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乡有一种瓜,比鸡蛋略大,墨绿中间杂着龟背状的绿、白色条纹。生吃,生脆;凉拌、盐腌,同样脆……这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香瓜。
但,香瓜不香。
我们家乡的口语中,多“儿化”韵。比如,叫香瓜时,则说“香瓜儿”。称呼娃儿家亦是。
比如,小女儿叫“幺姑儿”,大儿子叫“大娃儿”;称乡下来的女娃儿叫“乡姑儿”……
恰巧的是,“乡姑儿”与不香的“香瓜儿”儿化后同音。
也许是香瓜出自泥土吧,后来,人们便干脆以香瓜儿替代了乡姑儿。再后来,娃儿也好,大人也罢,把那些打扮得土里土气又要充“洋盘”的人,以戏谑的口吻称之为“香瓜儿”。
那时候,同龄的娃儿伙几乎都过着一天三顿缺油少荤的日子。穿衣呢,一般都是弟弟捡哥哥的衣服穿,妹妹捡姐姐的衣服穿。好不容易吃一顿肉,冠之曰:打牙祭;看见谁谁哪天突然穿了一件新衣服,娃儿伙便惊诧、羡慕。羡慕不着便生嫉妒。表达嫉妒则有些“动武”。这个伸手“摸新”,那个出手“打新”,甚至拉拉扯扯着哄笑,说他是“土耳其”开洋荤……哪里会想到,其实“土耳其”并不土,都是因为穿不上新衣,少见多怪,嫉妒使然。
那时候,说“今天开了荤”。不消说,肯定说的是吃了肉。如果说话的人说是其它,诸如吃的是鸡、鸭、鹅、鱼等。那听话的人一定又要莫名惊诧。眼睛会凸到又大又圆不说,还要窃想:莫非那小子时来运转,竟然“天天在过年”啦!转念间,又会自我安慰:是不是别人扔掉的死鸡娃子哟!
这种想法尽管有失厚道,但无疑很能让对方语塞半天不说,且能让不厚道者释一时之怀,解一时之羡慕和嫉妒。
不过,在那年那月,再喜欢炫耀,也没有谁敢乱说自己吃了牛肉。因为那时的牛都是耕牛,是禁止宰杀的。不过,黄鳝、泥鳅却满市场都是。但没有多少人喜欢,更不知道还是什么活人参。
为什么?那时候食油凭票供应,而做黄鳝、泥鳅这类菜,则需要比较多的油。不然便“腥臭”,不好吃。即使上市场冲着黄鳝价钱便宜而去,也一定要让卖鳝鱼的把里面夹杂着的泥鳅逮出去。因为,那时的泥鳅就更是“猫食”的代名词了。谁谁肯让人误会自己吃不起好东西,去当猫呢!
而鱼类呢,那时看不到白鲢花鲢之类。水库、塘、田里生长的鱼类,除黄鳝、泥鳅、虾、蟹外,也只有鲫鱼、鲤鱼、乌鱼等了。然,不无遗憾的是,乌鱼也往往属于滞销货。说辞是,乌鱼黑不溜秋的,其肉质也粗,尤其是家有孕妇的,怕吃后生出来的娃儿肤色黑。于是,很少有人问津。
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上,长江里产的鱼,称之为“河鱼”。诸如黄辣丁、水鼻子、江豚、岩鲤、清波(生长在江里的鲤鱼)等,常有将其作为餐桌上佳肴的时候。河鱼不但肉质细腻、味道好,做菜时又不费油,且价格也几乎与塘、库里养的鱼不相上下。因此,在食油紧俏时,河鱼便更受青睐了。
然而,不管人们多么喜爱,对好不容易打一回牙祭的人们来说,首选还是猪肉(那时的猪肉也是凭票限量供应的)。且割肉时最喜欢买的,要么是“饱奶”要么是“坐蔸儿”(这两刀肉都很肥,只有一丁点瘦肉,还出油)。
那年那月很少有人户可走,因为物资都紧缺。即使偶尔走上一次,大多是去农村的亲戚家。但你往往会发现,当餐桌上出现一道名叫“羊尾”的菜肴时,人们的眼光会突然一亮,那巴不得马上将其入口的急迫感,好似喉咙头快要伸出手来!
其实,所谓的羊尾,是将猪板油或全肥的肉切成寸条状,裹上淀粉下油锅炸。炸好后,在锅里煎少量猪油,以白砂糖加少许水淀粉熬制成糖浆,将油炸好的寸条入锅翻匀,起锅。这样,外酥内嫩的“羊尾”便做成了。
这道菜的特色是甜而不腻,还相当解馋。当你一口咬下去便满嘴冒油,对很少见到油星的人,是多么地难得!可惜,这道菜非得人家“办大事”时,才能一饱口福。
那时生活简陋,市场上的鱼虾却品种多多。就说河鱼吧,偶尔还能见到像江豚之类的大鱼。那鱼大到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刨刮干净后,截掉了四肢的大肥猪,两个人抬着也很费劲……这么大的鱼一般是宰割开了分斤卖。然而,听三三两两的路人说,这种大鱼不好吃,肉质粗,且腥(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于是,大多时候是卖给餐厅。只是,那时我们家乡只有一家所谓的大餐厅,且是国营的。这样一来,渔民打到大鱼,往往销售还成了问题。
确实,那年那月天然水域及塘库水田里的水产品真的很丰盛,不说是棒打狍子瓢舀鱼,就在我下乡插队的年月,用锄头挖旱田,泥块里也经常挖出活蹦乱跳的泥鳅黄鳝来……而每逢夏天下大雨,农村的娃儿只消拿一个撮箕放在水田缺口下面接,也能收获不少鲫鱼泥鳅之类哩!
在肉、鱼、禽、蛋中,鸡蛋一直是人们视为上等补品的食物。我们家乡农民卖鸡蛋,尽管不像云南十八怪里的“鸡蛋串起卖”,但仍不论斤,而是以多少钱十个的方式出售。那时的鸡,全是放养的(今天称之为跑山鸡),肉味鲜美,鸡蛋的口感也相当不错,且价格也很便宜。然而,由于家里经济捉襟见肘吧,一般不容易吃到,更不用说吃油炒葱花鸡蛋了。一般到生日或者端阳、中秋能吃上一个白水煮鸡蛋,便已经要感恩不已了。所以,那时我的愿望之一就是:如果哪天能一次吃够油炒葱花鸡蛋就好了……因为,那时候艳羡人家的好生活,往往用“油淹油煮”形容的啊。
时间进入80年代,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市场上笼养“洋(饲料)”鸡蛋也闪亮登了场。
不知是吃厌了土鸡蛋,还是为了开洋荤图新鲜,亦或也是因为“性价比”吧。记得老婆第一次去买以斤论价的洋(饲料)鸡蛋,竟然还是提前找熟人排轮子买到的……
打那时候起,“土”和“洋”便逐渐出现对立逐角的苗头来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洋字是很占上风的。诸如我们这里养的鸡都是黑细脚杆的“土鸡”,对外来的黄脚杆鸡(三黄鸡之类),便一律称之为“洋鸡”。土鸡虽好,但个头较小,生的蛋也小巧玲珑,以今天的15元十个还不到一斤的重量看,价格就很有些偏贵了。而洋鸡蛋尽管不到十个便上了一斤,却只需4、5元钱。相比较,洋(饲料)鸡蛋硬是划算。
还有,那时的人们都好虚荣,喜欢听别人说自己“洋气”、,对“土里土气”很有些避之而唯恐不及。
只是,要闹洋盘,得尽快与“洋”字接轨才行吧。然而,那时的县城是那么小,信息还相当闭塞,哪来的机遇!而常吃洋鸡蛋不就是一大捷径,也等于是在“闹洋盘”吗!何况,那时的人们理念淡薄,“绿色食品”听都没听说过,还什么什么“有毒有害”哩!不但不会,且都还没在脑子里生成概念,就更不要说有多少人了解并追问饲料的成分、添加剂之类的东西了!
再拿那时“显洋盘”的“的确良”、“涤纶”之类来说吧。人们就只论这类布料做成衣裤后挺括,不褪色,穿一两年也不显旧。至于贴身穿不舒服之类,也以“一好遮百丑”地忽略不计了。而棉布呢,下水后要缩水、褪色不说,还皱巴巴的,穿上身像刚从泡菜坛子里抓出来一样……
常吃的鸡肉也是。不会做菜的人说土鸡肉“绵”、“老”、“卡牙齿”价格还贵。而洋鸡肉不管会做不会做,都没有这些“缺点”,且价格比土鸡还便宜那么多……
于是,洋风一路高歌,一路劲吹……等我们醒悟过来发觉不对劲时,连人工喂养的黄鳝、泥鳅也一转眼变成了高消费食品了。不但如此,渔民在长江里再也打不到大鱼不说,江豚们也鲜见了踪影……饲料鸡,饲料猪,饲料兔,甚至饲料鱼却越来越多,几乎充斥整个市场,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洋”的,或“饲料”什么的原本也没什么。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准在一天天提高,高收入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当传统的饲养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走“批量”、“速成”之路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得知红心鸡蛋是在饲料里添加了苏丹红。当我们得知今天的肉为什么那么瘦,是因为添加了瘦肉精。当我们得知水塘里喂养的白鲢、花鲢,喂尿素……于是,我们开始对这些食品从心理上抵触、犯疑、忧心起来,怕自己身体的排毒功能跟不上进食的节奏。于是,每去市场上采购,便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挑挑拣拣……
是物极必反,还是“顾虑”难释?总之,一时间,“土”和“本地”两个词迅速“吃香”起来。
你看吧,人们在市场上买鸡时要挑选“土鸡”,拒绝“洋鸡”、饲料鸡。买黄鳝专挑“土黄鳝”,害怕买到人工饲养黄鳝有损健康。而买鸭子也开始买“土鸭子”,连买鲫鱼,也要“土鲫鱼”……
也许是基于人们排斥“洋”、“饲料”的缘故吧。卖家也迅速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起来,每每自吹自擂说他的东西怎么怎么的“土”。鸡是放养的“跑山鸡”,喂粮食的;鸭是“鸭棚子”撵着坳田放养的土鸭,且喂粮食……连小菜摊贩们也学乖了,一律将“本地的”三个字挂在口边上。更为搞笑的是,那天在市场上买乌鱼,卖鱼的说他那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乌鱼,当然价格也要比外地“饲养乌鱼”高出一倍……
然而,消费者怎么知道所买食品的来源和品质?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在口问心,心问口。当知不晓真相,便只能自圆其说:买个心理上的安慰……
真假难辨。这是今天人们的普遍感叹。不过,有时候当你在买鸡时发出疑问,卖鸡的也会教你两招。说:爪子尖,脚掌有茧子的是饲料鸡。相反,就是土鸡。
然而,不管是真是假。总之,现在的“土鸡”、“土鸡蛋”什么的还是一下子咸鱼大翻身。一般来说都是“洋(饲料)”产品两至三倍的价钱。而更让人咋舌的是,据说,前几年长江中下游产的刀鱼,一斤竟然卖到8千元的天价!
大多数人是富裕了,但吃不起“土”的仍然大有人在。哪怕那“土”还未必货真价实,也要“土”得让人眼热嫉妒……
回顾过去,我们曾经“土得掉渣”,“土”得糊里又糊涂。但那时不但不珍惜“土”, 还鄙视“土”。当我们一路走来,逐渐“洋盘”起来时,醒悟的我们却“洋”得无可奈何,“洋”得又想回到“土”,却似乎又有点“土”不起来了。
怎么办?要么像阿Q那样“想当年老子阔多了……”要么就眉闭眼阖过日子,来他个“浑浑水养浑浑鱼”,万一自己进化成百毒不侵的体质了呢,也说不定吧……
然而,尽管可以这么浑浑噩噩。但是,当媒体不断曝出“毒这样”、“毒那样”时,我们还是确确实实吓傻了眼,确确实实让人好一阵子心有余悸。然而,我们又不能不吃。
民以食为天啊,为啥国人见面总问“吃了吗”?为啥请客、走人户让人急急匆匆洋溢喜气?说穿了,也都是为了吃。为了吃得好,为了吃得丰盛,吃得美味……
我们都有客人造访的经历。我们也有去朋友、亲戚家做客的时候。而无论请客还是做客,“出去戳一顿”都能让主、客皆大欢喜。看没有谁谁说,客人来了,我画一个大饼给你看(吃)——是对客人最好的礼遇的……
于是,土也好,洋也罢。其实只要营养,只要有益于健康,我们都来者不拒。更何况生命需求,更何况“吃”是人的本性,更何况“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们不但以“吃”为乐,以吃好为荣,还常常以吃得稀奇古怪,吃得离谱而人羡羡人……但无污染,无化学添加,纯粹绿色的“土”,在今天的餐桌上还有多少可供我们选择呢?
嗨,那“土”和“洋”耶!
后记:好在,我们的食药品监管部门已经真正的有为起来,“让你吃得安心”,“消费得放心”的监管行动正全面积极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