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曙光的头像

王曙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4
分享

丁樟禄和他的“老乡愁”

赤日炎炎,昨天,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塘边村老人金绍勋家,来了几位客人。其中一位童颜鹤发,打着扇子,说话格外洪亮,一问,方知是《记住乡愁——消失了的山口村》(以下简称《记住乡愁》)的作者丁樟禄。

丁樟禄1936年出生,家住佛堂镇塘下洋村。8年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克服种种困难,写下了一本10万字的书,记录了一个45年消失了的村庄——山口村。为此,他身边的“老乡愁”们给予热情关心和帮助,义乌档案部门还将该书列入《档案义乌》丛书,由政府部门资助出版,并举行了新书首发仪式。

回顾过往,很多人都记得,当时丁樟禄为留乡愁萌生出书,收集30个村226户人家的资料,仅笔记本就用了近60本,自行车轮胎换了五六次,整整花了5年时间。老人说,零碎记忆和久远乡愁,终究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延续。

“等下,一定要到我家去看看,好吗?”丁樟禄好客地发出邀请。此刻,赤岸镇人大的老领导朱天平即刻应允了下来。

朱天平与丁樟禄是多年的好友,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赤岸,对故乡怀有深深情愫。据他回忆,1970年,义乌兴建柏峰水库需要山口村整体搬迁,该村村民顾全大局,为大家舍小家,成了移民,后散居在佛堂、赤岸两镇的30个村庄。丁樟禄老人用他的执着和毅力,走村访户,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为老人的精神所感动,我写了该书一篇序言,提供了一些较珍贵的图片;还为建造的‘山口村遗址纪念碑’、配套工程及四周的名胜景观,拍摄了系列图片。”在朱天平看来,矗立在柏峰水库旁的皇门大桥和“柏峰仙迹”等,同样是丁樟禄等一批老赤岸人的乡愁记忆。

乡愁是村头郁郁葱葱的老树,乡愁是故乡河里湾湾的月亮。乡愁是碗里热气腾腾的饺子,乡愁是日思夜想白发苍苍的爹娘。丁樟禄的记忆里,自己在山口村生活了八十多年,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都怀有情感;人、事、物、景均化成文字,倾注书中;电话、地址、人名,细心记录,清楚明了,这都为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留下一抹乡愁。他周围的一批人,如佛堂镇志办公室的李邦林,见其书稿出来后,提了很多修改意见,还帮忙联系了义乌市文联、市志编辑部、市作协等单位的多名文史专家,一起帮助修改文章、润色文字、补充山口村的历史资料等。

修谱研谱多年、同样记载乡愁的陈江彬,因编宗谱与丁樟禄成为忘年交。两人一起切磋文稿,唤起了老山村的共同美好回忆。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受举荐后,也颇为激动和感奋,向市档案局提议将该书列入《档案义乌》丛书。他认为该书不仅为义乌平添了人文新“景点”,也给原山口村的住民找到了心灵靠岸的地方。

丁樟禄至今忘不了身边一些“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当年,他在镇里一家企业当门卫,同厂的一个贵州小伙帮他打印《记住乡愁》的初稿,且没收过一分钱;文章中错别字不少,全靠小伙帮助改正……还有,当年为建“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在柏峰水库山脚下承包山林的杨均清,主动与丁樟禄、朱天平三人携手,循着已隐没的一肩宽旧路,用一把砍刀,为工程的实施砍出了一条新路。

时光荏苒,一晃多年过去。丁樟禄不奢求好的生活条件,自己最想做的是让后代记得这抹乡愁。前年9月,义乌市学科带头人、金华市最美教师杨守仙,从义乌城区学校来到毛店小学任班主任,受到山区学生、家长的喜欢和信任。去年3月,丁樟禄老人获悉她的先进事迹后,主动写信致敬,表示“特别感动”,并寄去《记住乡愁》一书,希望广大学生“铭记乡土历史,永记乡愁文化”。

丁樟禄今年87岁,疾病缠身,去年妻子病故,生活仅靠一个儿子照料。来到他的家中,陈设虽简陋,但墙上挂着金华市老领导杨守春写给他的书法题词“为而不争”,十分醒目,资料堆放的整整齐齐。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宝贝”—— 一套《记住乡愁》丛书、一套影像资料及一本台历,原来是中央电视台寄给他的特殊礼物。

2016年12月,丁樟禄老人致信人民网,表达喜悦之情:“我用八年时间,编写了《档案义乌》丛书《记住乡愁》,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花了一年多时间争取资金,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建了一块‘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及配套工程,现已完工。很欣慰能在有生之年为公益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还随信寄去了一叠照片。

意想不到的是,人民网记者给他打了电话,说要跟踪采访,对他的行为给予高度赞赏。不久,人民网还给他去信,信中感谢其为山口村人留住的乡愁印记,夸他为山口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丁樟禄告诉我,自己留在世上的时间已很有限,但乡愁、乡事、乡音,却永记心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村庄可以消逝和消失,但人们绝不应该去遗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