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人民的头像

吴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1
分享

过年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月称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丰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中国人的“年”既神圣而又充滿欢乐。“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宗”,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相同的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

年兽,又名“年”,是中国民俗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最早出自清末民初的报刊文章《沪壖话旧录》,为天界一只被锁在石柱上的动物,由紫微星君看管。《金刚钻报*说过年》记载,年兽的外表像狮子与狗结合的白毛独角巨兽。《大今报*年关考》中称年兽有一身雪白的毛,所到之处出现白色足印。《铁报*年兽》中有载年兽体型庞大,头生独角《新民晚报*年的故事》之中则称年兽长着双头、四耳和八腿。《人民日报*过年的传说和风俗》言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挨村挨户残食人群。”

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每到新年之夜就会闯入村落吃人,人们管它们叫“年兽”。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到吃大活人,让人说“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之后人们发现“年兽”有三怕,即巨响、红色与火光,于是家家户户每年放爆竹、贴春联、点灯火用以吓跑“年兽”,这些习惯逐渐成为了过年习俗。

过年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鞭炮起源于爆竹,本意是驱鬼。《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人们使用火光和鞭炮成功地赶走了年兽,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传说财神爷在每年大年夜子时到人间体察民情,并为忠厚善良、德高望重的人们赐禄送福。

在这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新年来临放爆竹,既能驱鬼,又迎新的喜庆气氛。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无论是过年过节喜事庆典,还是结婚嫁娶、建房、开业、进学、升迁等,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今天人们燃放鞭炮,已无驱魔逐鬼之意,全是为了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增添欢乐气氛。

每到除夕之夜、春节零点时,中华大地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齐放鞭炮,百花齐放,万炮轰鸣。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欢乐庆团圆,成了华夏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初一三更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起鞭炮声,顿时满村鞭炮齐鸣,此起彼伏,整个村庄沉浸在烟花爆竹声中,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也是迎新、是开始、也是希望的美好愿望。

不同地域有不同风俗。我们五更起床,妈妈睡前告诉我们:“过年了,起来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能争吵,一吵就是年!”过年起来睁开眼不说话,先要到窗台上拿块糖吃,以后说话嘴吧甜(窗台、锅台上,除夕晚上妈妈放上蒸饼、面蒸的鱼和糖,叫压窗台、压锅台),起来先给父母亲、爷爷奶奶、老奶奶(曾祖母)拜年,问“过年好”!祝愿长辈们健康长寿,长命百岁。据说,小孩起床后,要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可以长得快。

初一早晨还有特殊话动,照虚耗,女主人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气统统赶出去。

压岁线,春节习俗之一。因“岁”与“祟”谐音,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压岁祈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是小孩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除夕晚上,给爷爷拜完年,爷爷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爷爷准备全是暂新票纸币,给贰毛钱或伍毛钱),接到爷爷给的“压岁钱”,特别高兴,赶紧装到布兜里,心里想又能买两挂小鞭了。现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妈妈早早起来,给曾祖母先把火盆火弄旺(平常烧木头的碳,取出来晾干,留着冬天和过年用),然后生火煮饺子。煮饺子烧火用的是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从“发纸”开始,全家人就不准说笑,要多说吉利话。如煮饺子若有“破”了的,不能说“破”了,而应说"挣”了;“完”了不能说“完”了,要说“好”了;若不小心打碎东西,大人也不会训斥,而是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等吉利话。所以民间就有了“大年五更死了个驴,不好也说好”的俗语。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

除夕夜父亲点上蜡烛,两只红蜡一左一右呼啦啦地燃烧着,红红火火,照得滿屋亮堂堂的,为除夕夜增添了不少神秘、庄重色彩。蜡烛要一直点到天亮,才能“止蜡”,“止蜡”其实就是把蜡烛熄灭,为图吉利,长辈不让说“熄灭”二字。除夕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据《龙口市志》第三十编民俗宗教*第四章岁时节令民俗*第一节农历节令介绍:年春节俗谓“过年”。过年由半夜之时开始,烧香、烧纸、燃放爆竹,名为“发纸”。“发纸”之后“,由家中男子敬神拜祖,然后先在自已家中晚辈给长辈拜年,然后由家长率领男孩,遍拜五服以内亲族人家,统称之为“拜年”。

初一早上开大门前先放一挂鞭炮,然后才能说话。“大年初一迎财神”。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上三炷香,烧纸、磕头;再祭祀列祖列宗,上三炷香,烧纸、磕头。这时村中从四面八方传来鞭炮声经久不息,一直到天大亮(“香”初一早晨点燃,要一直续上“香”,确保家中香火不断)。这些习俗,延续着悠悠岁月,至今不衰。

初一煮饺子时,放饺子的簸箕要留二个饺子,等初二包饺子时放一起,初三早上一起煮,意思“年年有余”。饺子煮好后要先盛到碗里敬天地、敬家堂、敬灶君。先放挂大鞭,各摆上二碗水饺上供,上三炷香,烧纸(俗称“发钱粮”或“发码子”),叩拜天地神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保佑全家平平安安;给列祖列宗临磕头!保佑子孙幸福安康!

我们和爷爷在院子里放鞭炮!奶奶在屋里喊:别放了,快回来给“老地老母”磕头,好吃饭。磕完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饭桌吃饺子,自古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初一的饺子要多吃,谁吃着带钱的饺子谁有福,要是第一碗的第一口吃到,那就更有福了。全家互相看谁能吃几个钱,谁吃到了包有钢镚的饺子,就预示着新年有财运,年糕是步步高升,枣和糖既是甜甜蜜蜜,也是好运囍事早来饭豆腐是福,意味着年年顺利、吉祥,有福气。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初一早晨的饺子,要给女儿留些初三日“回娘家吃。”

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经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在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白古以来代代相传。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全家人换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准备去拜年。父亲将“灯茏”里蜡烛点燃,“灯茏”是用粉红纸糊制,蜡烛一闪一闪的,显得十分好看喜庆,我们争着打“灯茏”。父亲领着我们先到前街中间偏西、街南家庙。家庙里收拾的干干净净,鸡、鱼、猪头以及水果等摆放整齐。家庙西墙宗谱已经请上,香炉里已经上了香,蜡烛已点燃,香筒位于蜡台外侧。老族长做在右边椅子上,拿着长长烟袋在吸烟。我们首先到宗谱前给先祖磕头,再给老族长磕头,问老爷爷“过年好”!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大年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父亲领着我们先到本家近支拜年,每到一家,进院先喊“过年好”!主人赶快出门迎着,互相说“过年好”!大人在前,进入屋中,朝家谱供桌前给祖宗叩首膜拜,后再拜长辈。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过年好”!给您磕头了。小孩在后头进不了屋,在院子里只喊不叩,主人赶紧拉起不让再磕头,让进里屋忙招待烟茶,女主人赶紧分给小孩每人两块糖,一把瓜子和花生果,走不多几户,小孩衣兜就全装满了糖果、瓜子等。有的家炕上放一张小桌,桌上摆有四个或者六个小凉菜,一瓶白酒一瓶果酒,非得让来拜年的人喝上一杯。“来来来,过年了,哈(喝)杯酒,吃糖”,“不哈了,不哈了,还有不少家得转转”,“耍(玩)一会儿吧”,“不耍了,不耍了”“天亮再来耍吧,咱哈一杯”,“好、好”。真有不哈上二杯不罢休的感觉。

走完本家近支又到村里亲朋好友家拜年。大街上拜年的队伍络绎不绝,长辈领着晚辈,由大人领头,每到一家进门先抱拳,道一声:“过年好,给您拜年!”家里主人们,用同样的祝福回报前来拜年的友邻。拜年,互相祝贺,分烟倒茶,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有时侯人太多了,前面还沒走,后面的又来了。孩子们的喧闹声和门外飘进来的鞭炮硝烟味,你来我往之间的问候更加烘托了“年味”的氛围,热闹,喜庆,祥和!街坊邻居间的这种串门式拜年,一直到天亮。

在过去的一年中,街坊邻里之间,难免有这样和那样的小摩擦,或因小孩之间的打架闹得大人之间的不快,即使有万千个“过不去”……都在大年初一“过年好,给您拜年!”的祝福声中烟消云散,化干戈为玉帛。

拜年,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现代拜年主要: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左邻右舍的街坊。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过年好,给您拜年”的祝福声,成了家乡过年的最強音、主旋律,时至今日,拜年的形势虽然有所改变,在农村,这种风俗依旧延续。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整条街被烟雾笼罩着。孩子们每到一家大门口,眼晴就紧盯着地面,抢拾着没有爆炸的鞭炮,用手摸,捏,用脚踩,判定哪些是没炸的、硬实的,攥在手心里(很危险,千万不要捡沒响的鞭炮),然后相互炫耀谁捡的数量多。将沒响的鞭炮,信长的点燃,看谁放的多谁的响;沒信的扒开将药粉倒出点燃,“哧”的一声,火花四溅,特刺激好玩。

大年初一看新媳妇,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家乡有看新媳妇的民间习俗。拜完年,看新媳妇。看谁家门前贴着红彤彤“喜”字的人家,说明是年前新娶的媳妇,就可以放心的进门去看新媳妇。新媳妇天不亮是不能下炕,这个风俗习惯叫着坐“炕”。不管辈分大小进来看新媳妇,都要热情接待,点烟、递糖、倒水,不亦乐呼。看到有人夸奖新媳妇长得漂亮,婆婆非常高兴,笑的合不拢嘴,赶紧给看新媳妇的人往嘴里塞糖吃。评论哪家新媳妇长的俊,哪家新媳妇穿戴好不好,哪家娶亲用的家什档次高,新媳妇陪嫁阔气不阔气……都是婶子、大娘们的热门话题。看新媳妇人越多越好,证明这家人缘好。过年看新媳妇是件喜悦的事,也是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给大年初一,增添了喜庆红火的气氛。

“本命年”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本命年的穿戴也有讲究,从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大年初一早晨,不论大人小孩均需系上红腰带、红背心、穿上红袜、红内裤等,俗称“扎红”。本命年要穿红色,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本命年是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人逢本命年对红颜色特别钟爱,自古以来红色就是我们的幸运色,本命年一整年都穿红色的内衣内裤,或者是带红色的吉祥物,红色的衣服就能够辟邪给自己祈福,能够平平安安。

本命年应注意:一、不宜结婚、定亲,否则有感情危机,其实根源在于本命年犯太岁诸事不宜的说法;二、谨慎投资理财、忌扩大投资;三、不宜跳槽、不宜自已创业;四、别人说话少插嘴、不要劝架;五、远离是非与喧哗的地方,小心飞来横祸。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风俗习惯,人去世了还有很多规矩要遵守。家里有人过世了,有孝在身,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能走亲访友拜年;要穿着朴素,不能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放鞭炮;三年不贴春联,不贴任何喜庆的福字和年画,统称不贴红。如果是高寿老人去世,被看做是喜丧,过年不仅可以贴春联,还要放鞭炮,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村村扭秧歌、跑早船、跑毛驴、舞龙灯、踩高跷、狮子舞、打花鼓……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踩高跷腿脚绑在带脚踏子的木棍上,化装成各种民间传说、神话、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八仙过海,白蛇传里白蛇、青蛇,西游记里唐僧、孙悟空、八戒、沙僧等,隨着吹打乐节奏,边走边演,十分热闹(当地称为“扮耍”)。

大江南北风俗不同,相同的却是对中华传统的传承。邻村碓徐家从正月初一日开始,白天晚上演古装大戏,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看戏的人山人海。看,吹糖人儿,“吹”出来的绝活不仅美味更甜蜜;以糖为素材绘画,不仅仅是味道,还有那些记忆里的幸福往事;捏面人,神采奕奕的齐天大圣,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各种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造型,都能用面塑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卖搬搬倒(不倒翁)、泥老虎,卖糖葫芦、糖球及名种小吃的随时可见(那时韩家洞村正月也经常在学校操场大戏台演戏,我村也请外村来演戏)。耍猴、耍把戏的,演了一场又一场,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名种民俗表演,特别热闹。

“万古同山川,八方异风俗”。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间过年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讲究。除夕之夜、正月初一,神秘色彩最浓,禁忌自然最多。1、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到初三早晨扫马草后才可以。这天扫地的话,会将家里财气和福气扫走,真要扫地的话,也要从外往里扫,意味着把福气和财运扫到家里面;2、笤帚、扫帚都要挂起来;3、贴窗花、春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否则来年日子会越过越糊涂;4、不能去倒垃圾,避免将家里的好运气带走;5、初一这天还不能动针钱和剪刀,因其过于锋利,这天本身是特别喜庆的日子,如果这天使用针线和剪刀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新一年的运势,也会招来一些不必要的口舌纠纷,影响心情,会像针刺一样的难受;5、在老一辈人眼中,水也被看作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要倒脏水,会让福流走(家家都备一个桶,倒脏水);也不能往外泼水,怕因此破财;6、大年初一干活,要忙活一辈子;7、吃东西也是有讲究的:忌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一年外出都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8、不吃咸菜,不吃苦味食物;9、忌恶声谩骂,大声呵斥、小孩哭闹,相传这种态度对神灵不敬;10、不能到水井挑水,以免惊动龙王,影响到来年的风调雨顺;1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要说“有了”等,总之是讨口彩;12、年夜饭必须要先祭祀神灵、祖先;13、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兔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14、除夕夜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及孤魂野鬼;15、除夕的饭菜要有剩余,忌一干二净,这是要新的一年衣食无忧,财运享通,多有结余;16、传统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己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出嫁的女儿正月初一不能“回娘家”,父母、家人包括自已都会十分的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很久、执行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特殊情况看父母不许带东西。初一这些风俗禁忌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

大年初一各种习俗和禁忌多。风水不是迷信,正确的利用易经风水化解命中难题,不必过于执着,其首要是讨吉利、得彩头,大家掌握了,一是注意,二是一旦破了忌,可以通过口彩来化解,免得落个春节不快乐,没有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好气氛。

正月初一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称“新春”“新岁”“岁旦”“过年”“过大年”等,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亲朋团圆、欢乐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