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舟的头像

肖舟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6/11
分享

在城市涅槃中赫然诞生

1949年5月28日,《解放日报》在上海宣布创刊,75年春夏转瞬即逝,穿越时光的隧道,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解放日报》一路走来不仅记载了自身的变化和进步,也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在城市涅槃中赫然诞生

——《解放日报》上海创刊侧记

《解放日报》原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张大型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诞生于延安,为四开两版,9月16日,改为四开四版。1947年3月27日终刊,共出版2130期。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4月24日,中共中央电复华东局,指示:“进入上海,中共华东局兼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就叫《解放日报》。毛主席已允写报头,即可带来,在代到前可暂沿用延安时期的旧报头。”周恩来在北平招待即将南下工作的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的宴会上宣布了上述决定。

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一时间,镇江东南35公里的丹阳这座江南小城群英荟萃,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上海局成员陆续移驻丹阳,小小的丹阳,汇聚了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6人、候补委员2人;以及党、政、军、财、文各界精英和接管人员、警卫部队约33500余人,精心筹划解放、接管上海的工作,直至上海战役胜利结束。其中,也有自济南随军南下被分配在总前委驻地(戴家花园)以北六公里的荆林镇荆村桥村(现为曲阿街道荆林村)明嘉靖年建的王氏宗祠驻扎,开始筹备在上海创办《解放日报》的新闻大队,分为两个中队,一中队主要是编辑部,任务是出版党报;二中队的任务,是接管上海各类敌伪新闻机构。由原《新民主报》的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1949年10月后,任《解放日报》社长、总编辑,1951年10月9日,任华东局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局长;1955年因所谓“潘、杨事件”被捕入狱,备受迫害折磨。1978年12月10日,在南京含冤逝世,终年73岁;1980年,始获平反昭雪,1982年10月,恢复党籍和名誉)和副大队长张映吾(后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带队投入紧张的学习,熟悉党的城市工作政策、新闻出版事业整顿管理政策等。与此同时,刚刚完成接管北平国民党新闻机构的著名新闻人范长江(1949年10月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务)和《华北人民日报社》副社长魏克明(后历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新闻日报》副社长,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等)等肩负着创刊上海《解放日报》的使命,乘上时任中共华东局第二书记饶漱石的专车一起南下,与新闻大队在荆村桥村会合。

为何是丹阳?看地图可知,这里地处沪宁铁路线,京杭大运河贯通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适中之外,丹阳县城目标不大,有利于防空隐藏和迅速集散。另外,苏南抗日根据地曾在这一带,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此前的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河北省建屏县(1958年,合并为平山县)西柏坡,“进京赶考”。而今,也是一场“进城”赶考。

在丹阳“备考”期间,接管上海的大量准备工作在此地完成。为了印制各类接管封条、任命书、印章、大量的文件及宣传材料,丹阳的木匠工人和印刷厂夜以继日的在工作,华东财经委又紧急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物资来到丹阳,丹阳城一度出现“丹阳纸贵、丹阳木头贵”。人们认真研究了中共上海地下党提供的《上海概况》等各种资料,掌握情况,研究对策。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制的《入城纪律》(共十二条)被印刷成口袋书,封面上写着“人人熟读,人人遵守”。其中,包括“无故不得打枪”、“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无事不上街,外出要请假”等。还有介绍大城市里公共设施、电器、市民生活的《城市常识》,官兵们也在丹阳学习……

上海这时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也是中国拥有人口最多、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城市。其他城市,包括平、津等城市只有几家报纸,内中只有两三家有历史的大报,其余多是历史短、发行少的小报,而上海仅计划中必须要“消灭”的“反动文化阵地”就有59家,其中报纸18家,新闻处、通讯处4家,外埠报纸办事处1家,刊物8家。报纸中发行在万份以上,已查明背景,必须要封闭的,就包括有国民党中宣部背景的《申报》、《新闻报》及陆军部背景的《和平日报》和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等。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展望:我们一定要把报纸办到上海去,接管《申报》,通过上海占领整个中国新闻界。

5月6日的清早,恽逸群兴冲冲带了几个人来到祠堂里,异乎寻常的兴奋,向大家宣布: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筹备对上海申报馆实行军管,决定在该报社望平街(现山东路与汉口路西南转角)309号出版《解放日报》。中央和华东局任命范长江为《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为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魏克明为副总编辑,张映吾为编辑部主任。

入夜,农舍的窗户透着微弱的煤油灯光,范长江、恽逸群彻夜不眠,《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内容、版式,包括组织构架、人员安排,一切创刊准备一一就绪。《庆祝大上海的解放》的发刊词跃然纸上。

恽逸群带来的一名干部、原上海《联合晚报》驻北平特派记者刘时平(1949年7月25日后,历任《解放日报》编委兼采访通联部主任,《人民日报》地方记者组副组长等。1951年2月6日——6月5日,全国省级地方党报首位“跨过鸭绿江”采访的记者),被任命为《解放日报》采访部主任。

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关于严整军纪的训令》发布,强调“进驻丹阳城后,仍有披衣歪帽(甚至不戴军帽),不束皮带……三五成群,随便上街游逛,取笑打闹,挽臂搭肩,以及街上乱吃零食,吸纸烟……实为我军纪所不容……本部特组织军风纪检查队,随时进行沿街检查,故敢违犯规定、不听规劝者,检查队及各岗哨卫兵有权予以扣留,扭送本部,依情处理……接此训令之规定后,立即普遍深入进行传达教育,务使全体军人切实遵照执行为要”。

19日,《解放日报社》与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三野总分社共同组成记者团,由副总编戈扬(1950年6月,任《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主任)、社长邓岗(后任《新华日报》副社长,新华社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党组成员、副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新华社副社长兼副总经理、顾问等)和刘时平领导深入到南下的各路接管大队,发动积极分子担任通讯员,并且跟着各路接管大队入城。

在上海市江西中路215号,由河南中路、汉口路、江西中路、福州路合围起来的街区内,有一幢体量庞大、风格庄严的城堡式建筑。这座1922年落成的建筑,就是声名显赫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办公大楼。它是公共租界当局的权力中枢,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对近现代上海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2日,国民党政府接收汪伪市政府,工部局大楼第二次易主,变为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1949年,解放战争的轰轰炮声,震撼了这座开埠百年的城市。5月25日凌晨,解放军攻入上海市区。经上海地下工作者的联系和帮助,代市长赵祖康先生率领原市府人员在此悬挂白旗以示投诚,并为维持治安、保护档案、财产安全做了有益的工作。26日下午,旧上海市政府最后一次会议在赵祖康主持下,讨论了向人民政府移交权力等问题。同日,范长江、恽逸群率领新闻大队迅速出发,从丹阳乘火车到达上海近郊南翔镇。那天,上海大雨滂沱。地下党组织了一批公共汽车前往接应。深夜,新闻大队宿营位于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图书馆,课桌为床,渡过了进入大上海的第一夜。

5月27日,雨过天晴。弄堂里的人家推开窗户,听到清亮的鼓角声,斑斓的色彩渐去,一对年轻的士兵穿巷而过,擎着鲜红的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野战军(第9、10兵团和特种兵纵队)占领了上海,这座“东方巴黎”正式进入了红色时代。

此时,上海已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市民们纷纷涌向街头,迎接解放军入城。“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人们从未听到过的解放区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在游行队伍中伴着锣鼓与秧歌回荡。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创办,1872年4月30日,正式创刊。报纸由中国人主笔,创刊的理念便是做一份“给中国人看的报纸”。1912年,《申报》在报业竞争中失利,落入被抛售的境地,9月23日,史量才与张謇、应德闳、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10月20日,史量才正式接手《申报》移交事宜,任总经理。原馆址在汉口路江西路口,后迁至望平街西首,靠近福州路。1916年,史量才斥资70万两银子,在望平街北侧的汉口路购地建新大楼,1918年10月10日,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门楣上紫铜色的“申报馆”三个字耀眼夺目。是日,申报馆举行了盛大的新大楼乔迁、落成的庆祝典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申报馆挤满了前来庆贺的各界嘉宾和慕名观看的读者、市民。当时,这种规模的报业大楼在亚洲也非常少见,申报大楼的落成,也宣示了史量才立志坚守报业的决心和信心。英国《每日邮报》创始人、《泰晤士报》发行人北延公爵和世界报业大会威廉先生在参观过申报馆大楼后,作出如下评论:“……世界幸福之所赖,如有完全独立之报馆,如贵报与敝报差足与选……此次广观贵国情形,对于贵馆方面深抱乐观”;“贵馆一切设备皆甚壮观而有精神,引起一种对于报界之荣光…”。

申报馆大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80平方米,是一栋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近代欧式建筑。仰望申报馆:灰褐色的外墙,质朴无华,不事雕琢。有两个入口:北门和东北门。全楼分为五层,共建有一百多个房间,底层有报纸印刷厂、排字房、铸字房、纸版房、铜锌板制造工厂等;二楼为营业厅、编辑室、总经理办公室、稽核室、总主笔室、翻译室、活版室和浇字室等;三楼为总经理办公室、编辑室、会客室、餐厅等,四楼为编辑室、图书室、校对室和照相间;五楼为宿舍和屋顶花园。

上午,当海关的钟声刚敲过十下,是接管申报馆的时刻。载着新闻大队的敞篷大卡车穿过喜庆的人群,从徐家汇到了汉口路309大楼前停下。

恽逸群、魏克明与先期进入申报馆出版《上海人民报》(1949年4月8日,中共上海地下党为迎接上海解放而创办出版的报纸。截至《解放日报》创刊号出版,共印行9期)的中共上海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陈虞孙(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和管理委员会秘书长;《解放日报》秘书长、副社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文汇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等)等会师。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和《解放日报》编辑部合署办公。

随后,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任的军管会驻申报馆军事特派员恽逸群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宣布接管《申报》,命令《申报》自28日起停止出版。《解放日报》在政治上是中共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经济上属公私合营性质。恽逸群同时宣布,上海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和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范长江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为副社长、副总编辑。

当时,中国的出版业——尤其是报纸,还处在铅字排版的时代。印刷厂工人的工作:早晨熔铅铸字,白天对稿件进行排字,晚上交由负责出版的工人排版,紧接着由责任编辑进行校对和相关负责人签样,然后印刷。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报业排版告别铅与火的年代,《解放日报》等才率先从日本引进了汉字照相排版植字机。

没有时间正式见面,也没有时间说声问候,范长江与恽逸群一面处理报社各部门人事安排与人员分工;一面选派记者外出采访,组织新闻报道。新闻大队在接管的那一刻就拉开了创刊《解放日报》的战场。

深夜,申报馆大楼彻夜灯火通明,编辑部、排字房、印刷车间一派紧张气氛。范长江来到紧张、繁忙的编辑部,同部分负责人见面后,开始审阅稿件,安排版面。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党和政府政策的关切,除了创刊号八个版,还特意用了两大版的《文献》专刊,刊登党和政府的各项重要政策、文件。此外,还有《上海行情》、《解放副刊》、《社会服务》等专刊专栏。

报社的一位战地记者为报纸在付排之前再抢一条快讯,驾车向郊区方向急驶——那儿不久前还是前线阵地。行车途中,他遇到了开进城来的解放军队伍。当得知他是记者时,解放军让他立即回去告知报社及上海新闻界:上海解放了。

此时,原申报馆的工会已经在地下党同志的配合下,把排字房、浇字房、纸型房、浇版房、机印房的职工组织起来,成立了《解放日报》印刷厂,由原新四军南下干部吴以常(后任全国唯一一家拥有《毛选》发行资格的湖北襄樊603印刷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84年5月离休后,曾任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等)任厂长。印刷厂与地下党同志通力合作,万事俱备,只待《解放日报》报头锌版。

28日凌晨四时,负责报头锌版制作的三位南下同志携带着预先在苏州安排人制作的《解放日报》报头(沿用延安时期)锌版、宣传广告单和印章、“钤记”到达南翔镇,上海战役前线总指挥部立即派出军用卡车,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直接送到申报馆。当吴以常看到后,深情庄重地说了一声:你们辛苦了!便带着他们快步向一楼人员川流不息的排字房跑去。此时拼版已近尾声,只等锌版到达。

排字房工人盛步云记得,当天“我们从军代表手中接过一张贴有《解放日报》报头的样稿,一看到毛主席在延安《解放日报》创刊时手书的四个大字,大家激动万分。我一看原稿,编辑同志已用红笔批明,标题用五行老宋字,作为头版头条新闻……头条和发刊词 《庆祝大上海的解放》排好以后,编辑同志又拿来了一卷稿件。不知是哪一位工人首先抢到手里,并且大声地读起来:‘我军攻克吴淞要塞,市区残敌四万投降,上海已于二十七日上午九时完全解放……’这时候,排字房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当“解放日报”遒劲有力、飞动飘逸地凸显在报版上时,大家激动得欢呼起来。

5月28日清晨,这一天将永远记录在上海的史册上。一路南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把激荡内心的热血、溢于言表的兴奋,定格在了新闻纸的油墨里。发刊词写道:……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到大上海的解放,这乃是二十世纪中叶震动全世界、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事件。在今后的世纪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将以他的智慧和劳动来建设独立的、自由的、繁荣的新中国,来推进全世界的和平民主事业。我们当着大上海解放的日子,站在这中国历史转变关头,我们应该庆祝,应该快乐,应该扬眉吐气。看吧!一个被侵略、被损害的古旧的中国的历史,已经完结;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新中国的历史,已经开端。

……

上海是中国经济和产业集中的都市,是中国内外贸易的吞吐港,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窝巢,是中国革命青年和进步的文化运动的聚集所,从而也是几十年中国革命运动的策源地。翻开近代中国革命史,每一次革命运动都与上海这个城市有直接的关联。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到今天已获胜利的人民解放战争,大上海的工人阶级、大上海的革命青年、大上海的进步的文化界和产业界和大上海广大的革命市民们,每一次都贡献了他们的努力。今天大上海的解放,是宣告中国恶势力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中国革命的进程到今天为止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要自满,不要骄傲,而要百倍地努力,在被敌人破坏和蹂躏得很厉害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建设人民的新上海。我们号召全体市民们,在建设新上海的伟大口号之下,立即站队,立即动手,开始工作。

我们第一个大任务,是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应该不让一切怙恶不悛的反动分子有继续活动的余地……

我们的第二大任务,是群策群力,来保护全上海市民的民主自由……我们第三个大任务,便是顺利完成接管,迅速恢复生产。……在恢复生产事业上,是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方计去办。只有使全上海的公私企业能迅速恢复,能正常进行,才能建立真正的革命秩序。……只有恢复生产,只有提高生产,只有使各种公营私营的生产事业能恢复、能发挥其活动能力,才能使大上海走入建设的正轨。

这篇酝酿已久3000余字长文的“发刊词”的最后,第一次以《解放日报》的名义,向这座城市发声:……我们共产党人从今天起,在上海刊行《解放日报》,用它的篇幅来发表自己的主张,向上海人民作各种建议。我们愿意以虚心请教的精神,吸收各阶层人民的正确意见,作为我们制定政策、领导大上海建设的根据,诚恳要求大上海一切革命市民们,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争取建设新中国、新上海的胜利。

五、六点钟,大样付印。上午八时半,《解放日报》创刊号印刷出版,比平日出报晚了4个小时多。坐满了山东路两边街沿上焦急等待卖报的报童,终于等来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上海解放啦!”“大家来看《解放日报》!”清脆的报童卖报声穿越着大上海大街小巷。14万份《解放日报》一销而空。这幢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也从这一天开始,迎来历史新一页。

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有接收石家庄、沈阳甚至南京等城市的经验,上海接收得非常顺利。

10点不到,陈毅市长的秘书朱青给《解放日报》总编室来电,传达陈毅市长的表扬:“同志们辛苦了!我们很高兴在市政府看到《解放日报》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75年后,重温这篇题为《庆祝大上海的解放》的发刊词,依然感动如前。

整整75年,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经历过百废待兴,经历过披荆斩棘,经历过举步维艰,经历过突破重围,经历过柳暗花明,经历过璀璨辉煌,经历过更高起点上的创新探索、勇毅前行……这是一部进行中的大历史,而一如最初的期待,建设新中国新上海,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胜利。

而《解放日报》,也履行了75年前创刊的承诺。75年来,这份报纸守望、记录、阐释着这座城市。每一个历史时刻,每一个新闻现场,每一项重大主题,几乎都能看到“解放身影”,听到“解放声音”。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她是改天换地前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解放日报”是一个光荣的名字,75年在上海的成长,她同样印刻下这座城市性格的深深烙印。

75年,城市经历过风雨,报纸也经历过曲折。75年的历程让人们确信,《解放日报》特别的气质,一定包含着站在时代潮头观大势察全局的视野,包含着站在思想解放前沿发新声、作先导的勇气,包含着始终正派办报、敬业务实的作风,更包含着对卓越和一流的不变追求的恒久传统。唯有如此,《解放日报》才对得起75年的过往。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肖舟 孔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