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荣涛的头像

李荣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08
分享

读唐诗

王绩《野望》赏析

鲲鹏频振翅,执笏两朝中。

本色陶元亮,疏达柳河东。

东皋三斗酒,北场几耕躬。

不见齐梁粉,先河自有功。

(李荣涛——《王绩》)

王绩是初唐为数不多的既在隋朝做过官,又在唐朝做过官的诗人。作为诗人的王绩,生活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是幸运的。一个王朝取代另一王朝,此间有多少是是非非、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别人是体会不到的。王绩少有鲲鹏之志,才华横溢。他有大量诗文传世,他最大的成就还在诗歌方面,《野望》是他诗歌的代表作。

《野望》是初唐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描写诗人辞官后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的彷徨与无奈等复杂情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人辞官后,回到家乡绛州龙门,在东皋、北山一带隐居,自号“东皋子”,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耕作、饮酒、交友、写诗的田园生活。所以这里的“东皋”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点名自己归隐躬耕的生活。但王绩的归隐又不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放达、自足自适,他还有许多东西不能释怀。在这样一个秋日的黄昏,他望着无边辽阔的秋野,他徘徊,他沉思。这样的生活真是我最后的归依吗?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鸟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画面,我不就是那诗中的鸟吗?诗人无助、彷徨的心情就在首联流露出来了。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秋天的手掌,扶过树木,扶过山川,扶过诗人灰白的胡须,扶过诗人凝望的双眼。夕阳的余晖又给山川草木披上了轻纱,大地有了暂时的温暖。带着夕阳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了,猎人骑着马带着禽也归来了。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清新自然,一洗齐梁华糜艳丽的诗风,在初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这四句由静景到动景,由景及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言近意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日夕照晚归图。清学者翁方纲在《石洲诗话》里写道“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这四句最能代表翁方纲的评价。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联再次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无助、无奈、彷徨的情感。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了。眼前的东皋山野,眼前的牛马野禽,眼前的牧人猎户,诗人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田园生活固然闲适,但王绩心有不甘。在入世和出世关系的处理上,王绩既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抱节守志,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恬淡自适,只好半出半入,在彷徨迷茫间,聊以古人自慰。

袁行霈先生这样评价《野望》:“从贵妃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野望》本色、率真、自然、清新、朴素的特点和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散文化,让它成了作者的代表作,在唐诗灿烂的星空里,散发出自己独有的光芒。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少年词俊逸,京洛羡风流。

仕宦多歧路,江湖少类俦。

丹青传百代,山水炳千秋。

河岳英灵首,首仁固其优。

(注:天宝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其序云:“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末句引用王维诗《献始兴公》第八句:守仁固其优)

(李荣涛——《王维》)

如果在唐朝设立诺贝尔文学奖,哪位诗人最有可能获得呢?有人说是李白,因为他是“诗仙”;有人说是杜甫,因为他是“诗圣”。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王维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王维在当时的名气是大大超过李白和杜甫的。连当时的皇帝唐代宗都称王维是“天下文宗”,看到了吗?王维不但得到了民间的认可,也得到了主流和官方的认可,而这又是王维能获奖的关键。还有王维当时的官职也做得很高,做过“拾遗”“右丞”等。这点李白不行,他只是官场上的花瓶;杜甫就更不行了,只做过小小的“工部”,晚年连饭都没有吃的,自己的小儿子都饿死了。这样一比较,就很容易能看出来,谁会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王维少年成名,《新唐书》说他“九岁能属词”,九岁,我们的学生在干嘛?在玩游戏吧?人家王维九岁就会写诗了。王维多才多艺,诗写得好,绘画水平也高,是丹青高手。苏东坡在《书摩诘蓝天烟雨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还是一位音乐家。

王维多才多艺,但在官场上并没有平步青云,顺风顺水,一生官场上起起伏伏,多次被贬谪,有一次要不是他的弟弟王缙平乱有功、力保兄长,王维说不定命都没有了。正因为如此,王维把自己诗歌的视野转到了山水田园上来,他和孟浩然一起,把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一个里程碑的高度,他和孟浩然也就成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唐开元年二十五年(公元737),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塞慰问边关将士。《使至塞上》就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没有张骞出使西域的豪情壮志,没有隋炀帝下江南的豪华奢靡,王维只带了几个随从,就从长安出发了,走啊,走啊,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了,到了居延。首联两句只是简单交代了自己的出使目的和行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时此刻此地,王维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广袤无垠的荒漠,自己不就像头顶的大雁、眼前飘飞的蓬草吗?诗人以蓬草、归雁自喻,流露出自己孤独苍凉的情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北风光,广袤无垠、粗犷有力。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出了塞北的绮丽壮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写出了塞北的苍凉萧瑟。王维这两句描写塞北的风光,境界开阔,气象雄浑,画面瑰丽。近人王国维称这两句是“千古壮观句”。这一联无疑是这首诗最精彩的两句,换句话说,没有这两句,这首诗可能就不会成为经典。和一位书法家交流过,他说一幅字,一定要有一个字作为整幅字的重心。一首诗当然也要有重心,这两句就是整首诗的重心。这两句诗好在哪里,我们先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的体会,她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的话说出了这两句诗的高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正好遇到了唐朝的侦察兵,他告诉王维: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崔颢《黄鹤楼》赏析

诗涉闺闱多艳情,

娶妻择美最无行。

一朝黄鹤飞天下,

四海竹书传令名。

(李荣涛——《崔颢》)

“文人无行”,说的大概就是崔颢吧。崔颢年轻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很风流好色,他娶妻总挑选漂亮的,过了一段时间,没有新鲜感了,又把人家抛弃了,再娶。与今天的花花公子没有两样啊。年轻时写的诗也大多是闺情、艳情。由此看来,人们说他“文人无行”倒也没有冤枉他。

崔颢年少时的风流却成就了他文学史上的更大风流。因为他不拘小节、风流成性,在仕途上得不到要人的推荐,在官场上并不得意。诗人开始游览唐朝的山川边塞,广漠大野,眼界大开,诗风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大气磅礴。

唐天宝年间,崔颢来到了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登上了黄鹤楼。眼前水天浩荡、烟云四合的景象让他心潮澎湃,情不能已,恣情挥笔,在黄鹤楼的墙壁上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李白来到黄鹤楼,本想写一首诗,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题诗,觉得自己写出来的诗不会超过崔颢这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高气傲的李白就扔下笔就离开了,没有留下一首诗。这一传说让《黄鹤楼》的名气大增。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的评价让这首诗名气更大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歌的前四句,诗人没有采用登高赋诗的常规写法即写景,而是写了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托想空灵,寄情高远。开头“黄鹤”一词连续三次出现,这在近体诗的写作中是大忌,但因为崔颢这四句如一江春水,滚滚东逝,一气呵成,就成了经典。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写道:“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评价得体到位。古人云:“文以气为主”,诗歌也是这样。有一次刘禹锡与元稹、韦应物、白居易四人就《西塞山怀古》同题赋诗。刘禹锡先写好了,白居易拿过来一看,说:“四人共探骊龙,君已先得珠,余皆鳞爪矣。”意思是您已经写出最好的诗了,我们再写也赶不上您这首诗了。其余三人都不写了。白居易认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写得最好,因为这首诗的前四句也是由史事写起,一气连贯。《黄鹤楼》的前四句,有人说它许多地方不符合律诗格律等。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有些僵化教条。《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也是依据诗以立意为主的原则去创作的,敢于打破写作禁忌,所以才写出了这样高唱入云的千古奇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果说诗的前四句以虚写位主:黄鹤已杳,人去楼空,惟见白云悠悠。那么这后四句诗人转入了实写,写登楼所见:晴空万里,辽阔的汉阳大地,树木苍翠,草色芊芊。眼前的景色再美,但这不是我的故乡啊!诗人看着眼前的景物,想到了远方的家,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自己在官场上的种种不如意,诗人的眼睛湿润了。此时,周围暮云四合,江上烟波浩渺,诗人更是愁肠寸断,情不能已。

《黄鹤楼》一诗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千古绝唱。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此诗是“意得象外,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