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人民的头像

吴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6
分享

元宵节

据汉东方朔《占书》说:正月初一时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的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收。

“一方水土养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正月十三日,家家户户都割萝卜灯,以此祭祖或祈福,期待日子过得亮堂红火。胶东民间有“割三不割四”的说法。灯有萝卜灯、胡萝卜灯、元宝灯、白菜灯(称百财灯、宝莲灯)等,把灯割好,不能捥眼,等十四日捥眼。母亲把做萝卜灯、胡萝卜灯的下脚料,做成吃面条的面菜。十三日下午要请出家谱,重新摆好供桌供列祖列宗。晚饭要上香,点燃蜡烛。

上灯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上灯”的风俗始于汉朝。萝卜灯、胡萝卜灯,十四日要捥眼,用大钢镚一头旋转挖个圆坑,奶奶说:眼捥小了,以后生出的小孩眼睛小,一定要把眼捥大。灯芯用谷穗上杆,用黄纸缠几圈,灌蜡油或者豆油。十四日晚上要上香、点燃蜡烛、上供、上灯,祖先牌位前放二盏灯,其它地方放一盏灯,灯要放在各个角落低处或地上。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不同地方不同习俗。正月十四日麦子过生日,在老黄县,麦子的生日有两个,一个正月十四,另一个是正月二十一。黄县人讲究吃麦穗包子,借以祈盼夏季麦子丰收。麦穗包子不能用烫面,也不能用冷面,必须用发面,一般人家以白菜、猪肉为馅,包好其形如同麦穗,故名麦穗包子。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自汉魏一直延续下来。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等传统民俗为主。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闹元宵,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活动,集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文艺形势为一体,用锣鼓伴奏,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扛阁、舞龙灯等传统民俗表演,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纯朴豪放,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踩高跷,历史悠久,在《列子一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秧歌队一般以村为单位组成,各村秧歌队相互串演,外村秧歌队进村,村里的主事人率本村人敲锣打鼓,放鞭放炮,出村迎接,场面红火,气氛热烈。

开灯(上灯)祈福在正月十四夜便“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元宵节下午,家里男丁要到逝去的亲人坟上上灯,要先用黄纸压坟头,把灯摆好点燃,燃香、烧纸,叩拜先祖。

元宵节夜晚,点燃蜡烛,上三炷香(元宵节从早上至晚上香不能灭)。水饺煮好摆上供,烧纸、磕头。然后全家人在一起吃饺子,共度元宵节。吃完饭后,在祖先神主碑前摆上萝卜灯,奶奶和母亲则拿着萝卜灯,分别在院子、厢房、面缸和水缸中照一照,今后金滿缸银满缸。元宵节家中萝卜灯要放在家中所有地方,祖先牌位前放一盏萝卜灯、一盏胡萝卜灯;水缸上放白菜灯,床上、桌上等其它地方各放一盏灯。这一习俗从古流传到至今。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这一习俗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节这天人们举烛张灯,结彩为红,故民间亦称其为“灯节”。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花灯,又称彩灯,灯笼,大都是吉祥灯:有金鱼灯,莲花灯,二戏珠龙灯、狮子绣球灯、鸳鸯戏水灯、富贵牡丹灯、麒麟送子灯、摇线聚宝灯、人物灯……夜幕降临,花灯齐放,可谓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娛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元宵节,民间都挂起彩灯,燃放焰火,有的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灯谜增添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放烟火。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这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花。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已生命及财产。每年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茏,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春”,焰火惊艳添福运。烟花把夜幕装扮得格外耀眼,花炮升腾五彩斑烂,看那千姿百态的烟花多美!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那些烟花:看红的似花,黄的如金,白的如雪,绿的如草;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巨龙腾飞。夜空焰火礼花腾空而起,流光溢彩,分外壮观。奇特的烟火,绚丽多彩,把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真是幅美丽漂亮的图画,正映红着我们幸福的过往和未来的希望。

元宵夜,人们纷纷拥向户外,观灯赏月,四处鞭炮不绝于耳,礼花漫天。孩子们互相盼比,看谁家“起火”打的高,谁家的“双响”响,寓意“起火”打的越高,有好日子过,步步高。元宵节是整个春节民间最隆重节日的又一高潮。热火朝天贺元宵,万家团圆福气绕,祥瑞扑面跟你跑,幸福日子更美好!

“噼噼、啪啪”声,点燃后能放出耀眼的五彩光,像梅花一一样的花朵,滴落下来一朵朵闪烁着火花的小金星。碱梅(又称土碱梅),是一根约四寸的火药线,手持没有装药的一端点燃。我村生产队每年冬天做土碱梅,女人和老人们在家擀碱梅筒、打成半成品盘;男人们切纸、烧麻杆炭、炒药、配药、装药、封口、打盘……赶集去卖,大小几十道工序。

元宵节小孩们在卧室、院内或大街上放碱梅,在卧室门拴上、炕墙上,一根根贴上,后逐一点着,噼里啪啦很好看,但烟太大,经常被大人制止。碱梅有土碱梅和洋碱梅之分,土碱梅外表有黑灰,脏、不卫生,放出的花是红光;洋碱梅外表花红六绿,好看、卫生,放出的花是白光。

元宵节夜晚家家户户、院内院外,无数烛光,构成了夜幕下独特的风景线。村里村外、田野处,月光下灯光闪闪,那是村里人送上的一盏盏祭祖的萝卜灯。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上元已过欲收灯”。正月十六日为“落灯”日。晚上吃面条,要给祖先上供。家谱和祖先牌位前放二盏灯,其它地方各放一盏灯,上灯要把灯放到家中各个地方高处。早、中、晚要上香,晚上点蜡烛。

民谚说:“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照原旧”。意思说过了十六日,民间开始收收心,要打算今年的营生。在过去历法计算上,以立春为界限,不立春不算新年的开始。正月十六,已立完春,十六正好是新年后第一个好日子。六这个数字自古比较吉祥,按照古代人对于汉字的读音,六念做|u,十六连在一起读就是食禄,就是有俸禄,有福气的意思。

“回娘家”,称回门,古时候又称“归宁”。十六日女儿携夫婿和孩子回娘家,中午岳父母招待大鱼大肉,特别丰盛。按照当地习俗,新女婿晚饭吃了饺子才能回家。民间风俗正月十六“回娘家”延续至今。

正月十七日早上,主人洗漱完毕,要先上三柱香,烧纸磕头,放一挂大鞭,待香燃完,请家谱、供桌牌位及供桌上一切用品。正月十七日又是“落灯日”,要把家里挂的彩灯摘下来,收藏好,意味着喜庆的元宵节已经结束,一切回归正轨,开启新生活。

十七日也是“人气日”,主的就是中年人的兴衰,而中年人正好是家里的顶梁柱,决定着家庭的兴衰,所以这天要格外讲究。中午吃面条,保平安,吃面条缠住岁月,祈福健康,为了新的一年可以更加顺利平安,面条是少不了的食物,还要吃年糕、凉菜等。

“正月十七日,是“人七日”,也是老鼠嫁妮儿”,是老鼠们的喜庆节日。这天又是“针刺日”,本日停止女红,是避开针刺的意思。这一天忌乱花钱、忌借钱物、忌远行,忌争吵,家和万事兴,总之,这些忌讳都是不吉刊的事,会影响一年的财运。十七日送虫子,送老鼠,送走一切争财之物,祈福新的一年一顺百顺,财源广进。

正月十七日有打“小人”的习俗,这天人们会用纸片剪成“小人”的样子,用脚踩或者用鞋拍打,然后撕碎或者烧掉,寓意新的一年不被“小人”缠绕,祈福诸事顺利,四季行好运。

正月二十日是天穿节,也叫补天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娘娘而设立的传统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俗节日中,补天节是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月二十日还是填仓节,人们这一天祭祀仓王爷,用来祈求来年的丰收。民间有大天仓和小仓天之说,所以人们在正月二十的时候,称之为小天仓;而正月二十五为大天仓。

正月二十一这天是小麦生日(小麦日、麦子节),“给吃不给吃,就看正月二十一”,“小麦成与枇,单看正月二十一”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风平浪静,预示着小麦会喜获丰收。如果阴雨绵绵,则预示着小麦会歉收。正月二十一还是黄县民间的庄稼会。麦子过生日这天,民间大多吃包子,面条等。古时候人们还要在院子里摆上供桌,供上面食,祈求有个好天气。

过大年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恭贺新春的一次隆重庆典,也是人们祭神祭祖、尊老尽孝、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最是令人心动、兴奋和温馨节日。过年给人们留下过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是我们与故乡与亲人共享的温馨记忆,是无法忘怀的乡愁,甜甜的乡愁。

年,让我始终难以忘却,儿时过年的情致和景象,难忘妈妈亲手调馅包出的饺子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年的味道,更是我终生铭记的味道!

年俗里是年味,真实纪录着时代变迁。而那最怀恋的还是儿时的那年味,是我一辈子珍藏的记忆。儿时的新年是那么鲜活生动,充滿了纯纯的年味,儿时的年,年味最浓、亲情最浓,年味不止是饭菜香,更是氛围浓,儿时的年味成了我最甜美的回忆……浓浓的年俗,古老的年俗,无论走多远,记忆中总忘不了那甜甜的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