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人民的头像

吴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4
分享

闹年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俗语说:“不出正月都是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日,天天有节日,事事有渊源、有典故,好像这些日子在欢乐和听故事中度过。

“南吃大米北吃面”,名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正月初二早饭,吃除夕晚上剩的面条、喝面汤。象征着条条顺日子顺,取顺顺当当、连年丰收、吉庆有余的寓意。同时也表达了祈求家人健康长寿,事事顺心的美好愿望。

“姑舅亲,辈辈亲;姑表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姨表亲,亲一辈”,是指血缘关系。正月初二走亲戚,要先去姑姑家,出嫁的姐姐、妹妹家拜年,再去姨姨家和其他亲戚,一直持续到初十以后……大饽饽不只是食用,还是走亲戚串门的必需品,那时用包衭装一个光头饽饽一个枣饽饽,几个蒸鱼蒸饼走亲戚,亲戚家一般都不留的,而且还说:换换,尝尝俺家的。第二天、第三天……拿着这些东西继续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俗称“走动”。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巳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纯“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初二日下午,奶奶和妈妈开始包饺子,因为初三早晨“送年”,也要吃饺子,猪肉白菜馅。

正月初三日,是送年日,也称为“小年朝、“天庆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娘娘创选出了猪,因而初三就是猪日。民间谚语:“狗来贫,猪来富”,“肥猪拱门”。“猪日”有猪拱门,寓意有送上门来的财富,象征来年富有吉利。

“送年送的早,年年过得好”。早晨五更天就传来接连不断的鞭炮声,父亲也起来放鞭炮,母亲生火煮饺子。放的鞭炮越响越多,就预示着来年挣得越多,所以,讲究的人家都争着与邻居比谁家放得更多更响。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的习俗。初三早晨,要“发纸”(“发纸”后,女儿可以回娘家了),“发纸”越早越好,早发寓意“早发财”。上三烛香,烧纸叩拜,煮好饺子要上供。等上的香燃完,把家谱请下,把过年上供的大饽饽、年糕、糕点、果品等供品撤去,只剩下五个盘,这时“圣饭”就成为陪伴五个碗的主食,一直供到正月十五才撤去。过年的大饽饽、蒸鱼、蒸饼和太阳饼等,不能都吃了,得留些二月二吃的习俗。

“发纸”后,趁天还没亮,赶紧把这几天积攒的脏水和垃圾送出去,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寓意着脱贫致富,来年财气满滿。从这时起,以后生活用水及扫地垃圾可以随时倒掉。当地至今还延续这些风俗习惯。

正月初三,每家都到水井里桃水,直到水缸滿了为止。那时候,农村里挑水人挑着两端“吱呀吱呀”的水桶来往穿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出嫁的女儿初三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俗称“走丈人家”。黄县东西风俗各有不同,泳汶河以东地区忌外姓人踩马草,故外孙正月初三送神之后,方才与父母一起到姥姥家拜年;而河西刁崖、后隋家正月初二日外孙就给姥姥家去拜年。

初三日,夫婿同行,带着小孩“回娘家”。“回娘家”有很多讲究,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其中少不了鸡鸭鱼肉之类,正如民歌《回娘家》中唱的那样:“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再换上几样物品,叫“压着篓”。各地回娘家的习俗大同小异,却也各具特色。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给侄儿红包。“一个女婿半个儿”,称女婿为“贵客”。岳父母见女儿、女婿、外孙一大家子回来,喜的合不拢嘴。家宴菜肴十分丰盛,八盘八个碗,鸡鸭鱼肉样样全,全家围桌而坐,把家里最好的酒烫上,饮酒叙谈,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欢乐。女婿坐在大客的位置上也是全年唯一的一次可以享受“贵客”待遇的机会。“丈母娘疼女婿”,丈人家高规格招待,自然是为女儿增光,为女儿着想,全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中午女儿要吃初一的饺子,这是女儿的福气。意思是闺女永远是家人,每年的第一顿饭都有女儿的饭。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中国人有个习俗叫做迎长送短。长就是面条,短就是饺子,即“送客饺子迎客面”。晚饭要包饺子招待新女婿,水饺出锅,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称为圆年”,意思是过年的重头戏已结束了。已成年未结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

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禁食米饭,表示对谷子的敬畏,祝祭祈年,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月初八日也是谷的生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形形色色的特色风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

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愤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

正月初四,又称羊日,是传统民俗中迎接灶神回人间的日子。腊月二十三,负责在人间监察善恶的灶王爷上天述职。在完成述职后,灶王爷在大年初四时返回人间。传说灶王爷返回人间后便要清点户口,所以正月初四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以迎接灶神的到来。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奶奶说是元宝过生日),家家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民间有:“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财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财神爷是民间广受欢迎的掌管财富的神明,人们祭拜财神,希望祈祷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民间有“破五”的习俗,习称“破五节”,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国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破五”。传说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只得在初五这天再为她破费一次,放几个鞭炮,包一次饺子,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破五节”,要“赶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揑小人嘴”,“送穷”。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传说财神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俗称“五路神”,也叫“路头神”。清代顾禄《清嘉录》等书记载,每年正月初五,商家都要搞偏财神活动。这一天各商家五更早起,摆好香案,供奉三牲,点香燃烛。然后敞开大门,敲锣打鼓,鸣放鞭炮。龙口:称这天为“路头日”,初五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这天开张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马到成功。按照中国习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正月初六开张。正月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而且还要大放鞭炮,其盛况不亚于除夕,以示今年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有的人家在初六开张前,找一个“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妇人)来到各屋转一圈,嘴里说吉庆话,如“开张大吉、吉庆有余、事事平安,多赚银子多赚钱,金子银子赚一炕”等。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外祖父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外祖父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以后不会有其它不祥之事。

初六“送穷鬼”也是重要习俗,“送穷鬼”和初五的“赶五穷”多有相似。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代民间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在这一天要“送穷鬼”,是中国民间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而这种习俗,其实也只不过是古人想要警醒子孙后代,不要太过沉溺于节日的喜悦中,要收收心,准备新的一年的奋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