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西吴美群的头像

广西吴美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14
分享

罗城“三月三”走笔

地处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这里是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人人能歌善舞;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2019年“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文化旅游节河池主会场活动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举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河池市政府共同推出“创世古韵”“走坡歌韵”“送嫁情韵”“依饭神韵”等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广西广播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走进活动现场,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4月4日,“创世古韵”——舞草龙活动在主会场罗城四把镇棉花天坑景区开场亮相。景区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十二条草龙,在激越的“咚咚呛”的击鼓声中,腾空起舞,来回翻滚,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喝彩。那精彩的舞草龙表演,舞出了仫佬族同胞的精气神,也舞热了活动现场的喜悦气氛。据了解,舞草龙既是罗城仫佬族同胞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当地群众以舞草龙的方式,庆贺壮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仫佬族舞草龙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草龙用稻草编织而成,与汉族的舞龙很近似。不同的是仫佬族舞完草龙后将它抬到河边或有水的水潭里烧掉,据说此举是为将草龙送到海龙王处,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据了解,2010年,“仫佬族舞草龙”被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草龙是当地仫佬族同胞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明代。仫佬族舞草龙用稻草和麻绳制成,通身长约15米,供9人舞动。仫佬族群众在一般在春节、三月三、八月十五等民间传统节日舞草龙,舞草龙时一般经过祭龙、游龙、翻龙、串龙、盘龙等动作。

“如今罗城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是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每年三月三广西各地都有歌圩,但是在罗城,不叫歌圩,叫“走坡”。据了解, “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传统习俗,每当逢年过节时,仫佬族青年男女便结伴而行,聚集在山坡上、丛林里或者风景优美的河畔,对歌交友,以歌传情,寻觅意中人。“三月三来对歌忙,哥送月饼表姻缘;为了我俩成双对,礼轻情重妹莫嫌。” 唱着唱着,越靠越近,有意的年轻人便唱到一起去了。在“走坡”结束后,有意的男青年便会征求女青年想把她送回家,如果女方死活不给他送,就是不同意的意思;有意的男女青年会慢慢离开人多的地方,继续去“走坡”。

在走坡歌韵——“一带一路”走坡会上,身着节日盛装的仫佬山乡各少数民族山歌爱好者们还邀请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人一起唱山歌,感受刘三姐山歌文化的魅力,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我家的酒香不香?朋友知道。阿妹的绣球圆不圆?游人知道。三姐的歌儿甜不甜?百灵鸟知道。罗城的蓝图美不美?世界知道 ……”活动中,享有“越南百灵鸟”美称的特邀嘉宾越南歌手杜氏清花还和众多外国友人深情演唱了歌曲《世界知道》,现场的两千多名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群众演员也和着歌曲的节拍,翩翩起舞,边舞边唱,整个景区简直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的世界。大家共同为千年仫佬,秀美罗城齐声喝彩。

罗城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宋开宝五年(972年)置罗城县。传说因四周群峰环绕,罗列如城而得名;又传因县城建于先之罗义村,遂定名罗城。罗城,享有“三尖”(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的美誉 “山头尖”就是仫佬山乡喀斯特地貌高度发育,奇特的山峰或喀斯特洼地随处可见。仫佬族人民素有爱护山林植被的优良传统,各村屯都有严格的护山护林村规民约,所以罗城的山特别秀丽,水也很清澈。“筷子尖”就是仫佬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保持着许多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民族饮食文化中,喜食酸辣成了仫佬人的一大特色。“笔头尖”就是罗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早在明清时代,仫佬族的书院和私塾便很发达。明洪武二年,这里大办塾馆,私塾逐渐遍及圩镇及较大的乡村。据记载,明清两代仫佬族地区科举及第和选贡入仕者达249人。近代史上,仫佬族还出过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就有加入“左联”的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周钢鸣和著名作家、香港《文汇报》原副总编曾敏之,近年又有摘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鬼子、获“中国曹禺文学奖”和“文华剧作奖”等多项全国大奖的作家常剑钧等。在仫佬山乡,乡乡有“秀才村”,村村有“秀才屯”,大学生越来越多。在全国56个民族中,仫佬族大学生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占第二位,仅次于朝鲜族。

“唱起那欢歌友谊长呀,哎 ,长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杜氏清花演唱的《大地飞歌》,再一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据了解,今年到罗城参加“壮族三月三”活动的还有来自越南、泰国、孟加拉国、利比里亚、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大家纷纷表示,能够参加直播活动感到非常荣幸,能来到罗城是一种幸福。

“噼啪噼啪,噼啪噼啪,噼啪噼啪……”随着一阵响亮的鞭炮声,笔者移步到了棉花天坑景区深洞屯的“送嫁情韵”活动现场,一场绚丽的仫佬族传统婚礼正在这里举行。但见:热热闹闹的送亲队伍正冒着喜炮弥漫的硝烟,缓缓走下新娘家屋头前的石阶,向新郎官家派来的接亲队伍走去。十位穿戴漂亮的仫佬族姑娘组成的“送嫁十姊妹”,成为送亲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仫佬族有个风俗:准备结婚的姑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送亲队伍到新郎家,“送嫁十姊妹”与新娘一起登堂入室,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伴娘。

据了解,仫佬族男女成婚一般要经过说亲或走坡、相亲、合八字、看屋、过礼、迎亲成婚等环节。举行婚礼当天,男方派人由押礼公、媒人、迎亲姑、挑担童组成的迎亲队伍,带着彩礼,挑着送礼的公鸡及其他礼品,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家在这天则设酒宴款待迎亲客人,并请房族、姻亲、送亲客作陪;酒宴后,穿着打扮得一模一样的“送嫁十姐妹”及亲戚朋友,陪伴着新新娘,带着陪嫁礼物,随着男方迎亲队伍前往新郎家去。婚礼当天,新郎家洞房里不铺床,只摆一张桌子供新娘及送嫁姐妹聊天、吃饭,新郎新娘当晚不会面、不同房。第二天早上,新娘敬茶后即与同伴回娘家。到来年春社这天,新郎家就派人把新娘接来与新郎同房,此后就有一段长长的“走媳妇路”过程,直到有了小孩以后才在夫家住下来。2012年,仫佬族婚俗被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三”期间,罗城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仫佬竹球比赛活动。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城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里,仫佬族青年男女正在参加抢仫佬竹球比赛,喜乐庆祝传统节日“三月三”。据了解,“竹球”,又称“蔑球”,是仫佬族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竹球活动是一项相互牵制,进攻与防守的活动,体现出整体配合,个人力量,用一根绸带将进攻者与防守者连在一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相互抑制,提高了比赛的难度,民族特色犹为明显。竹球运动必须首先克服对手对自己的抑制力,才能更好的去完成进攻,相互的对抗中,一场比赛下来,其运动强度与运动负荷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比赛的胜负,是以投中篮得分的多少为定,为了比赛的胜利,运动员就必须付出很多的汗水,达到了竞技体育的要求。竹球活动比赛的形式表现出了其特有的民族韵味,不仅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和生活沉淀,还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风格,体现出仫佬族人民团结和睦、同心协力、聪明智慧、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寄托着仫佬族人民对未来美满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此外,万人祈福圣母婆王、依饭风味千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同样吸引着众多游客参与,共庆 “壮族三月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据了解,仫佬族掌管生育和保护儿童的神明——花婆,又叫圣母婆王,拜祭她的节日又叫婆王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仫佬族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来庆祝“婆王节”,感谢花婆的长久赐予与保护,让仫佬族子民得以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此言用来赞誉罗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举措亦不为过。“壮族三月三”期间,罗城就是这样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仫佬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们充分领略仫佬山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壮哉,罗城的“三月三”;美哉,罗城的“三月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