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19
分享

瓜豆

瓜豆

王素娥

瓜豆,是郑州、开封一带常吃的一种酱,瓜豆是当地老百姓惯用的口头称呼。西瓜酱、西瓜豆酱是外地人的叫法。八九十年代后,年轻人叫它瓜豆酱。

瓜豆是一种佐餐的小菜,颜色红润、酱香纯正、香辣微甜。原料为黄豆、当季西瓜。配料为姜丝、花椒、八角、辣椒末、盐。不想吃辣的可以不放辣椒。还可加杏仁,花生米。食用前,可炒可蒸。

 三伏天,正是晒瓜豆的好时候。记得儿时这时候,家家户户院子里、墙头上,都会摆着两个插着筷子、蒙着白布的大盆。在盆子中央,筷子把白布顶出一个高高的尖儿,像个小小的蒙古包。晴热的天气,至少要半个月,二十多天到个把月晒成装坛。餐桌上放一小碟,让人食欲大开,是河南、山东人的家常下饭菜。

小时候,新鲜蔬菜缺乏,主要靠腌酱菜度日。瓜豆成了主要菜肴。每家晒两大盆,足够吃一年。孩子们在外住校上学,捎一瓶炒好的瓜豆,馒头蘸瓜豆,就是一周的口粮。

长大后,经济发展,农作物品种多样化,交通便利,南北商品流通起来。再加上冷库和大棚的出现,一年四季蔬菜供应充足,瓜豆的地位一落千丈。偶尔晒一次,量也很少,吃个新鲜。

年轻人很少晒瓜豆,我也不会。今年婆婆住我家,老家亲戚送来的大西瓜,有的重达二十多斤。老公腌了糖蒜,又想到晒瓜豆。暑假刚开始,他便去市场买了两斤豆。朋友告诉我详细的晒制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是泡豆。用本地黄豆或大粒黑豆,用热水泡涨,一般泡一夜即可。

第二步是煮豆。用碱水煮泡好的豆子,一个小时左右,灭火再焖半晌,起锅沥水。

第三步是焐豆。煮熟的豆子沥水倒进装白面的笸箩,快速筛匀,摊在秫秸箭锅排上,底下啥都不铺,厚度半寸左右。上边盖三到五层麻叶或桐树叶等大片的叶子,不能盖布一类干燥的织物。如果非盖布的话,要浸湿,湿度掌握不好,透气性会受影响。

焐豆子时,完全不透气不行,太透气也不行。锅排的缝隙会透气,新鲜的麻叶本身有潮气,干了就不透气了。新鲜麻叶是最佳选择。豆子虽滚了面粉,但湿气还是很重,所以会让叶子干的不那么快。盖三五层,一周左右豆子干了、叶子也干了,这个时机是最佳的。只有在这种二者都是慢慢干燥的过程中,豆子才发酵的好,绿醭才长的多。豆子盖好麻叶置阴凉处,不可翻动,六七天后自然长出绿醭。如果是白醭,晒出的瓜豆质量就很差。

 第四步是晒豆。揭掉麻叶后,带锅排移至阳光下曝晒,如不下雨,晚上也不要收,任其在外边露。晚上露、白天晒,三天左右即可晒透。 绿醭千万不要去掉,瓜豆好不好,关键在绿醭的作用。

第五步是晒瓜豆。晒好的豆子置入大盆,揉搓,让所有绿醭、包括少量被揉下来的面皮,全部留在盆里,加盐,加花椒粉,就这两样如果有干透的杏仁,此时可以放入,之后放入西瓜瓤。如果此时放入鲜椒、湿杏仁,豆酱多半是晒不好的。

晒制过程中,如果你注意观察,午后盆里就会慢慢冒出小气泡,这个时期里边不要放任何带水份的湿调料。这些气泡,表明西瓜瓤在发酵,因为午前气温高,主要是瓜瓤发酵。午后下晾,开始和豆子上绿醭、面皮产生反应。晚上,才是盐分、瓜瓤发酵后的混合物给豆子入味。所以,除非下雨,晚上也不要盖、不要移到屋里,这个季节晚上会有露水,露水对晒好瓜豆的作用也很大。

 这样晒半个月左右,表皮开始发干发黑,说明瓜瓤已彻底化完(发酵过程全部完成),但豆瓣入味还不够,而且瓜豆有点稀。所以,还需要再晒十天半月,主要是入味、收水份。

晒制过程中,前一两天不用搅拌,因为这时瓜瓤只是在盐的作用下缩水,而没有开始发酵。三四天后开始发酵(出现冒泡情况)之后,每天搅拌一次就好。

发酵后又晒干的豆子,硬度是很高的,很难泡透,别说瓜瓤里渗出那点水分了,就算放在水里,三天后捞出看看,里边还是很硬很硬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要放鲜杏仁、花生仁之类的,等大约半月后发酵过程停止、开始收汁时再放。花生仁要放炒熟的,不要放生花生,生花生可能引起瓜豆发霉。

放盐很关键,它决定着瓜豆的整体口味,是咸还是酸。最好放大籽盐,现在超市里卖的加碘盐、加工盐,晒出的瓜豆都会发酸,而且不好存放。用量上因人口味而定,大概是三斤豆一斤盐,或按五百克黄豆、两百克盐的比例,传统说法是一捧豆一把盐。

 其实,中国菜谱有个共同特点:各类调料,都是写盐三分、醋四分、胡椒少许,不像西方食谱,盐3克、黑胡椒2克那么精准。中国菜谱是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口味所需、季节温度等环境因素,充分照顾每个人的爱好。拿炒菜来说:春夏秋冬,一盘菜都放3克盐,但因季节不同,食客感受到的咸味肯定不一样。同一顿饭,一盘菜都放3克盐,第一个上桌或最后一个上桌,食客感觉到的咸味也会不一样。这就是环境差异。而中国食谱会充分考虑个性差异、环境差异等因素,尊重不同所需,所以不会明确写几克盐。

在瓜豆酱作主餐的时代,人们普遍俭省,瓜豆也不舍得让孩子们放开吃。所以放盐特别多,让你一个窝头半勺酱还能吃,一勺就咸得没法吃。现在呢,瓜豆只是作为调料或佐餐小食品,一般不会单独吃,就算单独吃、也不会做那么咸。因此晒瓜豆酱时放的盐可能会减少一半。

 难怪小时候我家的瓜豆特别咸,因为妈妈持家非常注重节约。她说是怕晒坏了,而我恰恰爱吃酸甜的,所以,总是感觉别人家的瓜豆好吃。

西瓜可用自然成熟的番茄或凉白开水代替。没有豆子,也可用麦子代替,但麦子晒出来的瓜豆味道差点,而且煮麦子时要少放点碱。

晒时要防止生水、雨水淋入。防止苍蝇。在室外晒时,盆口要用稀布扎严,这是把卫生放在第一位的做法。实际上,敞口晒,才能晒出质量最好的瓜豆。遇到阴雨天,一定要将盆子存放在室内。

此外,黄豆和瓜瓤的比例没那么严格,瓜瓤要搦一下,但也不必弄得太碎。瓜汁不必漫过豆子太高,否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晒干。

今天是七月七日,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吃过早饭,我和婆婆一阵忙活,两盆瓜豆算是晒上了。婆婆嫌阳台上阳光不强,想打开窗,放窗台上晒一会儿。我说:“宁可晒得慢点,也不要冒险。”想起之前有人把瓜豆盆放窗外,掉下来砸伤人的事,至今仍心有余悸。做事不能心存侥幸,安全第一。追着日光不断换位置,这是城里人晒瓜豆的不便之处。

昨天上街买菜,看见路边有户独家小院,大门口放着一张小方桌,上面晒着两盆瓜豆。一幅熟悉而温馨的画面映入眼帘,让我心头一酸,仿佛又回到那个艰苦的岁月,勾起那段辛酸的回忆。

汉代的汉族民俗著作《风俗通》中说:“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故酱有“百味之将”的称号。有人说,瓜豆酱是中牟特产。它香味浓郁扑鼻,口感咸香醇厚,是许多外出奋斗的中牟人魂牵梦绕、久久无法忘怀的乡愁。

听说,南宋时才有西瓜。瓜豆的历史并不悠久,大约明末清初才有。四川郫县的豆酱,说是清朝康熙年间才有的。东漳的瓜豆酱在清代曾在开封销售,美名远扬。

瓜豆好吃,工序也非常讲究,它是昔日中原农村的一道风景,是时代的名片,寄托着几代人多少梦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