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一个盛大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重大日子。不管离家多远,都往家里赶,归心似箭,回到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共庆新春佳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祖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民族风俗,而且有的差异很大。但我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祈求。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吃团圆饭、贴年红、挂灯茏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天还沒亮,就听到放鞭炮的声音,捞“圣饭”前放鞭炮,习俗由来以久。母亲也赶紫起来捞“圣饭”。捞“圣饭”是用淘过的小米,烧开锅后,打到盆里,用手蘸着凉水箍起来,放到碗里,形成鼓鼓的圆形,在上面按上红枣,插上三双红筷,分别摆放在家堂、财神、灶神、天地诸神神位前。千百年来,这便成了习俗。
除夕这天十分繁忙,家家把早已准备好的鸡鱼肉等做成熟菜。还要进行大扫除,要将院子、过道和街门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欢快的孩子们在街上、院子里放烟花鞭炮,仍摔炮,追逐嬉戏,年的味道淋漓尽致。
不同地方,不同风俗。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把水缸水打满,还有的把大锅也装满水;备足三日柴禾,柴禾多是豆秸、芝麻秸之类。民间有“芝床桔,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寓意着来年能够有更多的财气,日子过的更好,有一个好的收成。
黄县传统的习俗,建房时在院子南墙上建一个“天地窝”(一种神龛),供奉老天爷(俗称天地神)。除夕,父亲在“天地窝”周围用苇箔搭起“天地棚”,棚内放有小桌,桌上立着“天地之神位”,有的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全神之位”。旁边挂着一盏灯笼,灯茏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已,自已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神位前摆着香炉,时时香火不断,祭祀天地及各路真神。
黄县人为敬祀司家守护之神,在大门外内两侧建有神龛(窝),供祀门神使用。若门户众多者,各门都贴门神,但以大门为主。现在老街门楼两边墙上,还保留着这种神龛,过年上香,元宵节为门神点上萝卜灯或者胡萝小灯。
贴年红,即是贴门神、春联、 福字、春条、窗花、横批、年画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请门神,过年家家户户请门神,门神是古代司门之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两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始祖神茶、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并于门上悬挂苇索,供二神缚鬼喂虎之用。南朝梁人宗檩《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之为门神。”
天下第一门神泰叔宝(秦琼)和尉迟敬德(尉迟恭)。到了唐代,据说唐太宗在玄武门事变后夺得皇位,一天夜里忽然梦见李建成满脸血污找他索命。李世民吓得患了大病,从这以后,每到夜里,他的兄弟就会前来索命,李世民吓坏了。魏征就建议请秦琼和尉迟恭把守前后门驱鬼,果然灵验。但秦琼和尉迟恭身居要职,不能夜夜都来把守,于是就让画工把二人画下来,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关于这二人,有一副对联:昔为唐朝将,今作镇宅神。
忠义门神关羽和张飞。三国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桃园结义,流传千古。后来刘备成就帝业,二人功不可沒。关羽死后,被历代追封为名路神仙,建立宗庙,受到了极高的崇拜。关羽的忠义精神,已经成为华人的一种信仰。所以民间也以关羽张飞为门神,不仅驱邪,还能增加家人的忠义情怀。
魑魅魍魉“终结者”钟馗、魏征。清初张大复的《天下乐》载:“钟馗刚直忠勇,不信邪鬼”。钟馗,右手执笔,左手握剑,瞪目张口,怒发冲冠,是民间信仰中颇受欢迎的驱邪纳吉之神。道教则把钟馗当作镇恶逐鬼的判官。在佛家阴间冥府有四大判官: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阴律司。而魏征就是排在第一的赏善司判官,钟馗则为第二罚恶司判官。民间还有将钟馗作为门神贴于门首。民间把赵子龙和马超、“杨家将”和“岳家军”、“灶神”和财神、“和合”二仙、哼哈二将等都尊为门神。除此之外,在民间还有很多其他门神,大多以武将为主。
每当岁暮,家家把门神像请下,再贴上新请的门神,并烧香烧纸。门神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主孟昶,他在自已家门两边贴出对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五代春联出现,宋元始有发展,明清更加兴盛。如今春联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活跃节日文化生活的良好习俗。民间有一个神话的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被撕破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等。贴新春联,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春联纸都是大红的,红色能避邪,古时候用来镇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叫对联、对子、门对等)。贴春联、福字、窗染花和春条等,用的浆糊都是自已家做的,用黑面或者地瓜面打的(那时白面少不舍得用)。贴春联要按顺序先贴大门、中门、房门,寓意福进家门。贴春联最好时间是:腊月二十九日下午13点至15点、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春联有讲究:1、忌提前;2、忌延后;3、过年期间禁揭下;4、左右切勿贴错;5、切勿在旧春联上贴。
贴大门春联要分清上下联:1、按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2、按时间先后分:在前的为上联,在后的为下联。3、按事情发生因果关系分:事情发生前为上联,产生因果为下联。4、按空间范围分:一般小者在前,大者在后。贴春联面对大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因为古时候,文人书写是从右至左写,这种写法在春联上沿袭至今。现在有写春联横批,从左往右写,那么上联就应该贴左边,下联贴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贴反了就会让人家笑话沒文化。大门上的春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中的这两句诗,就是黄县(现龙口)人过年贴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春联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增添新年的气氛,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且每家每户能够通过春联来抒发美好的愿望和对来年美好的祝福,同时春联能够描绘出一个时代的背景,让我们深深感爱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息。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做成各种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我家西厢房牲畜栏上贴“六畜兴旺,东厢房石磨、堂房水缸上、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美好生话的祝愿。
有的将“福”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倒“福”的位置必须坐北朝南,意思是福到屋内,而且一家只能贴一个倒“福”,切不可多贴,更切忌随便乱贴。贴“福”字是个讲究的事儿,各种“福”字不能随便乱贴,该贴那儿的就得贴那儿,贴错了地方反倒把吉利搞得不吉利。
大门为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正贴,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大门“福”字倒着贴,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走了。贴福字应在除夕下午,太阳未落下之前,先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过年时,房门,院墙的春联、福贴相映,里外亮堂,象征吉祥富贵,如愿美好。
贴“春条”:在家里墙上贴“抬头见喜”,大门口对面墙上贴“出门见喜”;贴箱孑“衣锦千箱”,贴粮缸“年年有余”,贴水缸“川流不息”等。
中国民间讲究有神必贴,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对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还有对联多少年不变,如灶王爷两旁贴专门对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人间最美的祝福,最虔敬的心情,都在这红光闪耀的对联中。
贴窗染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中,比春联和门神的流传可能更加久远,窗染花贴在家里的窗户上,好看有寓意,各种花鸟鱼虫及十二生肖等。村里有好几家做窗染花的,我家里也有几十种用梨木刻的窗花印,盖到纸上,用笔描绘五颜六色,再涂上油防掉色,晾干再拿到集上去卖。
窗屏上花鸟鱼虫、张生戏莺莺、山水风景及戏曲故事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过门钱:又称过门笺、过道钱、挂千、挂笺、挂钱,形似镂空的锦旗。贴过门钱的历史由来已久,把它们挂在门楣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据说还可以避“穷神”。门楣中间并排挂有五个“过门钱”,有“福”“禄”“寿”“禧”等字,饰花边;两边各挂一个:“门吊钱”,寓意过门有钱。“过门钱”分红、绿、黄、蓝等颜色,迎风飘舞,和红春联、门神画交相辉映,格外喜庆。福旺运旺、年年有余、财源滚滚……
窗顶上挂一排纸剪的”过窗钱”,来辟邪、求吉利。红的绿的搭配起来,从外面透过白纸看,朦朦胧胧的,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如《喜鹊登枝》、《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鸳鸯戏水》、《五蝠(福)捧寿》、《三羊(阳)开泰》等等,花样繁多,样子喜庆,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千百年来深爱人们的喜爱。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凶避邪、祈福迎祥,后变成烘托新春佳节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年画丰富多彩,有《连年有余》,一个带红肚兜的胖小子骑在大红鲤鱼上,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照;《五子登科》、《五谷丰登》、《花开富贵》、《麒麟送子》、《梁山泊与祝英台》《岳云》等或山水、花鸟、人物画等。每年都添几张新画,过了正月十七或者二月二取下留着来年再挂。
挂年画用红高粱的长葶杆一劈两半,先把小号鞋钉摁扎在葶杆上,然后一个人拿着画站着附在墙上的合适位置,另一个人在远处看高低、歪正,定好后再把画抚平,再用葶杆压着画的下边缝钉在墙上,上下平整后,再将左右两边的边缝压好固定。画与画之间整体要协调,高低、间距也要一样。贴在墙上五彩缤纷的年画,顿时家里显得更加明亮起来,散发着淡淡的油墨和纸张的芳香,也多了一些文化氛围。
年画是我国的一个民间绘画艺术,早在尧舜时期,年画是被绘在木版上,也被称为木版年画。挂年画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春节活动,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挂年画的习俗。
照壁上挂风灯,门上插桃树枝。照壁灯,是用木条制做成方型,外面糊上白纸,用红纸粘红边,再画上喜鹊登梅、梅兰竹菊,有的贴上红“福”字等。斜挂在照壁上。里面插上蜡,晚上将蜡烛点燃,影影绰绰,照得满院生辉,给除夕夜平添了几分喜庆的情趣。
堂房正面挂有名人字画,左边墙上挂文武财神,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武财神:赵公明、关羽等;文财神:比干、范蠡、李诡祖等;右边墙上挂观音菩萨。将祖先的神主碑从雕刻精制的匣子内拿出,擦试干净,按辈份陈列在床上。供器有蜡台、香炉、香筒等,床,围上红色的床帷。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奶奶和妈妈下午忙着擀除夕面条,包初一饺子(当地人叫包馉)。奶奶擀的面条,可称为一绝,又细又长,好吃有筋道。饺子是“大白菜”调猪肉馅,味道鲜美!寓意:即有“百财”之意!也有的放些大海米、韭菜、猪肉馅,习称“三鲜饺”。这期间正值韭菜比肉鲜的季节,故人们讲究“多放韭菜少放肉”。饺子与“交子”谐音,既鼓又圆,既扁又长,代表天地方圆,长长远远,寓意“喜庆团圆和”和“吉祥如意”!人们对饺子也寄予了很多期望,为图吉利,在包饺子时,先找出钢镚(硬币,一分、貳分和五分),根据家庭人数多少,放制钱的数目因人而定,人口多者多放,小则小放,一般取五、六、九数不一,寓“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九九长顺”之意、6个大红枣,放在锅里煮沸,然后捞出放在碗里,6块水果糖、6个花生仁,再用刀切6块豆腐、年糕。将水饺包好放在簸箕里,摆成行,擀些宽面条,放在饺子上,意思是元宝用钱串子串起来(饺子形状像元宝),还要放些桃树枝驱邪避恶。饺子要多包些,除了全家吃的外,还要给出嫁的女儿初三“回娘家”吃。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奶奶讲:祖辈传下来过年上供的饺子,是用素馅饺子敬神的(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包素馅,过年包猪肉馅、三鲜馅上供),传说,神灵吃了这样的饺子,头脑更请醒;牛肉馅不能用,会认为对神灵不敬。上供饺子一般都是单数为主。
饺子原名“娇耳”,饺子馅主要分肉馅和素馅,用薄薄的饺子皮包裹各种美味的饺子馅,用水煮至晶莹剔透,蘸着作料,回味无穷。相传饺子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惦记着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恩情。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他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滿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傍晚去上坟,回来天已黑,故有“三十下黑儿滿街走”的说法。之后,将家堂、财神、灶神、天地诸神请回家,并且一一设供。“除夕夜里关财门”。接神之后,不再开门,不能泼水,寓意财不外流。
“一乡一俗,一湾一曲”。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在当地,从小时候就听母亲讲,除夕晚上不能洗脚,洗脚对祖宗大不敬;洗脚会洗掉自己的财气和运气,这些习俗也延续到今天。
撒马草,大年之夜,从大门口、庭院和每间屋子都撒上谷草,称做“撒马草”,马草是经过精心挑选之后用铡刀铡去根的谷秸,以备祖先骑马回家过年有喂马的草料。撒马草是接神的准备工作,从这以后一直到正月初三早晨送神之前,不能扫地。再点燃一捆谷草将院子和每个屋子照一照,称为“照庭”,希望一家年年前程光明。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炖白菜、吃手擀面条(现在年夜饭丰富多彩,花样不断翻新,是最丰盛的晚餐);吃饭前,要先在院子里放挂鞭炮,然后在天地窝供桌上,摆好供品和二碗面条,点上蜡烛,上三炷香(有钱人家要“烧长香”又称“烧高香”),烧纸,祭拜天地诸神(每次上香,都要到街门外左右神龛上三炷香)。然后祭祀祖先,在贡床摆上二碗面条,每个碗上面摆双筷子,点上蜡烛,上三炷香,烧纸钱,要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近地或者着地磕头,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除夕祭天地诸神、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祭天地诸神,感谢上苍一年来的风调雨顺,乞盼来年五谷丰登;叩拜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感谢祖宗保佑家人幸福安康,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大年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四世同堂共吃“团圆饭”。“喝什么地方的水,随什么地方的俗”。每个地方风俗不同,讲究也不同。当地习俗,除夕年夜饭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新的一年里福气不断、越过越顺、越过越旺。吃面条也有讲究,尽量不要咬断面条,这样祝福才能实现。此时此刻,全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一家人互敬互爱,共叙天伦之乐,这才是年夜饭的真味。团聚,是年夜饭永恒不变的主题。除夕晚上面条要多做些,让面条有剩余,剩余面条和汤留初二早晨吃,寓意年年有余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孝”文化一直在传承,而且被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装着“孝道”二字,感恩父母,跪拜先祖,这是每个“龙的传人”,每年都在做的事情。所以每个人还是应该懂得传承,懂得感恩,懂得思考这生命的来路和去向。先祖传下的规矩得遵守:家里吃饭有客人上桌,小孩不能上桌;吃饭长辈不动筷子,小辈不可先动;敬洒长辈颂祝福,平辈互敬道平安。上供的东西长辈和大人吃,小孩不能吃等等。
晚饭后,奶奶和母亲先到院子天地窝前,在供桌上摆放供品,供桌左右各摆放五个大饽饽,(其中五个枣饽饽),两块方糕及其它供品,供天地神明。
然后到家中床上摆供品,两边各五个大饽饽(每摞五个,其中一摞枣饽饽,下面放三个,上面一反一正两个),饽饽前面各摆一块插着红枣的年糕,太阳饼。在供品大饽饽前面摆有一碗圣饭,上面插有三双红筷,一对圣虫摆在圣饭前面,再里边是五盘水果、糕点祭品(称为“摆碗”,沒有鳞的鱼不能上供,驴肉、免肉、马肉等“杂乱肉”也不能上供)。奶奶和母亲还要把面蒸的鱼、圣(剩)虫、蒸饼、元宝等放到粮囤、面缸里、锅台和窗台上(称压窗台),以期它们来年带来吉祥。
挂灯茏,过年挂灯茏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茏则寓意团圆美滿,红灯茏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茏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茏,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踩气(踩祟岁),大年夜是一年当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夜晚。民间相传,有个叫祟的怪物,每逢过年这天黑夜,便出来散布祟气,令人染病。崇怕响声,于是人们就在院子里撒下芝麻秸,以踩碎发出的声音驱崇,古人称其为踩崇。
除夕年夜饭后,小孩手提小灯茏照明,在院子的芝麻秸上面跑来跑去,将其踩碎,“碎”与“岁”谐音,所以踩崇又称为踩碎、踩岁。寓意驱除鬼怪,远离魇祟,岁岁平安。老人讲,踩过崇的孩子不招病,个子长得高。全家人都去踩芝麻秸,在院子里踩来踩去,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又有“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愿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守岁,俗称熬年、熬五更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蜡烛燃起来,呼啦哗啦跳动的火苗映着祖宗神主碑,香烟袅袅,向先祖传达子孙安康和乐幸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守岁,炕上放着一个火盆,暖烘烘的,妈妈把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块和水果全都拿出来,全家人一边吃着一边闲聊着。我依偎在老奶奶怀里,听老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尽管夜已深,却沒有半点睡意,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愿景。对每个炎黄子孙来说,除夕是道靓丽的风景,是人生中最留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