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一天,应该是初秋。老师让我们男女生各站一队沿着公路向五马山行进了。大家都很高兴,所以走起来感觉不会累,很轻松。那时,马路上的车辆还少。秋高气爽,东面的空中飞过一群大雁,惊艳了我们。大家纷纷用手指着天空尖叫。我们感觉它们飞得并不太高,姿态太优美。从陈家庄村穿过,还需要走一段土路,拐几个弯。路途中还会经过一段渠道,渠道旁长满了芦苇。阳光轻柔地洒下来,飞鸟在其中快速地跳跃。然后就是一大片荒滩,类似于西北的戈壁滩。山脚下,到处停放着各种车辆,一条狭长的山路延伸上去,上面满是赶庙的人群了。
自上高中之前,五马山是每年必去的。记得庙会是一年春秋两季。仲春,天地清明,气温回升,人的情感就舒畅。在马路上会看到从高邑方向驶来的三轮车上坐满了人,车上还有小旗帜迎风招展。我站在自家房顶远远望去,隐约地能看到山坡上人头攒动。我家房后是浇麦地的渠水流淌,哗哗地水声更加刺激我要到那里去的冲动。约一同伴,骑一辆自行车,他骑会儿我骑会儿,我坐在后座时双腿会快乐地摆动。那时北马村的馍馍山还有明确的轮廓,下面是一片小石子厂。当啷当啷地磨打青石的声响,就像春天的交响曲。
到了的时候,是不会急于爬山的,山不高。有一次,我听到一个高邑口音的大人爬到半山腰,支了支腰,扭头对身后的孩子说:真带劲,这山越爬越高!我听了心里觉得好笑。我的兴趣在于路两旁的小摊,兜里带着两三元,就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快乐。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抽几个小奖券,两毛一次,有笔有三角板等等之类的小奖品。也买过一次酸枣面,还有蜂蜜糖,还有棉花糖。但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动物形状的块糖,大块的有狮子坐像,小块的主要是各种小动物的形状。有白色的、粉红色的、橘红色的等等。真是,那种糖深深地吸引了我,却没有买过一次。大前年,我到五马山散步,特地买了两大块这样的糖,回来用油质包好,收藏了起来。没有原因,只是一种情愫。
那时,每到中午时分,我们会爬到山顶,向西瞭望赞皇县城,向东俯瞰农田与村庄。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特意让风吹吹额头上的细汗。山的西面有人直接顺着小道爬上山顶,也有人顺着北面的山脊慢慢走了过来。山下是一片熙熙攘攘的声音,有打扇鼓的声音传来。那些年,每当过庙,就会有很多人老年人在庙前的空地上打扇鼓,引来人们的驻足围观。现在应该还有,只是参加的人应该少了。老人年打起扇鼓来,扭腰转手,神情是很饱满的,不亚于现在人们所跳广场舞时的热情。打扇鼓的咚咚声,参与者口中的念念有词,在黄纸与炉香焚烧的烟火味中,连同空中飞舞的灰烬变得悠长悠长,弥散在天地间。
关于五马山的历史,自己隐约记得资料说,这里当年是宋朝抗击金军之五马山寨军的驻地。山上有五匹马的石像,两座看守马匹神人像。说是有匹马因偷吃百姓的庄稼被砍掉了头颅。小时候自己就觉得那些石马身材怎么这么矮小。后来看历史书上说中原的高头大马是古代西域传过来的良种马。我就开始怀疑这些石马的雕刻年代可能为汉代。当然这些是自己的臆断,不足为据。而对于山坡上的庙宇,直到现在,自己是不甚了解的。有一间庙宇间的墙上绘画的雷公与电母,自己印象较深。小时候也看见过有人给神像磕了头,掩面哭泣,旁人在劝慰,估摸着是遇到什么难事了。也看见过有孙悟空的画像,守庙的老人冲着我们念叨:孙悟空保佑你们平平安安,都考上好大学。我们冲着人家笑笑就离开了。有的庙宇旁还有算卦的,身着道士服,摊前摆着八卦图,抽签桶,一副高深的模样。路旁也见过乞讨的人,双目失明的两位老人领着一位女童。我一直没有特地留意过山上那些庙宇。它们在自己心目中或许隶属于民俗范畴的吧,是老百姓表达美好心愿的民间形式。
如今,山前路从山脚下穿过,交通变得极为便利。自己却很少去那里走走转转了。小时候很多美好的感觉适合储存于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