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清平的头像

万清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4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老村春好

我的家离老村并不算远,但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回去不算多,前些天春光明媚,景色正好,菜花黄、桃花红,杨柳青青,河水澹澹,忽地想回老村看看。说走就走,一路春风温柔,鸟语啁啾,进到老村一看,着实令我大为惊叹。

老村变了,变得让人恍若走错了地方。只见村庄四周的山墙上,早已不见过去乱贴乱挂的“牛皮癣”,东面的墙上,一溜“倡文明”、“保耕地”的崭新墙绘,如跳跃的音符,不绝于耳,任你横瞧侧看,字字动心。西面的墙体上,手工绘制着“勤劳、诚信、和谐、孝道”为主题的长画,看那感恩父母的孩子,孝敬老人的儿媳,冒着热气的红茶,微雨双飞的燕子,一股清新的乡风扑面而来。村庄中,过去东家柴草西家垛,杂乱的堆放已不见踪迹,坑坑洼洼的道路全部被沥青路面所替代,强弱电线路也像城市那样,埋入地下,一排排葱郁的茶梅、月季花树,绿得爽心、艳得诱人。

怎么这大的变化?带着疑问,找到了正在村里忙碌的长兄。“早就叫你回来看看,你总是这忙那忙回不了,你看看,大变样了吧?”长兄呵呵笑着,陪我从村头走到村尾,从村中走到村旁的河边,处处早已换了模样。

老村是典型的湖乡农庄。村子前面,是平平整整的良田和渔池,四季风来,稻香瓜甜,鱼跃水哗;村庄后面,一条蜿蜒的小河生机勃勃,知春的鸭子缠绵水中,“嘎嘎”歌唱,那是昔日我们最爱流连的地方。记忆中的老村至少变换了三次容貌。第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老村彻底消除了低矮潮湿的茅棚,家家住上红砖青瓦的平房。第二次是2012年,全村一百多户全部从连绵一公里一字长蛇阵形的村湾里搬出来,住进了集中兴建的新村。第三次就是这次,老村全面提档升级,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已经完全赶上或超过了城里,令人感慨万分。

“父亲的愿望全都实现了,他应该满意了,清明节,我们到父亲的坟前,再告慰他一下”。长兄说着说着,眼圈禁不住红了。

父亲早就盼着老村建设得越来越好,但他终究没有看到。老人家从二十岁起就担任村里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在他的带领下,老村一年一年好了起来。那时,村里粮食生产、水利建设、经营制度改革,样样走在全镇前列,他唯一的愿望是让村庄美起来,大伙富起来。然而,他在愿望快要变成现实的前夜走了,走得留有遗憾。第二年春,弟弟从城里回到乡村,他多方筹措资金一千二百多万元,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大伙实施整村搬迁。起初,乡亲们半信半疑,弟弟与长兄一商量,率先拆了老屋,让大伙看到了斩钉截铁的决心。人心齐,泰山移;大伙很快行动起来,次年,老村人终于告别陈旧的平房,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漂亮的三层楼房。每每说道这事,长兄总是叹惜道,“父亲没福呀,楼房盖起来了,人却走了,但他的梦还是让我们兄弟给圆了。”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老村不也是象一位清纯脱俗的村姑么?越变越好看哩。长兄陪我在村里转悠,“这次的变化是赶上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了,你瞧,村庄经这次大整治,路变宽了,树变多了,水也变清了,人变得更加快乐起来。”可不是吗?村子里建起了“百姓大舞台”,村里男男女女唱个歌、跳个舞、排演节目有了好去处,还有会议厅、议事室、文化馆,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村务民主治理协会,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乡风乡俗都赶上时代潮流,老村有了新气象。

徜徉老村,春色迷人。村旁的老河似乎变得更加年轻俊秀,童年攀爬过的老桑树依旧枝繁叶茂,那座儿时玩跳水游戏的老桥早已整修一新,如同那位早年的恋人,依旧令人倍感亲切,情不自禁亲近她,共同享受这温暖的老村春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