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盼盼的头像

王盼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15
分享

豆腐坊

  睡意朦胧中,觉察到窗户外光影闪动,传来水桶的碰撞声。院子里生起了一堆篝火,赶来磨豆腐的人烤手闲聊,天还黑漆漆。这场景到现在自己还记忆犹新。

  小时候,离家不远,有一个大磨盘。腊月里,把黄豆筛好,去除杂质,剩下圆溜溜的黄豆粒,把它们倒进磨盘的圆孔里,孩子们争着推磨杆。黄豆粒在厚重磨盘的揉搓中发出清脆的刺啦声,黄豆皮壳脱落,豆粒也一分为二。如今,那磨盘早已闲置了吧,四周杂草丛生。据父亲讲,老辈人几乎家家会做豆腐,腊月做豆腐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一种传统,因此在当时做豆腐并不是什么秘诀或高深莫测的事情,只不过各家做出来的豆腐品质不一而已,我家也是。过年做一点只是自己吃,可能是喜欢的缘故吧,家里后来买了一台磨豆机,于是,街坊四邻开始临近年关到家里来磨豆腐。 据母亲回忆,这是1986年左右的事情了。

  渐渐的,腊月里自己做豆腐的人家越来越少。有人提了建议,我们家可以多做一点,他们可以买一点,省去了自己劳顿。据母亲回忆,这大约是1990年的事情。完全是无意识中,完全是不自觉中,我们家在腊月里除了自家做一点外,开始为街坊加工或出售豆腐。记得刚开始,父亲的手艺也并不好,时好时坏。做好了,出售;做不好,自己留着。一直到2007年,我家的豆腐坊可以说做得已经非常专业了。做豆腐的整个工序并不复杂,基本有七道,但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处极细微的细节,恰恰就是这极细微的细节将影响豆腐最终的品质,我的父母深谙其道。而最最关键的是点卤水这道工序,就像武侠中的点穴一样,真需要几十年的功力,后来的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可以说,点卤水这道手艺是父亲一生中最为骄傲的独家秘诀。

  在最恰当的时间,最恰当的温度,最恰当的颜色,施以最恰当的卤水量,使豆浆中的蛋白质以最恰当的速度迅速凝结,黄豆中植物精华得以完美呈现,一粒粒圆溜溜黄豆的生命被重新塑造与升华。而豆腐本身的寡淡暗含了传统中国人的生命与处事哲学,恪守中庸,守正固本。食物与民族性格紧密相连,在传统乡土社会结构快速重构与嬗变的今天,这一块最不起眼的豆腐寄托着中老年人对于人生的回味以及漂泊他乡的游子对于故乡的魂牵梦绕,半生闯荡,生命的酸甜苦辣都在这由最原始的豆粒做成的食物中得以调和与淡然。

  每年的腊月,全部手工,只用卤水,这是父亲多年来恪守的准则。正是这份坚守,父亲做出来的豆腐白净细腻,微甜,入口顺滑富于弹性,常常足不出户,早已售罄。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食物与现代人的关系。本村有几户人家,迁居县城已多年,除了家族事务外,每年腊月专门来我们家买几十斤豆腐。悠悠岁月,回望当年,这种个体生命内蕴与食物产生的关系,恐怕不是我所能理解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