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距离乌鲁木齐市只有17公里的乌拉泊古城观礼台上,古城内的全貌尽收眼底。高高低低起伏的土坑,还有城内东北角明显是内城的低矮城墙。
抬头望去,巍峨的天山耸立在不远处,近处是清水荡漾的乌拉泊水库。脑海里还在回味着这片宁静,耳边却传来呼呼的风声,让人瞬间蒙上了一层历史的苍桑感。
一阵紧似一阵的风声,一声高,一声低,让我不敢再看眼前的乌拉泊古城。
早在1957年,乌拉泊古城就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它却像藏在深阁中的美女,在距离乌鲁木齐市如此近的的地方,深藏不露,却又流传着名声很响的传说。
有说,这里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辉煌唐朝的轮台城。贞观14年,也就是公元640年,唐朝设置轮台县,属庭州的四县之一。公元702年,轮台升格为轮台州都督府。繁盛时,轮台城有5000到10000名重兵把守,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军事要塞。轮台城还是检验与更换过往使者商旅的“度牒”、“过所”。用今天的话说,它是唐朝办理出国护照与通行证的重镇。
有说,这里就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居住过的地方。他的许多著名的诗篇,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首秋轮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还有说,这里就是唐朝设定的收税城……
种种传说,因为历史的流失,如耳边的风声,吹来吹去,吹得当下的我们都搞不清楚事实了。但眼前的古城,依然就这样挺立着。虽说残破了,被狂风吹拂了1300多年,依然挺立着自己的身躯,仿佛就是想把自己曾经的辉煌历史告诉我们一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乌鲁木齐市志》上有对乌拉泊古城的详细记载:古城颇具规模,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墙夯筑,残高2—7米,基厚10米,顶厚3米。从夯土厚高、夯土土层及衬木排列密度看,城墙并非一次筑成,下部为唐代基础,上部经宋、元多次修补。
新疆是有名的大风之地。春天的沙尘暴,夏天的干热风,秋天的狂风暴雨,最可怕的是冬天的白毛风。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大风,刮得人闻风心惊,心存恐惧。而位于乌鲁木齐市近郊的乌拉泊,因为南部就是天山,东西北三方全是开阔之地,从南山吹下来的风,自然就愈加频繁,也就有了“中国风谷”之称。
与风搏斗了1300多年,乌拉泊古城曾见证过当年城下来来往往的人,见证过当年城里城外发生过的一切,更见证过当年的辉煌与灿烂。那时的乌拉泊也常常刮风吗?我想一定也在刮风,但不知道风刮得是大还是小。风中一定经常传来城墙下传来紧一阵慢一阵的驼铃声,传来守卫者每天清晨与夜晚开城与关城的吱吱声,一位专门研究自然环境变化的专家曾说过,这片土地几千年来就没怎么变过,地形地貌还是如当年一样,只是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变了。
人变了,风却没有丝毫改变。古城也在风的吹拂下,日渐苍桑。在风的吹拂中,我似乎听到了有人在吟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岑参所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最著名的一段。
听着这些诗句,抬头望向天山,大山无语,夏日的天山顶部仍然是白雪皑皑,却没了冬日积雪深厚的景色。可风声,依然在耳边呼呼作响,仿佛如岑参当年感悟到的心情一样,凝望着站在乌拉泊古城外的远眺者。
再听,风中又传来诗句:烽燧全消大漠清,弓刀闲挂只春耕。瓜期五载如弹指,谁怯轮台万里行。
这是遣戍到乌鲁木齐的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里写下的诗句。
还有:轮台白色露塞云收,台涌冰轮豁远眸。
这是清末流放到乌鲁木齐的曹麟开写下的诗句。
不知道这些历史上留下众多著名诗篇的诗人们,当年是不是在乌拉泊古城吹过的风中获得了灵感,从而诗兴大发。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他们都曾被吹来的风拂过面颊,都曾在古城墙上远眺过遥远的东方,都曾在“雪满天山路”中艰难地跋涉。
就以出生于声名显赫官宦之家的岑参为例,他也曾是一位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30岁那年他才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被授予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右内率府曹参军。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他两次出塞,跟随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奔波千里之外。奇特的边塞风光,异于家乡的风声大雪,让岑参创作出迥异于他人的诗歌,得到杜甫“岑参兄弟皆好奇”的赞誉。
安史之乱的暴发,让已经40岁的岑参日日牵挂着国家的命运。他是不是居住在乌拉泊古城,我们不知道,但他一定来过乌拉泊古城。他一定长久地站在古城的东城门上,在烈如狂燥的风声中深情地遥望着东方,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为国报效的志愿。他也曾多次站在轻柔如水的风中,心中却五味杂陈,焦急地等待着远方的消息。但传到他耳中的,只是紧一阵、慢一阵的风声。
乌拉泊的风,让一代又一代将士和文人,将这片土地曾经的荣耀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站在乌拉泊古城的城墙边,耳边的风声里,再也听不到昔日的驼铃声了,却又一次传来岑参所写《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里最著名的诗名:君不见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乌拉泊的风啊,就这样刮了一年又一年。而近旁的乌鲁木齐市,也在这名诗人和后来者的注视下,拥有了1300多年辉煌的历史,一部证明了乌鲁木齐在丝绸之路中的商业文化交流史,证明了早在1300年前,中央政府就在乌拉泊古城驻军屯守,守护着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乌拉泊的风声让我不禁感叹。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无论何时何地,心中都要有一颗报国之心。这可能就是岑参当年远离故土,天天冒着大风,站在古城东门,远眺东方,提笔定下众多感人诗篇的内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