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清平的头像

万清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7
分享

家书抵万金

“小区今已封闭,我一切安好!”忽然接到儿子发来的信息,先是一惊,继而舒了一口气,心里头万千的牵挂稍稍有所慰藉,想到儿子一人在外工作,总是惦念着下一次电话或下一条信息。

    疫情时时发,家书抵万金。儿子大学毕业后被招聘到上海工作,已近四年,他的工作、生活基本上没有让家里操太大的心,但近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我们揪心不已。前几天从新闻里获知,上海即将暂时分区封控,这意味着儿子需要独自承受“孤军作战”的严峻考验,尽管安全上有他的单位负责,相互照应有他的同事,但远隔两千里的我们,仍不免担心,及时收到他的“家书”,是我和妻的最大心愿。好在儿子“因祸得福”,可从纷繁的工作中暂时摆脱出来,能够稍稍放松,恶补睡眠,也能够及时与我们通电话,或者从微信中发来几封“家书”,即使三言两语,一家人还是感到高兴。

    上海的疫情牵动人心。从新闻上看到跳涨的感染者数字,总是令人惴惴不安,好在儿子的来信告诉了他的状况,我们由提心吊胆,到多多少少冷静下来,在你来我往的信息里相互安慰,甚至以谈天说地,分散注意力,不给绷紧的神经加压,试图让弹簧松弛下来。今日获知湖北医疗队已经驰援到达了上海,一家人竟欢欣雀跃起来,好像吃了战疫必胜的定心丸似的,细一思量,感动的还是风雨同舟,兄弟情深,沪有难、鄂来救,浓浓的炎黄大义,血脉真情。

越是有事和无事之时,越是急切看到信息,读到“家书”。尽管现在的家书与传统意义上的家书不可同日而语,传递速度与过去相比也是瞬间万里,快过闪电,但一提到家书总是触动人的灵魂。疫情时代,一切都在改变,甚至连千百年形成的民间习俗都在悄然更新,应时重组。路上车如水,家中客来稀;春节、清明节,这些过去至关重要的节日,免不了大包小包、人来车往,但现在,许多人不得不或干干脆脆以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相互客套一番,如此互免往返,一切尽在顺变中。而传统的家书,则几近可望而不可及。记得三十多年前,每有事情,必修家书,伏案半天,写成一封信,步行几里,送到邮局,然后是漫长的等待,当接到回信,先是一阵欣喜,继而或放心、或感动、或企盼,万千情感随着“鸿雁”飞来飞去,浓浓的亲人情、同学情、朋友情、恋人情,在漫漫的时光里,如一坛老酒,愈酿愈浓,愈浓愈香。

其实,尽管时代在变,家书依然奔走在路上,改变的只不过是形式而已。老家二叔,子女都在深圳安家落户,老俩口至今依然居住在村子里,不愿响应子女住到城里去的要求。但大家都很忙,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好多次时间允许,疫情又不期而遇,孩子们想了一个妙招,给两位老人购买了智能手机,每周抽出时间与父母线上联系,或传微信消息,或搞视频聊天,或发实时动态,几千里路连一线,天涯海角若眼前,令两位老人高兴不已。

数字时代,可能千山万水不算关山阻隔,但疫情的风吹草动,却是一道道关卡,唯有新时代的家书,才是破关夺隘的至宝,抚慰心灵的妙药。正因如此,每天收到儿子发来的微信,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才感到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必不可少,我也会象自己的长辈那样,在电话这头唠叨不休,对他的工作、生活、学习事事关心,件件叮咛。不知何时,祖辈的那些习惯竟不知不觉地被我们传承了下来,而电话那头,儿子的耐心,亦如同过去的我们,在“听话”和“顺明”中,接力着亲情和家风,诠释着家书的深意。

哲人说,“读懂家书,就读懂了风风雨雨”。千百年来,我们总在风雨中砥砺前行,总在家书家信中汲取智慧和能量,有时候,尽管“马上相逢无纸笔”,也要“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封家书,一个心安;哪怕“烽火连三月”,犹是“家书抵万金”,彼此牵挂,血脉相连;纵然“春风无限好”,也要“相约共此时”,渴求的是心灵相通,美美与共。家书,无论以什么形态发出,打开,总能读得出感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