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大学》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涉及语文课如何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如何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其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方式方法得当,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受到思想陶冶。
巴金曾说过:“作家写出的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形象,更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可见文学形象对人的思想品德有很大的影响。将文学形象进行对比,更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课文《荆轲刺秦王》,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如司马迁、左思、陶潜、龚自珍等。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即“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为让“舍生取义”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品质,学完这篇课文后,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谭嗣同》中的谭嗣同,二是《雷雨》中的周朴园。谭嗣同面对列强瓜分中国,力主变法,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临行时大呼“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慷慨就义。周朴园,为满足色欲,对鲁侍萍始乱终弃;为满足物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桥出险,淹死二千三百名小工,对每个小工他扣了三百块钱;为镇压罢工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最后众叛亲离。听后,一个学生说:舍生取义者,其精神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光照千秋,流芳百世。一个学生说:不仁不义者,终究会落到可耻的下场。一个学生说: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
通过形象的对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苟且偷生或做伤天害理之事,下场是可耻的。
中国园林或傍山林,或近河流,或临乡野,或滨湖泽。颐和园以远处的玉泉塔为背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以远处的虎丘山为背景。从背景可知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从背景更能感受到建筑物的美。
那么,作为文章,特别是有的文章,恰到好处地展示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在展示背景材料时,可进行思想教育。
如课文《祝福》,讲解前,可先介绍背景:一九一九年的辛亥革命后,整个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仍紧紧地桎梏着广大人民,妇女受害尤为深重。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响亮地提出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祝福》的背景材料。那么,当今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如何呢?有的学生说:“我国对妇女十分重视,如大量提拔妇女干部。”有的学生说:“我国妇女不但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也显著提高。”有的学生说:“妇女的地位有显著提高,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妇女同工不同酬,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等。”
这样通过背景材料的展示,学生深深感到我国男女平等,妇女真正起到半边天的作用。当然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作用;“怨”,是指诗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作用。诗文就是以其上述作用教育人、感动人。语文教师通过诗文的赏析,让学生由悟文入境,获得美感:或为诗文戳穿社会生活中丑恶、反面、落后、谬误、乖戾事物的伪装,揭露其表里不一、名不符实内容与形式不符的实质,而厌恶丑,热爱美,以否定丑达到间接肯定美,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或为诗文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寓意、双关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的语言对社会中乖讹、不合理的事物或现象作轻微、含蓄的揭露、批评和嘲笑,而在轻松的微笑中否定这些事物或现象,从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赏析《涉江》这首辞藻丰富,音调铿锵的诗:诗中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登昆仑,食玉英,很具体地凸现作者志行的高洁。景物的描写,起着突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如高冠、长铗的描写,从外表的秀洁显出诗人品格的高尚,诗中描写水陆的行程非常漫长,写出了诗人去国怀乡,依依不舍的心情,表达了诗人顽强不屈,董道不豫的精神。在赏析中,学生从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受到深刻陶冶。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作用可谓大矣。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歌曲予以播放,一是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能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
如课文《鸿门宴》,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但又直率。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于是播放著名琵琶大套武曲《霸王卸甲》。该琵琶曲表现了项羽兵败乌江、惜别虞姬的悲剧,凄凉悲切而又慷慨激昂,显示出一种悲壮美。听后,问学生有什么感慨。一个学生说:“为人不能刚愎自用。”一个学生说:“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学生说:“为人应有骨气。”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从歌曲中受到美的陶冶,理解了文章真正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悲壮的旋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感化。
在讲解课文时,应发掘其蕴含的哲理,进而引导学生联想,这样让学生从浅层次认识上升到深层认识,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受到教育。
如讲《赤壁赋》,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尘迹。自己被贬黄州,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天地万物随时都在变,但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文章蕴涵的哲理给我们什么启迪呢?学生发言踊跃,有学生说:“任何事物都会随岁月的流逝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我们不必悲叹人生的短暂。”有学生说:“正因为人生短暂,我们更应该珍惜人生。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学生说:“不必羡慕江月之永恒,应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样,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艺术感悟,同时受到理性的启迪和教育。
“随风潜入,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能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