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南部湖乡出产糯米,米形细长圆润,米粒饱满、如银似雪,无丁点杂色,名唤珍珠糯。这种糯米为原料孕育的米酒、麻糖历来倍受市场青睐,揉制的汤圆,以其晶莹剔透、香糯绵柔的色泽风味,世人称之珍珠汤圆。元宵佳节,一碗甜香四溢、玲珑如玉的汤圆,总是那样洋溢着浓浓的乡情。
元宵节吃汤圆始于南宋,已历千年。湖乡人临水而居,望月而行,每当年过月半近,新春第一轮满月冉冉升起,看着天上皓月,水中玉盘,就有一种团团圆圆永驻于心的期盼,元宵汤圆逐渐演变成一种美美与共的传统习俗,圆圆满满、亲人团聚、花好月圆等等美好心愿都寄托在一碗碗汤圆之中。
好汤圆要选择上好的糯米加工制作。为了这一天,湖乡人往往从上一年的腊月就忙活开了。老家村子里年近六旬的阿托嫂是远近有名的慧心巧嫂,做汤圆是她的拿手戏。选一个天晴和丽的好日子,将精心筛选的珍珠糯在清水中淘洗三遍,再用纯净的湖水浸泡一天一夜,待粒粒嫩白丰满,手指一拧即碎时,上石磨碾磨成浆,盛在散发清香的杉木盆中,用严密的白纱布层层覆盖,再经过干净干燥的草木灰吸水,一天后,糯米浆已压缩成一整块“白玉糕”,便可直接用来制作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汤圆。阿托嫂擅长做圆圆滚滚的实心汤圆,只见她灵巧的手掌一搓一捏,就揉成一团。沸水下锅,洁白无瑕的汤圆在滚水中潜游几分钟,争先恐后冒出头来,像小鸭子般纷纷浮于水面,一个个晶莹透亮,令人食欲大开,恨不得立马吃上两碗。阿托嫂最擅做有馅汤圆,包上红枣、桂花、豆沙,或灌注蜜糖,煮熟的汤圆像梨花、海棠般白里透红、玉中偎绿。她为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满碗春”。元宵之夜,一家人围座桌前,就着天上的一轮圆月,端着“满碗春”,将天上人间、温馨团圆存在心中。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团圆情节,湖乡企业家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研发出一系列汤圆制品,让饱含湖乡、湖韵、湖风的汤圆走向广阔的市场,也让珍珠糯从一个地方小产品发展成辐射富裕一方的大产业。“现在吃汤圆已经不用像过去那样淘神费力了。”湖乡人高兴地说,“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就买得到、吃得上,而且品种也更加丰富了。”去年12月,新冠疫情一解封,湖乡人就热热闹闹地举办了首届汤圆节,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汇聚珍珠糯之乡,观田园风光、看糯米加工、品糍粑汤圆、尝麻糖米酒,湖乡人在后疫情时代,难得地痛痛快快了一场,也为春节暖场,为过年营造浓浓的喜乐氛围。
“好汤圆得益于好糯米,好糯米来自于好人心。”提到珍珠汤圆为什么这样好,湖乡人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里虽然盛产水稻,但过去并不出产糯米。在粮食供给不足的时代,湖乡几乎每一块水田都用来种植籼稻、粳稻,糯米不能作为主食,当然不在主要作物种植范围。上世纪七十年代,父辈从邻近的云梦沙河引进糯稻种子,开始小面积试种。起初,很多人对种糯稻很不看好,因为湖乡冷浸田多,稻田泥脚深,按常理说并不适合,但也有执着者,精心栽培管理,居然引种成功,尽管亩产不高,但产出的糯稻却明显米粒匀称饱满,加工后的糯米洁白无瑕、胶稠度高,深受麻糖米酒生产企业喜爱。于是,珍珠糯米在湖乡不断发展壮大,荣获国家绿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孝感麻糖米酒行业创国家绿色食品必需原料。产品出了名,跟风种植者接蹱而至。珍珠糯在湖乡出落得越发水灵,但种子引种到湖乡以外,怎么也种不出晶莹如玉的外形、温润绵柔的内质,人们大惑不解。最终,科研证实,好产品源自好水土,且只此独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湖乡人对独特的水土条件比以往更加珍惜。这些年来,他们不遗余力地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湿,每年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让珍珠糯的生产条件不断优化。如今,珍珠糯芳名远扬,珍珠汤圆更飘逸着缕缕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