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授讲《论语》心得时,连着布了七个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滔滔不绝之下,着实酣畅淋漓。同时也让人有点应接不暇。尤其咀嚼消化时,竟生出些许茫然与困惑。还是原文可靠,于仔细品读间,似乎觉得老夫子话里话外,都只在布一个心灵之道。唯有此道,才是通篇《论语》的纲与领,也是开启人生真谛的金钥匙。
心灵是人的内心世界;心灵之道,即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外部世界。而外部世界,不就是天地人吗?心灵在面对外部世界时,首先得面对自己。而面对两个世界的过程,便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孔子把人生分为少年、壮年和老年,具体概括成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此表述,明面上指年龄的不同阶段,实质却在描绘心灵升华的各种状态。
志于学的成长。人都要从孩童少年时期走过。幼小心灵天真稚嫩,单纯可爱;无猜无忌,表里如一;真假难辨,对错不分;天地世界,眼见才有。正所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从零开始,可塑性极强。就像一张洁净的白纸,既可绘出美丽的图画,也可涂下不堪的污点。所以,监护教育就成必须,上学读书即是主业。学生时代是全面系统逐渐升级的学习,能为整个人生打造出或高或低的不同基础,或宽或窄的不同平台,或远或近的不同前途。过去有科举制度,现在有各色大学。过去是秀才举人状元郎,现在是学士硕士博士后。当然,“志于学”绝不止此。“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某种意义上比上学读书更为重要。《论语》特别强调思与精。学而不思,等于没学,不会有长进提升;懂而不精,什么真本事也没得,这样的人又有何用?
而立的自信。人要挺起腰板站起来,必须有足够的自信。艺高人胆大,本领便是自信的有力支撑。十多年寒窗苦读,幼小心灵在知识熏陶、阳光哺育和雨露滋润下,风一般地茁壮成长。此时的心灵,胸有成竹,踌躇满志;朝气蓬勃,敢想敢为;人生憧憬,一片光明。心灵指向即行动方向。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最少保守思想。这时,一般都在社会中占到一个位置,在创业中淘得第一桶金,在交往中拥有许多朋友,在婚恋中找到另外一半。当然,心灵刚从幼稚中脱颖而出,明显的对错分得清,隐晦的好坏难辨认。仅凭一腔热血,难免会有挫折、失败与麻烦。诸如上司不认可、血本无归、朋友背弃、夫妻反目等等。但这些在年轻气盛者眼里,又算得了什么?赢得起便输得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行;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勇气。年轻乃最大的优势。
不惑的笃定。心灵到不惑之时,已经非常笃定。能做到高瞻远瞩,沉着冷静;由表及里,透彻本质;意志坚定,不骄不躁。此时此刻的节点,人生已经有了不短的过去,还会迎来漫长的未来。过去或辉煌成功或平淡失败,都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而未来很可能顺利艰难并存,机遇陷阱同在。但充满希冀却是无疑的。阅历宝贵,乃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愿景美好,是勇敢前行的不竭动力。这时,再看那山那水那大千世界,便能洞晓出许多异样来。比如,在向君子看齐的同时,还要识破揭露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样才能扶正怯邪,净化社会风气。还有朋友。不要祈求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但却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朋友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否则,将会大失所望的。
知天命的清明。随着阅历增加,心灵自然又上一个台阶,越来越清明淡定。宇宙无限规律无穷,探索破解永无完结。唯有顺其自然,才是沧桑正道。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认识规律顺其自然。人们经常把顺其自然挂在嘴边的。只可惜不少人却理解歪了,肤浅地让其充当起无所作为的挡箭牌。而其伟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理想从空想中解救出来,纳入自然法则的轨道,并逐步得以实现。老夫子对理想的认知,非常明智透彻,十分注重实现理想的起点。即以自身人格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目标。看似胸无大志,却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原理。从中也可看出,要想顺其自然,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欲望进行筛选。凡有悖自然法则的,必须忍痛割爱决然抛弃。否则,知天命便徒有虚名了。
耳顺的包容。再上一层楼,视野骤然开阔。此时的心灵,竟修成一尊憨态可掬的弥勒佛。无论冬寒夏酷还是春华秋实,无论雷雨交加还是风和日丽,无论冷嘲热讽还是虚心请教,无论歌功颂德还是批评诽谤,全都笑脸相迎欣然接受。这种海纳百川地载万物的宽广胸怀,好坏无别笑纳万象的难得糊涂,乃大智若愚之境界。修炼不足的凡夫俗子,肯定做不到,也不会理解。还接着君子的话题说。世人都推崇君子,但君子并不占大多数。连孔圣人自己都觉得够不到君子的标准。小人同样也不占大多数。真正的大多数,是中间状态的芸芸众生。中间状态会左右摇摆,既可能向君子看齐,也可能与小人为伍。包括君子与小人,也可能互相转化的。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不一视同仁呢?人生百态,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好的环境能使坏人悔过自新成为好人,坏的环境也可让好人生出恶念变成坏人。这大概才是弥勒佛憨态可掬的苦心吧。
从心所欲的潇洒。当心灵站在金字塔顶端时,已经多次飞跃,由必然王国来到了自由王国。天下万象尽收眼底,内在规律一目了然。此时,再看那山那水那万千世界,虽然饱经沧桑频繁变化,但山水依然万物尤茂;人类生息繁衍,也更加的聪明智慧。此时的心灵,可谓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欲望与自然法则也完全重叠起来。再怎么从心所欲,也不会与规律、道德、法律有悖。面对如此美妙的时刻,不三呼万岁,更待何时。
思考至此,愈发觉得心灵之道乃《论语》的精髓与灵魂。站在当今世界,回望几千年前老先生对人生阶段的划分,早就充满了变数。有人过了不惑之年,却还在盲目行事横冲直闯;而有人未到而立之时,竟能把握趋势从容处世。有人年富力强时,就心胸开阔潇洒自如;有人年过半百了,仍旧稀里糊涂懵懵懂懂。由此也充分说明,唯有心灵之道,才是老先生对人生的苦心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