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称剃头匠叫做带匠。虽然不知道这名称的由来,现在猜想着可能是有在头上做功夫的意思吧!又或许是他那条被剃头刀荡得发亮的荡刀布,有点像轮盘上的皮带吧!不然为什么要把剃头的叫做带匠呢?
带匠是很卑微的,人们常说的口头禅是,懒之莫奈何拎个剃头箩,这话不知是形容这行饭容易吃,还是指人们都不愿意干的,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剃头匠有些贬意的,当然这也只是戏言而已。记得小时候父母对带匠都是极尊重,很客气的。
旧时剃头匠都是自己上门给人剃头的,大概一个月一次,即便拖延不得超过十天。要是总有拖延的习惯,第二年保不准就要没有生意做了。
在农村差不多一至两个自然村,就有一个剃头匠。也有一个村一个剃头匠的。剃头的范围越广,剃头匠的收入就越高。那时剃头的收费是极低的,即便剃的范围广,也不能算作主要职业,因收入不能达到养家糊口的标准。只能算补贴家用吧!
在我的记忆中剃头匠是很和蔼的,至今还清晰的记得三个态度很好的剃头匠,第一个老剃头匠,说话轻声细语的,来剃头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的招呼小孩子过来剃头。很多小孩子都不喜欢剃头,剃头匠就会像家人一样的哄着小孩子来剃头的。
隐约还记得我小时候是极不喜欢剃头的。看见剃头匠来了就喜欢到处躲着,剃头匠会很耐心的等待着母亲将我找回来。然后一边用手轻轻的叉着我的头,一边笑盈盈地说:“能熬,败动啰,把头剃得漂漂亮亮的,动就剃不好,就不好看了。”
老剃头匠生病后,接替他的是他的徒弟,说是徒弟,其实年龄比他小不了多少,是不是剃头匠都要有一副慈祥的面孔呢?这个剃头匠给人的感觉也是很亲切的,不知他是谁家的亲戚,反正我们那帮孩子们都叫他表伯伯,表伯伯来剃头的时候,叫我们小孩子时,不管是谁一律都是,小儿来剃头哦!就这一声可亲的叫唤,他来剃头的时候,孩子们都排队等着剃。
然后等着表伯伯笑容可掬地说:“小儿乖哦!不要动,把头剃得好看些嗷”。那时小孩子不问男女一律都剃小平头,就是头顶上稍微留长一点,其余的都剃得很短的那种头。我们戏称是屎扒儿头,那是形容头顶上那头发的形状就如捡屎的屎扒儿一样的,大人们认为那是长桃形,是带有福寿双全的美好寓意的。
稍大一点了,大约六七岁的时候,女孩子们都不愿意再剃那样的头了。和男孩子一样的发型觉得很别扭。可那时的剃头匠只会剃几种发型,小孩子剃小平头,青壮年男人剃高装头,五十岁以上大都是剃光头。只有极少数的人剃二分头,因这发型多是电影里汉奸的发型,人们也称作汉奸头。其实这发型还是比较好看的,只因这汉奸的帽子便没有多少人剃这种发型了。
女人们大多都是挽发髻的,少数人剪短发,两边一分别个发夹,这发型叫二达毛儿,那时的剃头匠手艺没有过多的花样,女人的二达毛儿剪得千篇一律,若是大姑娘剪这发型,看着也和妇女一样的。许是嫌这发型不好看,更多的大姑娘还是选择留长头发。直到后来流行游泳头的时候,爱时尚的姑娘们觉得很好看,才开始喜欢留短发了。
剃头匠最有油水的时候,就是给小孩子剃胎头,客气的人家要留剃头匠吃一顿三牲饭,有鸡有鱼又有肉,那便是最高的奖赏了。大多人家小孩剃胎头打三个鸡蛋,下一碗面条招待一下剃头匠,这虽算不上大餐,那个年代能吃上三个鸡蛋也算不错的待遇了,剃头匠便也是心满意足的了。
表伯伯去世后,接替他的是邻村的一位二十多岁年轻的剃头匠。直到人们主动去理发店剃头之前,我们那里一直都是这个剃头匠,他在我们那里剃头剃了几十年,这个行业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仍然坚持这么长的时间,真佩服他的做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物质匮乏年代,剃头匠的所得是极低的,一个月剃一次头发。一个人一年才给两块钱,小孩子剃头是不给钱的。到过年的时候剃头匠挨家挨户的来剃年头,顺带收一年的剃头钱,不用说的大家都会主动的把一年的剃头钱给他。即便是微薄的年薪,接过钱的时候剃头匠也会客气的说声,收钱小气了哦……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剃头匠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工资先是由当初的每人每年两块钱,提升到每人每年五块钱,十块钱,十五块钱。
后来渐渐的有很多人在集镇上开理发店了。剃头匠的名称也升级为理发师了。理发,烫发,染发,美发,随着这一行业的新鲜名词的不断出现,关注学习这一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剃头匠到理发师这一名称的转换,代表着这一行业也在逐步兴起。当初的附带职业,如今也成了不可小看的正儿八经的赚钱行业了。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似乎更加注重头上功夫了。现在的理发师可以称得上是老板级的人物了。只要进了理发店,少则要消费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有的甚至上千元。
人说风水轮流转,这话还真是不假,当年不能养家糊口的剃头匠,如今也可以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了。不久的将来,理发师有可能还会升级,称他为人类形象工程师似乎更显时尚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