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散木的头像

王散木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30
分享

乡愁意趣 家国情怀 ——赵克红散文集《陌上踏歌》品鉴


王散木


  读赵克红先生的《陌上踏歌》,我读出了浓浓的乡愁意趣、殷殷的家国情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种养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的生长,更有精神的滋养。绍兴之于鲁迅、湘西之于沈从文、商州之于贾平凹、高密之于莫言,既是他们生存的栖息地,也是他们精神的根据地。比如,红高粱,维系了高密百姓的繁衍生息,酿出了令人心跳眼热的烈酒,为英雄好汉搭建了天然的舞台,也为土匪窃贼提供了杀人越货的屏障,它造就了高密大地特有的神秘与朦胧,庄严与肃穆,难怪莫言感慨:“没有故乡大地上浩瀚的高粱地,没有家乡这种浓厚的本土文化,也不会有《红高粱》!”换言之,通过阅读《陌上踏歌》,洛阳之于赵克红,无异于鲁迅、沈从文们与其故土的血脉关系。洛阳,既是赵克红汲取精神营养的根据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地。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将乡音、乡情、乡恋、乡愁演绎得宛转悠扬,荡气回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关于城镇建设也提出了“留得住乡愁”的要求。我认为,这里的“乡愁”已经远远突破了“游子思乡”的概念范畴,也去除了那种“淡淡的忧伤”“幽幽的愁苦”,成为对家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意和浓浓的眷恋的代言词,这样的“乡愁”是甜美的、敞亮的、清醇的、深厚的、散发着迷人芳香的。文学的力量,不仅仅限于“文以载道”以其正能量来温暖人、感染人、教化人,文学的力量更在于关乎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具有炽热的家国情怀。这是最基本的意旨。这个最基本的意旨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文学基本功能的一般认定、是非曲直的简单界定、习俗风化的正向引领,更有情感的注入和人格的铸塑。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们必须让自己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深情,爱得赤诚。

  赵克红先生的《陌上踏歌》,洋洋洒洒20余万言,全书分为6个专辑收录了79篇文章,仔细读来,无论是“回望故乡”“山水入梦”,还是“生命礼赞”“文化时空”,抑或“诗意邂逅”“情深谊长”,无不透出浓浓的乡愁意趣。此类的分量占全书内容85%以上。

  乡愁是什么?是远方故土的一城一池、一砖一瓦是来自家乡的一碗水、一盏灯、一道小吃、一声问候。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高层领导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有一句诗意化的概括,就是要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不仅指思乡之情,也是家庭观、文化观、社会观的具体体现。品读赵克红的《陌上踏歌》,融融的亲情、浓浓的乡情,如春风扑面,似月华入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赵克红对故土充满深情,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灵魂栖息的地方。我心灵的指向,永远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难以割舍的眷恋。在我心中,故乡是《诗经》里的河之洲,是陶渊明诗歌中的田园,是余光中诗里的乡愁。”(《最忆是故乡》)“我常常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月亮带给我的美好回忆,怀念静静的场院里和谷草垛旁的游戏和故事,怀念那些皓月当空下发呆的日子。”( 《皎洁的月光》)故乡的炊烟“是母亲或者妻子无言的呼唤”“是开在游子心中的花朵”“既像一缕缕洁白的飘带,又像一条曲曲弯弯的回家的小路。仿佛沿着它、嗅着它,再远的游子也能找到故乡、找到家,就能看见正在家门口翘首期待游子归来的母亲。”“故乡的炊烟,是根、是魂、是乡愁,它牵着我不尽的思念,盛开在我的心中永不凋落。”(《炊烟,盛开的花朵》)

  家乡的一湾一水、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让克红牵肠挂肚。家乡的柳树、向阳的花、淡泊的野菊、诗意荷塘、儿时的打麦场、牵牛花、大白菜、薰衣草、红豆杉、连翘花、丹顶鹤、泰迪犬点点……各种生灵、物事都以不同的姿态汇入克红的视野,活跃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的充满情趣。“牵牛花乐观、奔放、热情,它不媚俗、不世故,更不甘平庸。只要有土壤有水分,它都会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达一定的高度,它就拒绝绽放。”(《追求高度的花》)“菜畦上,一颗挨着一颗的大白菜,看着就让人喜悦。它们丰美的身姿,上青下白,青如玉,白如瓷,是那么讨喜。”(《清白之味》)《守望麦田》里的爷爷、《枣树有情》里的大伯、极具悲悯之心的女儿(《女儿与燕子》),形象鲜明,血脉情深,表述得刻骨铭心。还有,在《情深谊长》这一辑,作者对自己与几位亦师亦友的文学界前辈交往的精彩追忆,也是可圈可点的。

  见证了十三个封建王朝、百余位皇帝兴亡更替的洛阳,既是克红生存的栖息地,也是他精神的根据地。这片沃土的山山水水,都留克红辛勤的足迹。透过作品,可以看出克红对这片沃土的情之深,爱之切。历史脉络、先贤名流、古迹胜景,克红随时信手采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忠贞清廉的司马光,公正廉明的洛阳令董宣,两袖清风的鲁山县令元德秀,玄奘、杜甫、白居易、李贺、苏东坡等一大批耀眼的文化巨星……穿过历史云烟,比肩接踵,鲜活地走到我们面前。“洛河,流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走过夏商周、走过汉魏、走过隋唐……你千年的波光,悠悠的古韵,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河图洛书、礼乐文化……”“洛河,连接着洛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着洛阳人的血脉……”“站在洛河边,我真切触摸到洛阳这座城市灵魂的脉搏站在洛河边,我在品读洛河,更是在品读历史,品读洛阳乃至中国的一部厚重历史。”(《一条河流的灵韵》)“天津桥,是洛阳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数度毁建,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思古之幽情的感怀中。”(《一座桥的承载》)“文峰塔,一座承载了洛阳文化传承和历史沧桑的丰碑。”(《一座塔的高度》)“如果把老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老城的小巷就是密密麻麻的枝丫,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老城,古意氤氲幽与雅》)“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和中国最早的二里头宫城,以及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所有这些物件,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以往,诉说着千古帝都的兴废盛衰,诉说着灿若星辰的河洛文明。”(《二里头,最早的中国》)“老君山,一座诗意的山,一座被智者的光芒照亮的山。”(《被智者光芒照亮的山》)“魏家坡,是时光雕刻出来的,它透着古雅,留住了乡愁,值得我们慢慢去品读。”(《时光雕琢出的魏家坡》)

  说不完道不尽的洛阳,每一座山峦,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条河流,都充满了诗意;每一座庙宇,都讲述着一个传奇;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这里的山水,是一帧出神入化的画卷,是一部咏叹不尽的史诗,也是一曲千百年来的山水乐章。”克红就这样将古都洛阳的人文历史与当代生活融会贯通,乃至从一桌家宴、一座祠堂、一副对联、一所旧居入手,引出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佳话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如果让我参与推荐洛阳城市形象宣传大使,非赵克红莫属。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乡土”也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出生地未必是求学地,求学地未必是就业地,就业地未必是养老地,但每一地都和成长相连,与生命相通“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在缩短,“乡土”与“家国”越发变得亲近。当乡土之爱深入骨髓,浸入血脉之后,家国情怀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读着赵克红的《陌上踏歌》,也让我想起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称赞叫绝,在于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深处。

   “家国情怀”一词看上去有些抽象,但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古往今来,深明大义者,通过一言一行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何为家国情怀。简言之,家国情怀就是爱国情怀、齐家治国的情怀,是人文情怀,是担当情怀。从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是爱国情怀的具象表达。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担当情怀。

  在赵克红的《陌上踏歌》里,家国情怀的表述虽然是零散的,但是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是鲜明的。具体说来有正确处理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董家大院,是目前洛阳保留最大的官邸。这家大院的主人,原是清初左副都董笃行,官至御史。他为人豪爽,大义明理。据说家人建房因边界与邻里产生纠纷而修书至京,求董笃行放话压制对方,董观罢书信后当即写了几句打油诗寄于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照做,对方感动也退后三尺,后来就有了六尺巷仁义胡同……原本隔着董、李两家,今天的仁义胡同,成了邻里相让的最好课堂。”《老城,古意氤氲幽与雅》有以人文精神感昭后世的:“关羽,作为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代被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了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了的。关羽的不朽,我觉得不在功名,不在霸业,而在于他的道德情操。”(《忠义的关羽》)有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期盼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的光辉,春天枝头鸣唱的小鸟,地上搬家的蚂蚁,海里遨游的鱼群……没有小鸟鸣唱,春天将怎样阖然?没有蚂蚁搬家,地表将怎样分化?没有鱼群戏嬉,海洋也将会枯寂?没有了物种的多样性,人类的日子同样也过不下去。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不辩的真理。设若没有了美丽,人类将怎样生活?到处是惊鸿悲鸣,人类怎样得以安宁?”(《惊飞的丹顶鹤》)有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忧虑:“我曾经到过许多乡村,见不到几个人影,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守的大多是老人,整个乡村日渐冷清。传统村落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许多村庄正在忙着抢在村庄消失之前,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把它们的映象留下来,给子孙一个交代,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应该为所有曾经站立在地面上的村庄祈祷,让它们消失得慢些,再慢些。”(《诗意的栖居》)有对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赞喟:“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赞扬她的襟怀,将赤岭称之为日月山。公主和亲的故事至今已有1300多年,但她的名字如同日月山一样永存,并成为藏汉人民兄弟情谊的象征。”(《青海湖》)有对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期盼:“台湾老兵的思念是一种朴素自然的情感,传递出了‘两岸一家,永不可分’的家国情怀。而其背后真正的动力则是民心不可违,正是在那些穿着‘我要回家’T恤衫游行的老兵,以及在官方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下,两岸才终于结束互相敌对的噩梦,一直走到了今天。这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要珍惜当下,让两岸携起手来,亲上加亲。”(《老兵的乡愁》)更有对社会风清气正、为官廉洁奉公的警“他(二月河)说,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能缺失了灵魂,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说,作家,不应该像葛朗台那样只知道灯底下数钱;他还说,所有的官德里面唯独没有发财这一条。我被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深深打动。”(《落霞云垂泪——悼二月河》)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诚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陌上踏歌》也不例外。诸如《诗意邂逅》这一辑,有些记游的描摹记叙,似可再精炼些、简洁些。无论如何,瑕不掩瑜。《陌上踏歌》所呈现的丰厚人文历史、不疾不徐的叙事风格、恰到好处的夹议夹叙,都是值得称道的!祝克红兄弟再上层楼、硕果累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