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强的头像

魏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17
分享

归途

“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任何旅途,终归会有尽头。身在远方,心已问归途。

忙时光阴似箭,倏忽小年已过,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各处门楼牌坊,桃符新换,张灯结彩。街道两旁,挂满枝头的花灯,随风摇曳。往日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已变得寥若晨星。街市口热闹的酒肆、店铺也挂起了放假招牌。冬日的夜晚,一个人走在下班的路上,有点瘆得慌。

喧闹的城市,一旦静下来,让人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像年轻时被父母唠叨惯了,突然有一天听不到唠叨声,反倒浑身的不自在。

楼下的老张,最近就有些不自在。老张在位时,大小也是个领导,平日里吆五喝六,趾高气扬;现在退居二线赋闲在家,加上身体不好,整个人显得寂寥落寞,没有了往日的霸气。

珠江三角洲,大多是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上世纪九十初,刚来广东顺德时,这里是“德语”盈耳,夹杂少许湘、赣、川“少数民族”语。近十多年以来,普通话成为主流,“德语”变成了“少数民族”。大多数顺德人也都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每逢春节来临,大量外地人返乡过年,这里便沦落成空城。今年的“空城戏”,比往年来得要早一些。

每年,短短的春节七天黄金假期,承担着游子们太多的期望:探望父母,关爱孩子,拜新年,走亲访友,吃顿阖家团圆饭……

翌日清晨,旭日初升,丝丝彩虹穿过薄雾的缝隙,洒落在庭院的枝头。晨跑归来的老陈,迎面撞见隔壁老王一家八口,分坐两辆小车,正准备出发,回湖北老家过年。满满的人和年货,压得车胎像老陈那没吃早餐的肚皮,松弛而下垂。

寒暄几句,老陈与老王一家挥手告别。看着远去的车影,老陈心里有些黯然。每逢年末,看到返乡过年的人流,老陈总会有这种感觉。

和老王做邻居,已近十载。老王育有两子,长子是名医生,刚生二胎;次子在家公司跑业务,才完婚不久。

早年,老陈与老王长子因邻居而结识。那时,老王长子刚结婚,新房是老王资助买的。房子装修完毕,老王带着老伴、次子从湖北老家来到广东,和长子生活居住在一起。

南方人,肯吃苦,善经营,通晓富家之道。投奔儿子的老王夫妇,均已年过六旬。他们本应修竹赏花,钓鱼遛狗,唱唱歌、跳跳舞,安度晚年。然,夫妇俩不图安逸。老王应聘做了小区保安,老婆做清洁阿姨,起早贪黑,和年轻人几无两样。平日里,坐在保安亭里上班的老王,遇见老陈,总是客气地打着招呼。这一切,让老陈这位来自十三朝古都的关中人,对南方人有了更新的认识。时常,从隔壁飘来的欢笑声,传达着:老王一家祖孙三代,婆媳妯娌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父母健在,兄弟和睦,对于老王的儿子来说,这便是人生第一乐事。

一日,老陈和老王聊天:“老哥,您两口子都这大年龄了,怎么还闲不下来?”老王回道:“习惯了。闲了,反倒不舒服。我们老家人常说:‘钓鱼穷三年,玩鸟毁一生,一朝学会狗撵兔,从此踏上不归路。’小地方人,就是做事的命,享不得城里人的福。”老王出口成章,说出的话深刻又富有哲理,让老陈又长了见识。

老王老家距离顺德比较近,开车八个小时左右就可抵达。但老王一家,三四年也才回一次。老王说:“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隔几年回老家聚一聚,缓解一下思乡之情,就心满意足了。”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生活状态的优劣,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生活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我们依然爱它。

回家过年,对老陈来说,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俗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已去世多年,老陈的人生只剩归途。知天命数年的老陈,常常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归途,寻找自己的“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世间万物,纷纷芸芸,终究会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草木之根在泥土,人的根又在哪里?

思索多年的老陈,渐渐明白:“父母在,家就在,家就是根;父母去,头顶就是根,虚空便是老陈的泥土。”每逢过年,喝点老酒,老陈常常在虚极静笃中,寻得生命的本源,实现归“根”。

韶光飞逝,四季流转。忙碌了一年的老陈,计划这个新年,做一次“归途”的旅游。远离钢筋水泥,寻一乡间小院。背靠田园,面朝大海。早起观日出,听鸟语,闻花香。木门虚掩,阵阵清风带着泥土芬芳,推着木门轻轻摇晃。不远处,炊烟袅袅,几声犬吠。饷午,喂马、劈柴,周游乡野。夜里,围炉、煮酒,用文字回忆人生酸甜。累了,就睡,一觉睡到红日三竿,享受久违的自然醒。饿了,就吃,一箪食,一钵水,足矣。

问归途,静思量,根在何方?抬头看看天,吼一声秦腔,来年归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