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的故乡仓寨,既是村名,又曾是乡名,仓姓在本地是名门望族。不过,当地人只知道仓翰林,却很少有人知道仓颉。
读娄继周所著《字圣余韵》之前,我对这个家族的了解只有传说,道听途说和仓家坟被盗事件,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神秘的种子。
仓家坟四处分散,到现在我也没见过祖坟的真面目。糊里糊涂错把别家的小坟当成了仓家大坟,心中足足疑惑了几十年。仓家坟周围是几个村的交界地,我家也在那里种过几年地。有时天黑还回不了家,心里总有些害怕。迄今为止,仓家坟依然是附近耕地的代名词,是当地最富神秘色彩的坟地。每次匆匆路过,心中常不寒而栗,敬畏有加,不觉加快了脚步。听大人说那里闹过鬼,晚上有白衣女鬼吊在树上,有劫匪藏在坟里。又说坟里有颗金头,我正上中学时,仓家坟被盗,据说还不只一次。不知这里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不知何时才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后来,我成了仓家的一员,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直到读完《字圣余韵》,我才豁然开朗,原来仓家坟那么大,仓家的历史也没那么神秘。
中牟名门有几家,仓家不仅名气大,而且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牟人。
当读到仓家的家风家教时,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抄下来反复吟诵。总共十六个字:“行善坤德,泽被乡梓;作养人才,诗书传家;谨慎报国,建功立业。”其中,“作养人才”这句话我还是第一次遇见,以为把“培”字误写成“作”呢。
我静下心来,耐心研读,仿佛在与古圣先贤交流,仓家历代先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本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仓家历史的变迁,摒弃所有只言片语、稀奇古怪的传说故事,还原了仓家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仓家先贤们乐善好施、勤学上进、敬事爱民,在各地史志中留下政声美名。其中仓斯升、仓景长、仓尔英和仓永谷等皆因劳累过度年纪轻轻死于任上,更有忠义"烈士"仓景涵,抗捻阵亡。仓家不只一次赈济难民,直到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说是谁家没钱了都去找四佬要。四佬去世后,他的老婆被村民称为"四佬婆",她为人热情,乐于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做红娘,促成不少婚姻家庭。
仓家子孙凡为官者,都尽职尽责,廉洁奉公,兴利除弊,把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尽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另如仓尔颎、仓尔森、仓尔桢、仓尔爽等,都曾得到过皇帝的褒奖。仓公永龄,富政绩留美名。也有宁为一乡博学硕德之士,不热衷功名,生性恬退,如仓兆麟仓兆彬兄弟等,二人幼承家学,饱读诗书,深得书画精髓。兄弟式好,同居连床,以"式好"名其堂,传颂至今。我想,"式好堂"将永远成为手足情深的代名词。
仓斯升不仅聪慧异常,且容貌甚美,京都人称其为"玉人",当谓继潘安后第二大美男子了,难怪其岳父莫瞻菉如此喜欢,为他写下不少饱含深情之诗。他因梦改名,循梦画图,两幅莲因图及题记,见证了他短暂传奇的一生。惜斯升诗作不传,后人无法领略。斯升与景愉同娶莫氏女,为中牟仓氏与卢氏县莫氏留下了祖孙"两代联姻"的人间佳话。
仓家人世代以诚实可靠著称,连皇帝都认为是难得的朴诚之人,深信不疑并委以重任。他们为国为民解除不少积患,立下过汗马功劳。
仓姓生活区域比较集中,就全国而言并不多见。仓姓名人中,除字圣仓颉创造汉字、称帝阳武外,清代出现祖孙两翰林,老翰林仓圣脉和少翰林仓景愉。仓圣脉主要参与编校《四库全书》,仓景愉主要担任地方官。此二人光宗耀祖,成为仓家和中牟的骄傲。仓圣裔虽未中举,却深得皇帝赏识,以"奏对质实,知汝朴诚"的良好形象,成为仓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仓家人格品性的典范,为家族兴旺发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仓家是书香门第,历来重视教育,家教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仓景愉之父仓兆彬,他虽未金榜题名,却不乏真才实学,培养出仓家继仓颉之后品级最高、政绩最显、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仓景愉。仓家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式好堂家书》和《茝坪记事》中,从仓兆麟、仓兆彬兄弟同子侄们的来往书信中,可见其殷殷教子之心,感人肺腑,至今仍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仓兆彬是清中叶河南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尤以书名传世。他教育儿子时往往引经据典,可见知识阅历之丰富,比如在第四封家书中,他鼓励儿子写日记时说:"日记近来仍常记否?此事最为有益,不特可以翻阅消遣,又可遏放肆心。肆心去,敬心来矣。"他引用子由的话说:"昼之所为,夜必记之。其不欲记者,则不敢为也。"又引用温公的话说:"吾无过人处,但平生所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又引坡公语:"在己者不敢行其所愧!"接着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此话岂易至?恃有日记为检心束身之具,可以时刻提醒。此后字学行草,亦须稍讲。寄回赋稿,非尽无法,而笔软失威仪,急当以学力充之。"
在第十封家书中,他说,"慎言语,节饮食"二语当遵,而慎言尤要。又说:"复看汝日记,间应酬及看戏时多。无论学问无暇,吾恐诗赋文词,亦几废置。人在仕途,比家居时用功原难一样。少师友砥砺,则平日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而日损者。功名固身外事,然既已得之,是可不时时警发,以冀进益?〞可见,他对中举后的儿子还不放心放手,继续引导,砥砺其前行,可见其眼光眼界高远,理想远大。
"懈怠一生,便是自暴自弃。不学便老而衰,孤负天地赋于虚灵之至宝,而甘心轻弃于尘泥。孤负父母劬劳,养成轩昂之丈夫,而甘心同朽于草木,追悔不及。""尝见乡人有以敬存心者,其后必兴无疑。士大夫有肆无忌惮者,其后必败无疑。是愚柔者,强明而不用力者也。强明者,愚柔而肯用力者也。故愚柔即是强明,以其自昧,故本强明而卒为愚柔矣。强明本亦愚柔,以其自明,故即愚柔而名为强明矣。可不戒哉?可不勉哉?"拳拳之心,幽幽父爱,溢于言表。一个慈祥厚重、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的父亲形象浮现眼前,读之感同身受。
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没有烽烟的家书句句金石,足抵万金,其思想和教育意义不亚于《傳雷家书》与《颜氏家训》等。他能与进士及第的儿子谈论品德修养,交流书法和诗文创作,可见其非同一般。都说严师出高徒,可知好父亲也能培养出好儿子。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犊无犬子。
更可贵的是,他希望儿子做到的事,他自己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比如练书法,写日记。他写的日记集中在《茝坪记事》中,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简单的日记,有的仅几个字,如"初四日,晴。"除了日期就是天气。书后附有曾国藩日记,也极简单,如咸丰八年六月十六日 夜记,少坪处送礼。我曾苦于日记没内容可写,终半途而废,看来并不必要长篇大论地写,就这样有事写事,无事几个字一带而过,简单省事,不会成为负担。
读其日记,知其读书游历会客的情形和日常所做所为。他经常为人写条幅,书屏,书扇,画扇,一次多则十几柄,真是不辞辛苦。其中还提到一些书名地名,可作考证依据。他的日记,看似无聊,实则有趣,兼有文学历史价值。我一字不漏读完一遍,感觉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所幸能流传至今,并被珍藏于省图书馆古籍部,何等殊荣!让人对他的印象更深一层。他若地下有知,定感欣慰,不枉此生了。
此日记从道光元年正月初一始,到道光四年五月廿六日终,尤其倒数第三天,即道光四年五月廿四日的日记,能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陈寿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不仅要数量多,还要遍数多,既要有泛读,更要有精读。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读书呢?精要精到什么程度呢?想必读完此篇,你定能茅塞顿开,深谙此道。
信中说:"荀子曰,诵书以贯之。想古人读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惯如自然。又训通,读得熟方能通晓。今之学者,读生书时不肯多诵遍数,强记塞责,能背即止,逾时渐忘。后加温习,已须重费工夫。迨读书既多,工夫不及,温习难遍,多所遗忘,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岂不可惜!"又说:"甫理十数遍,即可飞熟无滞处。然十数日后之视今日,安知不同今日视十数日前也。可见,读书即中材以上之人,遍数亦必须以三百为准。前辈云:读生书莫待温时熟。言初读时即令透熟,永不忘也。既不能不再温,则又当如前辈所云:温熟书好像生时读。言似是而非,唯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读一遍得一遍之益,乃妙。但童年未知自致其力,多有浪漫诵读,而心已横飞手弄。他日视东西如此,且恐愈读愈厌,愈温且愈生矣。是在为之舛者,著实留心,令其以手指书,不许遗漏多少一字。又有古人背读之功,非独欲其牢记,亦所以收放心之妙法也。朱子曰:书只是一般,然一读百遍时与十遍终别。三百遍与一百遍时,又自不同也。陆稼书曰: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又在多诵遍数,不在速也。若能不间断,又能多遍数,则一日所读虽少,日积月累,自然充足,且不可忘。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了草工夫。此时读书少,尚可二三日背一通,尚可强记。将来应读者尚多背,彼遗此温,此遗彼是,终无精熟之书矣。"
"愚谓必当依王阳明所云:资禀能读五百字,止可读二百五十字,或三百字。如射弓可五斗者,且用四斗弓,常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苦厌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又当依程畏斋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功。又当依朱子心到口到眼到之法,庶乎有得。如此用功,自可精熟。万一仍有不当意处,当依王中虚所云:生书中有难读之句,熟书中有记不清处,宜摘出偏读遍数。"
怎么样,这篇关于读书的日记,实在透彻到底,恐怕啥时都不会过期,放到现在仍然管用。此亦本书精华之所在。仓家先贤关于做人做事和读书的理论观点,令后生叹服。这篇日记通过多方论述道出了读书的秘诀,不枉我从头读到尾。正所谓开卷有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不会有白读的书。人生如书,有价值的人生写出来就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在第十四封家书中,写道:"凡事离一敬字不得,我衰朽无能为矣,而戒慎恐惧之心,刻未敢忘,又未尝不以忧勤惕励之功,其尔等善用也。平日从不容宿事于胸,此数者则不免缭绕耳。""念吾家自明万历至今,未断郡邑庠,衣食亦粗足,不可谓不长久矣。所以能致长久者,则勤俭而外,敬拟两字:曰厚曰谦。今渐有不然者矣,吾常忧之。纵仍不致太离,然古人防微杜渐之谓何,何可不深长思也。厚对面是薄,谦对面是傲,长久对面是不长久。微之积,渐之始,深足寒心哉?我所极欲学而不能者。"
又书曰,予去年自谓得"省事、让人、吃亏"六字,力常欲添"顺理"二字,而惴惴焉,恐未能也。大抵隳人品坏心术者,皆自银钱起见耳。细訾汝两人用心,能轻银钱而重骨肉亲戚朋友,可谓心地不糊涂。能于吃亏中遏应办之事,仍一力认办,是谓顺理。则子孙绵远为天地所默佑矣。汝等幸而通籍,更须勉而益勉,慎之又慎。
由此可见,作父亲的思虑深远,自律自省,句句箴言,是有思想有远见的人。父子情深,交往默契,可见一斑,难能可贵。从书中可知,仓家历代父子兄弟亲睦,互帮互助,世代楷模,令后世敬仰。这与仓家优良的家风和重视家教是分不开的。直到现在,勤劳朴实的仓家后人,仍或多或少保留此优良传统。
仓兆彬不愧是为人父母的榜样,说他教子有方,一点儿不为过。他自己也说:"平生无过人处,唯有教子之法,聊可自慰尔!"当时诸名流公卿造访,入其室常觉太和之气,流溢扑面,恭而敬之。两翰林都生性恬退,不贪图功名富贵,急流勇退,归门教育人才。
在父亲的影响下,仓景愉也留下了珍贵的近似日记的《静叟自述》,只不过不是一日一记,而是一年一岁一记,父子二人先后为家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在《静叟自述》中,开篇第一句即为:易曰,独立不惧。尹和靖曰,君子之所以大过于人者,无过于独立不惧。"独立不惧"四字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品行。最后,用仓景愉自己的话说,此书"非特取其新奇,亦可见我一生并无好处,亦无坏处,胜于倩人所作谀墓文字多多矣"。可谓谨遵家训,不负其父教诲。他这种自谦的情怀,在看似平淡的自述中,让人倍生敬仰。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两翰林虽无轰轰烈烈的业绩和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能做到全身而退,颐养天年,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正如书中所录潘奕隽诗云:"交梨火枣不足羡,直以混沌全其天。"莫言身外荣枯事,共养山中松柏年!"莫瞻菉也有诗云:"烟花世界艳如许,到眼只作浮云观。"
仓家流传下来不少诗文和书法作品,彰显出仓家先贤们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造诣。仓圣脉在当年河南考中的12名进士中,排名最前。作为《四库全书》总校官,他多才多艺,工于诗书丹青,晚年以诗书自娱。同僚、知己兼儿女亲家莫瞻菉称赞他松身鹤骨,"最羡方曈如点漆,写生妙腕时无偶"。据邑旧志载,仓圣脉著有诗集《揽云楼集》,惜今无存。此外,仓兆麟著有《食旧堂集》,仓兆彬著有《式好堂集》,此二人不愧为饱学之士。
又如仓景愉的 《诗二首》,读来如他在《紫藤轩制艺序》中所说,"了然于心,豁然于目" ,言皆古人欲言之言,制皆古人所制之制,"若针通结,若烛照幽" ,"故诵其文之阅心术者,可以见圣学之渊微;诵其文之论治术者,可以见圣功之纯备" ,"操纵自如,一泰民之驭马也。剖析毫芒,无异剥茧抽丝也",他称赞别人的话语,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第一首是叙事长诗,有些句子很有感染力,如"鸿爪雪泥忽孙迹,屈指流光感逝波","会当凌宵承雨露,经纶待展休蹉跎"。第二首是《赠康应奎》,"大河南北莽烽烟,仗义如君众口传。豪气足登游侠传,余生惨历劫灰年。誓师忆苦伸孤愤,危局心醉策万全。金谷中峰寨前月,家家骨肉照团圆。"全诗通俗易懂,文采斐然,气势豪迈奔放,雄浑激荡;感情真挚,慷慨悲壮。
可惜他流传诗文太少,在著书立说上有所欠缺。仓景愉晚年退居大梁书院,自知来日无多,他敬仰邑先贤,如张林宗和冉觐祖,一边教学,一边致力于收集整理刊刻先贤遗著,当作大事,不遗余力,为中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己却没时间写诗文。他一生不图名利,甘为人梯,乐于为别人做嫁衣,可敬可赞!难柽本书作者立志为他作传,他说:"仓景愉留下的东西我都找到了,他翻刻的张民表《原圃集塞庵诗》,20多年前我在河南图书馆找到的,今年又在北京找到他辑录的冉觐祖的《寄愿堂文集》十卷抄本。这次印《字圣遗韵》把他的序文补进去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仓景愉成就了我!”
也许是环境所致,生活所迫,才华未得尽展。世风日下,清朝大兴“文字狱”;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河决泛滥,家园毁没,书中两次提到他生活困顿窘迫的情形。"翰林总统"徐世昌说他主讲大梁书院前后凡二十余年,"造士称盛”,“诗文皆无留稿"。美中不足的是两位翰林均没有文集传世,岂不怪哉!憾哉!也许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真应了那句"古来出处几完人"。
书画方面,仓家人才甚多,以仓圣脉、仓兆麟、仓兆彬和仓景愉等人艺术成就最高,他们都有作品传世,且被珍藏于图书馆内,可见其艺术价值非同寻常。《字圣佘韵》中说:“比起诗来,景愉的书法名气要大得多,成就更著,地位更高。”他书宗颜真卿,平日创作甚丰,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在民间或图书馆都能见到他流传下来的笔迹。
听说,中牟民间现有一户农家,保存有仓家不知哪位先人的手迹,想必应是仓景愉吧,是一副对联。此家每年春节将春联取出张挂一会儿,很快便又收藏起来,可见被珍视若何。
近代以来,仓家又出现两位名人,一位是女高音歌唱家仓传德,另一位是当代著名革命人物、杰出的教育家和自然科学史家仓孝和。尤其是仓孝和,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再次将仓家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名字将永远与首都师范大学联系在一起,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家乡官渡中学宣传栏中,用整版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他是仓家的骄傲,也是中牟的骄傲。
仓家人才辈出,本书着重书写了仓景愉、仓孝和、仓圣脉和仓兆彬等四人的生平事迹和突出成就,尤以仓景愉和仓孝和个人传记所占篇幅最长,成就也最大。过去,仓家人不管官职大小,晚年都叶落归根,归葬仓寨祖坟。如今则定居全国各地,音信一时断绝。幸有网络相连接,家谱做纽带,血脉相连的仓家人再次紧密团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希望仓家子孙后代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书写家族新篇章。
读完此书,掩卷沉思,感觉仓家历史与民间传说相差太远了。传说与传说也大相径庭。把仓一鲤因向官府提供情报,招致全家被烧杀,官府授予金头厚葬之事,与仓翰林连在一起,而且死因极其荒唐,说是与皇宫有关,是皇帝赏的金头。说不清道不明,以讹传讹,只言片语,含混隐约,金头传说就这样越传越离谱。小孩子听着都觉得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更加疑虑重重,愈觉神秘莫测。附卷中的金头传说似乎更有道理,更可信。义仆刘某救出幼子牧民,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仓家得以东山再起,才有了此后几代人的荣耀。可见,这个家族有荣有险,确是个不同寻常的显赫家族。两翰林性格恬淡静退,谨慎内敛,做事光明磊落,想必或多或少都受此劫影响。该书纠正传说,用史实说话,也算还仓家先人一个公道。盗墓贼冲着金头而来,屡盗仓家祖坟,不知结果如何。
土改和文革期间,仓家人历经坎坷磨难,吃尽苦头,转向楼被拆,家产无存,文物遗址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仓家人靠勤奋劳动重振家业,跟普通老百姓一样过上了小康生活。虽然岁月流失,时代变迁,但祖先的荣耀是永远抹不掉的,字圣余韵和翰林家风是刻在骨子里的,耕读传家,诗书继世,需要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仓家绵延几千年,成果零碎散落,如今终于集成一体,刻书传世。当年,仓景愉曾为乡贤张林宗和冉觐祖等刊印著作,以利传世。他怎会想到,后人也在为他做着同样的工作。
书中有今文,有古文,有注释,有出处,有支系表,还有娄补娄按,图文资料俱全,现有与仓家有关的诗文、序跋、日记、书信、史志、碑文、题记、谕旨等等尽收其中,内容详实可信,以供后人全方位了解仓家先贤故迹,从此揭去面纱,彰显于世。若早有此书,早知其事,我也不会对仓家祖坟那么畏惧,早该怀着敬慕之心瞻仰多次了,那片土地也不该就这么寂寞冷清。
另外,书中所引文献资料中,也不乏名篇名句,为全书添光加彩,增加可读性。其中,莫瞻菉《砚雨山房诗集》九首中名句颇多,如"江潮淮月河声寒,东望大海浮春澜。尔居今在诗境里,却来索我新诗看。""尔母无他病,惟闻太息多。秋期逢白露,夜梦绕黄河。""麦秋风信爽,蒲节雨声微。吴下今应到,江南信竟稀。""梅花催诗白,莲庄换画图。双亲遥忆女,梦已绕姑苏。""烟水浮家易,风尘作客难。""催诗原待雨,催雨却凭诗。榴火红消树,蘋风绿张池。三农乡社赛,尺泽旱苗知。竟似吴淞界,黄梅有定期。""江渡逢夫婿,家人笑语声。双亲都壮健,一女最聪明。水宿荷分镜,楼居竹绕城。金台遥北望,烟雨大江横。"这些诗句浅显上口,深情厚意,优美典雅,富有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
姚鼐的"耄年才尽畏题诗,况复无情强构词",蒋予蒲的"珊珊秀骨本超群,神志清明道俗分",蒋荣昌的"浮世悟泡影,迷津觉彼岸",赵翼的"遂初荣拜主恩新,为念贤劳许乞身。从此钓游多暇日,古来出处几完人"和"十年花月扬州路,一棹图书汴水船",王闿运的"明知八驺贵,谁信一身轻"和"倾城肯相送,犹是绣衣行"等,读来脍炙人口,饶有趣味。吟诗之余,也可看出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不乏历史名人,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更可贵的是,书中提到“红楼”二字,说到与善画《红楼梦》仕女图的改七芗有书画交流交往,让人猜测仓家与《红楼梦》必不陌生,是否藏有抄本?是否精读此书?纸短意长,几句话便勾起深谙红楼的本书作者娄继周老师的极大关注,成为他收集有关《红楼梦》蛛丝马迹和研究红楼渊源的宝贵资料,也为仓家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文化色彩。
纵观仓家历史,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有道是字圣余韵,余韵无穷啊!字圣之后有很长的空白,不知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