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佳富的头像

杨佳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7/03
分享

因为热爱,所以写作​——读纪实文学集《遇见空港》

中华边陲,祖国南疆,高原胜地,彩云之南。

云南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有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因此,成了人们神往之地。然而,不同的人在这块宝地上的收获是各不相同的。“靠刻苦自学走上写作之路,靠勤奋耕耘结出累累硕果”,这是抒鑫从事40年业余写作的真实写照。

抒鑫,本名周子淦,他从1984年自学新闻、文学和摄影开始,一直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为座右铭。写作,对他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业余爱好,而是人生,亦是快乐,是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舞台。

特别是最近几年,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基层采访,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挖掘出一个个接地气、有体温、有灵魂、真实感人的故事,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一篇篇问世。所以,当他请我作序时,我便欣然应允了。

《遇见空港》是抒鑫的第五部纪实文学作品集,所收录的纪实文学作品,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外,都是从2020年至2023年发表的作品中精挑细选的,全书分为空港“村官”、空港航程、空港故事和空港情诗等章节。书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云南空港人对民航事业的忠诚、对平凡生活的感恩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每篇文章背后,蕴藏着作者笑泪交织和心灵的启发。仔细阅读,你能感受甜酸苦辣中最真实的感动,透射着无比热情、无限深情,像一道绚丽的云南空港风景线,使众多的机场人、机场事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然而,就是这样的写作者,他的创作之路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不凡经历。

抒鑫从小家境贫穷,历经坎坷,吃过很多苦,也受过一些委屈,但很质朴、很刚强,这些过程恰好成为他人生丰厚的精神财富和写作源泉。

部队期间,抒鑫全凭着一股子热情,1984年开始给《西双版纳报》写稿,稿件投出去,一次次泥牛入海。当他第38篇稿件《警民共建文明校》见报时,他哭了!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他把每月10块钱的津贴费积攒下来,自费参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函授学习,自费购买10余册写作、摄影书籍,坚持每天学习,阅读大量报纸杂志,主动与新闻编辑记者联系,虚心求教,力求通过广学博览,使自己成为一名集文字报道、摄影摄像于一身的“全能型”新闻爱好者。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无论是抢险救援,还是一般勤务;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热酷暑,只要部队出警,都有他现场采访的身影。经常在半夜三更跟随执勤车辆奔走于一个个边防值勤、巡逻、堵卡、贩枪贩毒侦破现场,手持照像机、摄像机,有几次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

为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每次采访归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出警时间有多长、人有多疲惫,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整理素材,撰写稿件,及时传送给新闻单位。他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独特的视角,从多角度、多侧面宣传报道武警部队、部队所在地方和农场新闻,讴歌时代精神,展示中国边防、部队生活、警民关系的崭新风貌,每年平均发表各类文章均在200篇以上。出色的表现,常常令新闻界的资深编辑记者赞叹不已。

“天道酬勤!”部队期间,他编著的军旅纪实文学专集《橄榄色的防线》出版发行,在新华书店发售,拍摄的《飞将军》荣获公安部一等奖,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多次受到部队、新闻媒体单位及地方农场表彰,成为部队中以“笔杆子”建功立业的皎皎者。

抒鑫对写作的热爱支撑了他的意志和信念,同时也培养了他独到的新闻敏感和一双“发现的眼睛”。转业到云南民航工作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笔耕不辍,刻苦写作。

每一次出差,他抓紧时间干完正事,积极采访,积累素材,提炼主题,选择角度,用心打造出满意的作品来;逢节假日或公休,他自驾车深入云南各个机场一线部门采访,与员工“亲密接触”,记录一线员工的艰辛与欢乐、敬业与赤诚、职业与家庭,掌握第一手素材。这在当今“人心浮躁”的大背景下,是很难能可贵的。我想,这也体现出他孜孜以求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果没有对云南民航事业的挚爱,很难写出这些时效性强、指导性强的稿件;如果不具备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他的作品中难有入微入细、维妙维肖的情节叙述和场景描写;如果没有对云南机场的真情实感,机场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就难以借他的笔诉诸媒体;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来支撑,只靠兴趣或爱好“爬格子”,他也很难长时间坚持下来,很难几十年如一日。

抒鑫的家乡在四川什邡,与汶川同属龙门山脉两翼。2008年5月12日,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家房屋倒塌、亲人受伤,原本回家看望家人,却只在家呆了一天后主动参与了灾区新闻报道,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名业余新闻人的新闻敏感性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赴汶川的采访队伍中,他是唯一的以志愿者身份出现的“记者”。白天,他与救援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一起,穿行在余震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地震灾区,用镜头记录救援现场和受灾群众生活,感受人间大爱,采写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晚上,回到帐篷里赶稿件,每次都要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仅仅五天时间,他采写了5篇报道,特别是反映转业军人紧急救援的通讯《灾难面前彰显军人英雄本色》在部队报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共鸣。

2012年6月21日,昆明新机场转场在即,抒鑫有幸成为云南机场集团机关一名志愿者,到新机场党委工作部帮助工作。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深入一线采访,常常被昆明机场人的精神所感动,用泪水写出了《长水机场——长水人——长水精神》。他经常加班到深夜,两次通宵达旦,遇有拍摄任务冲锋在前,每次拍摄完后,顾不上休息投入到照片整理和信息编写中,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机场转场的方方面面。在帮助工作21天,共完成拍摄任务21次,采写稿件15篇,先后被《中国民航报》头版头条采用、《生活新报》、《云南空港》报、《诚信空港》、中新社、云南网、民航资源网、航采网、集团内网等多家媒体采用。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云南机场人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形势浩大的抗震救灾活动。抒鑫被机场人抗震救灾精神所感动,激发出无穷的写作冲动,自觉肩负起一名业余新闻人的神圣使命。他打电话、聊QQ、玩微信、看简报,两晚不睡觉,先后采访了机场10名管理人员和员工。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收集救援现场事迹,掌握了大量的新闻写作素材,采写出《安全畅通的“空中生命线”》、《小机场 大作为》、《“中转站”的女职工》等通讯稿,先后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特别是通讯《小机场 大作为》在《中国民航报》、《云南交通报》、《昭通日报》和中国民航资源网、人民网、云南网、空港网等媒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还被评为云南省“五一新闻奖”一等奖。

当时间进入2020年,地球进入一个白色的世界,那白,纯洁透明;那白,能映出第一颗心。一场突如其来、一种可怕的病毒——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持续蔓延。在这紧要关头,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于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那些逆行者的动人故事,无不牵动着他的敏感神经,无不振颤着他灼热的心扉。

一名业余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感,让他主动扛起宣传的大旗,义无反顾,多次冒着被感染风险,身赴云南空港抗疫一线,近距离现场采访。留下上百篇云南民航人“战疫”作品和近千幅珍贵照片。他的纪实作品《“战疫”暖心》收录在云南省文联编辑,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爱的灯盏》一书,他的摄影作品《来自昆明机场的爱心》被中国民航局抗疫大型画册收录,并获“最美摄影瞬间”特等奖,他的纪实文学作品集《空港逆行者》更是一部用心灵孕育的“战疫”故事书,沉迷阅读中,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品到人间真情......

生活是教科书,实践是大课堂。我相信只要勤奋努力,用心去写,就有写不尽的题材。在此,我衷心祝贺,也热切期待抒鑫退休不退色后,依然矢志不渝,不断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作品问世。

2024年3月 于春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