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事成的头像

万事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09
分享

陕甘小镇:窑坪

我这里说的“窑坪”是一个有古老历史的商贸小集镇,它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它古时是陕、甘、川三省交汇处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川陕入甘第一村,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物资贸易交流基地,曾经商贾云集,骡马成群,繁华一时!

现在的窑坪,它是甘肃省康县大南峪乡的一个行政村,还是一个物资交易大集镇,它依旧延续着古老窑坪集镇旧制:逢集,逢“一、四、七”!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二十一、二十四和二十七,共计九个逢集日。当地人把“逢集”叫做“逢场”;把“赶集”叫做“赶场”!

这个“一、四、七”!的窑坪逢集日,相传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至今依旧长盛不衰,凡是“逢集日”,窑坪依旧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窑坪当地人并不多,而外地迁入户较多,据《康县县志》记载:大南峪乡窑坪村有六十八户人家是从湖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陆续迁入的!当地传言:窑坪集镇大致形成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为窑坪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力地助推了窑坪集镇的发展和繁荣!

古时,交通不便,陆运靠骡马,水运靠木船、木排。窑坪作为水陆交通要道,川陕客商常常经过窑坪前去兰州进行生意买卖;而甘肃客商需要通过窑坪再去陕西、四川和湖北等地,他们都需要在窑坪进行短暂的休息,补充给养,养精蓄锐,为接下来的远行贮备力量!这样,窑坪的人就多起来了,大量的来往客商在此逗留、住宿,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还要喂养骡马牲口等等,这样,自然而然需求产生了,消费产生了,物资交易也产生了!有需求,就要有服务,而一些富有远见、头脑灵活的人立即发现了这个商机,便在此做起了餐饮、住宿、骡马店、杂货店等生意,在为过往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自己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这完全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呀!这些南来北往的客商促进了窑坪集镇的初步形成,而络绎不绝的商队则是促进了窑坪集镇的发展和繁荣!

四十里的窑坪河,水量充足,清澈碧绿,沿着连绵不断、起伏不定的群山峻岭,蜿蜒流淌,养育着两岸成千上万勤劳、淳朴的人们!过往客商在窑坪河流域行走,需要不断地爬山涉水!当地流传谚语:“四十里的窑坪河,七十二道鞋不干!”由此可见当年客商生活也是挺不容易的!来往客商,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已人困马乏,身心疲惫,此时此刻,刚好遇到窑坪小镇,发现这里犹如世外桃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最重要的是“吃、住、玩”等设施齐全,确实是个不错的歇息地,顿时,心情大悦:立即决定在这里逗留几日,歇歇脚,烤烤湿透的鞋袜衣裤,吃点特色美食,看两场戏,喝点当地酿造的苞谷高粱酒,谝谝闲传,让疲劳的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整,恢复好精力,补充好给养,然后再次整装远行!

古窑坪集镇的街面商铺,基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小青瓦盖顶,黄土夯墙,厚实的木板装修门面。前面商铺做生意,后面房屋住人。街道上铺设的则是当地山上开采的青石板,这些青石板往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厚薄不等,但是经过匠人一双巧手的精心铺设,青石板街面不仅平整结实,还古朴迷人,历经百年,却依旧如故,充满了悠悠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不由自主感叹窑坪集镇昔日的繁华、昌盛!

窑坪廊桥是古窑坪集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窑坪集镇最繁华的地段。窑坪廊桥横跨在贺家沟河面上,桥长十二米左右,跨度七八米,桥宽约六米,高约五米,桥面是用厚实、轻便的木板铺设而成,桥的两边安装有木制安全护栏,护栏边安放固定的木制长椅。廊桥四个角落树立着四个水桶粗的木制立柱,桥顶架设檩条、椽子,铺盖的依旧是小青瓦。整个廊桥,设计科学合理,建造结实、精美,矗立河面百年,模样依旧如故,让人赞叹不已!

任何时候,修桥的首要目的就是方便人们的通行,其次才是通商,或者其它用途,窑坪廊桥也不列外!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的贺家沟河,原来不仅水量大,而且水流窜急,尤其是雨季,常常是波涛滚滚,让人望而生畏,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修建窑坪廊桥,首先是解决了河流两岸人们的交通出行问题。其次,修建廊桥,彻底打通了陕甘两省的通商道路,进一步促进了窑坪集镇的发展和繁荣。与此同时,那古色古香的窑坪廊桥,也成了窑坪古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增添了窑坪古街的历史韵味!

小时候,我们常常去窑坪赶场,从家里到窑坪仅二三里地,一根烟的功夫就到了!而我们家居住的那个小山村由陕西省管辖,窑坪则属于甘肃省,我们村与窑坪交界相邻,交往频繁而密切,两地不仅通商,还通婚,真是亲戚连亲戚、邻居联邻居。我们去窑坪赶个场,便会骄傲地说:“我去甘肃省了”!而窑坪的人来我们村里走个亲戚,或者办个啥事,回家后,同样会得意地说:“哎吆!今天一不留神又出了趟省!”当然了,这只是笑谈,但是也说明了两地关系的密切!

记忆中,窑坪的集镇确实繁华,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到“逢集日”,四乡八邻的乡亲们就去窑坪赶场,或购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或出售自家生产的瓜果素菜、小麦大豆等等。窑坪集镇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四面八方前来赶场的人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集镇上有供销社、粮站、邮局、旅店,小饭馆,裁缝店、铁匠铺,杂货店,家畜家禽交易场等等,更多的则是没有店铺的小摊子:卖菜的,卖衣服鞋袜布料的,卖猪仔鸡鸭鹅农副产品的,卖农具杂货的,修鞋的,磨刀的,耍把戏的等等。比如,卖饭的,大多数仅有一个简易铁桶制作的铁锅灶,一张低矮的小方桌,四五个小板凳。虽然设备简陋,但经摆摊女人的一番巧手操作,那刚刚出锅的饭菜却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毫不犹豫地坐在简陋的饭桌前,大快朵颐,瞬间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管独自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

记忆中,窑坪廊桥中间部分供来往行人通过,而桥面两侧则由小商贩摆摊做生意,廊桥上有小饭摊、小酒摊,在廊桥上摆摊做生意最大的好处是:雨天可以避雨,晴天可以躲太阳,相比其它露天摊位,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因此,廊桥上摊主的生意格外好,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廊桥上小饭摊卖的有小麦面面皮、凉面、荞面凉粉、麻糖(就是麻花)、洋芋夹夹、韭菜盒子,油饼,烧饼等等。而小酒摊主要售卖农户自家酿造的苞谷高粱就,当地俗称:“土茅台”!这酒绝对正宗,度数高:五十多度,香味浓:芳香扑鼻,最重要的一点:不会掺假,按“两”售卖,即一两酒多少钱!价格实惠,深受人们喜爱!赶场的人往往还没有走到小酒摊上,那芳香诱人的酒香早已倾入心脾!

每到“一、四、七的逢集日”,常常天还没有大亮,前往窑坪赶集的人就出发了:背背篓的,挑扁担的,胳膊腕挎竹筐竹篮的,打空手走路的,骑“二八大杠”自行车的,拉架子车的,还有开拖拉机的,络绎不绝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窑坪。随着时间流逝,赶集的人越来越多,街道上人头攒动,摆摊人更是高声叫卖,尤其是窑坪廊桥上,更是人山人海:人挤着人,肩挨着人,蜗牛似的往前移动,廊桥上做生意的摊主,一边手脚不停地在摊位上忙碌,一边热情地招呼来往的人群。

“他伯伯,快来吃面皮子,我今天早晨刚刚蒸的,小麦面洗了面筋的,又香又劲道,来一碗吧!”

“好!那就来个大碗,我好好解解馋!”

“好嘞!”摊主手脚干净利落,三下二除一,一大碗白花花、亮晶晶的面皮子端上小方桌,有韧劲十足的面筋,有绿油油的菠菜,白生生的洋芋丝丝,还有嫩嫩的黄豆芽,再浇上红艳艳、香喷喷的红油辣椒,当地酿造的土醋,蒜泥和葱姜水,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皮展现在顾客面前,接着就听见客人“哧溜溜,哧溜溜”大口吸食面皮的声音!

“王大爷,来碗煮麻糖吧,昨天晚上炸的麻糖,喷香的大骨头高汤,配上鲜嫩的豆腐,煮出来的麻糖口感劲道,营养全面,可带劲了!”黑色的铁锅下,干燥的青冈木柴火扯着红艳艳的火光,在锅底盘旋着;乌黑明亮的铁锅中,那金灿灿、油噜噜的大麻糖、白嫩嫩的豆腐、绿油油的菠菜在乳白色的高汤里上下翻滚,那浓浓的饭香味直扑过往行人的口鼻,让行人不由自主站住了身子!

“好!那你给我煮软和些,我的牙口不好!”

“好嘞!保证给你煮的软软的,让你吃的舒舒服服!”

“哎!柱子他爸,快过来!快过来!尝尝我的酒,可香了!我前两天刚烤的(当地人习惯把“酿酒”称作“烤酒”)!”

“行,那就喝二两!”然后就一屁股坐在小酒摊上。

……

当然了,最热闹的地方依旧是廊桥上的小酒摊,从早到晚几乎都坐满了人,长年累月在黄土地里辛苦劳作的庄稼人,利用这难得的赶场机会,办完事,三五个亲戚朋友围坐在小酒摊上,喝点小酒,谝谝闲传,放松放松那疲惫的身体,感觉非常惬意!大家心里高兴,相互劝酒,解开衣扣,挽起袖子,高声划拳:“好拳好,一点点,四季发财,五魁首,六六大顺,七个巧,八马跑……”

直到集市散尽,天色黑暗,满脸鲜红、犹如关公似的汉子才相互搀扶,东倒西歪地离开小酒摊,一会儿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高声说话,一会儿又佝偻着身子,蹲在地上弯腰伸长脖子“哇哇哇”地呕吐,直到肠胃里的食物吐完,酒醉加上饥饿,早已头昏眼花,双腿发软,好在喂饱了身后跟随的一群流浪狗,也算不错!

小时候,我常常跟随父母亲去窑坪赶场,童年的我,年幼无知,只觉得赶场很好玩,像只小兔子,一路上奔奔跳跳,很快乐;到集市后,琳琅满目的商品货物让我目不暇接,晕头转向,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东南西北”,但是我依旧乐此不彼,还是不停地四处乱逛,感觉自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燕子,好快活!当然了,对我而言,赶场时,我不仅玩的快乐,也吃的满足:尤其是可以吃到那香喷喷的大骨头汤煮麻糖、面筋面皮和香酥可口的大油饼!特别解馋!特别舒服!去窑坪赶场简直就是我童年时期的“美好节日”!

少年不知父母苦,知晓已是非少年!去窑坪赶场,我只顾自己高兴,却不知父母亲的辛苦。父母亲去窑坪赶场,总是有许多事情要干:或者将家里出产的瓜果素菜、喂养的鸡鸭鹅鸡蛋鸭蛋等拿到集市上出售,以换取我们上学的学费和家里的油盐酱醋钱;或者去集市上仔细购买几头小猪仔,一群小鸡小鸭,带回家精心饲养,长大后出售,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

记忆中,每到“逢集日”,母亲总是天不见亮就背着一大背篓蔬菜去窑坪赶场(这些蔬菜都是头天晚上准备好的),去迟了就找不到摊位!那上百斤的背篓,压弯了母亲佝偻的身体,一路上,要走几段上坡路,还要趟水过河。好多次,走在母亲前面的我,都十分清晰地听的母亲上坡时那气喘如牛的喘气声。而过河,对母亲而言,更是艰难异常,清晨的河水,即使在夏季也冰冷透骨,更不要说春秋两季过河了,河底有各种各样的石头;光滑的鹅卵石,尖利的刀片石,还有松软的沙子,很不好走,即使在最开阔的浅水区域过河,河水也会没过母亲的膝盖,母亲身材矮小廋弱,又晕水,背着沉重的背篓过河,根本不敢看河面,一看就晕,只得抬头远望河对岸,双手拄着一根结实的木棍,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慢慢地向河对岸移动……

窑坪集市上卖菜的摊位很多,尤其是丰收季节,瓜果蔬菜几乎压断市场,很不好卖,母亲常常是天不亮出门,急匆匆地赶往窑坪,直到天黑尽了,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即使这样,有时候菜还是卖不完……

窑坪最热闹、最繁华的“逢集日”在年末的腊月,尤其是腊月的最后三个“逢集日”,即:腊月二十一、二十四和二十七,这时候,因为临近过年,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也闲下来了,在外工作的,做生意的也都回家过年了。年底的这几个“逢集日”,是开店、摆摊生意人的“丰收节”,生意红红火火,好的出奇!这样的日子,也是人们一年中难得的休息和赶热闹的时节,即使平时最为节俭的人,这时候,也出奇地开心、大方:理个头发,刮个胡子,吃几次美食,喝点小酒,来一次年货大采购!总之,这样的日子,有事没事,大人小孩都喜欢去窑坪赶场,逛一逛!约上亲朋好友,三五成群的,从街东头逛到街西头,又从街西头逛到街东头,或者置购对联、年画、鞭炮、香蜡纸、鱼粉条等年货(鸡鸭鹅、猪肉蔬菜自家出产,不用买),或者,啥也不干,纯粹是为了热闹、开心而闲逛,逛累了,就坐在小酒摊上喝点小酒,吃点特色美食,谝谝闲,吹吹牛,酣畅淋漓,只图个高兴和热闹,乡亲们是打心底喜欢这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古老窑坪!

记忆中,那碧波荡漾的窑坪河就是我童年、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烈日炎炎的夏季,窑坪河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或者自由自在地在清澈的潭水游泳、嬉戏,或者沿着河流,用自制的鱼竿专心致志地钓鱼,完全忘记那几乎可以把人烤出油的暴烈的太阳!

大多数到日子,窑坪河那悠悠流淌的的河水依旧是那么清澈、那么碧绿,它犹如一个文静、温柔的美少女,日日夜夜,不慌不忙、静静地流淌,惹人喜爱!但是每当河水流经陡峭、狭窄的河道之处,却是另外一番风景:白浪翻滚,浪花四溅,如雷霆轰鸣,让人心惊胆战!可是一转身,在山势的转弯低洼处,河水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充足的河水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接一个的深潭,这些深潭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是潭水却出奇地一致:清澈、碧绿,潭面犹如镜子:平静而明亮!那一个又一个的绿潭,犹如一块块巨大的天然翡翠,镶嵌在秦岭的群山峻岭间,美的让人炫目!

夏季的窑坪河,水流丰盈而充足,晴朗的日子里,火红的太阳向大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阳光照耀在那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金光闪闪,清澈的河水里,一群又一群的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有:鲤鱼、鲫鱼、草鱼、白条子、黄纳丁、桃花板等等。这些鱼儿中,长的最漂亮、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桃花板,此鱼全身红蓝黑相间,以红色基调为主,色彩鲜艳,犹如盛开的桃花,故当地人给它命名:“桃花板”!大人娃娃都喜欢这种鱼:大人认为吉祥,小孩子觉得好看、好玩!捕捉到“桃花板”的小孩子,几乎舍不得去吃它,而是把它当做“金鱼”来饲养、观赏、玩耍!“桃花板”鱼太美艳了!真的,至今,我依旧十分怀念窑坪河里那鲜艳、美丽的“桃花板”鱼!

新时代,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窑坪也成为一个极具现代化色彩的集镇:一排排整齐优美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高大、宽敞的街铺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宽阔、平整的水泥街道上,依旧人头攒动;乌黑油亮的柏油道路上崭新的骑车、摩托车来来往往……

岁月的流逝无法阻挡我对窑坪的思念和回忆:我依旧十分怀念那碧波荡漾的窑坪河;怀念那木制门面商铺、青石板街面的窑坪古街!那古色古香、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窑坪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