老房子,建在一面缓坡上。房子虽不太高,但砖墙坚固厚实。大门朝左边开着,引领人们顺斜坡而上,进到一方地坪,抬头仰望,正中门额上挂着“加厚堂”三个遒劲的大字。房子背靠一座小山,居高临下,山上杂树纷披,周围稻田环绕。屋前是两人高的围墙,再往前有一方半月形的水塘,加上厚实砖墙上的枪眼,使这座建于近两百年前的老房子有易守难攻之势。房子屋脊上俯伏着精细的灰雕,墙壁上描绘着充满书卷气的传统绘画,使人一看而知,这肯定是个有耕读遗风的大户人家。

走进加厚堂,从封凤子侄孙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在凤子出生之前的大清嘉庆光绪年间,加厚堂的四代二十二位男丁中,就先后出了十多位获取科举功名的人,其中有进士二人,举人四人,贡监生四人,多人被晋封为通奉大夫,官阶从二品。进入到民国,凤子的父辈靠着自己的学识,长期在外担任官职。她的四叔封祝椿,字濯吾,早年留学日本,与鲁迅为同学,与黄兴、马君武等名人是至交,在民国时期也名震一时。

封凤子原名封季壬,是封氏二十一世封祝祁(字鹤君)的女儿,被誉为“八桂才女”。因在曹禺名剧《雷雨》中成功饰演四凤引起全上海轰动后改名凤子。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49年前,在武汉、上海、重庆、桂林、香港等地参加话剧和电影演出,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后历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桂林《人世间》月刊编辑,重庆《新民晚报》特约撰稿,上海《人世间》月刊主编,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编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处副处长兼文学组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主编,编审。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

据史料记载,早在读中学时,凤子就对戏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里排演了《南归》《苏州夜话》《空谷幽兰》等现代戏,这展露了她的表演才能。20岁那年,凤子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她性情欢快,兴趣广泛,经常戴着红帽子,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校园里,被人称为“红帽姑娘”。她选修了戏剧大师洪深的功课。洪深讲课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深受学生欢迎。当时中国戏剧舞台上只有男演女角,洪深决心改变这种情况,让男女同台演出。大学二年级那年,凤子参演了话剧《委曲求全》里的主要角色,让她初尝了成功的喜悦。此后,她相继参加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等著名话剧,并应邀到日本演出,均大获成功,这奠定了凤子在戏剧界的地位。抗日时期,凤子又在重庆、香港等地参加了电影《白云故乡》、话剧《雾重庆》《夜上海》等演出,成为了影、剧两栖的著名演员。

由于受家风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凤子学识渊博,文笔流畅,一生既写过新闻报道,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也写过长中短篇小说,更写过大量的戏剧评论。凤子还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先后主编过《女子月刊》《人世间》《剧本》等杂志,她以独特的亲和力与审美视角,广泛约稿,刊发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推出了大量的文坛新人。凤子非凡的才华和突出的贡献,得到了文艺界权威的高度评价:“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能够兼称为戏剧家、作家、编辑家、表演艺术家的只有凤子。”

良好的家风文化孕育了容州人的诚信理念。

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糊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该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主导产品南方黑芝麻糊以其“浓香顺滑的口感、承载儿时的温暖情怀”行销30多年,长期以来在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位;该公司新推出的黑芝麻乳、黑黑乳等植物蛋白饮料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产品销量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该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商旅项目开发。该公司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以黑芝麻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南方黑芝麻博物馆。博物馆3300平方米,运用了传统及现代高科技展陈手段,展示了黑芝麻文化的奥秘与风采。全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黑芝麻的自然属性、培育采集、品种分类等科普知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展示了中华养生之道、黑色食品的养生功效、黑芝麻的食疗与养生等。第三部分主要展示了黑芝麻产品传统制作方法、流程。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南方黑芝麻集团的诞生、企业文化、产业战略、规划蓝图和企业影响等内容。第五部分主要通过对检测中心的开放,让观众亲眼目睹并体验南方黑芝麻产品的研发及质量检验工作的真实场景。

该公司投资2亿元重点打造的第一个文商旅项目——容州民国小镇,定位为4A级特色旅游景区。小镇以民国历史氛围营造为基调,由八大上将公馆、爱国将军博物馆、八个上将专列以及具有民国风情的历史标志的火车头、车厢、移动舞台所组成,集特色餐饮、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购物于一体,是桂东南乃至广西最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加商业项目之一。走进容州民国小镇,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的民国时代:伴着一阵阵悠长粗犷的汽笛声,气势磅礴的蒸汽火车缓缓驶入,华灯初上,旧时光里的斑驳光影,身着旗袍的女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商旅项目开发,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公司的日益发展壮大,公司领导不忘初心,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此,公司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捐款献爱心活动。在此略举一二,以窥全豹:2015年3月1日,南国早报刊登涵涵患白血病的报道后,立即引发众多爱心人士的关注。2015年3月2日,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工作人员给南国早报记者打来电话,说愿意捐款15万元。该集团董事长获悉涵涵的事情后,4日又将捐款追加到20万元。2016年夏天,国内安徽、湖北、江西等多地暴雨成灾,南方黑芝麻集团向各地抗洪一线捐赠了大批包括罐装南方黑芝麻糊在内的赈灾物资,总价值2500万元。7月初,该集团在得知湖北省严峻的抗洪形势之后,立即向湖北灾区捐赠10万件罐装的南方黑芝麻糊,为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

大公司如此,小公司亦不例外。在容县杨梅镇三德村有一家名叫广西容县杨梅三德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豆豉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德豆豉”以其香醇的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和青睐。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公司安装了自动化生产线,从事豆豉、酱油、酱制品系列生产,一改原来小作坊式生产的模式为上规模批量生产豆豉的经营模式,使三德豆豉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走进公司参观,但见:露天晒场上密密麻麻晒满了发酵的豆豉,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景象。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三德豆豉”系列食品全部生产于技术先进的开罐即食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线总投资200万元,年产豆豉800多吨,年创产值达5000万元,生产的第一批开罐即食系列豆豉,在2016年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期间全部脱销,赢得海外华侨华人嘉宾交口称赞;在2017年第13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上,“三德豆豉”又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凸显了名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此外,“三德豆豉”还是容县旅游特色产品,以其香醇的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和肯定,产品远销区内外以及港澳台等地区。

“三德豆豉”为何能够如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呢?看到我疑惑不解,容县的文友告诉我:这是公司坚持“诚信经营、质量至上”经营理念带来的喜人结果。接着容县的文友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三德公司的后山上有一口水质特别好的山泉水,对“三德豆豉”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初,公司考虑产品运输成本大,曾一度想把企业迁至县城经营。但在县城经营缺少山泉水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保证质量,公司决定宁可增加成本也决不动迁。听完讲述,我深受感动。如此诚信经营,又何愁企业不发展壮大呢?

“容山容水容天下”,容州人的家风文化是那么的一脉相承,那么的博大精深,那么的影响深远。美哉,容州人的家风文化;壮哉,容州人的家风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