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琴的头像

王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30
分享

掌纹记

(首发于《东京文学》2023年第7期)

  我的一双手,只要手心向上一起摊开,眼尖的人会发现两只手的掌纹不一样,左手掌明显地多了一条纹路。

这条多出来的纹路从手腕正中与生命线并行向拇指与食指中间延伸,颜色比正常的掌纹略浅,呈白色。触摸有明显的凸起感,和其他纹路凹陷的感觉又不同。

没有人知道这条多余掌纹的存在,眼尖的人也只有我自己。

那一年,我应该还在读小学,记忆中,大哥二哥都不在家,只有我参与了父母的那场争吵。不知道原因,我总是不知道父母常年争吵的原因,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应了那句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的日子太难了,父亲大把的时间留在了村里的学校,却只能拿着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山上的玉米田里的稻谷圈里的猪牛家里的一日三餐都交给了母亲,母亲除了夜深后倒在床上其他的时间像陀螺不停地转。父亲没有多少时间帮母亲分担这些繁琐的农活家务,他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他的手里随时捏着一本初中代数,这是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必考的课程,父亲是老三届,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连续多年的考试都没有一个结果。

大概是因为母亲嘴碎吧,母亲的嘴是真碎,她看谁都不顺眼,提着一桶猪潲水往外走,看到堂屋中间的板凳,一脚踢飞,嘴里还在骂,骂父亲,也骂我和两个哥哥,没有一个好东西,扫帚倒了都不会捡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一场争吵,我还是不知道,我只记得那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大门半开,屋里传来母亲的哭声和骂声,呜呜咽咽的。

我家并不是单门独户,前后左右都是人家,鼻子一吸就能闻见谁家锅里炒了什么菜,哪里会有什么秘密。母亲和父亲的战争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左邻右舍面前,她的哭骂裹在空气中,云朵里,传出很远很远。那天也一样,我在门外已经听到了,母亲边擤鼻涕边长声喊着一个名字,那声音悠长悠长的,每一个字都拖着尾音。那个名字我倒是很熟悉,是母亲和父亲媒人的名字,母亲嘴里唱吟一样地冒出一句句话来,大意无非就是这个人害了她,给她找了这么一个男人,其间还有咒骂,用的是农村最常用的骂人词汇。

我在门外犹豫了一下,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犹豫的是继续踏进去另一只脚,还是缩回来踏进去的那只脚。好像只有瞬间的犹豫,也并没有深思熟虑,我还是走进家门,走进母亲的哭骂声里。

他们没有在堂屋里,他们躲在堂屋旁边的小房间。小房间旁边是一间大厨房,煮饭煮猪食,放米桶菜坛,土灶边还放了一个大水缸。按理说,厨房大,吵架打架也放得开手脚,是个好地方。我估计是父亲跑进小房间,母亲又跟了过去。父亲心里应该是做了预判,小房间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木桌,没有其他可摔的东西,比不得厨房,那些放在案板上的碗,母亲只要稍稍失去理智,就会一把抱起使劲摔下,哗啦一声,地上就是一堆脆瓷片了。

这些都是家里常见的事,早已不新鲜,更不值得大惊小怪,我和哥哥见面时的对话是这样,他们又在吵?嗯,还在吵。

我以为那一次依然如此,母亲看见家里有了其他人,会松了抓住父亲衣服的手,撩起围腰在脸上胡乱擦几把,走出房间,走出大门,又去忙了。或许这一次的吵架太投入,父亲和母亲都没有注意到我回来了,已经走进来了。我走进去,小屋的门大开,我一眼就看到了母亲手里拿了一个明晃晃的东西。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穿过屋顶的瓦缝透过竹编的楼板,落在母亲身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母亲手上那明晃晃的东西闪着耀眼的白光。我吓了一跳,那时我没读几天书,视力很好,我看清楚了,那是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切菜切肉剁骨头的菜刀。母亲右手举着那把刀,横在父亲和她之间,他们俩的个子都不算高大,那把刀的位置很好,刀刃不管向内还是向外,对准的都是颈项,父亲的颈项,母亲的颈项。

我应该是被母亲手里的那道明晃晃的光吓住了,没有丝毫犹豫,跑过去就去抢母亲手里的刀。母亲还在哭,她不肯放手,她不知道菜刀的刀刃已经在我的左手掌心了,她还在使劲,我也在使劲,我肯定哭了,那样的场景我不会不哭,不是因为疼才哭,是因为害怕而哭。我从没有见过母亲拿着菜刀吵架,我知道那把菜刀的威力,只要落下就会有伤就会见血,那这个家真的完了。家里的那把菜刀很重,我的左手食指早已证实过刀口的锋利,切菜时,母亲教我左手的几个指头要像弹弓一样弯曲,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切到。我有时候弯曲得不到位,右手的刀一落下,一凉一痛,抬起手一看,左手食指连带着指甲掉下来一小片,鲜血迅速就冒出来了。如果这样的菜刀划向人的颈项,不敢想。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按理说我应该想不了这么多,抢刀或许也是出于一种应激反应。

我使劲抢,母亲也用力抢,她应该没有想到我会回来,回来后还会去抢她手里的菜刀,她或许是糊涂了,并没有想到我们俩拉锯一样抢夺一把锋利的菜刀的后果。手心很疼,流血了,我感觉到有粘稠的液体顺着手腕沿着手臂一直流到手肘,再嘀嗒嘀嗒地落在我的脚背上。我现在记不起父亲做了什么,多年后再去想,仿佛那只是一个只有母亲和我参与的意外。父亲本就是一个惯于沉默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木讷,他的那些愤怒的情绪恐怕只有母亲能看到。母亲后来也知道伤到我了,她不敢再使劲哭喊着让我松手,我死死地捏住菜刀,不松手,只是哭。最终 ,母亲松手了,我也放松了,再也无力拿稳菜刀,那把带血的菜刀直直地掉在地上,“哐当”一声。

后来,我有一周没去上学,好像也没有去医院,左手掌包扎得很严实,母亲剪了家里做豆腐过滤豆渣用的纱布缠了好几圈。

我不知道后来父亲和母亲私底下又说了什么,那段时间,家里出奇地安静。母亲给我煮鸡蛋,她剥了蛋壳递给我,轻声问,还疼不。我说,不疼了,几口就吃掉了鸡蛋,噎得脖子发硬。

到底是正长身体的时候,左手掌的伤口很快好了,只是一段时间手掌不能展开。忘记又过了多久,这只手不管是握拳还是伸展都没有了异样的感觉,从手背看和右手一模一样,只有在摊开手掌时,才会看到从手腕到食指根的一条醒目的红色长疤。

母亲从不提这件事,家里的人都不提。一年又一年,渐渐的,疤痕淡了,淡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就像那些往事 ,不刻意翻捡,就像从不曾发生过一样。

父亲和母亲的不睦在村里早已不是秘密,再说,村里就不会有秘密,就连我们这些不懂人事的小孩相互骂架时,也知道骂那些最狠的话。院子里差不多大小的小孩没事了总会凑在一起玩,我和隔壁严家的晓娟同龄,我们一起加入那些幼稚的游戏,打沙包,跳田字格,翻毛线,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分成了两派,骂起架来。有扎了两根辫子的女孩对着晓娟,冲口而出,你妈不要脸,你妈偷人。简单的几个字,重复着反复地喊,边跳边喊。我的父亲尽管是老师,也有那不怕事的小孩冲我喊,你爸妈又吵架了,没人要你了。面对这种情况,晓娟会哭,边哭边往回跑,我不会哭,也不会对骂,只是鼻子里哼一声,这样的话对我已经没有丝毫杀伤力,连村里的大人也时不时地问我一句,你爸妈离婚了,你跟哪一个。

我倒是觉得母亲变了,她对我说的话不再是扯猪草放牛煮饭,而是读书,她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读出去,自己挣钱才有钱用,才不会吃受气饭,不要像我一样,我要是挣得到钱,哪里会过这样的日子。

母亲嘴里的“这样的日子”也不是我想要的,那是如山里阴雨绵绵的秋天一样的日子,阳光少,晦暗多。

我见过一张照片,那是一张能证明母亲年轻过美丽过快乐过的照片,黑白色,三寸大,三人合影,父亲,母亲,大哥。照片上的大哥只有一岁多,母亲19岁生养大哥,算起来,那时她也不过二十出头。真年轻啊,也是真好看啊。母亲的眼睛很大很亮,双眼皮,乌黑的长辫子垂在胸前,很饱满的圆脸,微微笑着,露出几颗略微前突的牙齿。也许是初为人母,也许生活才开始还没有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我在照片上的母亲脸上看到了她的幸福,很甜蜜。同样年轻的父亲也微笑着看着前方,只有懵懂的大哥嘟嘴皱眉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不记得母亲是哪一天开始,她的脸上就没有了笑容,长辫子变成了齐耳的短发,说话生硬冰冷。我的记忆里,每一天,她都很忙。圈里的黑猪从早叫到晚,一副永远没有吃饱的贪婪样。母亲一大早起来跑到猪圈边拿起小棍敲着猪圈门,叨唠一样地吼猪是个瘟畜,吼完,抱上一捆柴火急急忙忙地回到厨房生火做饭。饭还在锅里,我们还在床上,母亲已经出门了,饿着肚子去抢活。记忆中的年三十,灶屋的火塘里燃着大树根,母亲一边烤火一边就着昏暗的灯光给我和哥哥赶棉鞋,赶在初一的早上让我们都能穿上新鞋。回想起这些,出现在我脑子里的是母亲那张皱眉拉挎的脸,快乐对于她而言仿佛从来没有过。

争吵,贫困,艰难,这是我感受到的家庭,母亲过够了这样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只是后来对我有了不一样的期待。她不再苦着一张脸喊我学绣鞋垫,学擀面,挂在嘴里的都是好好学习几个字。村里和我一样大的女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绣鞋垫,要绣很多双,这是为未来的婆家准备的。

村子里的结婚典礼,最重要的一道程序是“摆礼”。新郎家的堂屋正中搭两张四方桌,上面铺上崭新的毯子,新娘子接到婆家,送亲的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摆上陪嫁物件,每摆一件报一下,脸盆四个,枕套两对,棉絮两床,围观的人随之惊叹一声,大多都是做戏,摆礼的喝彩的人演得十分投入,一脸郑重,声音高低起伏。重头戏就是报鞋垫了,鞋垫四十双,或者六十双,更甚者有一百多双的,迎来更高一拨的喝彩,站在桌子前身穿红色衣服的新娘一脸娇羞,自豪地迎接着喝彩。只有这一声喝彩是给新娘的,那是对一个勤劳贤惠的姑娘的赞美,婆家每一个人的脸上也都是满意高兴的笑容,为娶到了这样心灵手巧的儿媳妇而骄傲。

为了这样的时刻,村里的女孩从能穿针引线开始就要学绣鞋垫,各色花样各种尺码,绣来不是为了穿是为了看,为了证明能干。我也学过,母亲剪好鞋样,扎好鞋边,画好图案,教我一针针地绣。我只喜欢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线,对于绣鞋垫却不上心,针脚不匀,随意搭配颜色。母亲总是叹气,现在我知道了,那些叹息是担心,担心我这样的女子找不到好婆家,担心我进了婆家门要吃亏。

我手心里的那道伤口好了,伸屈自如。母亲不再使唤我做家务,也不再盯着我绣鞋垫,而是关心我的学习。她说,女人还是要自己能挣钱,不然一辈子都是吃受气饭,你看人家蒋文会,有个工作好安逸,吃得好耍得好穿得好。母亲小学毕业后,没有再继续读书,蒋文会是她的同学,外形样貌和学习成绩都不如母亲,读了两年中学又被推荐读卫校,后来一直在县医院上班,每一次回村都是亮点,是风景,也是母亲酸涩的谈资。

母亲希望我能过上不一样的日子,我也希望。我最大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家里能有个好厕所,独立的干净的隐秘的厕所。家里的厕所是路边的羊圈,四面通风的木头架子下面是很深的粪水池。上厕所要打开羊圈门,蹲在有缝隙的木板上,大小便掉下去叮咚作响。我蹲在这样的厕所里,温柔乖巧的两只山羊卧在一边,漆黑的大眼睛看着我。稍大一些,我不再蹲这样的厕所,总是飞奔着去几百米外的小学,去上一个无比轻松的厕所。

我去过县城大伯的家,一室一厅一厨并没有让我羡慕,那间虽小却干净的厕所,一进去一个插销就能和外界隔开的厕所,却令我惊叹不已。

我想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我想,母亲希望我能过上的也是这样的日子。

那次伤手,家里有过一阵短暂的平静,过后又回到了过去,不知道为了什么家里就又争吵起来。

我家门前有棵枝叶繁茂的柿子树,再走几步就是我的同学晓娟的家。那个秋天,晓娟的母亲喝了农药,我看着晓娟父亲和村里的人卸下门板,把用了一床有花朵图案的铺盖裹得严严实实的晓娟母亲放上去,抬着转过围菜园的篱笆墙,去乡里的卫生院了。

我和晓娟站在柿子树下,山里的秋风很猛,从头顶上的柿子树刮过,哗啦啦的,树叶纷纷扬扬地就飘落下来。有几只乌鸦停在树上啄食已经干瘪的柿子,不时发出“呀呀”的叫声。晓娟望着那条通往乡上的土路,一句话也不说。

晚上,晓娟爸爸带信回来,她妈妈没有危险了,但是还要在卫生院住几天。晓娟晚饭是在我家吃的,母亲特意炒了韭菜鸡蛋。吃饭时,母亲不停地给晓娟夹菜,也叹气,她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啊,山里的女人家不容易。

我的成绩倒是越来越好了,上中学后去了学校住宿。一周一次的回家,我专注于自己的事,洗换下的衣服,做好每一科作业,不知是不再关注母亲,还是母亲的刻意,很少碰到她和父亲的正面冲突,她老了很多,也冷静了很多,泪水少了,话也少了,总是默默地忙前忙后。

好几年,没有人再提起那一次的争吵,我忘记了,母亲似乎也忘记了。村里和我一般大小的女孩一个接一个的辍学,她们先后离开,或者结婚,或者外出学手艺。

后来,我拿到了一张薄薄的通知书,终于在母亲脸上看到了笑容。那年,母亲四十岁,短发用一颗黑色的小钢夹子别住,露出光洁的额头,也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她说,我女子吃皇粮了,再也不用吃苦了。那一年夏天,母亲卖了家里存着过年的油菜籽,卖了屋前核桃树上所有的核桃,给我买了两身新衣,还有一块银白色的滴答作响的机械手表。

我去市里读书,先要去县城,在县城工作的大伯送我。要走的头一天,母亲没有出门干活,中午煮了我最喜欢吃的土豆蒸米饭,晚上炒了酸菜吃擀面。

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屋前的晒坝里聊天。母亲重复着那些说过的话,要注意安全,和人交往多留个心眼,和同学相处要吃得亏。说着说着,就拉起了我的双手一阵摸搓,翻过来翻过去地看。忽然就掉下泪来,要我原谅她。我鼻子一酸,眼泪也出来了,我知道母亲想起了什么,也知道她说这话的意思。

那时,天已经快黑透了,没有灯,也没有月亮,母亲看不清我的手掌,那条疤痕只剩下几乎和生命线重叠在一起的淡淡的一条长线,不凑近看是看不出来的。何况,我在心里从来没有抱怨责怪过母亲,只是同情她,可怜她。

原以为经年繁琐的日常,会让母亲遗忘一些往事,后来我才知道,我手心里的疤痕淡化了,母亲的心上却有了一道疤痕,牢牢地吸附在这个最脆弱的器官上,一触碰就会重现当年事,心痛心酸。

工作后,有个年轻人说他会看手相,他捧起我的双手很认真地看,看到我的左手掌,很惊讶地“咦”了一声。他没有多问,只是说,我的手掌多了一道生命线,这一辈子我对待生命会很谨慎,遇到再难的事也不会轻言放弃。

那个看手相的年轻人跟我回家,成了家里的新成员,慢慢的,我告诉了他很多往事。他握着我的手说,世间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这多出来的一道掌纹是命运送给我的礼物,让我珍惜某些东西。

找了个时间,我告诉母亲,我会因为左手掌的那道痕迹好运,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很幸福。我希望母亲听了我的话,能把岁月携带的某些沉重的东西放下,轻松一些。

大白天的,母亲还是流泪了,她轻轻翻开我的左手,第一次在明亮的光线下仔细看手掌上的那道疤痕,用手指轻轻地触摸,一遍又一遍。

掌中的那条疤痕已经和生命线无限接近了,几乎融合在一起,和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我的一双手,只要手心向上一起摊开,眼尖的人会发现两只手的掌纹不一样,左手掌明显地多了一条纹路。

这条多出来的纹路从手腕正中与生命线并行向拇指与食指中间延伸,颜色比正常的掌纹略浅,呈白色。触摸有明显的凸起感,和其他纹路凹陷的感觉又不同。

没有人知道这条多余掌纹的存在,眼尖的人也只有我自己。

那一年,我应该还在读小学,记忆中,大哥二哥都不在家,只有我参与了父母的那场争吵。不知道原因,我总是不知道父母常年争吵的原因,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应了那句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的日子太难了,父亲大把的时间留在了村里的学校,却只能拿着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山上的玉米田里的稻谷圈里的猪牛家里的一日三餐都交给了母亲,母亲除了夜深后倒在床上其他的时间像陀螺不停地转。父亲没有多少时间帮母亲分担这些繁琐的农活家务,他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他的手里随时捏着一本初中代数,这是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必考的课程,父亲是老三届,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连续多年的考试都没有一个结果。

大概是因为母亲嘴碎吧,母亲的嘴是真碎,她看谁都不顺眼,提着一桶猪潲水往外走,看到堂屋中间的板凳,一脚踢飞,嘴里还在骂,骂父亲,也骂我和两个哥哥,没有一个好东西,扫帚倒了都不会捡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一场争吵,我还是不知道,我只记得那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大门半开,屋里传来母亲的哭声和骂声,呜呜咽咽的。

我家并不是单门独户,前后左右都是人家,鼻子一吸就能闻见谁家锅里炒了什么菜,哪里会有什么秘密。母亲和父亲的战争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左邻右舍面前,她的哭骂裹在空气中,云朵里,传出很远很远。那天也一样,我在门外已经听到了,母亲边擤鼻涕边长声喊着一个名字,那声音悠长悠长的,每一个字都拖着尾音。那个名字我倒是很熟悉,是母亲和父亲媒人的名字,母亲嘴里唱吟一样地冒出一句句话来,大意无非就是这个人害了她,给她找了这么一个男人,其间还有咒骂,用的是农村最常用的骂人词汇。

我在门外犹豫了一下,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犹豫的是继续踏进去另一只脚,还是缩回来踏进去的那只脚。好像只有瞬间的犹豫,也并没有深思熟虑,我还是走进家门,走进母亲的哭骂声里。

他们没有在堂屋里,他们躲在堂屋旁边的小房间。小房间旁边是一间大厨房,煮饭煮猪食,放米桶菜坛,土灶边还放了一个大水缸。按理说,厨房大,吵架打架也放得开手脚,是个好地方。我估计是父亲跑进小房间,母亲又跟了过去。父亲心里应该是做了预判,小房间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木桌,没有其他可摔的东西,比不得厨房,那些放在案板上的碗,母亲只要稍稍失去理智,就会一把抱起使劲摔下,哗啦一声,地上就是一堆脆瓷片了。

这些都是家里常见的事,早已不新鲜,更不值得大惊小怪,我和哥哥见面时的对话是这样,他们又在吵?嗯,还在吵。

我以为那一次依然如此,母亲看见家里有了其他人,会松了抓住父亲衣服的手,撩起围腰在脸上胡乱擦几把,走出房间,走出大门,又去忙了。或许这一次的吵架太投入,父亲和母亲都没有注意到我回来了,已经走进来了。我走进去,小屋的门大开,我一眼就看到了母亲手里拿了一个明晃晃的东西。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穿过屋顶的瓦缝透过竹编的楼板,落在母亲身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母亲手上那明晃晃的东西闪着耀眼的白光。我吓了一跳,那时我没读几天书,视力很好,我看清楚了,那是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切菜切肉剁骨头的菜刀。母亲右手举着那把刀,横在父亲和她之间,他们俩的个子都不算高大,那把刀的位置很好,刀刃不管向内还是向外,对准的都是颈项,父亲的颈项,母亲的颈项。

我应该是被母亲手里的那道明晃晃的光吓住了,没有丝毫犹豫,跑过去就去抢母亲手里的刀。母亲还在哭,她不肯放手,她不知道菜刀的刀刃已经在我的左手掌心了,她还在使劲,我也在使劲,我肯定哭了,那样的场景我不会不哭,不是因为疼才哭,是因为害怕而哭。我从没有见过母亲拿着菜刀吵架,我知道那把菜刀的威力,只要落下就会有伤就会见血,那这个家真的完了。家里的那把菜刀很重,我的左手食指早已证实过刀口的锋利,切菜时,母亲教我左手的几个指头要像弹弓一样弯曲,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切到。我有时候弯曲得不到位,右手的刀一落下,一凉一痛,抬起手一看,左手食指连带着指甲掉下来一小片,鲜血迅速就冒出来了。如果这样的菜刀划向人的颈项,不敢想。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按理说我应该想不了这么多,抢刀或许也是出于一种应激反应。

我使劲抢,母亲也用力抢,她应该没有想到我会回来,回来后还会去抢她手里的菜刀,她或许是糊涂了,并没有想到我们俩拉锯一样抢夺一把锋利的菜刀的后果。手心很疼,流血了,我感觉到有粘稠的液体顺着手腕沿着手臂一直流到手肘,再嘀嗒嘀嗒地落在我的脚背上。我现在记不起父亲做了什么,多年后再去想,仿佛那只是一个只有母亲和我参与的意外。父亲本就是一个惯于沉默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木讷,他的那些愤怒的情绪恐怕只有母亲能看到。母亲后来也知道伤到我了,她不敢再使劲哭喊着让我松手,我死死地捏住菜刀,不松手,只是哭。最终 ,母亲松手了,我也放松了,再也无力拿稳菜刀,那把带血的菜刀直直地掉在地上,“哐当”一声。

后来,我有一周没去上学,好像也没有去医院,左手掌包扎得很严实,母亲剪了家里做豆腐过滤豆渣用的纱布缠了好几圈。

我不知道后来父亲和母亲私底下又说了什么,那段时间,家里出奇地安静。母亲给我煮鸡蛋,她剥了蛋壳递给我,轻声问,还疼不。我说,不疼了,几口就吃掉了鸡蛋,噎得脖子发硬。

到底是正长身体的时候,左手掌的伤口很快好了,只是一段时间手掌不能展开。忘记又过了多久,这只手不管是握拳还是伸展都没有了异样的感觉,从手背看和右手一模一样,只有在摊开手掌时,才会看到从手腕到食指根的一条醒目的红色长疤。

母亲从不提这件事,家里的人都不提。一年又一年,渐渐的,疤痕淡了,淡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就像那些往事 ,不刻意翻捡,就像从不曾发生过一样。

父亲和母亲的不睦在村里早已不是秘密,再说,村里就不会有秘密,就连我们这些不懂人事的小孩相互骂架时,也知道骂那些最狠的话。院子里差不多大小的小孩没事了总会凑在一起玩,我和隔壁严家的晓娟同龄,我们一起加入那些幼稚的游戏,打沙包,跳田字格,翻毛线,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分成了两派,骂起架来。有扎了两根辫子的女孩对着晓娟,冲口而出,你妈不要脸,你妈偷人。简单的几个字,重复着反复地喊,边跳边喊。我的父亲尽管是老师,也有那不怕事的小孩冲我喊,你爸妈又吵架了,没人要你了。面对这种情况,晓娟会哭,边哭边往回跑,我不会哭,也不会对骂,只是鼻子里哼一声,这样的话对我已经没有丝毫杀伤力,连村里的大人也时不时地问我一句,你爸妈离婚了,你跟哪一个。

我倒是觉得母亲变了,她对我说的话不再是扯猪草放牛煮饭,而是读书,她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读出去,自己挣钱才有钱用,才不会吃受气饭,不要像我一样,我要是挣得到钱,哪里会过这样的日子。

母亲嘴里的“这样的日子”也不是我想要的,那是如山里阴雨绵绵的秋天一样的日子,阳光少,晦暗多。

我见过一张照片,那是一张能证明母亲年轻过美丽过快乐过的照片,黑白色,三寸大,三人合影,父亲,母亲,大哥。照片上的大哥只有一岁多,母亲19岁生养大哥,算起来,那时她也不过二十出头。真年轻啊,也是真好看啊。母亲的眼睛很大很亮,双眼皮,乌黑的长辫子垂在胸前,很饱满的圆脸,微微笑着,露出几颗略微前突的牙齿。也许是初为人母,也许生活才开始还没有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我在照片上的母亲脸上看到了她的幸福,很甜蜜。同样年轻的父亲也微笑着看着前方,只有懵懂的大哥嘟嘴皱眉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不记得母亲是哪一天开始,她的脸上就没有了笑容,长辫子变成了齐耳的短发,说话生硬冰冷。我的记忆里,每一天,她都很忙。圈里的黑猪从早叫到晚,一副永远没有吃饱的贪婪样。母亲一大早起来跑到猪圈边拿起小棍敲着猪圈门,叨唠一样地吼猪是个瘟畜,吼完,抱上一捆柴火急急忙忙地回到厨房生火做饭。饭还在锅里,我们还在床上,母亲已经出门了,饿着肚子去抢活。记忆中的年三十,灶屋的火塘里燃着大树根,母亲一边烤火一边就着昏暗的灯光给我和哥哥赶棉鞋,赶在初一的早上让我们都能穿上新鞋。回想起这些,出现在我脑子里的是母亲那张皱眉拉挎的脸,快乐对于她而言仿佛从来没有过。

争吵,贫困,艰难,这是我感受到的家庭,母亲过够了这样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只是后来对我有了不一样的期待。她不再苦着一张脸喊我学绣鞋垫,学擀面,挂在嘴里的都是好好学习几个字。村里和我一样大的女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绣鞋垫,要绣很多双,这是为未来的婆家准备的。

村子里的结婚典礼,最重要的一道程序是“摆礼”。新郎家的堂屋正中搭两张四方桌,上面铺上崭新的毯子,新娘子接到婆家,送亲的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摆上陪嫁物件,每摆一件报一下,脸盆四个,枕套两对,棉絮两床,围观的人随之惊叹一声,大多都是做戏,摆礼的喝彩的人演得十分投入,一脸郑重,声音高低起伏。重头戏就是报鞋垫了,鞋垫四十双,或者六十双,更甚者有一百多双的,迎来更高一拨的喝彩,站在桌子前身穿红色衣服的新娘一脸娇羞,自豪地迎接着喝彩。只有这一声喝彩是给新娘的,那是对一个勤劳贤惠的姑娘的赞美,婆家每一个人的脸上也都是满意高兴的笑容,为娶到了这样心灵手巧的儿媳妇而骄傲。

为了这样的时刻,村里的女孩从能穿针引线开始就要学绣鞋垫,各色花样各种尺码,绣来不是为了穿是为了看,为了证明能干。我也学过,母亲剪好鞋样,扎好鞋边,画好图案,教我一针针地绣。我只喜欢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线,对于绣鞋垫却不上心,针脚不匀,随意搭配颜色。母亲总是叹气,现在我知道了,那些叹息是担心,担心我这样的女子找不到好婆家,担心我进了婆家门要吃亏。

我手心里的那道伤口好了,伸屈自如。母亲不再使唤我做家务,也不再盯着我绣鞋垫,而是关心我的学习。她说,女人还是要自己能挣钱,不然一辈子都是吃受气饭,你看人家蒋文会,有个工作好安逸,吃得好耍得好穿得好。母亲小学毕业后,没有再继续读书,蒋文会是她的同学,外形样貌和学习成绩都不如母亲,读了两年中学又被推荐读卫校,后来一直在县医院上班,每一次回村都是亮点,是风景,也是母亲酸涩的谈资。

母亲希望我能过上不一样的日子,我也希望。我最大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家里能有个好厕所,独立的干净的隐秘的厕所。家里的厕所是路边的羊圈,四面通风的木头架子下面是很深的粪水池。上厕所要打开羊圈门,蹲在有缝隙的木板上,大小便掉下去叮咚作响。我蹲在这样的厕所里,温柔乖巧的两只山羊卧在一边,漆黑的大眼睛看着我。稍大一些,我不再蹲这样的厕所,总是飞奔着去几百米外的小学,去上一个无比轻松的厕所。

我去过县城大伯的家,一室一厅一厨并没有让我羡慕,那间虽小却干净的厕所,一进去一个插销就能和外界隔开的厕所,却令我惊叹不已。

我想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我想,母亲希望我能过上的也是这样的日子。

那次伤手,家里有过一阵短暂的平静,过后又回到了过去,不知道为了什么家里就又争吵起来。

我家门前有棵枝叶繁茂的柿子树,再走几步就是我的同学晓娟的家。那个秋天,晓娟的母亲喝了农药,我看着晓娟父亲和村里的人卸下门板,把用了一床有花朵图案的铺盖裹得严严实实的晓娟母亲放上去,抬着转过围菜园的篱笆墙,去乡里的卫生院了。

我和晓娟站在柿子树下,山里的秋风很猛,从头顶上的柿子树刮过,哗啦啦的,树叶纷纷扬扬地就飘落下来。有几只乌鸦停在树上啄食已经干瘪的柿子,不时发出“呀呀”的叫声。晓娟望着那条通往乡上的土路,一句话也不说。

晚上,晓娟爸爸带信回来,她妈妈没有危险了,但是还要在卫生院住几天。晓娟晚饭是在我家吃的,母亲特意炒了韭菜鸡蛋。吃饭时,母亲不停地给晓娟夹菜,也叹气,她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啊,山里的女人家不容易。

我的成绩倒是越来越好了,上中学后去了学校住宿。一周一次的回家,我专注于自己的事,洗换下的衣服,做好每一科作业,不知是不再关注母亲,还是母亲的刻意,很少碰到她和父亲的正面冲突,她老了很多,也冷静了很多,泪水少了,话也少了,总是默默地忙前忙后。

好几年,没有人再提起那一次的争吵,我忘记了,母亲似乎也忘记了。村里和我一般大小的女孩一个接一个的辍学,她们先后离开,或者结婚,或者外出学手艺。

后来,我拿到了一张薄薄的通知书,终于在母亲脸上看到了笑容。那年,母亲四十岁,短发用一颗黑色的小钢夹子别住,露出光洁的额头,也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她说,我女子吃皇粮了,再也不用吃苦了。那一年夏天,母亲卖了家里存着过年的油菜籽,卖了屋前核桃树上所有的核桃,给我买了两身新衣,还有一块银白色的滴答作响的机械手表。

我去市里读书,先要去县城,在县城工作的大伯送我。要走的头一天,母亲没有出门干活,中午煮了我最喜欢吃的土豆蒸米饭,晚上炒了酸菜吃擀面。

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屋前的晒坝里聊天。母亲重复着那些说过的话,要注意安全,和人交往多留个心眼,和同学相处要吃得亏。说着说着,就拉起了我的双手一阵摸搓,翻过来翻过去地看。忽然就掉下泪来,要我原谅她。我鼻子一酸,眼泪也出来了,我知道母亲想起了什么,也知道她说这话的意思。

那时,天已经快黑透了,没有灯,也没有月亮,母亲看不清我的手掌,那条疤痕只剩下几乎和生命线重叠在一起的淡淡的一条长线,不凑近看是看不出来的。何况,我在心里从来没有抱怨责怪过母亲,只是同情她,可怜她。

原以为经年繁琐的日常,会让母亲遗忘一些往事,后来我才知道,我手心里的疤痕淡化了,母亲的心上却有了一道疤痕,牢牢地吸附在这个最脆弱的器官上,一触碰就会重现当年事,心痛心酸。

工作后,有个年轻人说他会看手相,他捧起我的双手很认真地看,看到我的左手掌,很惊讶地“咦”了一声。他没有多问,只是说,我的手掌多了一道生命线,这一辈子我对待生命会很谨慎,遇到再难的事也不会轻言放弃。

那个看手相的年轻人跟我回家,成了家里的新成员,慢慢的,我告诉了他很多往事。他握着我的手说,世间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这多出来的一道掌纹是命运送给我的礼物,让我珍惜某些东西。

找了个时间,我告诉母亲,我会因为左手掌的那道痕迹好运,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很幸福。我希望母亲听了我的话,能把岁月携带的某些沉重的东西放下,轻松一些。

大白天的,母亲还是流泪了,她轻轻翻开我的左手,第一次在明亮的光线下仔细看手掌上的那道疤痕,用手指轻轻地触摸,一遍又一遍。

掌中的那条疤痕已经和生命线无限接近了,几乎融合在一起,和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我的一双手,只要手心向上一起摊开,眼尖的人会发现两只手的掌纹不一样,左手掌明显地多了一条纹路。

这条多出来的纹路从手腕正中与生命线并行向拇指与食指中间延伸,颜色比正常的掌纹略浅,呈白色。触摸有明显的凸起感,和其他纹路凹陷的感觉又不同。

没有人知道这条多余掌纹的存在,眼尖的人也只有我自己。

那一年,我应该还在读小学,记忆中,大哥二哥都不在家,只有我参与了父母的那场争吵。不知道原因,我总是不知道父母常年争吵的原因,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应了那句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的日子太难了,父亲大把的时间留在了村里的学校,却只能拿着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山上的玉米田里的稻谷圈里的猪牛家里的一日三餐都交给了母亲,母亲除了夜深后倒在床上其他的时间像陀螺不停地转。父亲没有多少时间帮母亲分担这些繁琐的农活家务,他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他的手里随时捏着一本初中代数,这是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必考的课程,父亲是老三届,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连续多年的考试都没有一个结果。

大概是因为母亲嘴碎吧,母亲的嘴是真碎,她看谁都不顺眼,提着一桶猪潲水往外走,看到堂屋中间的板凳,一脚踢飞,嘴里还在骂,骂父亲,也骂我和两个哥哥,没有一个好东西,扫帚倒了都不会捡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一场争吵,我还是不知道,我只记得那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大门半开,屋里传来母亲的哭声和骂声,呜呜咽咽的。

我家并不是单门独户,前后左右都是人家,鼻子一吸就能闻见谁家锅里炒了什么菜,哪里会有什么秘密。母亲和父亲的战争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左邻右舍面前,她的哭骂裹在空气中,云朵里,传出很远很远。那天也一样,我在门外已经听到了,母亲边擤鼻涕边长声喊着一个名字,那声音悠长悠长的,每一个字都拖着尾音。那个名字我倒是很熟悉,是母亲和父亲媒人的名字,母亲嘴里唱吟一样地冒出一句句话来,大意无非就是这个人害了她,给她找了这么一个男人,其间还有咒骂,用的是农村最常用的骂人词汇。

我在门外犹豫了一下,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犹豫的是继续踏进去另一只脚,还是缩回来踏进去的那只脚。好像只有瞬间的犹豫,也并没有深思熟虑,我还是走进家门,走进母亲的哭骂声里。

他们没有在堂屋里,他们躲在堂屋旁边的小房间。小房间旁边是一间大厨房,煮饭煮猪食,放米桶菜坛,土灶边还放了一个大水缸。按理说,厨房大,吵架打架也放得开手脚,是个好地方。我估计是父亲跑进小房间,母亲又跟了过去。父亲心里应该是做了预判,小房间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木桌,没有其他可摔的东西,比不得厨房,那些放在案板上的碗,母亲只要稍稍失去理智,就会一把抱起使劲摔下,哗啦一声,地上就是一堆脆瓷片了。

这些都是家里常见的事,早已不新鲜,更不值得大惊小怪,我和哥哥见面时的对话是这样,他们又在吵?嗯,还在吵。

我以为那一次依然如此,母亲看见家里有了其他人,会松了抓住父亲衣服的手,撩起围腰在脸上胡乱擦几把,走出房间,走出大门,又去忙了。或许这一次的吵架太投入,父亲和母亲都没有注意到我回来了,已经走进来了。我走进去,小屋的门大开,我一眼就看到了母亲手里拿了一个明晃晃的东西。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穿过屋顶的瓦缝透过竹编的楼板,落在母亲身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母亲手上那明晃晃的东西闪着耀眼的白光。我吓了一跳,那时我没读几天书,视力很好,我看清楚了,那是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切菜切肉剁骨头的菜刀。母亲右手举着那把刀,横在父亲和她之间,他们俩的个子都不算高大,那把刀的位置很好,刀刃不管向内还是向外,对准的都是颈项,父亲的颈项,母亲的颈项。

我应该是被母亲手里的那道明晃晃的光吓住了,没有丝毫犹豫,跑过去就去抢母亲手里的刀。母亲还在哭,她不肯放手,她不知道菜刀的刀刃已经在我的左手掌心了,她还在使劲,我也在使劲,我肯定哭了,那样的场景我不会不哭,不是因为疼才哭,是因为害怕而哭。我从没有见过母亲拿着菜刀吵架,我知道那把菜刀的威力,只要落下就会有伤就会见血,那这个家真的完了。家里的那把菜刀很重,我的左手食指早已证实过刀口的锋利,切菜时,母亲教我左手的几个指头要像弹弓一样弯曲,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切到。我有时候弯曲得不到位,右手的刀一落下,一凉一痛,抬起手一看,左手食指连带着指甲掉下来一小片,鲜血迅速就冒出来了。如果这样的菜刀划向人的颈项,不敢想。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按理说我应该想不了这么多,抢刀或许也是出于一种应激反应。

我使劲抢,母亲也用力抢,她应该没有想到我会回来,回来后还会去抢她手里的菜刀,她或许是糊涂了,并没有想到我们俩拉锯一样抢夺一把锋利的菜刀的后果。手心很疼,流血了,我感觉到有粘稠的液体顺着手腕沿着手臂一直流到手肘,再嘀嗒嘀嗒地落在我的脚背上。我现在记不起父亲做了什么,多年后再去想,仿佛那只是一个只有母亲和我参与的意外。父亲本就是一个惯于沉默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木讷,他的那些愤怒的情绪恐怕只有母亲能看到。母亲后来也知道伤到我了,她不敢再使劲哭喊着让我松手,我死死地捏住菜刀,不松手,只是哭。最终 ,母亲松手了,我也放松了,再也无力拿稳菜刀,那把带血的菜刀直直地掉在地上,“哐当”一声。

后来,我有一周没去上学,好像也没有去医院,左手掌包扎得很严实,母亲剪了家里做豆腐过滤豆渣用的纱布缠了好几圈。

我不知道后来父亲和母亲私底下又说了什么,那段时间,家里出奇地安静。母亲给我煮鸡蛋,她剥了蛋壳递给我,轻声问,还疼不。我说,不疼了,几口就吃掉了鸡蛋,噎得脖子发硬。

到底是正长身体的时候,左手掌的伤口很快好了,只是一段时间手掌不能展开。忘记又过了多久,这只手不管是握拳还是伸展都没有了异样的感觉,从手背看和右手一模一样,只有在摊开手掌时,才会看到从手腕到食指根的一条醒目的红色长疤。

母亲从不提这件事,家里的人都不提。一年又一年,渐渐的,疤痕淡了,淡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就像那些往事 ,不刻意翻捡,就像从不曾发生过一样。

父亲和母亲的不睦在村里早已不是秘密,再说,村里就不会有秘密,就连我们这些不懂人事的小孩相互骂架时,也知道骂那些最狠的话。院子里差不多大小的小孩没事了总会凑在一起玩,我和隔壁严家的晓娟同龄,我们一起加入那些幼稚的游戏,打沙包,跳田字格,翻毛线,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分成了两派,骂起架来。有扎了两根辫子的女孩对着晓娟,冲口而出,你妈不要脸,你妈偷人。简单的几个字,重复着反复地喊,边跳边喊。我的父亲尽管是老师,也有那不怕事的小孩冲我喊,你爸妈又吵架了,没人要你了。面对这种情况,晓娟会哭,边哭边往回跑,我不会哭,也不会对骂,只是鼻子里哼一声,这样的话对我已经没有丝毫杀伤力,连村里的大人也时不时地问我一句,你爸妈离婚了,你跟哪一个。

我倒是觉得母亲变了,她对我说的话不再是扯猪草放牛煮饭,而是读书,她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读出去,自己挣钱才有钱用,才不会吃受气饭,不要像我一样,我要是挣得到钱,哪里会过这样的日子。

母亲嘴里的“这样的日子”也不是我想要的,那是如山里阴雨绵绵的秋天一样的日子,阳光少,晦暗多。

我见过一张照片,那是一张能证明母亲年轻过美丽过快乐过的照片,黑白色,三寸大,三人合影,父亲,母亲,大哥。照片上的大哥只有一岁多,母亲19岁生养大哥,算起来,那时她也不过二十出头。真年轻啊,也是真好看啊。母亲的眼睛很大很亮,双眼皮,乌黑的长辫子垂在胸前,很饱满的圆脸,微微笑着,露出几颗略微前突的牙齿。也许是初为人母,也许生活才开始还没有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我在照片上的母亲脸上看到了她的幸福,很甜蜜。同样年轻的父亲也微笑着看着前方,只有懵懂的大哥嘟嘴皱眉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不记得母亲是哪一天开始,她的脸上就没有了笑容,长辫子变成了齐耳的短发,说话生硬冰冷。我的记忆里,每一天,她都很忙。圈里的黑猪从早叫到晚,一副永远没有吃饱的贪婪样。母亲一大早起来跑到猪圈边拿起小棍敲着猪圈门,叨唠一样地吼猪是个瘟畜,吼完,抱上一捆柴火急急忙忙地回到厨房生火做饭。饭还在锅里,我们还在床上,母亲已经出门了,饿着肚子去抢活。记忆中的年三十,灶屋的火塘里燃着大树根,母亲一边烤火一边就着昏暗的灯光给我和哥哥赶棉鞋,赶在初一的早上让我们都能穿上新鞋。回想起这些,出现在我脑子里的是母亲那张皱眉拉挎的脸,快乐对于她而言仿佛从来没有过。

争吵,贫困,艰难,这是我感受到的家庭,母亲过够了这样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只是后来对我有了不一样的期待。她不再苦着一张脸喊我学绣鞋垫,学擀面,挂在嘴里的都是好好学习几个字。村里和我一样大的女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绣鞋垫,要绣很多双,这是为未来的婆家准备的。

村子里的结婚典礼,最重要的一道程序是“摆礼”。新郎家的堂屋正中搭两张四方桌,上面铺上崭新的毯子,新娘子接到婆家,送亲的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摆上陪嫁物件,每摆一件报一下,脸盆四个,枕套两对,棉絮两床,围观的人随之惊叹一声,大多都是做戏,摆礼的喝彩的人演得十分投入,一脸郑重,声音高低起伏。重头戏就是报鞋垫了,鞋垫四十双,或者六十双,更甚者有一百多双的,迎来更高一拨的喝彩,站在桌子前身穿红色衣服的新娘一脸娇羞,自豪地迎接着喝彩。只有这一声喝彩是给新娘的,那是对一个勤劳贤惠的姑娘的赞美,婆家每一个人的脸上也都是满意高兴的笑容,为娶到了这样心灵手巧的儿媳妇而骄傲。

为了这样的时刻,村里的女孩从能穿针引线开始就要学绣鞋垫,各色花样各种尺码,绣来不是为了穿是为了看,为了证明能干。我也学过,母亲剪好鞋样,扎好鞋边,画好图案,教我一针针地绣。我只喜欢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线,对于绣鞋垫却不上心,针脚不匀,随意搭配颜色。母亲总是叹气,现在我知道了,那些叹息是担心,担心我这样的女子找不到好婆家,担心我进了婆家门要吃亏。

我手心里的那道伤口好了,伸屈自如。母亲不再使唤我做家务,也不再盯着我绣鞋垫,而是关心我的学习。她说,女人还是要自己能挣钱,不然一辈子都是吃受气饭,你看人家蒋文会,有个工作好安逸,吃得好耍得好穿得好。母亲小学毕业后,没有再继续读书,蒋文会是她的同学,外形样貌和学习成绩都不如母亲,读了两年中学又被推荐读卫校,后来一直在县医院上班,每一次回村都是亮点,是风景,也是母亲酸涩的谈资。

母亲希望我能过上不一样的日子,我也希望。我最大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家里能有个好厕所,独立的干净的隐秘的厕所。家里的厕所是路边的羊圈,四面通风的木头架子下面是很深的粪水池。上厕所要打开羊圈门,蹲在有缝隙的木板上,大小便掉下去叮咚作响。我蹲在这样的厕所里,温柔乖巧的两只山羊卧在一边,漆黑的大眼睛看着我。稍大一些,我不再蹲这样的厕所,总是飞奔着去几百米外的小学,去上一个无比轻松的厕所。

我去过县城大伯的家,一室一厅一厨并没有让我羡慕,那间虽小却干净的厕所,一进去一个插销就能和外界隔开的厕所,却令我惊叹不已。

我想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我想,母亲希望我能过上的也是这样的日子。

那次伤手,家里有过一阵短暂的平静,过后又回到了过去,不知道为了什么家里就又争吵起来。

我家门前有棵枝叶繁茂的柿子树,再走几步就是我的同学晓娟的家。那个秋天,晓娟的母亲喝了农药,我看着晓娟父亲和村里的人卸下门板,把用了一床有花朵图案的铺盖裹得严严实实的晓娟母亲放上去,抬着转过围菜园的篱笆墙,去乡里的卫生院了。

我和晓娟站在柿子树下,山里的秋风很猛,从头顶上的柿子树刮过,哗啦啦的,树叶纷纷扬扬地就飘落下来。有几只乌鸦停在树上啄食已经干瘪的柿子,不时发出“呀呀”的叫声。晓娟望着那条通往乡上的土路,一句话也不说。

晚上,晓娟爸爸带信回来,她妈妈没有危险了,但是还要在卫生院住几天。晓娟晚饭是在我家吃的,母亲特意炒了韭菜鸡蛋。吃饭时,母亲不停地给晓娟夹菜,也叹气,她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啊,山里的女人家不容易。

我的成绩倒是越来越好了,上中学后去了学校住宿。一周一次的回家,我专注于自己的事,洗换下的衣服,做好每一科作业,不知是不再关注母亲,还是母亲的刻意,很少碰到她和父亲的正面冲突,她老了很多,也冷静了很多,泪水少了,话也少了,总是默默地忙前忙后。

好几年,没有人再提起那一次的争吵,我忘记了,母亲似乎也忘记了。村里和我一般大小的女孩一个接一个的辍学,她们先后离开,或者结婚,或者外出学手艺。

后来,我拿到了一张薄薄的通知书,终于在母亲脸上看到了笑容。那年,母亲四十岁,短发用一颗黑色的小钢夹子别住,露出光洁的额头,也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她说,我女子吃皇粮了,再也不用吃苦了。那一年夏天,母亲卖了家里存着过年的油菜籽,卖了屋前核桃树上所有的核桃,给我买了两身新衣,还有一块银白色的滴答作响的机械手表。

我去市里读书,先要去县城,在县城工作的大伯送我。要走的头一天,母亲没有出门干活,中午煮了我最喜欢吃的土豆蒸米饭,晚上炒了酸菜吃擀面。

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屋前的晒坝里聊天。母亲重复着那些说过的话,要注意安全,和人交往多留个心眼,和同学相处要吃得亏。说着说着,就拉起了我的双手一阵摸搓,翻过来翻过去地看。忽然就掉下泪来,要我原谅她。我鼻子一酸,眼泪也出来了,我知道母亲想起了什么,也知道她说这话的意思。

那时,天已经快黑透了,没有灯,也没有月亮,母亲看不清我的手掌,那条疤痕只剩下几乎和生命线重叠在一起的淡淡的一条长线,不凑近看是看不出来的。何况,我在心里从来没有抱怨责怪过母亲,只是同情她,可怜她。

原以为经年繁琐的日常,会让母亲遗忘一些往事,后来我才知道,我手心里的疤痕淡化了,母亲的心上却有了一道疤痕,牢牢地吸附在这个最脆弱的器官上,一触碰就会重现当年事,心痛心酸。

工作后,有个年轻人说他会看手相,他捧起我的双手很认真地看,看到我的左手掌,很惊讶地“咦”了一声。他没有多问,只是说,我的手掌多了一道生命线,这一辈子我对待生命会很谨慎,遇到再难的事也不会轻言放弃。

那个看手相的年轻人跟我回家,成了家里的新成员,慢慢的,我告诉了他很多往事。他握着我的手说,世间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这多出来的一道掌纹是命运送给我的礼物,让我珍惜某些东西。

找了个时间,我告诉母亲,我会因为左手掌的那道痕迹好运,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很幸福。我希望母亲听了我的话,能把岁月携带的某些沉重的东西放下,轻松一些。

大白天的,母亲还是流泪了,她轻轻翻开我的左手,第一次在明亮的光线下仔细看手掌上的那道疤痕,用手指轻轻地触摸,一遍又一遍。

掌中的那条疤痕已经和生命线无限接近了,几乎融合在一起,和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