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30
分享

游山访古

上周日,我带着儿子跟友人一起去游山。当时,我对山兴趣不大,见多了,主要想让儿子开开眼界。

越野车速度真快,可在车里没啥感觉,不大一会儿,便从平原飞到丘陵山脉。

路过一个村子,丘陵纵横,高大的古寨墙映入眼帘,借天然地势,如同黄泥筑成,夯实坚固,势不可挡。一座破庙擦身而过。“停车!回头!”

车停路边,我们都下车透口气。一对老农在莱园忙碌,朋友上前询问,仿佛记者在采访,

“老乡,这是什么地方?”

“海沟寨。”

“这是什么庙?”

“关帝庙。清朝时建的,几百年了。”

老农停下手中的活,面带笑容,热情介绍,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仿佛在向人展示自己珍藏多年的宝物。

一间青砖瓦房,低矮昏暗,没有围墙,房门始终开放着,立在黄土坡上,方便所有路过的人祭拜。旁边又新建了一个稍大的寺院,大门紧闭。观赏拍照一番,继续上车赶路。

黄土坡越来越高,越来越长,土坡成了土山。目标锁定织机洞遗址,辗转往返终于来到洞下。拾级而上,在高高的土石混和的山腰上,一个天然大洞映入眼帘,形似一个没有门窗的大窑洞。此洞为自然形成,整体呈开放性石厦状,分为两层,口宽13一16米,原洞深40米,现存约22米,面积约600平方米,感觉非常宽阔,面前是开阔的平原,种满了庄稼,又像个大牧场,练兵场。洞下有个深坑,可能是取水的地方,真是个适宜生活的好地方。据考古研究,此洞属旧石器中晚期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继北京周口店之后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最重大发现,有“中国第二洞”之称。想不到上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围树林茂密,路边长满了蒲公英。朋友如获至宝,惋惜不巳,后悔没带工具,要不然挖些回去泡水喝。要知道,这里脚踩遍地的蒲公英,在我们那里是栽种在公园里,仅供观赏,不容挖掘的保护对象。这里群山连绵,陡峭直立,野鸡声声啼,野兔草丛跳。附近有几处民宅,房屋就着山势,高低错落,有平房,有瓦房。多么美妙清幽啊!

第三站要去红石峡和抗日根据地。过了黄土坡,黄土和青石混和区,进入青石山。路边的地貌仿佛成了历史长廊,展示着地壳的运动变化。看着蜿蜒陡峭的山路,友人一个字,“上!”调头往上冲去,我感觉身体快要倒立起来了。没有栏杆,连路边石也没,路的一边是直立的山,一边是深谷悬崖。有的路段是彩色的,边缘有道红线;有的路段边缘是白线,非常醒目。而平原的路,白线在中间,两边有路边石。陡坡、急转弯、错车,我的心纠结着,一直提到嗓子眼,不敢说话,生怕司机分心。

从青石山到红石山,经过几个小山村,远远望见白色的院落,散布在半山腰,错落有致,不像平原的村庄那么集中紧凑,高度尽量追求一致,街道笔直,井然有序。在平原上生活惯了的人,到山区,总感觉像站在危楼上,时刻提防着,生活的压力猛增。

红石峡,顾名思义,就是布满红色石头的大峡谷,游客挺多,车辆排队堵在门口。我们不去凑热闹,驱车一带而过了。在寻找抗日根据地的路上,我们走了不少冤枉路和回头路,几度偏离导航,最后还是放弃了。放眼四顾,抗日军民在这崇山峻岭中打游击,鬼子人生地不熟,怎么会不晕头转向呢?真是个好地方!没想到这一带山这么多,说山窝儿一点儿不为过,入眼全是青山峡谷,重峦叠嶂,只是没有水,少了几分灵气,可每座山都是青的,几乎看不见光秃秃的石头。此时此刻,感觉天地是那么高大雄浑,而人在其中是那么脆弱渺小!因为不是重点景区,一路也没见几个人,几辆车。

车子在山顶盘旋,往下看深不见底,可以平视远处的山尖,一排排绿色的金字塔,并肩挨着遮住一角。这里的山真青啊!我们仿佛是颠簸在碧浪上的小甲虫,除非撞见,否则没人能看得见。以前,我总以为沙窝儿里的老家地广人稀,现在才知什么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准确地说是山广人稀。登上山顶,给人的感觉不只是“一览众山小”,还觉得自己很渺小。

正走着,迎面看见有房子,我们下车问路。一个大院子,依山两个大窑洞,几间平房。两个村民在路边开荒,说是要在这里养黑猪,居然有自来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线杆,地上一条条黑皮粗缆线,像长蛇躺在草丛中。村民惊奇地问:“你们咋开上来了?”看来,开车上山连本地人都难。我想起路上的惊险,心里又是一阵发紧,朋友却说他在这里跑几趟了。路边盛开着不知名的野花,我们凑过去看。老乡已习以为常,说话还挺有诗意,说他们在这里“听过百鸟唱,闻过百花香”,勤劳如蜜蜂,临走问我们要不要蜂蜜。

下山了,看到路边有个牌子,写有伏羲山三字,不禁想起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心想,为什么我们的始祖都喜欢生活在丘陵山区?可能是他们不会建房子吧?只好依托自然地貌,住山洞。

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出现了女娲与伏羲是夫妇的说法。伏義是汉民族中流传最广的神话人物,是雷神之子,其形象是蛇身人首,来往于天地之间,创造了八封以及其他一些事物,后来成为三皇之一。相传伏羲做天下之王的时候,野兽很多,他就教人用绳子结网,用来打猎、捕鱼。传说伏羲氏又叫庖牺氏(庖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那时,还发明了弓箭、养牲畜等技能。想不到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搭弓射箭,结网捕鱼,他们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山间奔跑,享受这么美好的自然风光。

从伏羲山到尖山,时近中午,虽然没走多少路,肚子还没打鼓,但司机肯定很累。我们开始找饭店。路过一家红军饭店,我们没有停,继续下山。朋友来过几次了,对饭店比较熟,说下面还有几家。一家正在整修,我们又找到另一家。孤零零的独家饭店,依山面谷,前后都是山,晚上几个人住在这儿不害怕吗?感觉像回到了原古时代。如果地不熟,找个人都难,更别说饭店了,什么集市闹市都没见,地摆小贩也难得见几个,感觉跟当今花花世界格格不入,一片世外桃源,恍如无人仙境。

趁做饭的间隙,我们沿小路下到山谷果园里看了看。农田借地势,一块一块,一层一层,越下越低。回望饭店,那么高那么远,像镶嵌在半山腰的一幅画。饭菜很简单,炖只鸡,手擀鸣汤面条,一盘菠菜,一盘韭莱炒鸡蛋,想吃山珍海味,恐怕也没有。鸡汤嫩黄淡青,儿子连说“真好喝!真好喝!”扑鼻的韭菜味,比平原的韭菜浓多了。边吃饭边看山,抬头不见太阳,天空似乎蒙着一层透明的细纱,温暖柔和。天公作美,没有雨,一丝风也没有,就是那么清新明丽。树干仿佛刚洗过,又黑又亮,树叶还不够丰满,稀疏翠嫩。

吃过饭,踏上返程路,在一处观景台小停。拍照留念,眼前已是广袤的平原,脚下一条明镜般的河流,山头已远,算是回望了。

归途中,路过尖山乡村,发现民宅都是平房。我说:“看房子,这里并不富啊!”朋友说:“这里曾是郑州地区有名的贫困乡,现在好多了。”我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生活会更好的。

汽车一路飞奔,上高速下高速,驶进城际公路。下午三点多便到了家。自以为看惯了山、居家宅久的我,没想到走出去还会震撼:科技发达,山河秀美,看也看不够啊!

不久,我们再次结伴同行,走访了大院和民间工艺。

周未和友人出去散心,爬山登岭,寻访古迹,不是洞穴就是大院。其实,院已不再大,楼也不再高,房不算深,烟火气荡然无存。只有砖墙老树相依相伴,动静结合。像房子似的大木床,仿佛把人又带回从前,实在是跟当代格格不入。山腰上筑起的深宅大院,门前即是陡坡,面对一条清清古渠。人去院空,河水静流。当世的繁华与历史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活在当下,在古今中穿梭,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滋味。

怀揣着沉重的思绪,迈出新郑宋家大院和杨家大院,闯入古今传承的梦祥盛世和窑沟文化,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古老荒凉。梦祥银的工匠们已走出窑洞斗室,坐在明亮宽敞的操作间里,虽然他们依旧朴实执着,眼不离手,手不离器。屈指可数的几个工匠,跟琳琅满目的精品无法比拟,看来工艺品都是工匠们的心血和时间换来的。从他们的沉默和专注中,流淌着艺术的火花。平淡无奇的泥坯和石坯,经过几个人的手,几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奇迹,成了艺术品。看似粗糙的泥坯经过烧制,表面那么油滑细腻,色彩鲜明,图案亮丽,光彩照人。极大的反差,这是窑沟给人的震撼!

我想起秦始皇陵兵马俑,想起敦煌莫高窟,无数的大佛,想起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艺术家们,想起茫茫西北荒漠里的科学家们,若非远离尘世的喧嚣,若非远离声色的侵扰,何谈艺术?哪来杰作?

从伏羲山织机洞到新郑大院,穿越万年时空,领略人类从洞穴到院落再到高层的进程。访古归来,人心沉静大定,从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中沉淀出来;从芸芸众生中脱胎换骨。都说沉默是金,这些大国工匠们拥有的才是真正的艺术人生。

回到当今噪动不安的时代,楼群文化飘忽不定,还会有故居和大院吗?历史不能间断,常回去看看是最好的镇静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