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宁县文联在西吉隆德交流学习
燎原
七月,微风轻拂过六盘山,那郁郁葱葱的绿意,仿佛是大自然书写的一篇深情的画面。永宁文联王建邦主席带领文学骨干15人一行,前往西吉寻找西海固文学现象之缘。
我们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期待,踏上了再续山海情的旅程。
站在火石寨大石城的脚下,仰望那峻峭的山峰,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岁月的沧桑在石壁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姚老师为我们讲述满俊在大石城动人故事,马珍.杨森两位老师的花儿在山谷里回荡。这一切都是时间的笔触,也是历史的诉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承载着这里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曾经,这片土地或许贫瘠或许荒芜,但如今,在退耕还林,移民搬迁,自然环保中,处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西吉乡村,私人对文学赏识的木兰书院,承载着文化与新时代智慧。走进书院的那一刻,仿佛被西吉作协史静波主席的解说,想法和木兰书院现在承担的作用,深深地感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西吉人民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他们在这大山深处,依然坚守着对文学的追求,对文明的向往。这种精神,这种赏识就是乡村人对文学的情怀。
西吉文学馆,详细的介绍和陈列出西吉文学在这里走向全国,走出世界的点点滴滴。西吉县不仅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更是全国首个文学之乡。众多优秀的作家从这里走出,他们用文字描绘着家乡的变迁,抒发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郭文斌、马金莲、了一容、火仲舫,单永珍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郭文斌老家静静的在群山环抱之中,如同饱经沧桑的老人,一副和蔼安详之容诉说着家乡的变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西吉,感受到了西吉文学的魅力。
西吉更是中国工农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地方, 将台堡,这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国首次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
毛主席夜宿单家集的故事,更是让我们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红军粉,红军情,红军精神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漫步在隆德神林山庄的百年梨园,有一种苍老且精神,厚重且包容的人文与环境的双重展示,老巷子,古色古香的建筑,曲折幽深的小巷,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今天的发展。隆德书院里,墨香四溢,一幅幅书法大家墨宝,厚重而隽秀,历史而辉煌的作品,不愧为是全国首个书法之乡。一篇篇锦绣绘画,展示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为了传承泥土雕塑,剪纸戏曲而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心血,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永宁县闽宁镇,是从六盘山下到黄河岸边的小镇。这个曾经移民的地方,如今吃上黄河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睡地窝子,在大地里筛石头找土地种粮食,到现在住高楼,平地里种葡萄酿美酒,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但这里搬迁的人们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儿女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我们在这里寻找到了根,寻找到了缘,寻找到了精神。
回想起那部感人至深的《山海情》,剧中的人物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拼搏,都是这片土地上真实的写照。西吉的移民们,背井离乡,来到新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那一片片葡萄园,那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是他们努力的成果,也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西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看到了山海情的延续。这次文学交流,是一种传承与发展互助与合作,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是党的政策,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六盘山下到黄河岸边移民的典范。这种山海之情,如同一条纽带,将两地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再续山海情,从黄河流域到六盘山下,在这次交流学习中,西吉文联刘德飞主席、隆德文联王君宏主席全程陪同,介绍历史,分享经验,他们憨厚朴实,亲切热情,互动交流,读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将激励着我们就用六盘儿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放弃。西吉的故事,是中国众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文学成为这里最茁壮成长的庄稼,它让我们坚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有不懈的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轻柔的凉风吹过我舒展的身躯,我踏上了归程。但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这里。我们不虚此行,这里从文学到艺术的追求成为永久的信仰。我们会将这份山海情铭记在心,化作前进的动力,在宁夏的大地上,努力书写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书写新时代最精彩篇章。
2024.7.9于大美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