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奇的头像

王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17
分享

说说陈奂生的精神状态

文\王奇

近几天不是太忙,看了一些小说,特别是重读了著名作家高晓声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到《陈奂生出国》,感触颇深。《陈奂生上城》描写了一个带有苦涩的幽默的“故事”,活生生地写出了陈奂生复杂而又特殊的精神状态,以至时隔多年之后我们还难忘这个昔日“漏斗户主”“悠悠上城”的音容笑貌。之所以难忘,就在于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做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时候不止是出在吃、穿等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平常常的、头脑简单的、正直勇敢的农民掉进千变万化、好看煞人、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交赋的活剧来”。下面说说陈奂生复杂而特殊的精神状态。

(一)节俭而又自私狭隘

陈奂生上城,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节俭的农民本质。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交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擦脸,不脱衣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二)知足而又不知足

1978年底,陈奂生分得三千斤粮食,“漏斗户”帽子不翼而飞,经济上是去掉了重压,他一身轻松,“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无忧无虑”,“满意透了”。但陈奂生也不知足,“别人能说东道西,拉三扯四,陈奂生却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感到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像从前为物质而痛苦一样,现在,陈奂生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渴望过一种精神生活。”他不但听、看,他也希望自己能讲点什么“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的表演欲表明,他的精神想要突破旧条件的制约。

(三)纯朴而又自欺

陈奂生为花了两顶帽子钱在老婆面前报帐而无计可施,这表现了他的本分纯朴。另一方面,他又为了自己花了五元钱就“买了”一番动人的经历而大感“值透”,为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满足而十分得意,这又表现了他的自欺。他在自我陶醉、自我安慰中得到解脱。不难看到,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尽管有差别,但不可否认,陈奂生与阿Q的心理有某些相通之处,它们都来源于封建等级观和落后愚昧的心理。

陈奂生勤劳而又自私狭隘,知足而又不知足,纯朴而又自欺,作者高晓声对陈奂生愚昧、落后、自我陶醉等心理做了切中腠理的剖析,鞭挞了现实生活中封建观念、门阀观念等封建思想,说明作者“不以表现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为满足,更注意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状态的探求”。

陈奂生是中国农民的一类典型,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心地光明,通情达理;老实得受了损失却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从《"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到《陈奂生出国》,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农民的命运史。“作家将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历命运制约乃至决定着农民的命运,另一方面,从农民的命运中也可窥视到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家在《"漏斗户"主》告诉人们,只有首先解决了吃与住的问题,才谈得上农民的其他生活和精神、文化等追求。而续篇《陈奂生上城》,则从中国历史文化等角度来思考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发展历史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个引起人们深思的问题:农民在解决了生存需求之后,是否还有精神的追求。在《陈奂生上城》中,高晓声通过塑造陈奂生的艺术形象,对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结构进行了深入解析,并由此引发出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