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人民的头像

吴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18
分享

忙年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我的家乡黄县(现为龙口市)位于胶东半岛,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又到腊月,那浓浓的年味,让我似乎又回到儿时故乡的的美好回忆,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令人难忘,记忆犹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到了冬月,街上就热闹起来:江湖卖艺的(耍把式)敲锣打鼓声,为了聚人,一边敲锣一边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脚踏贵地眼望生人,城墙高万丈全靠明友帮。等人多了再表演各种杂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手艺人扛着一条板凳边走边吆喝;“锔盆唻、锔一缸唻一!”的锢炉匠挑着担子,到处走街串巷;“换香油喽”的铜锣声;“扎古一笸箩、簸箕!”扎古笸箩、簸箕的工匠,挑着担子,边走边吆喝;卖针头线脑、颜料百货的货郎挑着货担,摇着小拨浪鼓,“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唤人们出来购货……商贩们叫卖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到了冬月就天天盼望着过年,过年不光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糖果吃,有压岁钱,还能和父母亲串门走亲戚。妈妈忙着把平时攒的布票(每人一年3尺布票)找出来,到供销社买些白布,用染料染成兰色,给我们做过年的新衣服;晚上妈妈在小火油灯下纳鞋底,给我们做新鞋。村里大人们在家忙着做窗染花、搬搬倒(不倒翁)、泥老虎,等到腊月赶集,卖了换年货。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每年一到腊月里就会给人一种“过年月”的感觉,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地为过年做准备。大街上也更热闹起来,滿脸皱纹的老剃头匠手持刮脸刀娴熟地为顾客刮胡剃须;卖糖葫芦的扛着用麦秸做的草木棒子,上面插滿了山楂、山药豆加工的冰糖葫芦;卖豆腐的梆子声、卖洋火洋蜡、卖芝麻糖、卖粉条的叫卖声……响彻整个村庄。

  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有的说是为祭祀神农,有的说为了纪念岳飞,有的说从朱元璋那儿传下来的。但流传最广的,是纪念佛祖的说法。经历代演遍,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从先秦起,腊八节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传统。

  根据佛教《普曜经》记载,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嗜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学滿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腊月初八月,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称的“释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滿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褴衣烂履,瘦骨嶙峋。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连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牧牛女子,用钵孟接济牛奶,煮熟以后送给释迦牟尼食用,使释迦牟尼的身体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明代陈耀文所著《天中记》中说:“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这里所说的“七宝五味粥”指的就是“腊八粥”。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是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节喝腊八粥习俗来源于佛教。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宫里边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了以后进贡的。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护。民间还有“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的说法。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八宝粥’”。至今我国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民间流传着一首过年的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迎来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节。腊八节这天天还没亮,妈妈就起来熬“腊八粥”,“腊八粥”又叫“福寿粥”“福德粥”“佛粥”。食材用玉米楂、高梁米、大豆、豇豆、花生米和小米等。

  腊八节,除喝腊八粥还要腌腊八蒜,把大蒜瓣装瓶里加上醋密封。腊八蒜除夕启封时,那蒜瓣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孑的最佳佐料,拌凉菜味道独特,香辣可口,回味无穷。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捞麦子”,奶奶和母亲选一个天气晴朗阳光好的日子,赶紧捞“麦子”。把麦子放在锅里用水淘几遍,后用“笊篱”捞出,把杂质和沙都留在锅底,捞出来的麦子放到笸箩里,用干净的“茏布”使劲搓,搓到水份明显看不出,从笸箩取出来,放在苇箔上晾晒(用二个二人凳,中间放二条长扁担,放上苇箔,在箔上面铺上布)。晒太干面黑,不干不好磨面,母亲取一粒麦子放在嘴中用牙轻咬,“嘎嘣脆”响,麦子可收起磨面,全凭感觉。

  磨面,去生产队牵个毛驴在自家石磨上磨面。驴儿遮住眼晴,带着茏嘴在磨道不紧不慢一圈圈转着,母亲头上包着白毛巾,在里屋笸箩上,放一个木制架子,把罗放上面,来来回回地摇着罗,时不时的还要出去在磨上加些麦子。小麦经罗筛后的面粉是最好最白的,单独放在面缸里,留着过年蒸上供的大饽饽和过节吃;第一遍麸皮磨的面叫“大麸面”比较白;第二遍、第三遍麸皮磨的叫“黑面”;磨的遍数越多越黑,那时很多人家都磨四至五遍。

  “黍、谷”脱皮要排班,妈妈提前联系,将北庙碾屋钥匙头天晚上拿到手,第二天到生产队马棚牵头牛碾米。大黄米需要先将“黍”、小米要把“谷”到碾上压,压好到风车上脱皮。大黄米做糕叫“米糕”。过年祭祀的年糕,需要上磨上磨面,磨面前先要“捞“一下大黄米,半干后就磨面,和磨面粉程序一样,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砰″的一声巨大声响,那是爆玉米花的打开锅的声音,只要听见声响,孩子们赶紧用筐装上玉米棒,用簸箕装上玉米,提着水桶,拿着几包已准备好的糖精,一溜烟往大街上跑去,爆玉米花那儿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嘭!”一声,一股白雾缭绕于半空,空气中还带着浓浓的玉米香的味道,小孩们放下捂着耳朵的手,一哄而上,都去捡布口袋头里嘣到地上的玉米花,也不管上面有泥或灰,捡着就吃。“嘭!”“嘭!”“嘭”!地一阵响似一阵,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过年的热闹祥和氛围里。

  爷爷是有学问讲究的“文化人”。解放初期,爷爷在村里记过账,村里白事、喜事爷爷都去帮忙。每到过年时,村里人家买了红纸就拿到我家,请爷爷给写春联,爷爷从来都是乐此不疲。每家的春联句子不能重样,爷爷自已找词、自已研墨;写对联时,先把大红纸裁成长条,然后用毛笔蘸黑墨书写,写好晾干,折迭好等人家来取。红纸黑字,鲜明耀眼,烘托出一派吉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杀年猪,腊八节一过,开始张罗着杀年猪。杀年猪得看月历,选个吉日,要避开农历“猪日”,属“猪日”那天不能杀;还要排除家中老人的属相,如属“羊”、属“马”这两个日子,否则是大不教。请邻村南智家杀猪师傅。院子里先放一饭桌,杀猪师傅用一头带钩长棍,将圈里猪钩住脖子往圈墙上拖,大人下圈,提着猪尾巴往上推,连拖带提把猪按到桌子上,几个人按住猪腿和猪身子,杀猪师傅用木棒狠狠在猪头上打一下,拿起刀对着猪脖子“噗呲!”一刀捅下去,猪“嗷嗷嗷……”的叫着,猪血“哗啦啦”地往盆里流着,接着杀猪师傅先割下猪头、猪蹄、拔猪毛、扒皮、开膛破肚子……

  年味越来更浓。“乱架,买鱼买虾、割年肉”,家家户户开始办置过年的东西。过了乱架(腊月十八日),集上卖猪肉的多起来。卖猪肉的没有固定地方,用7根木头,三根一组绑起来,中间一根,用铁钩把猪肉钩上挂起来,随便找个地方就卖起来,所以这天大家就叫乱架日。

  临近年关之际,此时都会停下手里活,赶年集,把置办年货放在首位。腊月集上比平时又多出了春联年画市、灯茏市、糖果市、爆仗市、窗染花市、耍物(泥塑玩具)市;露天小吃:炸面鱼、油条、油炸糕、豆腐脑、羊汤、面条、火烧、锅饼、水果等多于平日集市;衣服、鞋祙、土特产品应有尽有,摆滿了整个市场。集市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喜气洋洋,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每家主人忙着买鱼、买肉(那时没有冰箱,买的鱼肉挂在后房檐墙上);买香火挑选要持久燃烧不折不断的,大香、小香都要些;鞭炮要响头多、响声大的,寓意一年的顺达昌盛红火。;买几挂小鞭、大鞭炮、二驴踢脚(双响)、呲花炮仗、“起火”(烟花)等;置办过年所需,蜡烛、烧纸、烟洒糖茶等各种吃用的物资用品。过年还喜欢添置一些新的碗筷,不管是盘子还是碗添置的数量都是双数的,特别是当年有新媳妇嫁入或者孩子出生更会在过年时添置餐具,寓意着“添丁”。

  泥塑玩具历史悠久。传说齐国孙膑与魏国的庞涓作战时,孙膑捏了很多泥人、泥马进行战法演练,后来打败了庞涓。从此泥人便传了下来,孙膑也被奉为泥塑的祖师爷。

  黄县泥塑玩具多,专门供儿童玩耍,人们称为“耍物”。有戏曲人物牛郎、山樵,有民间传说:老姜背老婆、货郎斗白蛇,有神话故事孙悟空、猪八戒四徒四人,有狮子、老虎、大鸡、小鸟。有能动会跑的,有能叫的,还有板不倒(不倒翁),泥老虎等。

  在古代,这种泥老虎是民间避邪之物,“用以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到了明朝时期,泥老虎逐渐衍变成为春节期间的一种玩具,是庙会上的畅销货。黄县泥塑玩具属传统民间工艺品,具有颜色艳丽,便于携带,具有浓郁的胶东乡土气息。

  年关临近,卖鞭炮的多了起来,鞭炮市发生意外,这时要说鞭炮“升了”,忌讳说鞭炮“炸了”或“响了”。民间说,炮仗市“升了”,明年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民俗中,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的说法。年前,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沒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小年家家拆洗被褥、床单、窗帘、衣服等,这些习俗也延续到现代。

  传说每到腊八之后,人间的神仙都会上天过年,此时没有神仙查看人间,有些事平时不能做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了。古时结婚彩礼需要准备的相当丰厚而结婚过程又非常繁琐,贫困家庭就会选在这时候给儿女办婚礼,以期少给些彩礼又能讯速地把婚礼办完,还不会被神仙指责。传统上选择腊月结婚的人家还是非常多,这种在腊月里举办简单婚礼的做法,人们统称为“乱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