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舟的头像

肖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2
分享

乌镇晨昏

乌镇晨昏

 

乌镇之前并非籍籍无名,这里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先生的出生地,在《林家铺子》中它栩栩如生。然而,乌镇开始真正声名远扬,是因为一部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爱情若即若离,多角关系纠缠不清,唯一不曾泛过一点波澜的是乌镇里寂静无声的小桥流水,古老与现代,永远可以有一条情感红线把它串起来。

茅盾在散文《大地山河》里写乌镇:“……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乌镇看到这样的江南水乡的一幕,而且,完全不带一丝商业色彩,自然而纯朴。

水乡院落夜沉沉。乌镇位于桐乡市(县级)与嘉兴、湖州和江苏省吴江市(县级)两省四市的交汇处,杭嘉湖平原中部,京杭古运河二侧。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枕水人家。

我们到达乌镇的时候已经是星期天晚上,潮水般的游客已经离去,小镇上显得安静而井然有序。越往小镇深处走,夜色中街道两旁的建筑越发地古色古香起来。风景区内的宾馆、客栈不少,最终挑了一处临街的梦水乡宾馆住下。房子还算干净,而且由于正处于旅游淡季周末的晚上,房租也最终讲到了260元两间房,房间外面有个大阳台,正对着街道。那晚刚好有星星,我们在阳台上喝喝啤酒、聊聊天。乌镇,突然变得这么触手可及地亲切了。在昏黄的路灯下,乌镇的墙壁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而诱人,好似一幅天然绘成的油画。晚上去镇上的东栅景区,那里是乌镇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也是《似水年华》拍摄的地方。

进到景区里面,60元门票钱都省下了。里面几乎没有什么灯光,只有前面一段路有些许微弱的路灯,沿着河边往里走,夜色越来越黑,乌镇的街道都是沿河建造,临河的一边称作“下岸”,这里有很多凌空于水面的房屋,而街道的另一边则称为“上岸”。我们摸黑在水阁上穿行,前路虽然有点黑暗不可测,却并未感到恐惧,也许因为这里是乌镇吧。前方出现灯光,还有隐约的欢声笑语。再往前去,原来是水边一个卖臭豆腐的小摊档,围坐着几个像是游客的食客,说着听不懂的软软侬语。我们也坐了下来,要了一碟。说实在话,手艺一般,甚至没有上海的我家楼下的小摊做得好吃。卖臭豆腐的老人家很有性格,独沽一味地只卖臭豆腐,甚至连水都没有一杯,服务态度倒是还不错。旁边的游人吃完了,先行离去,老人家将他们吃过的盘子拿到水中,用力拨了几下水就拿了上来,放到干净的那堆碟子中。我与同伴面面相觑,继而释然,因为这里是乌镇,我们原谅了这样的行为。

前面是一片无边的黑暗,我们还是决定打道回府,明天再来。原路返回的时候,卖臭豆腐的老人家也已经收摊回家了,最后一丝亮光也被带走了。眼睛习惯了黑暗,比来时显得驾轻就熟了。河对岸还有一家小酒馆正在营业,窗外挂着红红的灯笼,有几声笑声传来,突然想起那两句诗,正合了这乌镇的夜: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周一清晨的乌镇,由于少了许多拿着相机的游人,这个古朴的江南小镇正以它往日缓慢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容易融入到这个水上小镇的生活中去,四下里一片安静,连自己走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都清清楚楚。中央的那条河,叫车溪塘,又名车溪河,但人们更常用的名称却是市河。车溪河里荡漾的是大运河的碧波,从北栅的分水墩迤逦流到南栅的浮澜桥,那清澄的碧水少说也有七、八里地。洋洋洒洒,像一条玉带逶迤在两岸的绿树丛中,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色,令不少初到乌镇的游客每每为之发出艳羡的惊呼。

昨晚,走过的水边小路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金光,褪却了夜晚的萧索与幽暗,与整个小镇共同显现出一种向上的活力。岸边的民居则“人家尽枕河”,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支撑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那模样有一点像傣家的吊脚楼,只不过这“吊脚楼”生根在水上,波光相映,别有一番情趣。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向下延伸到水下。支撑水阁的石柱可以系船停舟,水阁下的河埠可以临河打水,也可以洗衣洗菜。

 

乌镇的桥很多,旧时的乌镇,据说有120座桥,称得上百步一桥。现在,大概只剩下40多座了。在现存的古桥中,浮澜桥是“年事”最高的,“桥里桥”则是风姿最靓的。我们寻觅了许久,终于见到这里出名的“姐妹桥”,即通济桥和仁济桥,它们地处镇郊结合部,一边是民居栉比,一边是翠田绿树,风光优美,这两座桥最为奇特的地方是,两桥直角相连,互为犄角,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欣赏到“桥里有桥”、“桥里套桥”的奇特景观。据说,每当月明星稀的清夜,粼粼的波光中倒映着沉浸在二个桥孔中的一轮明月,几分迷离,几分清雅。当地人把两桥比作“姐妹桥”。

跨过一座座小桥,再转一个弯,就进入传统民居区,这里多的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老街用青石板铺路,两边的店铺和住家的门面墙都是用一条条木板拼成。有的保留相当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十分精湛雅致狭长,有时候,看得凝神了,竟从民居里出其不意地走出当地居民来,善意地微笑着。东栅街里一家家的小作坊,各色手工艺品摆在铺子门口的矮桌子上,有草编、竹刻,最可爱的是用蓝印花布做成的小鱼、布鞋。在织布的作坊里,可以看到棉花是怎么被古老的纺车和织机纺成线织成布的,那些蓝花的布,在染房里高高晾起,总让人不期然想起电影中的画面。在公生糟坊中,还可以了解酿酒的传统工艺。

街上的人渐渐多起来了,有卖云吞汤面的早餐店殷勤地招呼着,确实肚子也饿了,于是坐在河边的小凉亭上,早餐店的老板热情地把几碗云吞(馄饨)面送到了亭子里。在江南水乡的河边吃着云吞面的感觉委实不错,而且一碗面才4块钱。

 

1896年7月4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巨匠茅盾诞生在乌镇观前街17号。茅盾故居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有茅公出生的地方,有他启蒙的家塾;这里记录了他的童年轶事。因此,茅盾故居还是要去看一看的。据说,这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面积414.25平方米。另外楼房后有小园,有平房三间近100平方米。因当初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楼上自东第一间是茅盾祖父的卧室,第二间是其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弟沈泽民即诞生在这间房内。第三间、第四间当年曾是茅盾两位叔祖的卧室。自前楼底层通过天井或自楼上经过通道即至后进楼房。后楼底层四间自东起依次客堂、厨房、通前后的过道及全家的起居室。楼上四间自东起依次为茅盾姑母的卧室、女仆丫头的卧室及茅盾曾祖父母的卧室。以上这些房舍至今仍保持百年前的规制未变。在两进楼房后面是一个约半亩地的园子,茅盾曾祖父曾在这里盖平房三间,多年来堆积杂物。1933年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自1936年10月后,茅盾即未回故乡。1983年,中共中央批准修复茅盾故居。1985年7月4日,在茅盾诞辰89周年之际,乌镇茅盾故居隆重开放。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在这里诞生、养育,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度过少年时代。楼下西边原为家塾的房内放着几张桌椅,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这里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这所平房30年代经翻修后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设西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幽静。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1935年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7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当代名家的书画200余件。近年已移至隔壁立志书院展出。

茅盾的很多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巨著《子夜》中的某些素材就来自他的故乡,有的作品更直接描写了乌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农村生活。林家铺子在茅盾的笔下聚集了人生百态,到了乌镇,不看看林家铺子似乎是一种遗憾。现在的林家铺子成了个类似百货店的商店,东西也不见得是精品,所以我们也只是看了一看就离开了。虽然,与想象中有点差距,不过还是可以为这个行程画上个句号了。

 

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姑嫂饼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两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糖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果可口,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在河边上就有一家专卖姑嫂饼的店,而且可以现场看到姑嫂饼的制作过程。站柜台的是两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穿着蓝布衣,清清秀秀,店内做姑嫂饼的则是一位中年女人,做饼的动作娴熟而优美,对着我们的镜头居然还有一丝羞涩,纯朴跃然脸上。买了一盒姑嫂饼尝一尝,入口即化,甜丝丝的,不过以上海人的味觉而言,会觉得甜了一点点,腻了一点点,因此浅尝即可。

这里的特色还有杭白菊,又称甘菊,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压、降脂、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等症。杭白菊既可作药材又可供饮用,还可作庭院观赏,主要作饮料。以杭白菊加工精制的产品用以泡茶,其色、香、味、形堪称“四绝”,有清心解渴、消暑除烦,润喉生津之功效,能与西湖“龙井”媲美。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肖 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