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鑫的头像

陈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2
分享

我与南图

因为工作原因,我曾在六朝古都南京短暂地待过几年。独自在外的日子里,每到周末,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把自己交给中山东路189号,那里,是我心中的圣地——南京图书馆。

我所在的地方离市区其实并不算太近,习惯的路线是先搭乘宁句线公交到马群,而后地铁直接到大行宫下,出站后不多远就可以望见图书馆南门。这条朝圣般的求知之路早已连同沿途车窗外两边的营房、炮院、汤山……甚至草木叶片上的风尘,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

对于爱书人来说,图书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驻足于南广场上,一座巨大书立造型的现代建筑跃然眼前,各种建筑结构穿插其间,巧妙地组成了正在展陈的书籍形象。而图书馆大厅暗绿色的曲面玻璃幕墙则犹如波涛涌动的海洋,等待着热爱者前来探索。馆区的西侧,一条太平路相隔,是古色古香、粉墙黛瓦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内有曹府戏苑,据说当年曹雪芹的祖父便是在此为南巡的康熙帝安排戏班表演。书香曲乐,今古相映,难免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恍然。

沿着图书馆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是开启这场知识探索之旅的必经仪式。每向上一步,似乎离自己的梦想就更进一步,对知识高峰的攀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具象化。

每座图书馆都是一方精神的净土,一个文明的宝库。不论身体多么疲惫,灵魂多么匆忙,只要走进图书馆,所有的喧嚣与不安立刻都被隔绝在门外。这里永远都是这样的静谧,使人瞬间回归内心的安宁。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南图的藏书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国图和上图,馆内各种书卷典籍,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毫不为过。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缘何古人常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越学习,越发觉背后的深广与自己的浅薄。徜徉在一排排褐色的书架前,总让人轻易忘却时间的流逝,又时常感慨生命的有限。每一条过道抑或走廊都像一条沉默不语的河流,而穿梭其间目不暇接的我,无疑就是那个撑着小舟独行于万山丛中的船夫。

通常情况下,我都会背着书包一大早从单位赶过来,一番搜寻,觅得两三本心仪的好书,便在图书馆里找个座位安顿下来,一直泡到中午。我对于书的种类和内容比较随意,专业领域的也有,但更多的还是历史人文方面。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说,南京是一座“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城市。六朝古都的金陵故地,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身处其中,读史似乎是一件尤为适配的事,很多书中的故事,好像都能随着这里的环境、建筑,甚至于气息和味道,从纸面上慢慢鲜活起来,变成立体的、彩色的、有声的、活动的,使阅者产生一种极强的代入感。

有了精神食粮的富足,饱腹反倒成了应付差事。中午实在觉得饿了,就在附近吃碗皮肚面或锅盖面,单独在外,总喜欢用一碗面来简单打发,不知从何时起,这已然成为我的习惯。饭后折返馆内,继续读书,做笔记。倘遇到雨雪天,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那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与满足感更让人舒心愉悦,恰与李清照那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有几分神似。

南图的读者证至今我仍很好地保存着。浅黄色的卡片正面,图书馆的建筑如沐暖阳,背面是当代书法大家萧娴先生手书的“博览群书”四个大字,端庄古朴中见笔力深厚。这张卡片一直伴随我在南图的几年阅读时光,同时也承载着我作为一名读书人、爱书人的身份归属。

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南京。临别前,我专门去图书馆前台办理退卡。记得当时接待我的那位工作人员特别热情,得知我的情况后,她非常贴心地为我办理了相关业务,并对我说:“您这张卡可以先不用销户,给您保留了阅览功能,这样方便您下次来馆阅读。”我对她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而她的笑容也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有南图为伴的时光是幸福快乐的。我将始终铭记与南图的这段情缘,并谨以“惜阴尚思,启智明德”的馆训不断自勉,终身学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