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佳富的头像

杨佳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5
分享

彝山“普法阿普”

毛建忠,男,彝族,彝族名字莫色布都。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宁蒗彝族自治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被群众称为“普法阿普”。2021年,毛建忠被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七五”普法先进个人;2022年,被评为“2021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2023年5月,被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聘为“云南省2023年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网络宣传大使”。20多年来,他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开展法治宣讲近700场次,受众达350多万。他送法进乡,双语普法,为群众纾难解困,一直走在普法工作最前沿。他的法治宣讲课堂和舞台剧、短视频,寓教于乐、春风化雨,走进群众心底深处,走出普法新路子。前不久,我走进了毛建忠,采访了这个被人们誉为以法治国双语普法先行者。

勇做双语普法先行者

毛建忠,彝族名字莫色布都,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协常委委员,县司法局普法工作者 。被当地人们亲切称为“普法阿普”, 一生只做一件事 ,就是普法。他的生活轨迹,仿佛一部普法教育的生动纪录片,记录了他20多年如一日的普法工作。

在他的家乡小凉山,群众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普法阿普”。“阿普”在彝语里是“爷爷”的意思,也常用来尊称彝族群众心目中的德高望重者。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的大山深处活跃着一位“普法阿普”,20多年来,他立志彝乡普法教育。彝乡多山路,他送法进乡,修正歧途;村民多迷茫,他双语释法,纾难解困。

“照本宣科,一些彝族群众听不懂。”20多年前,他到彝区开展普法,常吃闭门羹,许多彝族老乡听不懂汉语,法律法规用彝语翻译特别困难,如何让普法宣传入脑入心,成了他工作中的难题,因此他采取了传统节日集中普,日常网络视频普的方式实施双语普法。在田间地头,在火塘边,哪里群众多,他就去哪里普法,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以身边真实、生动的案例,向各族群众宣传法律常识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 

“学好法律明是非,依法护权不吃亏。”2023年5月20日,在云南省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和宁蒗县西川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西川乡大柏地村麦架坪花椒加工中心落成,在当地群众热烈地鼓掌欢呼为未来的致富路充满无限美好憧憬的时候,毛建忠的声音在麦架坪花椒加工中心的广场上响起,他声情并茂地向村民唱起了彝汉双语普法顺口溜,原本晦涩难懂的经济法知识瞬间变成了老乡们听得懂的乡土故事,赢得村民阵阵掌声。

“一共讲了近700场喽!白天讲、晚上讲,周末也讲!”结束了普法宣讲,毛建忠仍不得闲,当地群众把他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向他讨教法律知识、诉说自己身边的涉法问题。自2001年从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文学专业毕业,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到宁蒗县电视台,在工作中与普法宣传结缘以来,听他宣讲的群众数量已超过了300多万。

“我的宣讲从来不缺素材,老乡们向我诉说的身边事,就是我取材的无限源泉。我的宣讲也从没有教案,全都是根据现场群众的反响来及时调整内容的。”毛建忠同时把刚才老乡向他咨询的法律问题整理记录在随身带的黑色笔记本上,说到动情之处,他不自觉地站了起来,而这也是他多年普法宣讲形成的习惯,站着宣讲,才能更好地调动现场听众的情绪,正如他所言:“要用我的母语,讲老乡听得懂、听得进去的道理。”

20多年来,毛建忠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农村、高校、戒毒所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还受邀走进北京、广州及云贵川等彝族生活的地方,特别是大小凉山彝族地区。

“请群众吃一顿饭不如给他们上一堂生动的禁毒普法课程!只有思想改变了,未来才有希望。”除了身体力行的现场宣讲,毛建忠还紧跟时代步伐将禁毒防艾与毒品危害知识,以舞台剧、微电影等形式,用彝汉双语通俗易懂地呈现给广大群众。结合民族地区法律,他创新地全程参与调查、主持拍摄彝族戒毒纪录片《虎日》,拍摄制作微电影《死亡线上的记忆》,策划禁毒防艾舞台剧《远山的呼唤》等,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同时,他将禁毒防艾知识宣讲到小凉山的每一所学校,通过启动“小手牵大手”活动,发动孩子影响家长。

“普法不易,民族地区的普法更难。”毛建忠这样总结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普法心得,在他看来,真正有效的普法宣传是让法律法规知识入脑入心。

彝家火塘边、百年桃树下、青春课堂里、激情赛马会、洋芋花田间……彝乡多山路,他送法进乡,修正歧途;村民多迷茫,他双语释法,纾难解困。

20多年,668场次宣讲,350多万受众——他的法治宣讲课堂,融情于理,法理明晰,春风化雨;他的舞台剧和微电影,声情并茂、朴实真挚,大爱无疆。他怀揣着一颗火热的“法治初心”,走在普法工作最前沿,走进群众心底最深处,走出普法新路子。

2023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工作要求,推动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在宁蒗走深走实,毛建忠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借助抖音平台开通个人账号“莫色布都”并推出“彝汉双语”普法系列短视频,同时,他还被聘为“2023年云南省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网络宣传大使”,联合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推出六部普法短剧,毛建忠通过新兴媒体形式将法治思想与彝族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崇法尚德引领彝乡社会风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毛建忠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开拓普法渠道 ,让普法宣传到村、到户、到人,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小凉山”蔚然成风。百年桃树下,他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法治的种子;彝家火塘旁,他将彝族传统文化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为村民化解矛盾纠纷;洋芋花田间,他把“龙门阵”摆到地头,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他与大学教授组成组团普法,让彝乡群众感受“1+1>2”的普法新模式;他开展一场又一场的“院坝普法会”,以移风易俗扮靓法治乡村;激情赛马会上,他将“法治小摊”摆到赛场为牧民普法……

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等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变的。法与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在功能作用上相辅相成,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不能完全代替道德,同时,道德也取代不了法律。因此,在他这20多年来的普法宣讲过程中,他从不在法治宣讲中生搬硬套的照本宣科,只讲法律条款内容,他把法律常识普及与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既可以让人民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受众群体切实感受到每条法规立法的初心本意和法律的温度,慢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双语普法模式。

他是一个从小在党和国家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人。由于受条件限制,他读书较晚,读小学时跳级从三年级开始读起走的,大学期间也靠国家奖学金资助才完成学业的。毕业后,宁蒗给了他工作,给了他家庭,也给了他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宁蒗是他这一生割舍不掉的第二故乡,现在国家层面需要讲什么他就讲什么。从最初的专门禁毒防艾宣讲到后来的政策法规宣讲,宁蒗人民给了他很多荣誉。他作为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丽江市二十大双语宣讲团成员、丽江市劳模宣讲团成员、县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县委宣讲团成员,他也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需要他普什么,他就普什么”,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他的政策法规宣讲也延伸到哪里,这一原则。 比如:脱贫攻坚期间,宁蒗县结合县情制定了“1956”的脱贫攻坚工作办法和思路,“1956”即为一个目标、九大工程、“五好”要求、六项机制,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九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县情,宁蒗县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众多,搬迁任务占整个丽江市的90%以上。因此政府根据“进城安置为主攻,集镇安置为示范,其他安置为补充”的工作思路,精准锁定搬迁对象,一共投入资金20亿元,顺利完成了4797户20405人的易地搬迁任务,将宁蒗县内居住在“六类区域”18.3%的农业人口悉数搬出了大山,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使得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被集中安置到了县城的搬迁小区。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对易地搬迁居民的生计、生产、生活上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在对基础问题进行解决后还需要对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满足,以社区活动、大众娱乐方式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从多领域、多层次增强群众的满意度。他作为一名政策宣讲员在其中的角色犹如政府的“嘴”,将政策文件精神进行翻译后传达给老百姓,将政府所做、所想呈现给基层群众。 宁蒗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县,境内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历来都是县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于是铸牢共同体意识成了他现在普法宣讲的一个重点。在不同宣讲场地他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讲,他们各民族都有很深的渊源,很多传世史诗和尔比中会提到他们各民族是血亲。红军长征时期还有彝海结盟的佳话,彝族人民和共产党经历过生死“结拜”,也是他经常提到的一段故事。历史上民族的形成呈多元化路径是公认的,但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他、他中有你的融洽社会。

在宣讲过程中,他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彝族传统文化知识深入浅出讲解各民族之间良好的友谊。彝族是一个注重传统的民族,亲疏远近十分“有序”,这在家支情感上有所体现,让彝族的群众相信“各民族共源同祖”。他的宣讲过程全程是站立宣讲,经常性地走到听众中间进行互动。在内容上他通过个人的成长经历,在意识形态上鼓励学生自强、自信。为听众塑造一个近在咫尺的榜样的形象,让听众具有更加明确的价值观。他宣讲的方式也特别接地气,没有晦涩的辞藻和难懂的话语,也没有很大的“排场”,人多一点就大家围成个圈,他站在人群中心用最朴实的话语宣讲。他所营造的是一种“自己人”氛围,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把宣讲员划为“他群体”的一部分,更容易把他的话听进心里,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法也是以母语展开的。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他被授命为“丽江市党的二十大双语宣讲团成员”,“宁蒗县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县委宣讲团成员”,主要负责的是第七部分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宣讲前,他反复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自己理解不深或没有把握讲好的内容,找党校讲师和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人才请教,再把自己所理解掌握的精神用通俗易懂的彝语传达给基层群众。同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部份内容翻译成彝语,通过互联网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讲解,让更多的彝族群众听懂党的二十大、了解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他的宣讲多以“缘分”作为开头。例如某次在蒗渠中学的宣讲,对学生而言他是一名陌生且特别的人。陌生在于在此之前不了解这位来自司法局的“阿普”,也没有听过他进行的宣讲,而特别在于他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与其他来学校进行宣讲的人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他在宣讲时着力于拉近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强调与听者的“缘分”。首先对于曾经来宣讲过的地点,他会对“宣讲过”特别强调,在时间的纵向角度寻找一种与听众的联系,从而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其次,创造一种特殊性。他在宣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两个孩子都是在蒗渠中学毕业,此时现场听众的反应极其热烈。校友是一种在空间上拉近与听众之间距离的策略,校友相较于陌生人意味着可能拥有同样的老师、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在学校这个“空间中”给主客体双方带来一种熟悉感。他在开场中的“宣讲过”和“校友”都是一种给听众带来亲切感,从而树立起一种“自己人”形象的策略。在后续的宣讲过程中也能达到更好的宣讲效果。

把一件事情做好,便会一路生花。2023年7月,在宁蒗民族中学的礼堂里,刚结束一场法治宣传的他站在讲台上目送同学们散场。此时,一名羞涩的彝族男同学在台下犹豫片刻后,拿着笔记本跑上讲台对他说:“阿普,您能给他签个名吗,您是他的榜样,他要向您学习”,得到签名的男同学开心的笑了。而后,源源不断的彝族同学跑上讲台请他签名,并表示将来也要努力成为像“普法阿普”一样的人,用自己的母语为家乡法治建设做贡献。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他宣讲的内容也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宣讲员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他从一名幕后的广播编辑走向台前,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理解吸收后翻译成彝语宣讲给基层群众。通过使用母语、民族谚语的形式使彝族群众更好地接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从禁毒宣讲做起,他用通俗易懂的彝汉双语,以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先后深入宁蒗各乡镇、村(社区)以及丽江、攀枝花、凉山州等彝族聚居区开展法治宣讲;受外出务工人员邀请,远赴广州、深圳等地为宁蒗县劳务输出人员宣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20多年的普法路上,他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八五”普法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给了他很好的平台,特别是今年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他一边讲座,一边创作普法短视频。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省普法办共同编写的《普法进万家》读物共22期典型案例,他全部翻译成彝语,并制作成视频,现已拍摄完成20期,并在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丽江政法、宁蒗政法抖音等平台发布了10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为推动宁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向品牌化、实效化发展,宁蒗县创建了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建立了毛建忠双语普法资源库。各项普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我知道了,宪法就像阿姆(彝语:妈妈),其他的法律都是阿姆生的阿依(彝语:孩子),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不管是上学、上班、结婚、养老,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宪法阿姆的守护。”在宁蒗红桥中学的法治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对宪法和法律的认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宁蒗县专项普法办在全县组织开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推动宪法毛建忠走进群众日常生活,走进“小凉山”千家万户。

面对不识字的老年人群体,宁蒗“普法阿普”毛建忠充分发挥双语普法优势,用通俗易懂的彝语为老年人讲述宪法当中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问题,给老年人普及赡养、遗嘱、居住、社保等涉老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了老年群体的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在毛建忠的牵头影响下,近几年来,宁蒗全县上下逐步探索形成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双语普法的工作模式,并在全省开展的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更好的推广“毛建忠双语普法”模式,宁蒗县司法局建立了“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并在全县范围内发掘、培育了一大批双语普法业务骨干。

聚焦破解民族地区普法工作瓶颈问题,以培养群众身边“带不走”的普法队伍,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为目的,宁蒗县从县级政法单位及教体、人社、民政、住建、交通、自然资源、团县委、妇联、民族文化队等单位抽调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从业人员,组成一支30人的县级“毛建忠双语普法先锋队”。充分运用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农村法律明白人、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一村一辅警、乡贤“七支”队伍力量,组建了一支320人的“毛建忠双语普法乡级中队”及一支890人的“毛建忠双语普法村级分队”。

“成立工作队只是开始,关键在于如何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毛建忠与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携手,举办双语普法培训班,从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未成年人保护等角度一一培训讲解,确保普法队员心中有数、普法有招。

2024年3月,“毛建忠双语普法先锋队”全面下沉到乡村开展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工作,并制定“1+2+2+6+N”工作规划,即每月开展1场双语普法直播、制作2部双语普法微视频、开展2场基层宣讲、举办6场业务培训、化解N场矛盾纠纷。

“毛老师,综治中心有个赡养纠纷,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都得不到化解,想请普法队参与调解一下。”接到综治中心的电话,毛建忠与普法队员第一时间赶往当事人家中,把法治宣传与调解相结合,法、理、情并用,经过两天的调解,最终唤醒了亲情,也化解了矛盾。

火塘边,他们用简单朴实的民族语给群众讲法治故事;田埂上,他们以最接地气的“唠家常”跟老乡聊办案经历;校园内,他们为学生撑起法治蓝天;院坝里,他们把移风易俗的新风吹进群众心坎;直播间,他们一一解答网友平时“说不出口”的法律问题。“小凉山”的线上线下,这支“毛建忠双语普法队”无处不在。

毛建忠的普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08年,他受邀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负责民族语文翻译及同声传译,为此,秘书处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2021年被丽江市委宣传部 丽江市司法局评为“七五”普法先进个人。

2022年11月18日被评为“2021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

进入2023年,毛建忠的荣誉接踵而至。

他被聘为“云南政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网络宣传大使,同时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政法委员会评为“最美政法干警”,并被云南省文明办评为“云南好人”。此外,他还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评为云南“最美职工”,并被丽江市文明办评为“道德模范”。最后,中共丽江委、丽江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平安丽江建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鉴于他的杰出表现,毛建忠被聘请为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党的二十大丽江市(双语)宣讲团成员、丽江市劳模宣讲团成员,以及中共宁蒗县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县委宣讲团成员。

在专项普法过程中,两本由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省普法办共同编写的《普法进万家》读物进入了毛建忠的视线,这两本书以案例和小故事引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百姓最关心、最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了非常专业的解答,每个案例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但是书本发给文化程度较低的彝乡群众,有些人转身就丢了,于是毛建忠结合宁蒗实际,将书中的22期典型案例全部翻译成彝语,并制作成短视频,在云南政法、丽江政法、宁蒗政法、莫色布都四个抖音平台同步发布,深得群众喜爱。今年5月,毛建忠被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聘为省普法强基专项行动“网络宣传大使”。

近年来,洗浴按摩场所在宁蒗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为宁蒗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解决了部分就业岗位。但因为是新兴产业,从经营者到从业人员就如何规范经营还存在不少盲区。为进一步增强洗浴行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足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月28日,宁蒗县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队组织全县足浴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开展了以“强化普法宣传·净化洗浴环境”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

“小凉山普法阿普”毛建忠立足洗浴行业特点,从“诚信、自爱、自信、自强、自立”五个方面,引导足浴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坚守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多年的普法生涯,说一点都不苦不累,那是假的。有过困惑、有过委屈、有过猜忌、有过不解,但因有了热爱、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想信念,普法生涯才得以坚持并推广发扬。

5月,他被聘为云南省普法“网络宣传大使”,他深知,这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彝乡多山路,他送法进乡,修正歧途;村民多迷茫,他双语释法,纾难解困。

甘当禁毒防艾宣讲员

宁蒗县俗称小凉山,总人口以彝族为主。受地理环境、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早年间小凉山人民法治意识淡薄,吸毒人员较多,毒品呈泛滥之势。九十年代凉山地区的彝族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对毒品认识不足,一般只有有钱人才能吸食毒品,使得人们认为吸食毒品是一种“贵族”行为,一时间吸食毒品变成了一种社会潮流。由于吸毒花费过高使得人们在穷途末路时选择用违法违规的手段获取钱财,从而引发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由于吸毒时共用针头导致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留下了很多留守儿童。整个凉山彝族地区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相对较差。他在凉山地区上高中时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

严峻的毒情形势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法治意识淡薄和毒品问题已经成为了宁蒗乃至整个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改变人们思想认识,提升人们的法治素养等方面入手。如何让禁毒法治宣传入脑入心?他要用民族的声音唤醒他们的民族!

身为宁蒗彝族自治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县禁毒防艾协会会长、云南省禁毒志愿者协会会员的毛建忠,20多年来,他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农村、高校、戒毒所及家族召开禁毒防艾宣传活动时等,受邀走进北京、广州、云贵川等彝人生活的地方,开展禁毒防艾知识讲座300多场次,受教群众300多万人。特别是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包括凉山各县、攀枝花市及盐边县、丽江市范围一区四县。他的讲演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似春风化雨,又如身临其境、醍醐灌顶、发人深省,挽救和唤醒了已步入毒品深渊和正在面临着毒情危害的广大群众。他还将禁毒防艾与毒品危害知识,以舞台剧、光碟、微电影等形式,用彝汉双语,通俗易懂地呈现给广大群众;同时,他将禁毒防艾知识宣讲到宁蒗的每一所学校,通过启动“小手牵大手”活动,发动孩子影响家长,这也是宁蒗县司法系统普法宣传创新,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举措。

毛建忠在宁蒗县工作以来,他耳闻目睹了许多个人、团伙及家族共同参与的极其猖狂的吸毒、贩毒的宣传报道,因毒品造成很多家庭导致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惨不忍睹。他了解到,多少父老乡亲因愚昧无知而被毒品所害,由此,他想到“禁毒先治愚”,做一名用实际行动来宣讲的带头人。

20多年来,毛建忠一直坚持运用他骨子里传承的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倾力为彝区禁毒防艾宣讲,用他青春和热血,走上了一条唤醒民众、坚决与毒品抗争到底的不归路,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先进事迹。

早在2002年,毛建忠作为懂得彝文和彝族民间文化习俗的新闻工作者,他全程参与调查、主持并目睹了轰动整个亚洲地区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戒毒实践之一——彝族戒毒巫术仪式纪录片《虎日》的整个拍摄过程。这是当初在小凉山彝族人口最多的家族叫金古惹所的600多人中调查发现就有22人吸毒,吸毒率高达3%的惊人比例后,由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及其弟子嘉日姆几号召家族的祭司毕摩来组织的戒毒仪式。在四年后证实由当初22名吸毒人员中,举行仪式后成功戒毒19人,只有其中2名死亡和6名复吸,成功率达到64%,比一般戒毒所成功率20%高三倍多的创举。这是彝族民间强大的习惯法与法事仪式、家支信仰与尊严、民俗道德与亲情教化等集合的文化的共同力量,给毛建忠作了深刻的启发。

再看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仅在2012年11月1日——2013年8月26日期间,毛建忠在宁蒗县大兴派出所侦破的刑事案件中了解到,18起中10起为吸毒人员作案,占总案件的55.6%,涉案人数35人,其中吸毒人员就有14人,占涉案人数高达40%。毛建忠通过多渠道的了解,得出当时宁蒗受毒情形非常严重:一是全县吸毒人员在大幅度上升,其中以男性吸毒人数居多,多数吸毒人员被强制戒毒过,但复吸现象突出;二是由于群众的禁毒意识比较淡泊,对毒品危害的理解不够深入,且吸毒人员主要以农村和无业人员为主,占全县吸毒人员的99.7%;三是外出务工人员沾染毒品人数递增;四是种植毒品原植物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在交通闭塞处种植,所以铲除难度大;五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识毒、拒毒、防毒意识淡泊;六是因毒品引发的治安及刑事案件日益增多。

因此,毒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凉山人民的安居乐业,危及宁蒗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危及到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必须深刻认识到禁毒防艾形势的严峻性、毒品危害的严重性以及禁毒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面对毒品泛滥彝区和日益毒害民众的现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开展了大量的禁毒防艾工作,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制止毒品泛滥、吸食和贩卖问题,毒品在小凉山依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很多人开始思考禁毒防艾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毛建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思考自己在禁毒防艾工作中所能担当的角色,他想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彝族民间的仪式,来宣讲禁毒防艾知识,唤醒受害者的觉悟。

彝语是彝族文明的传播载体,彝文字是彝族人民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毛建忠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承彝族的母语文化,以彝族的传统文明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为小凉山打好禁毒人民战争,留下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2002年5月22日,他参加在宁蒗县跑马坪乡拍摄彝族戒毒巫术仪式纪录片《虎日》。

“《虎日》是一把火,犹如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样的火”,这把由他国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和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嘉日姆几点燃的火发出的光和热,也照亮了他当时的宣讲事业。《虎日》对于他而言犹如种下了一颗禁毒、宣讲的种子。他本科就读于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彝文系,与当时在西南民族学院读硕士的嘉日姆几是朋友。2002年在宁蒗等待工作落实时,他收到了嘉日姆几的消息,得知他要在跑马坪老家举行一次禁毒仪式并拍摄一部纪录片,希望两个人合作完成戒毒仪式的前期工作。他开始和嘉日姆几一起进行《虎日》的前期准备,并合作撰写了禁毒宣言书。他和嘉日姆几一起到跑马坪乡去调查金古、嘉日、吉伙家支吸毒人员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当时仅“金古忍梭”一个家支就有 16个人在吸毒。为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充分利用“家支禁毒”这一小切口推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禁毒事业,他们及时向县委政法委作了专项汇报。在县委政法委的许可支持下,他们把“金古忍梭”家支中的一些“德古”集中起来,让他们畅所欲言,他用彝文记录、汇总、提炼,最后形成禁毒宣言书。完成宣言书后嘉日姆几认为他读起来更有气势,就说让他来宣讲。就是这次宣讲也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方向。在这样一个机缘巧合下他走上了禁毒宣讲的道路,使他真正热爱上了这份职业,找到了个人价值,决定“一生就做母语宣讲一件事”。

2003年7月,他在蝉战河乡组织开展三场家族的禁毒大会,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年出版发行中国首张彝族母语解说版《凉山情韵》,其中包含了《虎日》的禁毒宣言书。

2005—2010年间,他先后译制《黄河绝恋》、《暖春》两部彝族母语电影,总策划并发行规范彝文自学光碟《跟我学彝语》,担任中国彝族首部母语电影《布阿诗嘎薇》制片人,并在片中扮演“布阿诗嘎薇微”父亲角色。他身体力行地做这些与彝族传统文化及母语有关的事,为的是唤醒父老乡亲对彝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2012年 7月,他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开拍禁毒防艾教育经 并制作微电影《死亡线上的记忆》的宣传片。该宣传片总共发行4万牒,影响力极大。

2013年,他参与编辑禁毒防艾舞台剧《远山的呼唤》。

接着,他与志同道合的文化人一道,策划摄制了《凉山彝族指路经》纪录片,从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信仰方面来感化和教育广大同胞。

怎样才能让禁毒法治宣传入脑入心?毛建忠在工作中带着问题走访小凉山彝族群众,并根据收到的信息制定了专门的教案,把毒品的危害融入彝族道德教育,加入鲜活的案例,把禁毒普法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感化了无数小凉山群众的心,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抵御社会不良影响及拒绝毒品的能力。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他宣讲的内容也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宣讲员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他从一名幕后的广播编辑走向台前,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理解吸收后翻译成彝语宣讲给基层群众。通过使用母语、民族谚语的形式使彝族群众更好地接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从禁毒宣讲做起,他用通俗易懂的彝汉双语,以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先后深入宁蒗各乡镇、村(社区)以及丽江、攀枝花、凉山州等彝族聚居区开展法治宣讲;受外出务工人员邀请,远赴广州、深圳等地为宁蒗县劳务输出人员宣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在此期间,毛建忠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并授予他很多荣誉证书。

在2005—2007连续三年禁毒人民战争中,因成绩突出,被中共宁蒗县委、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在2013年度禁毒工作中,因成绩突出,被中共宁蒗县委、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特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于2019年12月,毛建忠在禁毒宣传工作中,竭尽所能,不计报酬,乐于奉献,为禁毒事业、为协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被云南省禁毒志愿者协会给予颁发荣誉证书。

2013年以来,为了禁毒宣传,毛建忠放下稳定的办公编辑工作,毅然决然投身到奔波忙碌的禁毒宣讲工作中。他希望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母语唤醒同胞和民族。很多时候,不停地奔波在大小凉山彝人居住的每一个地方,只为唤醒那些深受毒害的族人,哪怕让一个人悬崖勒马都值得。宣讲中,他引用深入浅出而通俗易懂的彝族格言、小品、相声、毕摩招魂等多种形式,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事件及发生在彝区的典型案例,彝、汉双语讲解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家族、对民族乃至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

根据当前小凉山彝区毒情形势,结合资料和实地考察,把宁蒗15个乡镇划分为毒品重灾区、次重灾区两个等级。根据受毒品危害严重程度及民族比例结构,按照受害地区先重后轻宣讲的原则,对蝉战河乡、新营盘乡、大兴镇、战河镇等重点乡镇的村委会、学校开展全方位的宣讲,做到覆盖全乡,不漏一个村社。对西川乡、西布河乡、利宁乡等乡镇采取重点村社重点宣讲的方法。考虑到近年来涉毒人员中出现低龄化和青少年化的趋势,他还把青少年定位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实施“校园无毒品”,“小手牵大手”的教育手段,通过小孩向自己家人和身边的亲友宣传禁毒防艾知识,一次次将他对民族的爱转化到实际行动中。禁毒宣讲一路走来,他受到了彝区广大同胞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在宣讲过程中,对毒品重灾区他还免费赠送了禁毒防艾教育经《死忘线上的记忆》微电影光碟8000碟。不求回报,只求还彝区一片安宁。他一直奉行——“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人民群众的夸奖”。他将把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看作是一种新的鞭策和鼓励,当成是每一次的“充电”和“加油”,他用真诚的心,办真诚的事,让党和人民更放心,让受益的群众更满意。

在长期的禁毒防艾宣讲中,毛建忠始终本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圈”的目标,将难以被接受的禁毒防艾知识平民化、通俗化,加之用母语表达,以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不同阶层的人群,使听者和自我受益匪浅。

毛建忠在禁毒防艾宣讲的漫长道路上,既是一场自我品格的提升,也是与自己身体的输死搏斗。在这场特殊的较量中,他险些止步于此。

2018年1月17日,在经过十多天的连续不断的宣讲劳碌奔波后,他感到身体不适,去宁蒗县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令人震惊,患急性心肌梗塞,急需转院抢救治疗。在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的四个小时的救护车里以及在接下来的9天ICU和18天的普通病房住院时间里,他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的生命就此止步,那么我这辈子做过最满意的事是什么呢?”

“是我从大山中走出来,实现了在城里生活,并且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吗?我想并不完全是。”

“还是我将我的两个孩子扶养长大,让他们读上大学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吗?我觉得也不全是。”

他突然发现,这些都不是他在即将离开人世时想到的最重要的事,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事,乃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为千千万万受害者而做的禁毒防艾宣讲工作。这项工作已经融入到他必不可少的生活之中,甚至在他病危时,他都会在梦见他宣讲的地方。在这生死关头,他想到那一只只渴望被解救的哀求目光,他唯一的念头是他要鼓起勇气,一定要战胜病魔,他的生命不允许他就此止步,他的宣讲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他的民族需要他!

可能是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他的身体很快恢复,最终病愈出院,让他又重新回到宣讲的舞台。他说他选择这条路也许会孤单,但一定不会孤独。因为他知道,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的人支持或像他一样坚守着禁毒防艾宣讲事业的同伴。同时,他也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像他一样,默默地付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他对他的民族也如此,很多时候他顾不上自己的家,他想“舍小家,建大家”,才能让社会和谐,生活更加美好!

很多人,现场聆听了毛建忠的宣讲后,都纷纷赞扬他感化了一个又一个的吸毒者和贩毒者,他的演讲能让人感同身受,对贩卖毒品者义愤填膺,也总能让人潸然泪下。开弓没有回头箭,禁毒防艾宣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禁毒防艾工作的成效和关键在于人们自身意识的觉醒。现在同胞们都深刻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主动请我宣讲。只要人民认识到位,积极配合参与禁毒防艾工作,禁毒人民战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让我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宁蒗县在册吸毒人员中没有再发现未成年人。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回报,我将协助上级有关部门,抓好普法宣传教育的本质工作,提高宣讲主攻性,扩大宣讲的影响力,竭尽全力,为禁毒防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凉山毒品危害一日不除,我的宣讲工作一日不止。”毛建忠如是说。

毛建忠的禁毒宣讲工作得到了宁蒗县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他曾借调到宁蒗县政法委临时设立的机构——禁毒防艾宣讲团任主讲,后正式调到宁蒗县司法局负责普法宣传工作。如今,他成为局里集禁毒防艾宣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工作为一身的宣传工作者。

自2008年以来,宁蒗县开展第二轮禁毒人民战争,全县禁毒工作在打击贩卖毒品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由于毒品问题面临全球化形势,毒品渗透来源渠道多,全县吸毒、贩毒人员违法犯罪仍呈上升之势,被国务院列为“毒品问题重点关注县”,毒品问题依旧严峻。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禁毒成果,推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更大成效,宁蒗县从 2011年开始,积极响应云南省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把禁毒工作作为宁蒗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来抓。

2013年,他在四川省盐边县进行禁毒宣讲时,参与筹划禁毒题材舞台剧《远山的呼唤》。当得知舞台剧演出获得成功并得到很好反响后,他建议县委政法委邀请盐边县民族艺术团到宁蒗县进行演出,并自告奋勇担任演出的主持人及其中的主演。这次演出分为学生专场和城镇职工专场,全县共有15000余人观看了演出。当时在主持的过程中,他情绪非常激动地说:“他莫色布都用五年的时间在大小凉山进行禁毒宣讲,让大小凉山的人民都远离了毒品。”这句话引起了时任宁蒗县委政法委书记杨永林的关注与思考。第二天便向他询问是否有宣讲的意愿和能力。他在第一次宣讲后已开始将法治宣讲作为自己的理想事业,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母语宣讲情况向杨永林书记作了详细汇报。随后,县里从政法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双语普法宣讲团,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学校、机关开展以禁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宣讲活动。

普法宣传教育是“细工慢活”,需要长抓不懈,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法治素养,增强防毒反毒意识,做到惩防并举。强制性处罚措施的对象是吸毒贩毒人员,而宣传教育工作的对象则是包括吸毒贩毒人员在内的所有群众,对全体群众进行普适性的教育,形成“毒品是人类公敌”共识成为禁毒宣讲的目标。

当时,宁蒗县农村中普遍存在年龄大且不懂汉语,无法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人群。而这类人群在家族中有较高的话语权,强化这类人群的禁毒法治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个人防毒反毒意识,还可带动其他家族成员开展家庭式禁毒。因此,他们把这类人列入他们的禁毒法治宣传工作的重点对象。同时,青少年作为正在培育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特殊群体,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诱惑而吸毒。因此这类群体也是当时他们普法宣讲的重点对象。现在回想,这一举措也提升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宁蒗县创立了“支部加协会”禁毒工作模式,被中央综治办列为“全国社会治理典型模式”。 2015年《宁蒗彝族自治县禁毒条例》正式颂布实施。“支部加协会”禁毒模式的开创推广和禁毒条例的颂布实施,为他们双语禁毒宣传提供了丰富的宣讲载体渠道和内容,更加坚定了他普法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5月,云南省启动了第四轮禁毒人民战争。同年,鉴于个人特长优势,组织部门调他到县司法局工作。担任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后,他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立足本职岗位,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普法内容,不断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和载体,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宁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运用传统民族文化和道德习俗,摆脱过去那种单一的禁毒宣传教育,拓展为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耕地保护、“两违”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解读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从而形成了具有宁蒗地方特色的双语普法模式。

彝乡人民等不起。他用彝语宣讲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毒品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能拯救一家人。朱某曾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经济稳定、家庭幸福,然而在一次沾染毒品之后,他的人生从此跌入了谷底。在听过他进村宣讲的两次讲座后痛定思痛,终于下定决心戒毒。“第一次听您的讲座,听到一半他就泪流满面,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悔不当初……”在云南省第四强戒所,朱某主动接受教育,积极配合戒断治疗,终于获得了新生。现在的他已经彻底告别了毒品带来的问题,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了。他对他的帮助让他铭记在心。现在的朱某已迎来了新生,开了一个砂石场,事业蒸蒸日上,直到现在还和他保持联系,有了产业,有了希望,朱某一步步计划着自己新的人生。

2021年6月,在经过10多天劳碌奔波后,毛建忠感到身体不适,去宁蒗县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患急性心肌梗塞,急需转院抢救治疗。

在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4个小时的救护车里以及在接下来的9天ICU和18天的普通病房住院时间里,毛建忠突然发现,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一直坚持下来做禁毒防艾宣讲工作,这项工作已经融入他的生活中。

他病愈出院后,又重新回到宣讲的舞台。

近年来,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分子将新型毒品伪装成糖果、巧克力、可乐、奶茶等日常零食或饮料迷惑未成年人。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为扎实做好未成年人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能力与意识,织密织牢青少年保护网,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队长张陆玖通过生动的短视频及典型案例,向同学们的活灵活现讲述各种新型毒品的伪装手段,告诫大家要提高警惕,远离毒品侵害。呼吁青少年在生活中提高新型毒品的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拒绝陌生人给的食物,不结交不良朋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守护无毒青春。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宁蒗县司法局“普法阿普”毛建忠通过分享自己及儿子“两代人”的学习和成长经历,鼓励同学们不畏考验、不留遗憾,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努力自信奔向天高海阔的未来。为让“无毒青春”的理念深入人心,毛建忠聚焦“全民禁毒宣传月”,将彝族传统《道德经》与法治文化相结合,并创作彝语禁毒诗歌《回来》,带领同学们奋力讴歌,共同编织青春之梦,谱写法治新篇。

在新形势下,他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作出的“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治理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广泛发动群众,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市县禁毒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丽江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动员推进会议要求,倾力为彝区禁毒防艾宣讲,让青春和热血洒满小凉山,做一名无怨无悔的禁毒宣讲工作者。

毛建忠说:“普法之路,永不停歇,我愿化身为彝族群众心中的法治篝火,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跨越千里入“沪”普法

“火把节是我们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火把节,我们都会穿上盛装、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但今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家过节,心里一直很挂念。今天突然看到身穿民族服装,从家乡千里迢迢赶来为我们宣传法律知识的‘普法阿普’,我真的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宁蒗籍外出务工人员杨某感叹道。

宁蒗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是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要渠道,今年以来,全县累计转移就业10.63万人,其中,向省外转移就业3.51万人,向上海转移2100余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因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婚恋家庭等引发的矛盾也呈现上升趋势。转移就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较淡薄,在人生地不熟的外省语言沟通存在障碍,遇到矛盾纠纷往往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蛮干。为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在宁蒗县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来临之际,刚荣获“云南省最美职工”的宁蒗县司法局“普法阿普”毛建忠与宁蒗县人社局携手,组成双语普法小分队,从宁蒗县城出发,跨越2767公里,到上海市杨浦区开展“外出务工·法治随行”稳岗普法活动。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从“小凉山”一路打拼到大上海,从打工人逆袭成为管理者,也成了无数外出务工人员心中的榜样。

在上海市杨浦区人社局的协助下,本次普法活动从在上海务工的宁蒗籍管理层员工开始启动。在上海大桶大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宁蒗“普法阿普”毛建忠给务工人员带去了节日的问候,并从规范经营场所秩序、安全隐患排查、谨防黄赌毒等方面一一进行讲解,引导管理人员增强法治意识,强化经营自律,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遵纪守法,带动全行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行业氛围。

“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会建立老乡会或微信群,今天我们普法的对象都是务工人员当中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关键少数’,其他老乡遇到法律问题一般会首先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法治标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毛建忠对杨浦区人社局负责人员说道。

足疗行业门槛低、就业灵活、收入较高,是勤劳的宁蒗女性外出就业的好平台。然而,随着部分行业乱象的滋生及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不少人对足疗行业产生了偏见,各类婚恋家庭矛盾由此衍生。

为切实维护足疗行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规范从业行为,解除务工人员顾虑,双语普法小分队走进宁蒗籍从业人员集中的足疗店铺,与老乡们围坐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和家乡话开展法律法规与家风家教宣传。通过面对面的宣讲及现场交流,不仅提高她们对婚恋家庭、劳动维权等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也为她们提供了理性应对、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

“看到从家乡远道而来的‘普法阿普’,真的感觉太亲切了,我们没读过什么书,很多法律知识都不懂,但是听‘普法阿普’用彝族话来这么一讲,我就懂了!这些年,我们足疗行业经常被社会贴上各种不好的标签,好在家乡从来没有放弃我们,以后,我们一定遵纪守法,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俪足江南足疗店的一名员工听完宣讲后如是说。

“我是上海市杨浦区淞沪消防救援站的宁蒗籍消防员李玉湖,火把节虽然很想回家,但我现在是一名消防员,必须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在节日前收到来自家乡的温暖,我的工作干劲更足了,‘普法阿普’说的话对我帮助很大,我在外务工也更有底气了。”

消防员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在外务工的消防员往往面临着高强度工作压力、与家人两地分居、归属感缺失等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的多方关注与支持。在与淞沪消防救援站宁蒗籍消防队员的座谈会上,双语普法小分队向消防员们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火把节的美好祝愿,对消防员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表示崇高敬意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家乡的法治礼包。

毛建忠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法律知识讲成家乡故事,用最接地气的民族语言把法律法规讲得通俗易懂,与消防员们引发了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既要作消防员,也要作法治星火的传递者。在一阵阵欢声笑语和真切问候中,圆满结束了这场跨越2767公里的法治之行。

踏遍千山人未老,一心普法为人民。毛建忠是依法治国的实践者,他的双语普法是普法界的一个专奇。他的法治宣讲课堂,融情于理,法理明晰,春风化雨;他的舞台剧和微电影,声情并茂、朴实真挚,大爱无疆。普法是一生的事业,他愿为之奉献一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