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走在古徽州的大街小巷,慢慢地品味,细细地琢磨。有时候,我会把耳根贴在古城墙上,细细地倾听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有时候伸手抚摸光滑的练江边缆石,揣摩久远岁月留下的生活印记。小城光是中间三座大石桥,宋代的,巍峨又精巧,就令我折服。这一切,先辈早已经用最美丽的文字描绘过它们了。比如,那位山水诗人谢灵运惊讶这里是“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曾在古婺州留下八咏楼的沈约用“千纫为乔树,百丈见游鲮”赞叹这里树木的葱茏和江水的清澈;李白来这里寻找隐士许宣平不遇,却在太平桥褩的酒楼里面写下名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今天,我要寻找的是这些实物背后的一种精神,一种能够让这里的一切延续下来而且继续神奇下去的,那乃是创新。
先说说面前的许国石坊吧,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史上的一种创新。我曾经在辽宁的新兴古城见过两座很有名的石坊,南面的一座是明朝前锋总兵祖大寿“忠贞胆智”坊;两坊距离85米,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的,已经很有些规模了,但比起眼前徽园内的这座许国石坊来,不论是气魄和气势,都不能与之匹敌。北京颐和园是座造在石坊上的伟大建筑物,可是在细部的雕刻上,比起许国石坊要逊色很多。至于遗落在中国南方各地的名目繁多的石坊、牌楼与它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许国石坊是八角的,从各个方面看过去,石坊总是一个样子,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当地的新安画派的传人方山先生说,许国在明嘉靖官居次辅,相当于副宰相一类的高管,又是皇帝的顾问和太子的老师,可见功劳卓著。皇帝为犒赏他,恩准他回老家微州城中立坊显荣,想不到他们迟迟不动身。一次皇上碰到他问起立坊一事,说:“你是怎么搞的呀,这么长的时间石坊还没有立起来,人家八角坊也立起来了。”许国赶忙回到家乡,建起八角坊。方山笑着说,这是我们歙县民间的说法,也可见许国这人十分机智,皇帝无意说出八角石坊,他就造起八角石坊来了,皇帝日后晓得也就无话可说了。
对于四角坊来说,这八角坊无疑是个大创新。再从石坊的雕饰和建筑布局上,更是其他石坊无与伦比的。八根柱子用梁坊相联,上部的冲天柱略小,下面则用12只大石狮子伏驮起12根石柱,结构科学而显得十分安隐。柱子与横坊团花锦纹,有仙鹤盘旋,有祥云缭绕。南方的雕龙显示对王权的至尊,西方的飞鲤注释石坊主人地位显赫,这些设计即是延续了中国建筑的工艺传统,又张扬了它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斗山街集中了徽商和士官的深宅大院,是典型的微派建筑。街道由南向北伸展,房屋一色的坐北朝南,临街的是侧面山墙,马头墙上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一派的古朴典雅,我依次走进这些深宅,不管是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还是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里面的小院、蔽廊、花谢、亭阁多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很难找出它们有雷同的的地方。每座建筑都让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
我说古微州是一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细细琢磨的城市、这个是因为这里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创造光芒。我在这里见过一座特别个古谯楼,这座古谯楼是宫殿式三层楼阁建筑,它的下层两侧有登楼石级,中间是人行道。通道两边、对称地坚立着26跟木柱,外面看见24跟柱,俗称“二十四根通天柱”,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其他地方很难看见,据说为了区别于北京皇城城楼,特地少造了两根柱子。这里的古塔也很特别,单说文峰塔俗称水口塔,历经12年才修建完成。塔七层八面,高66米,是徽州塔高之最,低仅8米,向上略微收拢,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每层均设有佛龙金匾。据传塔倡建者构想有一副文房四宝,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桥为墨,以田比纸,书写多彩画面,以期易文运昌盛,人才辈出。
走了一圈,来到李白当年的闻讯处,眼前的练江,一片烟雾蒙蒙的,宛如一幅水墨画。临江有间制作徽砚的作坊。为了观赏徽砚,我走了进去。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雕砚的是位年纪不大的师傅,我们就从他手中的这方罗纹砚石谈起。他告诉我,罗纹砚石是歙砚名石。以砚石分布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罗纹而得名。罗纹的形成,罗纹形态,变化多端,优美奇异,是歙石的无上精品。看起来他是一位健谈的角色,他还告诉我,他爸爸和他爷爷都是雕徽砚的行家,他家的徽砚远销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杭州也有专卖店。他说杭州画家多特别是西湖边的西冷印社的书画家门,特别喜欢他家的徽砚。他索性放下手中活,介绍起陈列在工铺里的歙砚的成品来,说:“这是溪边农妇翘首以待她的男人归来,取材的就是自家门口。有一次,他看见一位农妇迟迟不肯离开溪边,原来是在等待他的男人,那张望的神情令他萌动创作的愿意;这是水中独立的云鹤,嘴里叼个鲤鱼呢;这是新安江的风光,高山流水;这是满天红霞,也是我自己发现的。这哪里是一方方石砚,分明是一曲曲无声的音乐,是一首首婉约的诗歌,是一幅幅精彩的山水画,而这一方方小小的石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歙县人艺术新精神的延续。
(肖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